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章


        “克虜白”的故事;長征途中,湘江血戰,紅軍
        主力遭重創,初具規模的炮兵几乎折損殆盡;紅
        軍調頭西渡烏江,蔣介石剿滅紅軍計划落空

             一門“克虜白”山炮的故事

  1930年,紅軍戰士吳嘉德才16歲,剛剛從地方游擊隊編到紅5軍特務連當戰士。7月,紅軍打下了長沙,他便隨大部隊沖進城去。

  大城市就是好,這么多店舖,這么多好吃的東西……

  他正喜滋滋地看著,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個龐然大物,擋在路口。他走上前去仔細一看,才知道是一門大炮。

  在這之前,小吳只見過迫擊炮,炮筒有拳頭粗細,炮身有半人來高,就這已經夠敵人喝一壺的了,万沒想到,還有這么大的家伙。炮口比人的大腿粗,伸出胳膊也摸不到炮筒。旁邊堆放著金燦燦的炮彈殼,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零部件。

  小吳彎身撿起兩件小玩意,正想走開,猛听得有人結結巴巴地喊:“長官……你不能動……”

  小吳聞聲一看,是一個穿國民党軍裝的俘虜兵,只見他指著小吳手里的那些小玩意,十分緊張地說:“快放下,那……那是碰火,不能亂動的……”

  小吳一听是碰火,弄不好還要炸,慌忙將碰火放到地上。但仍舍不得离開,轉悠了好久,才問那個俘虜兵:“喂,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俘虜兵啪地一個立正,“報告長官,我叫劉延貴。”

  小吳擺擺手說:“別叫我長官,你說,這家伙身上什么東西最金貴?”

  劉延貴認真地說:“炮栓和炮鏡最重要。”

  看來他年紀不大,還是個行家里手。小吳走上前去搬弄了几下,那些部件好像都焊在上面似的,紋絲不動。便對俘虜兵說:“喂,兄弟,幫我把這些金貴東西拆下來好嗎?”

  “是,長官。”小劉立刻動手,熟練地操弄起來,不一會儿,就將炮栓和炮鏡拆卸下來。

  閒談的時候,小吳才知道,這小劉是瞄准手,也是窮苦人家出身。

  把零件都拆下來后,小吳又找來一塊花布單,將這兩樣東西包起來,卷成個包袱,背在身上。臨走時,小吳對小劉說:“行,我看你服從命令听指揮,組織紀律性還挺強的,你想當紅軍,我可以當介紹人。對了,我還不知道,這大家伙有名字沒有?”

  小劉回答:“這門山炮是德國造的,叫‘克虜白’。”

  小吳念叨著這洋名字,走出了几步,又停住腳,回頭對小劉說:“你說它叫啥家伙來,我又忘了,干脆,你跟我走吧!”

  小吳背著花包袱,帶著小劉來到連部見到連長。“報告連長,我捉了一個俘虜,還繳獲了一門大炮……”

  連長看了看小劉,又看了看炮栓,摸著他的腦袋說:“好了,你繳獲的大炮太大了,我們紅軍打的是游擊戰,那家伙沒有用,行軍打仗怪礙事的,扔了吧!小劉咱們收下,就分到2排6班吧。”

  “不,連長,我不扔,我要留著它!”

  連長生气地望著吳嘉德固執的臉,沒好气地說:“行,你愿意背就背吧……”

  從此后,小吳像命根子一樣緊緊地守著花包袱,行軍背著,睡覺枕著,走到哪儿,帶到哪儿。睡夢里,他常常想,如果能用這門炮去打敵人,該多帶勁啊!

  一天晚上,小吳點了根洋蜡,正在用雞油擦炮栓,連長派人來叫他。一進門,發現劉延貴也坐在那儿。

  連長對他倆說:“吳嘉德同志,軍團成立炮兵連,要用你花包袱里的寶貝,還命令你們倆都調過去。”

  小吳天天都想著當炮兵,用那門大炮打敵人,當今天真讓他去了,他倒有些木訥了,“調我當炮兵,我可什么也不懂啊!”

  連長把臉一拉,“你這個人真怪,不讓你背那家伙吧,你像命根子似的整天摟著抱著,真讓你去動真格的了,你又婆婆媽媽起來……”

  一來到炮兵連,小吳就發現,在長沙看到的那門“克虜白”,就威武地立在那儿呢!只要配上他包袱里的炮栓和瞄准鏡,就可以作戰了。

  炮兵連剛一成立,就向江西行軍。從湖南往江西去,盤山繞岭,江河如織,就是有牲口也用不上。 炮兵連的官兵們索性將“克虜白”大卸八塊。一個炮身200多斤, 一個擺架100多斤,還有炮輪、小架、軸鋤、鋼護板、大架、滑板,一共分成了五塊,四個人抬一塊,三個班輪換。行起軍來,百多人的隊列,拉得老長,手拉肩背,特別顯眼。老百姓見了,都高興地蹦著高說:“咱紅軍有大炮了,這回可不怕白狗子了……”

  小吳他們本來被這些鋼鐵造的笨家伙壓得喘不過气,肩膀紅腫了,有的還破了皮,化了膿,可一听到老百姓這些喝彩話,胸脯馬上又挺了起來。

  終于,“克虜白”立功的時候到了。

  江西清江城之戰,是紅軍入贛的第一仗。清江西有大山,南臨袁水,此時已是9月,滿山綠萌襲人,成熟的桔子紅火點點。固守清江的民團很頑固,步兵攻了兩次都沒有成功,于是軍團長命令把“克虜白”拉上去。

  為了節省炮彈,小吳他們把棉絮浸濕,填在禾桶里,掩護大炮往前推進,一直把山炮送到离城門几十公尺的地方。

  敵人見了這么大的家伙也害怕,集中火力向著大炮射擊,無奈子彈都打在浸水的棉花上,毫無用處。

  小吳把炮鏡安好,小劉緊貼著鏡面瞄了一會儿,沖連長點了點頭,連長一聲喊:“預備放!”小吳一拉炮繩,“轟隆”一聲,只一炮就把城門轟了個大洞。緊接著又是兩炮,敵城樓連根被掀上天,伴著激越的沖鋒號,紅軍一陣風般殺進了清江城。城內的1000多民團全部被殲。

  首戰告捷,“克虜白”立下大功。

  攻克清江城后, 紅3軍團奉命東渡贛江,准備到樟樹通車城、新干兩條大道附近去籌款籌糧,發動群眾。沒想到行軍至三湖鎮時,被敵軍堵住了去路。

  原來,蔣介石想憑借贛江,把紅軍阻在西岸,然后再腹背夾擊,一舉將這支紅軍主力吃掉。

  敵人的計划十分周密,他們首先把全部船只劫持到江東岸,使紅軍無船渡江,然后沿江岸布下重兵,江里還有三艘汽艇,配有机槍、小炮,晝夜在江上巡邏。

  紅軍几次強渡,都因敵人防護嚴密而沒有成功。

  軍團首長經過研究,認為對我軍強渡威脅最大的是江面上的巡邏艇,他們不但可以在紅軍半渡時給我以打擊,還能用其強大船体將我們的小船撞翻,因此,紅軍首長再一次決定把“克虜白”拖上去,打沉敵人的巡邏艇。

  接到命令后,炮兵連連夜把山炮推到江邊。

  天亮了,江上煙霧彌漫,几十米外便看不清目標,根本無法射擊。可是江流中馬達聲不絕于耳,敵人的槍彈一串串朝紅軍陣地掃來。

  為了節約僅有的几十發炮彈,連長決定看不到目標決不放炮。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太陽終于出來了,江面上的濃霧隨著江風逐漸飄散,敵人的汽艇在江面上露出龐大的軀体,橫行無忌地在江面上巡弋著,豈不知死神的黑翅膀已經掠過它們的頭頂,馬上就要向它們索命了。

  那時,紅軍還從沒有訓練過打活動目標,劉延貴几次套准了敵艇,但由于距离太近,敵汽艇速度快,沒等放炮,就已經滑過去了。

  這可怎么辦?連長急得冒出了一頭大汗。

  無奈,小劉干脆就從炮膛里進行瞄准,立刻抓住了一次絕好的時机,等汽艇在江面上猛抖威風,朝著紅軍陣地又掃机槍又打炮的空檔,小劉赶緊幫小吳填上一發炮彈,“轟!”炮彈正巧打中了汽艇的要害部位,只見黑煙像黑龍般騰起,接著傳來几聲爆炸聲,不一會儿,汽艇便咕咕嚕嚕地沉到江底去了。

  另兩艘汽艇一看大事不好,沒等“克虜白”再開炮,慌忙調頭一溜煙地朝樟樹方向逃走了。

  敵人沒有了江面上汽艇的支援,頓時軍心大亂,接著紅軍的“克虜白”山炮又“發言”了,朝著江東岸敵人的陣地一气就夯了30多炮。敵人的江岸陣地好像被搗爛的螞蟻窩,從工事里跑出來的敵人被炸得懵頭轉向,隔江都听得見他們的哭喊聲。

  紅3軍團的官兵乘勢坐著小木桶、 竹筏、小木船等渡江工具,向對岸發起了強攻。

  敵人斗志大減,潰不成軍,不等我軍沖上東岸,已經魂飛魄散,倉惶逃生了。

  此后,這門“克虜白”又立下了無數戰功。血戰龍崗、活捉張輝瓚時,是它首先發威,打爛了那支國民党王牌軍的炮兵陣地。在肅清“白點”的戰斗中,它無堅不摧,戰無不克。在紅色瑞金,它曾受過毛主席的檢閱。在瑞金紅色大學——特科學校,它還培育出無數的神炮手和炮兵指揮員。

  兩万五千里長征時,炮兵團的同志們又抬著它渡瀟水、過湘江、渡烏江,一直到達貴州土城。最后,終因它個大体沉,又無彈藥,再加上敵人前追后堵,軍情緊急,抬著這個大家伙實在影響行軍速度,軍團司令員決定把它沉到赤水河中。

  沉炮那天,寒風凜冽,江流湍急。炮兵團官兵將屢立戰功的“克虜白”的五大部件抬到河邊,為它最后一次擦去了身上的油垢,含著淚水推進了滔滔的江水。

  紅軍官兵佇立江邊,向著“克虜白”沉沒的地方庄嚴敬禮,爾后依依不舍地离開河邊,繼續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

               湘江血水向東流

  1933年夏,國民党南昌行營。

  夜已經深了,總統議事廳里依然燈光燦亮。蔣介石正在与他的洋顧問研討軍情,制定第五次圍剿的可行方案。

  寬大的辦公桌上,舖著一張湘贛紅區的軍事地形圖,桌角上有一本折著角頁,天頭地角都被紅筆勾圈得密密麻麻的《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清王朝咸丰年間的兩江總督,西太后的心腹重臣。他練兵有方,訓出的部隊被稱為“湘軍”,以作戰勇猛而著稱。蔣介石對他特別推崇,桌上案頭,几乎都是他的文集和批件。就連剛剛擬定的《剿匪手冊》中,也處處顯現著他的名言警句。

  此刻站在蔣介石身邊有兩位軍人,一位是陳誠,另一位則是白發碧眼的德國著名將領賽克特。

  賽克特已經67歲,頭發花白,但身板挺直,思維敏捷,尤其是他的身份和軍事經歷,聞之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他出身軍事世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曾出任德軍駐土耳其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后升任德軍總參謀長,是威廉二世指揮戰爭的主要助手。大戰結束后,他又作為德國軍事代表出席了巴黎和會。1920年至1926年間,擔任德國國防軍總司令,退休前晉升為元帥。他不但在德國軍界聲望甚高,在世界上也是為各國軍人仰之彌高的人物。

  蔣介石圍剿紅軍連遭四次慘敗,損兵折將的教訓,似乎使他變得聰明起來,苦思冥想中找到救命草,他借鑒曾國藩當年鎮壓太平天國時請洋人作高參的經驗,不惜出重金把賽克特請到中國幫助對付紅軍。

  “元帥閣下,”蔣介石說:“這些天,我想你對共匪的情況已經研究過了,不過千万不要以為他們武器低劣、裝備落后就不堪一擊。千万不要小瞧他們,在前四次圍剿中,我們就是吃了大意輕敵的苦頭,致使每次決戰都功虧一簣。他們偵探靈敏,行動輕捷,极擅長隘路戰、山地戰、夜間戰……”

  陳誠在一旁解釋說:“總統所言都是肺腑之言。這些年來,蔣總統將共軍戰法歸納為五條要點,一是共軍遇敵不輕易交戰,多用疑兵,眩人耳目,集結主力,堅守靜待,察破對方弱點后,才變更陣勢,冒險沖進。二是共匪作戰常常取大包圍戰法,兼程猛進,速而且勻。三是不拭輕鋒,必待敵找我,而我不先找敵,以逸待勞,鎮靜堅守。四是行走飄忽,瞬息百里,行路專揀山僻險要、人跡罕至之處,晝伏夜行,旋磨打圈……”

  陳誠与中共交手多次,從第一、第二次圍剿紅軍時起,几乎回回都由他執掌帥印,故接受教訓最深。

  賽克特听了陳誠這番話說:“我認為,對付這樣的敵人,不能夠貪圖痛快,由于地形的限制,更不能長驅直入,前后夾擊。要想真正打敗他們,必須采取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法……”

  陳誠苦笑著說:“賽克特將軍,您也許不知道,我們只有第一次圍剿時采用了長驅直入的戰法,除此之外,都是采用了步步為營、緩緩推進的辦法,可不幸得很,我們依然吃了敗仗……”

  賽克特傲慢地擺了擺手,走到地圖前,不停地划動著手臂說:“不錯,以前你們也曾采用過步步為營的戰法,可你們推進的速度固然放慢,但是圍剿部隊的間隔拉得太遠,而且行動不夠統一,這就給紅軍留出了可以利用的空隙。最大的問題是,你們雖然有了‘步步’,但沒有營壘,因此,紅軍可以輕易地鑽出你們的包圍圈,愉快地跳到外線作戰。這樣一來,戰爭的主動權便牢牢地把握在了紅軍的手中。這是你們一敗再敗的根本原因……”

  陳誠聞听此言,連連點頭,“不錯,賽克特將軍所言极是,只是紅軍深居大山密林深處,即便我們動用軍隊再多,恐怕也不能把蘇區團團包圍,以致使他們無法動作吧?”

  賽克特笑笑說:“陳將軍說錯了,我們正是要把蘇區團團圍住,使他們無法穿插扯動,當他們最后只剩彈丸之地時,只好与我進行正面決戰。這就好像圈牢魚塘一樣,只要我們把塘里的水一勺勺淘干,最后留在塘底的魚難道還不束手就擒嗎?”

  “噢,賽克特將軍的想法很有意思,怎么樣才能圈牢魚塘,使紅軍無法脫逃,逼迫他們与我軍決戰呢?”賽克特的一番言論顯然很對蔣的胃口。

  賽克特揮動著長滿黃毛的大手,在地圖上圍繞標出的紅區划了一個圓圈,說:“這一次,我們要利用我們的优勢兵力,真正實行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法,每往前推進一步,就應修筑一批碉堡和哨樓,碉堡与碉堡之間的距离應以能保持聯絡和火力支援為佳。在平原水网地帶,碉堡可以建得高大而稀疏些,在山坡丘陵地帶,就應建得稠密而低矮些……”

  陳誠不以為然地說:“將軍閣下,我們的軍隊是來打仗的,不是來蓋房子的,像這樣三步一崗,五步一樓,我看我的官兵都要變成泥瓦匠了。這仗要打到何時才能找到紅軍的主力呢?”

  蔣介石也抬起頭來,用質詢的目光凝視著賽克特。

  賽克特擺了擺手,然后盡力張大五指,將巴掌貼在地圖上,“瞧,共產党的紅區多么大,方圓不過500公里,如果我們采用這种戰法,只要每天推進1公里,四面推進,用不了一年,就可以把紅區擠扁,壓垮。當著他們的軍隊承受不了這种壓力,企圖沖出包圍圈,到我們的后方作戰的時候,首先要同我們修建的堡壘作戰。這樣不但暴露了他們的意圖和兵力所在,而且我們的堡壘還可以為大軍的集結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以便于集中兵力,在理想的地域將紅軍全殲。這种戰術,應該叫做‘堡壘’戰術。”

  蔣介石輕輕地拍著巴掌,說:“好的,好的,我看第五次圍剿就按賽克特將軍的戰法辦。這一次,我們一定要淘干塘水捉魚,將共匪徹底剿滅,以消我心腹大患。”

  1933年9月, 蔣介石調集了100万大軍,200架飛机,部署了第五次圍剿行動。其中50万大軍直接用于圍剿江西蘇區。

  1934年初,正是寒風凜冽的時節,江西蘇區周圍突然冒出了5000多座鋼筋水泥建造的“灰蘑菇”。用陳誠的話說,這是“先筑壩,后抽水,再捉魚”。國民党軍四路大軍按照洋參謀的戰法,正在徐徐縮小包圍圈。

  然而,正當紅軍面臨新的危險的時候,毛澤東、朱德、劉伯承、彭德怀等人的軍事領導權卻被剝奪了,中共臨時中央派來的一個叫李德的德國人,成了紅軍的太上皇。

  這次圍剿和反圍剿變成了兩個德國人的對壘。

  顯然,李德的閱歷根本無法同賽克特相比,況且他對中國的國情民情根本不熟悉,用下國際象棋的招法來下中國象棋,焉能不敗?

  苦戰10個月后,果然如蔣戰前所愿,蘇區越打越小,紅軍越戰越弱,廣昌慘敗后,蘇區已經無法堅守,紅軍只有大范圍的撤退,以求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當紅軍主力命懸一絲之際,李德的西撤計划居然還攜家帶口,肩挑車拉,印刷厂的設備、印鈔票的銅版、蘇區的檔案文件、甚至于各种衣物和換季的服裝,都一并在行走的隊列之中。紅軍的轉移,實行的是南道式的部署,前后左右四面都是戰斗部隊,護衛著中間的中央机關緩慢移動。

  紅軍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后,應該說不是憑的巧妙指揮和英勇作戰,而是利用了敵人內部軍閥間的矛盾。

  紅軍西向的意圖終于被蔣介石察覺到了。

  1934年11月17日,蔣介石發出指令:查贛匪傾巢西竄,我大軍正分頭追堵,期于湘水以東地區,將匪扑滅。

  11月27日,紅軍第1、第3軍團渡過了湘江,而大部隊則聚集在東岸待渡。蔣介石圍剿的“鐵三角”驟然收緊。

  何鍵率領的10万湘軍由北向南猛然扑壓過來,聲勢駭人。

  李宗仁、白崇禧率領的12万桂軍由南向北擠壓過來。

  一直尾隨于紅軍身后的近20万中央軍也突然間加快了沖擊的步伐。

  11月28日,酷烈的湘江之戰拉開了序幕。

  許多年以后,在筆者采訪的眾多老將軍中,當問詢他們戎馬生涯中哪一戰最殘酷時,他們几乎都异口同聲地說:“湘江突圍”。

  這一天的清晨,天空格外晴朗,清澈如碧的江水緩緩由西北向東南流去。由于是枯水季節,河水并不深。所以大部隊是涉水過江的。當滿江布滿紅軍士兵和牽騾馬的炮車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十几架國民党飛机。敵机飛臨到湘江上空后,下蛋般投下了一串炸彈。接著,机槍如一條條毒蛇的蛇信,在江面上來回亂掃。

  紅軍在這突然的打擊下,几乎沒有還手之力。許多官兵在猝不及防中中彈倒地。

  炮彈在爆炸,每一塊彈片,都切割下片片血肉;

  机槍在狂吼,每一聲槍響,都飛迸出嗆人的血腥……

  湘江,碧綠的湘江水,轉瞬之間變成了一江血水,打著粘稠的旋渦,馱著數不清的尸体,緩緩向東流去。

  11月30日,血戰的第3天,兩軍的搏殺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在湘江西岸,林彪、聶榮臻率領先期過江的紅1軍團,為了殺開一條血路,為了保衛中央机關安全過江,全力抵擋著湘軍前鋒劉建緒部的猛扑。

  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這一戰時說:“在20多里的戰場上,炮聲隆隆,殺聲震天,在寬闊的江岸上,在茂密的叢林間,在隆起的山丘上,兩軍展開了生死存亡的拼殺戰。湘軍歷來以凶悍聞名,而紅軍更是不畏死戰之師,兩軍的陣地已經全部摧毀,兩軍的官兵也相互搏殺在一起,子彈沒有了,用槍托、用木棍、用石塊,槍托砸爛了,用拳頭、用牙齒……”

  打得最苦的,當屬紅5軍團的34師。

  當紅軍一路緩慢長行時,擔任后衛任務的34師已經斷斷續續地同尾追而來的薛岳部進行過多次拼殺,但由于沒有固定的戰線,而且薛岳率領的中央軍也只是若即若离地跟隨著,所以戰斗尚不十分殘酷。

  然而湘江之戰開打后,薛岳如同吞食了過量的大煙一般,不顧死活地沖殺上來,大有不把紅軍全部赶進湘江誓不罷休之勢。

  面對20倍于己的敵人,紅34師自知已沒有退路了。面前是橫斷的湘江,中央机關和紅軍主力全部被困于此,他們又能往哪儿退呢?

  師長陳樹湘和政委程翠林緊急商量后,在江東岸擺出了与敵作最后拼死的架勢。存留的子彈,全部壓進了彈倉,師所屬炮兵營和各炮兵連的全部炮彈,都擺到了炮架前面。

  在靠江的一片丘岭地里,陳師長分配完各團的陣地后,鐵青著臉說:“現在,各團的陣地已經分配完畢,各團務必要堅守到底,沒有預備隊,沒有支援火力,惟一生存的希望,就是擊垮敵人的沖擊……”

  12月1日, 當紅軍主力終于渡過湘江,突破湘軍陣地,急向西行的時候,紅34師的退路已經被敵人完全切斷。

  陳樹湘發出了最后的命令,毀棄無彈的火炮、槍支,爭取涉水過江。

  一支支心愛的鋼槍,在石崖上砸爛了。一門門威風凜凜的火炮,被拆得七零八散,然后拋進了山洞。

  渡河時,僅剩不到千人的隊伍剛踏進湘水,便遭到敵軍猛烈火力的封殺,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倒在血泊之中。

  陳樹湘師長一看湘水難涉,只得率剩下的700余人折回東岸,另尋時机過江。

  無奈此時湘江兩岸已經完全變成了蔣軍的天下,蔣介石正為紅軍主力突圍一事雷霆大怒,各軍怎能輕易放過這支人數不多的紅軍!

  日戰夜戰,終于在10日之后,陳樹湘因腹部中彈而被俘,為了維護軍人的尊嚴,他把手伸入自己的腹中,忍著巨痛,強行掐斷腸子,死于押往敵軍指揮部的途中。

  湘江之戰, 是紅軍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敗仗。這一仗,紅軍損失5万多人,使得長征出發時的紅軍由8.6万人銳減至3万余人。

  這一戰,也使紅軍的炮兵几乎全部喪失殆盡。

  在此之前,炮兵作為一個主要兵种,已經成為紅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軍團設有炮兵團外,基本做到了軍有炮兵營,團有炮兵連,編有野炮、山炮、迫擊炮等上千門。湘江一戰,重炮几乎全部遺棄,只剩下有限的十几門迫擊炮。

         紅軍調頭西渡烏江,蔣介石剿滅紅軍計划落空

  湘江血戰之后,紅軍主力受到重創,輜重丟失大半,挑夫也基本逃散,這樣反倒使紅軍的行動輕捷、靈巧起來。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如果沒有湘江一戰,也許紅軍還不肯丟掉那些沉重的包袱。

  李德的瞎指揮几乎遭到全体紅軍指揮員的憤怒譴責,毛澤東在政治局中的地位上升,說話的分量變重,而在此之前一直遭打擊的劉伯承從指揮殿后的紅5軍團复任紅軍總參謀長。

  劉伯承不負眾望,上任后即指揮紅軍大步進退,連克數城,把尾隨不舍的敵人甩開了一段距离。

  在急行軍的間隙,紅軍召開了黎平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功績,在于否定了李德走“肖克舊徑”——与賀龍、肖克的二方面軍會合——在湘黔川建立根据地的幻想,從而改變了前進路線,向貴州挺進。

  1934年12月21日,紅軍進入貴州境內,直扑烏江。

  南昌行營。蔣介石捧著紫砂壺,躊躇滿志地站在挂著的地圖前,正在听德國顧問賽克特和陳誠分析戰局和紅軍的突圍方向。

  湘江大捷,使得蔣介石很有些飄飄然,他自認為紅軍雖然跳出了鐵三角的圍殲,但還沒有跑遠,完全可以再設置一次口袋讓紅軍來鑽,不過這一次,再不能放跑一人了。

  陳誠指點著地圖說:“据何鍵來電,共匪的戰略意圖未變,仍將沿‘肖克舊徑’前進,与位于湘黔川地區的紅二方面軍會合……”

  賽克特頻頻點頭,認為陳誠分析得正确。他在地圖的有關方位划了几個圈,表明應在這一帶設置四道封鎖線,并配以重兵布防。

  蔣介石最后命令道:“湘江之戰,未能剿滅共匪于東岸,已失良机,湘西決戰,務必將共匪全殲,勿使漏网。原先五路人馬,現編為兩個兵團,劉建緒為第一兵團總指揮,率兵10万,固守前兩道封鎖線。薛岳任第二兵團總指揮,率兵10万,作為策應。誰如果作戰不力,放過一個共匪,軍法處置……”

  不過几天功夫, 湘西的交通要沖,突然冒出200多個嶄新的碉堡,蔣介石的20万大軍,也先期進入防守要點。

  一個新的布袋陣,一個無形張開的血盆大口,正在等待著紅軍的到來。

  可就在這時,紅軍卻調頭向西,扑向了烏江。

  南昌行營里的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后,望著他的几位洋高參,被惊得目瞪口呆。他們知道,貴州乃是包圍鎖鏈中最為薄弱的一環,一旦被紅軍突破,圍殲計划將全盤落空。

  “馬上通知貴州王家烈,讓他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烏江……”

  王家烈手里捏著蔣介石殺气騰騰的密令,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圍著房子團團轉。

  41歲的王家烈雖然生得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但膽子卻出奇的小。他少時家貧,背鹽出身,21歲入伍,15年后成為軍長。遂成為貴州的霸主。

  蔣介石是不發給他們軍餉的,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財源——鴉片稅。种鴉片收种植稅,運鴉片收關卡稅,吸鴉片收煙燈稅,開煙館收營業稅……

  民風如此,軍隊自然也不例外,吸食鴉片成為軍營生活之必需,于是貴州兵向來以雙槍聞名,一人一杆鋼槍,一杆煙槍,個個面黃肌瘦,打起仗來,鋼槍可丟,煙槍緊抱。

  正當王家烈心慌意亂,不知所措之時,手下副軍長侯之擔以為立功揚名的時候到了,愿意率手下四個旅前往烏江阻擊。

  王家烈樂得順水推舟,將效忠蔣委員長的机會送給了侯之擔。可他万沒有想到,一塊熱芋頭暫時是扔出去了,可后來卻抱了個大火鍋,弄得他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烏江比湘江還要凶險。 兩岸全是高山,聳天壁立,猶如刀切。江面足有100多米寬,江水既深且急,白浪翻卷,濤聲如吼,在岸邊站立片刻就會頭暈目眩。

  侯之擔不但沿江修筑了堅固的工事,還把江上所有的船只掠到對岸。

  劉伯承司令員和先遣團團長楊得志勘察了地形后,決定自扎“蜈蚣筏”,趁夜暗偷渡。

  第一支竹筏扎好了,八名挑選出的勇士乘著竹筏,向對岸划去。

  但是剛到江心,一個巨浪打來,竹筏翻了,八名勇士落到湍急的江水里,几個沉浮之后便消失了。

  第二支竹筏又扎好了,營長孫繼先從營里挑選出18名勇士,叮嚀复叮嚀,“同志們,全團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全軍的眼睛都在看著你們,一定要渡過去,就是過去一個人,也是胜利……”

  黑夜里,傳來戰士們雄渾的低吼:“我們一定渡過去……”

  夜,黑得如同漆墨,竹筏下水后,開始還能听到竹片的划水聲,隨后便什么也听不到了,劉伯承司令員、楊得志團長的心都揪了起來,只有陣陣寒風從耳邊吹過。

  一個小時過去了,正在大家心情越來越沉重的當口,只听“乒”的一聲槍響。這是渡江成功,向敵人發起進攻的信號。

  “乒乒……”又是兩槍,接著是手榴彈“轟轟”的爆炸聲。

  “好哇,他們過去了,交上手了……”

  “好哇,老楊,是我們的,我們的勇士過去了!”政委黎林高興地說。

  “第三支竹筏,馬上出發,岸上所有火力,對敵人的固定目標進行火力壓制……”

  第三支竹筏又下水了,這回竹筏上不但有一挺重机槍,還有一門迫擊炮。

  紅軍的机槍、步槍子彈不斷送向對岸,只見對面山頂火光閃閃,敵人面對著河對岸和已經過河的眼皮低下的雙重打擊,已經開始慌亂了。

  第三支竹筏在我強大火力的掩護下,又靠岸了,竹筏上的官兵馬上投入了戰斗。尤其是那門迫擊炮大顯神威,將“雙槍兵”們苦心修筑的碉堡工事,一炮一個炸得稀爛。

  侯之擔手下擔任守江的4團團長見大勢不妙, 不管侯之擔在電話里如何叫罵,帶上煙槍和細軟,搶先溜了。

  1935年1月3日,紅軍主力渡過烏江,急速向遵義挺進。

  6日, 紅軍先遣團攻克“九響團”,消滅黔軍一個營,然后紅軍便穿上敵人的服裝,佯做敗退的樣子,騙開遵義城門,沒費力便占領了遵義。

  紅軍在這里進行了長征以來第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整。載入我党史冊的遵義會議就是在這個時候召開的,會議正式解除了李德、博古的軍事指揮權,毛澤東重新擔任了紅軍的總政委,确認了他在全軍的領導地位。之后,毛澤東改變了紅軍進四川与張國燾率領的紅4方面軍會合的計划, 率紅軍移師西上,向云南挺進。從此,揭開了毛澤東四渡赤水,兩奪遵義的序幕。毛澤東用兵猶如神,上下折沖,左右迂回,聲東擊西,指南打北,把蔣介石忙得暈頭轉向,而紅軍在運動之中殲滅黔軍王家烈的八個團,又痛擊吳奇偉部的兩個師,共殲敵達20個團,而紅軍基本沒有損傷,創造了軍事史上的輝煌篇章。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