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個目光銳利的觀察者,假使在渾沌時期站在宇宙繞之旋轉的一個不可知的中心,就會看見空間充塞著億万原子。但是,過了許多世紀以后,慢慢地發生了變化,引力定律出現了,直到當時為止一直處在游离狀態的原子都受到了這條定律的支配,原子在它們的親和力影響下化合成分子,形成一團團云霧狀物質,散布在太空深處。 每一團云霧狀物質立時開始繞著自己的中心旋轉。由無邊無際的分子組成的中心,也逐漸凝聚起來,開始旋轉了;根据力學亙古不變的定律,隨著体積的凝聚縮小,旋轉速度也越來越大,這兩种互為因果的作用繼續發展下去,于是形成了一個主星團,這就是星云的中心。 觀察者再仔細看下去,就會看見云霧狀物質的其余部分也同中心星團一樣,各自成立系統,隨著旋轉的速度越來越大而逐漸蹋聚起來,形成繞著主星團旋轉的數不清的星体。星云就是這樣形成的。据天文學家統計,現在有將近五千個星云。 在那五千個星云中間,一個被人叫做“銀河”的星云包括一千八百万顆星星,一顆星就是一個太陽系的中心。 假如那個觀察者特別注意這一千八百万個天体中間的一個最普通、最暗淡的四等星,特別注意一個驕做地叫做太陽的天体的話,那么,太陽系開始形成時的各种現象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地在他眼底下出現了。 的确,當時的太陽還是气体狀態,是由無數運動的分子組成的。他會看見它正在圍著自己的軸旋轉,完成凝聚工作。這個符合力學定律的運動,隨著体積的縮小越來越快,于是,到了某一個時刻,把分子推向中心的向心力被离心力戰胜了。 這時候,在觀察者眼底下出現了另外一個現象,赤道表面的分子脫离了太陽,象投石器的繩子突然斷了,石頭飛出去一樣,環繞著太陽形成几個同心光環,仿佛現在的土星光環。這些環狀宇宙物質圍著它們的共同中心旋轉,隨后也輪到它們分裂后組成一團團新的云霧狀物質,也就是說組成一個個行星。 假如觀察者這時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觀察這些行星的話,就會看見它們和太陽一樣自成系統,產生一個或者几個環狀宇宙物質,這就是我們叫做衛星的低級天体的來源。 所以,從原子到分子,從分子到云霧狀物質,從云霧伏物質到星云,從星云到主星,然后再從主星到太陽,從太陽到行星,從行星到衛星,我們看見了宇宙太初時期的天体所經過的一系列變化。 太陽雖然仿佛迷失在無邊無際的恒星世界里,但是根据現代的科學理論,它是和銀河這個星云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太陽系的中心盡管在太空中顯得那樣渺小,可是事實上卻很龐大,因為太陽的体積等于地球的一百四十万倍。繞著太陽旋轉的有八個行星,那是它在創世之初生下來的八個“孩子”。從最近的算起,它們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上星、天王星、海王星、此外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有許多有規則地運行著的比較小的物体,也許是一個碎裂成几千塊的天体,現在能夠用望遠鏡看到的就有九十七個在這几個被太陽用偉大的引力定律束縛在橢圓形軌道上的“仆人”中間,有几個也有自己的衛星。天王星有八個,土星有八個,木星有四個,海王星大概有三個,地球育一個,月球是太陽系中最不重要的衛星之一,美國人要以大膽的天才去征服的也就是它。 由于离得比較近,并且時刻更換不同的位相,黑夜的天体一開始就和太陽一樣,引起了地球上居民的注意,不過大們容易傷眼睛,它那燦爛的光芒逼得觀察者不得不低下眼謂。 相反的,金色的福蓓比較平易近人,她讓人稱心如意地欣賞她那朴實無華的風韻,她沒有野心,光線柔和,不過有時候大著膽子,把她的哥哥——滿面春風的阿波羅1給遮起來,可是他從來不遮住她。伊斯蘭教徒早已知道他們應該感激地球的這位忠實的女友,他們根据她的公轉定自己的月份。 原始人特別崇敬這位貞洁的女神。埃及人叫她艾西斯,胖尼基人叫她阿斯塔特,希腊人朝拜的是名叫福蓓的月宮女神,拉托挪和朱庇特的女儿,他們說月蝕是月神去看漂亮的安狄美恩1去了。假如相信神話,奈梅亞的獅子來到大地以前,還在月亮的原野上逼達過呢,据普蘆塔赫2引證,詩人阿士西亞納斯曾經做詩歌頌由可敬的月亮發光的部分組成的她那溫柔的眼睛、迷人的鼻子和嘴巴。 即使從神話觀點來說,古人了解月亮的品格、性情,簡單他說,了解她精神方面的优點,但是他們當中最博學的人也對月理學一竅不通。 然而不少的古天文學家倒發現了一些被今日的科學所肯定的月亮的特點。亞加狄亞人說他們在沒有月球的時期在大地上居住過,塔修斯認為月亮是從太陽這個天体分离出來的殘片,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克來亞爾克把月亮當做一面能夠照見海洋的光滑的鏡子,最后,另外一些人認為月亮不過是從大地上逸出的一團蒸气,或者一半是火、一半是冰的自轉的球体,盡管如此,有些科學家雖然沒有光學儀器,單靠銳敏的觀察,還是猜到了支配這個黑夜的天体的大部分規律。 譬如,米利都人泰勒斯3在公元前第五世紀發表了月亮是被太陽照亮的見解。薩摩斯人亞里斯塔克正确地解釋了月亮的盈虧現象。克里昂米尼指出月亮的光是一种反射的光。加勒底人別洛斯發現了它的自轉和公轉的時間相等,因此也就解釋出了月亮為什么老是一面朝著地球。最后,喜帕卡斯1在公元前二世紀發現大地的衛星的視運動有一些均差。 這許多觀測后來都被證實了,對以后的天文學家很有用處。關于月球均差,托勒密2在二世紀,阿拉伯人阿布韋法3在十世紀,先后對喜帕卡斯的觀測作了補充,他們說月球的軌道在太陽的影響下,變成了波浪形的線,所以有均差現象。后來,哥自尼4在十五世紀,帝谷·布拉赫在十六世紀,先后完整地釋明了字宵的系統以及月球在天体中間的作用。 在那個時代,它的運動差不多都可以解釋出來了:但是關于它的物質結构知道的還很少。伽利略5用山脈的存在來解釋月球某几個相位的光現象。他說那些山岭的平均高度是四千五百托瓦茲3。 在他以后,革但斯克的天文學家格維利把海拔最高的山降低為二千六百托瓦茲,可是他的同行里希奧利又把它們上升為七千托瓦茲。 到了十八世紀末葉,有一架強大的望遠鏡的赫歇耳1把上面的高度降得特別低。他說最高的山只有一千九百托瓦茲,而把各個山峰的平均高度降低到四百托瓦茲。但是赫歇耳還是錯了,這個問題最后是由施羅特爾、魯維勒、哈雷2、納斯密斯、比安基尼、巴斯多爾夫、洛爾曼和克利社伊遜的觀測,特別是比爾3和馬德累爾4兩位先生孜孜不倦的研究,徹底解決的。靠了這些科學家,我們今天才能确實弄明白月球山的高度。比爾和馬德累爾兩位先生測量過一千九百零五座大山,其中六座高二千六百多托瓦茲,二十二座高二千四百多托瓦茲。最高的山峰從三千八百零一托瓦茲的高,度俯瞰著月輪的表面。 同時我們對月球的知識也充實起來了,看樣子,這個天体遍地是衰形山,每一次觀測都斷定它們基本上是屬于火山性質的。根据被它遮住的行星的星光沒有忻射差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月球上几乎一點空气也沒有。沒有空气,自然也沒有水。所以很明顯,月球人要在這种條件下生活,必須有特殊的身体构造,和地球上的居民大不相同。 總之,一些比較精密的儀器利用新的方法,不停地搜索著月球,不留一點沒有探索到的地方。盡管它的直徑有二千一百五十英里,面積為地球的十三分之一,体積為地球的四十几分之一,它的仕何秘密總逃不過天文學家的眼睛,這些能干的科學家的奇异的觀測走得還要遠呢。 譬如,他們注意到了滿月時月盤上某些地帶出現了一些白色的線,而在月虧時又出現了一些黑色的線。經過了一番更嚴密的研究,他們終于能夠弄清這些線的性質。那是一條條在兩道平行邊中間挖出來的細長的溝,一直伸展到環形山周圍:每一條溝的長度在十英里到一百英里中間,寬八百托瓦茲。天文學家說那是“凹槽”,但是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給它們起了這么一個名字。至于這些凹槽到底是不是干涸的古河道的問題,他們還沒能得到圓滿的解袂。因此美國人渴望有一天能夠查明這個地質學事實。他們同時也把弄清楚月球表面這一系列的平行壁壘的責任擔當起來,最初發現它們的是慕尼黑的傅學的教授克利杜伊遜,他認為這是月球上的工程師修建的堡壘系統.這兩個還沒有弄清楚的問題,當然還有許多別的問題,最后只好等到同月球建立直接聯系之后再解決了。 至于月光的強度,已經完全解決了.大家都知道它的強度是太陽光的三十万分之一,它的熱度對溫度計沒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作用,至于叫做“灰光”的現象。自然是從地球上反射到月球上的太陽光線的結果,每逢月初和月晦時,仿佛月牙的其余部分都充滿了這种反射的光線。 這就是當時已經知道的關于地球衛星的全部知識,大炮俱樂部的會員們打算從宇宙學、地質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的觀點上把這些知識充實起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