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斯蒂芬·金為何中國走麥城

□中華讀書報記者 施諾

  一位當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說的編輯曾預言:“過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國就會像在美國一樣普及。”中國出版商認為這位給美國出版商帶來巨額利潤的暢銷書作者也會給中國出版社帶來利潤,全國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盜版書商也蜂擁而至,制作粗糙的盜版書在市場迅速露面。
  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沒有給中國出版商帶來惊喜。它的銷售業績并不理想,沒有出現預想中熱賣的高潮。西單圖書大廈斯蒂芬·金的小說銷售讓人失望,曾進了600余本《斯蒂芬·金恐怖小說集》,全套80元,包括《死亡區域》、《厄兆》、《神秘火焰》、《黑暗的另一半》四本小說。到現在為止,每冊書只賣出了80本左右。在美國,11年前《死亡區域》的銷售數已達97.5万本。在風入松書店的印象里,斯蒂芬·金好像沒有熱銷的場面,即使在宣傳最猛的時候。現在,斯蒂芬·金已從書店消失了。在個体書商那里,只要駐足于斯蒂芬·金系列的時間稍長,店主們經常會告訴你類似的話:“可以打折”。
  在美國及歐洲,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的金庸一樣,是巔峰人物,他的名字几乎是婦孺皆知。斯蒂芬·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100万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就獨占7本。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來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美國人在1990年秋天的四個星期對斯蒂芬·金的作品做了一番統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金的一部小說《厄兆》被拍攝為電視上熒幕;還有兩部小說被拍攝為電影在全國各地上映;另一部小說《黑暗的另一半》正在攝制電影中,五部小說一起登上了暢銷書榜——兩部是精裝本,三部是平裝本。
  斯蒂芬·金在中國市場令人失望。一位翻看過斯蒂芬·金小說的社會學家說:“斯蒂芬·金不會暢銷,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讀者的心理還接受不了純粹干淨的美國式的斯蒂芬·金。”美國評論認為斯蒂芬·金恐怖故事題材雖然离奇,但卻是真實普通人陷入某种不尋常的特定情景之中,所以拋開其小說的娛樂性不談,斯蒂芬·金的小說也可說是最貼近反映美國日常生活的真實性,但中國人宁可熱衷西德尼·希爾頓而不是斯蒂芬·金,因為前者更加符合中國人對西方的想象。
  心理學博士后王擇青談及這個現象時說:“恐怖小說离中國目前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人們的心理需求還遠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從中國人的普遍心態而言,仍然希望看到一些相對平和离現實較近的東西。在西方,下班后的時間是完全私人的,你可以做各种你所認為的放松,包括看恐怖小說。而在中國,私人的時間是很少的,有來自社會、家庭各方面的約束,很難讓一個人獨自完全地鑽入斯蒂芬·金,同他一道在恐怖世界中幻想。這种約束及傳統上的心態會使金在中國的流行大打折扣。現在,買金小說的人大約只是由于一种好奇,而沒有上升到一种像美國人一樣的需求層次。”
  西單圖書大廈文學部的張楠,自己也看過斯蒂芬·金。她說:“如果單純從讀者的角度說,中國讀者不能完全理解金小說的意境,或許是翻譯沒有把金的境界用中文更好地表達出來。在寫作上給人的感覺很亂,那种美國式的跳躍的寫作思維使中國讀者极不習慣,沒有頭緒的突兀感在閱讀中始終存在。中國讀者似乎更愿意或更容易接受那种細水長流、有舖墊、含蓄漸進深入的外國小說。所以,在一般讀者看過金的書后總是感覺一般甚至很糟。”
  除卻宣傳促銷的不足,金在中國的失敗似乎更多地在于文化的因素。作為一种精神產品,書籍的引進比其他商品更多了一層文化的背景,許多外國的暢銷書在中國的落馬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出版商:在書籍的背后,有著強大的文化支架。對于中國,有時在考慮大的文化背景時,還不得不兼顧各個亞文化圈,《馬語者》在北方熱賣而在南方反應平淡,正是地域文化對書籍銷售影響的一個例子。書,畢竟是一种文化的結晶。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