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外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這确是一個十分引人入胜的題目。這方面的經典著作,是沙利文(Waiter Sullivan)的《我們不孤獨》(We Are Not Alone,l964)。此外,由斯尼夫(P.H.A.Sneath)所寫的《行星与生命》(Planets and Life,1970)和阿西莫夫所寫的《地外文明》(Extraterrestrial Civilisa-tions,1980),也是認識這一課題的极佳入門作品。在欣賞科幻。特別是外星人科幻之余,能夠對這題日有一定的認識,當然會大大增加閱讀的樂趣。 要談外太空生命,(嚴格來說應該稱為“地外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科幻中又稱為“外星生命”一alien lifeforms),當然要了解适合生命滋長的條件。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需要氧气和水份。還需要有不太高也不太低(主要在沸點和冰點之間)的溫度。要找尋外太空的生命,自然需要尋找一些与地球條件相像的環境。 但問題是,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你和我——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所組成的。但這种類型的生命,是否生命存在的惟一形式?可以有基于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其他生命嗎? 這個問題無疑是對生物學家——特別是生化學家——的一項重大挑戰。因為蛋白質的生命基本上以碳這种元素為基礎,一些科學家于是翻開元素周期表,看看有沒有另一种元素的性質与碳最為相似,可以取代碳的地位。一看之下,當然是同一族元素中的硅(又稱為矽)。于是,一些科幻作家假想別的星球上存在著以硅為基礎的生命。例如早在一九三四年,溫鮑姆在著名的短篇《火星漫游》之中,軌描述火星上有一种以硅為化學基礎的古怪生物。最有趣的是,在進行呼吸時。我們這些以碳為基礎的生物所呼出的廢气是碳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同樣道理,火星上這些以硅為基礎的生物,呼出的自應是硅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硅。但稍為熟悉化學的朋友便會知道,二氧化硅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在沙灘上所見的沙。也就是說這些火星生物在呼吸時所噴出的是沙粒! 顯然,硅和碳雖說頗為相似,但在某些性質上仍有頗大的差別,例如碳和氧的化合物是气体,但硅和氧的化合物則是固体。事實上,無論跟自己還是跟其他元素結合。碳所能導致的复雜性和多樣性都是硅所望塵莫及的。所以,即使在科幻小說中,“硅質生物”始終未能大行其道。 但除了取代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外,一些科幻作家仍在其他方面打主意。例如他們留意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硫与同一族的氧在性質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那是否表示,在一些較高溫的星球上(硫在室溫時是固体),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可以被硫所代替? 此外,水是一切蛋白質生命賴以維生的溶液和介質。但在各种化合物中,有沒有一种可以取代水的地位呢?科學家的答案是:有!那就是氨,亦即我們俗稱的“阿摩尼亞”。由于氨在冰點以下仍是液体,一些科幻作家遂推想,在一些寒冷的巨型气態行星的表面下,可能存在著由氨組成的海洋,而海洋中則充滿者以氨為介質的生命形式。例如阿西莫大一些描述木星上有高等智慧生物的短篇故事,正是采取了上述這個假設。 阿西莫夫亦是探討其他生命形式這個科學課題的先鋒。上述提及的以硅代碳、以硫代氧、以氨代水等,都只是個別的、零星的构想。真正對問題作出全面性的考察和系統性的分析的,是阿西莫夫于一九六二年所寫的一篇文章《并非我們所認識的》(Not AsWe Know It)。阿氏在大學時主修的是生化學,畢業后曾任波士頓大學生化學系的副教授,對生命的化學基礎當然有深入的認識,再加上他那丰富高超的想像力。最后便得出了他在文中提出了五种“并非我們所認識的生命”: l。以氟化硅酮為介質的氟化硅酮生物(fluorosilicone in fluorosilicone); 2。以硫為介質的氟化碳生物(fluorocarbon in sulphur); 3。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nucleic acid/protein (O)inwater); 4。以氨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氮為基礎的)生物(nucleic acid/protein (N)inammonia); 5。以甲烷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lipid in methane); 6。以氫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lipid in hydrogen)。 上述六項中,其中第三項便是我們所熟悉的——亦是我們惟一所認識的——生命。至于第一二項,是一些高溫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而第四至第六項。則是一些寒冷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形態。 奇怪的是,阿氏這篇經典著作已發表了二十多年,但筆者至今未有看見對這一題目作進一步討論的作品面性。讀者中有專攻生化學的。不妨以此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有著不同的化學基礎,這應該是好事而非坏事。一來這表示生命能夠在更多不同的環境中茁長,宇宙自應更為生气勃勃;二來這會減低生命与生命之間在資源上的競爭——我們認為舒适宜人的星球,對一些生物來說可能是酷熱難耐。而對另一些則可能是嚴寒得無法生存。 然而,科幻作家仍不滿足放生命在假想中的這些多樣性。一些作家設想,在某些极寒冷(接近絕對零度)的星球之上,可能存在著一些以液体氨為基礎,并以超導電流作連系的生命形式。另一些作家則認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處,亦可能有一些由星際气体和塵埃組成,并由無線電波傳遞神經訊號的高等智慧生物——霍耳的《黑云》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另一些作家如布利殊,則索性假想有一些純能量的生命形式。可以無拘無束地生存于星際空間(The Star Dwellers,l961)。 在高溫的一端,克拉克則以大膽的筆触,描述在地球的內部(The Fires Within,1949)以及太陽的表面(Out of theSun,1958),也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生命存在。但這還不算极端。更為匪夷所思的,是福沃德所寫的《龍蛋》。在這构思出色的作品里,作者描述人類竟在一顆中子星的表面發現了高等智慧生物!這顆中子星直徑約二十公里,但表面引力卻等于地球上的六百七十億倍,磁場是地球的一万億倍,表面溫度是八干多瓦甚么生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是曲“簡并核物質”(degenerate nucleonic matter)組成的生物。所謂“簡并”,就是指原子外部的電子都被擠壓到原子核里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緊密地靠在一起,形成超密的物質。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約半毫米,直徑約半厘米,体重卻有七十公斤,這是因為他們出簡并物質所組成。此外,他們的新陳代謝是基于核反應而非化學反應,因此一切變化(包括生老病死和思維)的速率都比人類快一百万倍! 人類怎么能夠和這樣的外星人溝通呢?這正是作者處理高明的地力之一。筆者在這儿賣個關子,好讓大家親自把書找來。 說到外星人形態的多姿多采,科幻小說中還有不少出色的作品。斯特普爾頓于一九三七年為的《星辰締造者》(StarMaker)气魄宏偉,想像丰富,令人有目不暇給之感。在這方面已立下了极高的典范。往后較突出的作品有怀特(JamesWhite)的《太空醫院》(Hospital Station,1962)、西瑪克(Clifford Simak)的《轉運站》(Way Station,1963)、雪克萊(Robert Sheckley)的《換身游戲》(Mindswap,1966)以及格林(Joseph Green)的《星空中的良知》(Conscience Interplanetary,l972)等。 上述的作品都假設了外星人的形態可以跟地球人截然不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一觀點的。不論在科幻小說或是科學臆測的世界里,有關外星人的外貌,從來就有“人形”(humanoid)与“非人形”(non-humanoid)的爭論。 外星人必定要像人(即地球人)嗎?這确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認為我們既稱他們為人,那末他們自應具有人的形貌這种觀點,固然是只按字面理解的淺薄之見;但一些受過正規生物學訓練的科學家,也曾提出類似但較有科學根据均見解。在他們看來,人之為万物之靈。他的构造确是巧妙及完美得令人惊訝的。試看看:我們的祖先從四足進化為兩足行走,這才能釋放出前肢以進行各种操作;而我們雙手的大拇指由于骨節特別靈活,呵与其余四指互印,所以才能成為多才多藝的操作能手;此外,為了更好地獲取有關外界的信息,一切如視、听或嗅覺等器官必須安置于身体的最高點;而腦子為了更快捷地接收這些信息,自應与這些感覺器官靠在一起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頭顱作為軀体的頂端;更進一步看。為了有立体的視覺效果,雙眼必須平行地朝向而為了聆听從四乃八面而來的聲響。兩耳必須分別在頭顱的兩側……說到底,人形的結构自應是任何高等智慧生物的標准結构。 類似的觀點,可見諸拜連斯基(Gene Bylinsky)所著的《達爾文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Darwin's Universe)。讀者們覺得言之成理嗎? “非人形”派的擁護者則認為,這种推論是“人為中心主義”的典型例千,是不值一晒的短淺之論。 他們指出,生命的形式是變化多端的。生物進化的過程上,充滿了偶然的因素。數百万年前的一种古猿能夠演變成今天的人類。其間不知涉及多少偶然因素的組合。只要某一因素在某一階段有所不同,今天地球上的主宰可能就不是我們,而是形態全然不同的另一种生物。而且這還是住地球這一特定的環境下而言!在別的星球上,環境与地球上的可能大不相同。在這些迥异的環境下,通過了億万年進化中的各种机緣巧合。而竟會產生与人類差不多模樣的高等智慧生物,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著名哈佛古生物學教授辛普森(George GraylordSimpson)在它的名著《我對生命的觀感》(This View ofLife,1965)之中,便曾經發揮過這樣的觀點。 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讀者以為如何呢? 在科幻小說中,上述爭論產生的問題倒不大。小說家隨著他個人的喜好或劇情的需要,“人形”或“非人形”都可任由他的生花妙筆所決定。當然,非人形的外星人若要寫得生動有趣而又令人信服,作者要花多一點心思与筆墨,甚至要做點研究,但畢竟那并非太難的事情。 在科幻電影而言,情況卻是是大為不同。在《星球大戰》(Star Wars)以前,科幻電影一向是“票房毒藥”。若采取“非人形”的模式。制作成本勢必大為增加。收入既已不多,制片人當然不愿作這樣不化算的投資。如此一來,我們不論從大銀幕到電視螢幕上看到的外星人,大部分都只是跟人類大同小异的生物,這也是真正的科幻迷對科幻電影反感的原因之一。 表面看來,上述有關外星人形貌的爭議,只是一個趣味性或充其量是科學性的問題。但只要我們深想一層,便可察覺這實在牽涉到一個意義深遠的重大題目:人的定義為何? 美國的黑奴雖然在南北戰爭后得到解放,但絕大部分的白种人仍然因為他們的膚色与自己均不同,在心底里不肯將他們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經濟利益的沖突當然是原因之一,但种族膚色不同所引起的抗拒与排斥,無疑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只要我們翻翻歷史,由于种族膚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把對方視作“非我族類”,甚至要把對方赶盡殺絕而后快的例子俯拾即是。 人類往往善于突出他們之間的差异,而忽視了他們共通的地方他們共有的人性。 “太陽神”八號作歷史性的首次繞月飛行時,人類第一次從這么遙遠的太空回望地球。他所看到的,是茫茫太空中一顆美麗而又脆弱的行星。當時駕駛太空船的數名太空人,都被這景象所深深地感動,領悟到無論任何种族,其實都是一家人。在這宇宙的綠洲之上,大家的命運都息息相關。 其實。遠在太空時代還未來臨之前,科幻小說作家便已在宣揚這种“人類一家”的觀點。在他們的筆下。所有人類都只是一种人——地球人。而這些地球人所忠于的。不是某种膚色或某個政府,而是整個地球、整個人類。 但這只是第一步。初期的科幻小說,往往把外星人描繪為侵略者,是全体人類的敵人。有識之士都會指出,這些有關人類与外星人星際大戰的描寫。只不過是把地球上种族間和國際問的沖突轉移到一個較大的背景而已,在意識上實談不上有甚么進步之處。 可幸,隨著科幻小說的發展。對人類与外星人關系的探討也更為深入和成熟。一种新的大同思想很快便取代了狹隘的“地球民族觀”。不少科幻作品都在傳播著這樣的觀點:意識和心靈都只是一种現象,它們雖然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卻可以通過不同的載体——即生物形態來得到体現。故此,我們必須擴闊“人”的定義:一种生物無論在結构上成外形“跟人類如何大相逕庭,甚趾宛我們一見便覺嘔心,但只要他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自我意識。有思想有感情,并有是非善惡、美丑榮辱等觀念。那末我們就不得不把他當做人,并要以人來看待。 當然,這种對別的生命尊重的大同思想,在佛家中出現最早,發揮得也最透徹。在佛家的眼中,眾生平等,無分貴賤。不獨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應受到我們的尊重,就是最低等的,也該一視同仁。克拉克于一九五七年所著的《海淵深處》(The Deep Rang。),其中便包含了這一觀點。書末,一位佛學大師說道:“當我們遇到比我們遠為高超的族類時,我們所受到的待遇,很可能將決定于我們今天如何對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說到外太空的族類將怎樣對待人頗,這正一個饒有趣味而又充滿臆測的領域。概括地說,我們要問這樣的一個問題:外太空若存在著別的生物那末他們与人類之間將可能產生怎么樣的關系呢? 在我們的想像力還末一飛沖天,或絞盡腦汁以圖想出各种稀奇怪誕的關系之前,我建議把一條平凡得多的問題向研究地球生物的科學家討教,那便是:在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之間可能存在著多少种關系呢? 我們的生物學家將會津津樂道地指出,物种之間的關系主要可分為下列六大類: (一)競爭。競爭并不一定是拚個你死我活的對峙,大部分的競爭都是間接和無形的,例如在同一早原上兩种食早動物之間的關系。競爭的結果往往都是兩者都受到損害。但也可能導致新物种的產生。 (二)一方受損而另一方得益的關系,其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捕食現象;另一种較為沒有這么明顯的是寄生現象——例如人体內的寄生虫或是一些樹干上的寄生植物即是。損害程度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疾病——由細菌和病毒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三)一方受損而另一方卻沒有得益的關系。這种關系比較少有,有毒的植物和草食動物間的關系是一個例千。 (四)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卻沒有受損的關系,我們稱這為共栖現象。一些依附在樹干上的攀藤,或待獅子進食后才飽吃殘羹的兀鷹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五)互惠共生現象。顧名思義,這是兩者都同時得益的一种關系。自然界中這种現象十分普遍。由菌類与藻類結合成的苔鮮,到草食動物腸髒中能分解植物纖維的細菌;從蜜蜂采蜜協助傳播花粉,到清洁鱷魚牙縫中殘屑的鳥類等都是。 (六)中性關系。即雙方河水不把井水,大家既沒受損也沒得益的關系,河塘里的魚和河塘邊的松鼠問的關系便是一例。 現在,只要我們加上一點儿想像力。把上述各种關系中的兩個物种,改變為人類和某种外太空生物,看呀!單就這樣不是可演變出無數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說題材了嗎? 事實上,太空探險的發展,已使我們需要面對外太空生物所可能引起的問題。“太陽神”十一號的太空人首次登月后返抵地球時,就曾接受了二十一天的嚴格生物隔离,為的是恐怕他們會帶回一些有害的月球微生物;而于一九七六年降落火星的“維京號”太空船,在發射前曾接受了徹底的消毒過程,因為恐怕藏匿在太空船中的細菌會把火星“污染”。在電影《死城》(Andromeda Strain)中,一些由人造衛星帶回地球的病毒,差點儿便触發起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災劫。 當然。上述各類關系,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而言。當我們考慮到人類与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關系,便需要把人類歷史上的各种現象也取來借鑒。 在競爭方面,人類社會的出現產生了一种特殊的競爭現象——戰爭。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种大規模及有組織的集体屠殺行為,似乎是地球上這万物之靈的特色。 在互惠共生現象方面,人類社會也有它獨特的一面,那就是貿易。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所謂貿易不單包括了貨物的交換,也包括了各种技術甚至觀念的交流。 顯然,把上述的關系推而廣之,則星際戰爭和星際貿易都是人類与外星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科幻小說中亦有不少以此為題材。然而,盡管這些小說的內容是如阿的情節丰富,引人入胜,站在科學的立場,筆者卻不得不潑一下冷水。那就是:無論大戰或是貿易,都要求雙方有相差不遠的科技水平;但在現實的宇宙中。這种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可說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在于時間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 太陽系形成至今約六十億年,地球的年齡則約為四十六億歲。最早的生命于三十多億年前即已出現在地球表面,但要到六億年前,各式各樣的生物才開始繁盛發達起來。相比之下,人類在地球上數百万午的歷史,只占整部生物史的千分之一。而在人類文化發達的六千多年里,現代科技只是近二三百年的事,太空探險則更只有短短的數十年…… 在宇宙中,有不少星球比我們的太陽年長,也有些比太陽年青得多;而這些星球的演化速率,也往往跟太陽均不同。冉進一步看,假若這些星球擁有适宜生命發展的行星,生命的出現市可遲可早;在不同的環境下,生命進化的速度也可快可慢;至于智慧的出現和科技文明的發韌.,更是沒有一定的規律……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可看出,要兩個甚至多個族類。在茫茫太空中各自進化,而到頭來文化和科技水平几乎相若,更要大家在太空中碰頭……這樣的或然率是何等的渺少啊! 因此,很對不起,對那些熱衷于星際大戰的讀者,我們不得不指出。這是极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把今天的軍事技術放到五百年前作一比較,便可充分地領悟,假若人類遇上一個在科技上比我們先進只區區五百年的外星文明。那是如何的戰無可戰。 克拉克曾為此昨了如下的一個生動例子:若有一天人類建造了一支設備最先進的太空艦隊,并揮軍直指銀河中心的區域,企圖向那儿的銀河帝國挑戰;那末當我們駛進這個帝國時,很可能就有如一群背背弓箭划看獨木舟的印第安人,忽然發覺自己處身于紐約曼哈頓島對開的海面一樣。 同理,星際貿易也是可能性不寫的一回事。雖然它比起星際大戰來總算沒有那么荒謬,但以此為寫作題材的科幻作家。可能先要參考一下万國商用机器(IBM)与澳洲沙漠中的土著的貿易關系也說不定。 既然在文化和科技水平上對等的机會這么微。我們也許應該多著眼于一些高等与低等生物問的關系。 人類的科技既處于如此稚嫩的階段,故此假設外星族類大多比我們先進,找著是頗為合理的。問題是,“他們”會怎樣對待“我們”呢? 外星人會把我們當作食用動物般飼養或放牧嗎?抑或會把我們當寵物般把玩?他們會安排些狩獵團,捕捉一些人類到星際動物園里,當珍禽异獸般以供觀賞?抑或人類乃受保護的品种?也許他們已在靜靜地觀察看我們,就像我們的人類學家觀察一些原始部族一般。多年來,不少人宣稱目睹的飛碟,是否就是一些正在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生不慎露出的行蹤? 又或者銀河合眾國不喜歡我們,裁定人類的殘忍与嗜殺會染污銀河的文化,故此要將人類像瘟疫菌般徹底消滅? 我們似乎又回到外太空生物是恐怖与死亡的來源這個觀點上。 不過,有一派的意見,認為外星人加害于人類的可能性不大。他們指出:(一)外星人若有能力跨越星際空間來到地球,他們的科技必然非常先進,可能單從純粹的能量或最簡單的物質,便可變造出一切他們所需的東西,那又何必要侵略或是勞役他人呢?(二)外星人的科技愈是高超,他們的道德也該愈為高尚。理由嗎?因為若非如此,他們一早便曾透過所掌握的超級科技自相殘殺甚至自我毀滅,而不能繼續發展至今。 這些論點确實十分發人深思,也极富爭論性。讀者們的意見認為如何呢? 另一方面,我們若遇上文化和科技都比我們落后的族類,情況又會怎樣呢2 如果以往的歷史可堪借鑒的話,后果實在令人不敢樂觀。 劉易斯在他充滿哲理的名著《离開寂靜的行星》中寫道: 我們都很清楚,人類是怎樣對待有別于他們的族類的。文明人屠殺、勞役、詐騙以及腐蝕他們所發現到的原始部落。就是大自然,他們也要把它變成沙塵蔽天的荒漠和丑陋的垃圾堆。有些人并不這樣做,但他們大多不會成為開發太空的先鋒部隊。我們派往別的新世界的使節,將會是那些急功近利和貪婪無厭的冒險家或是冷酷無情的科技主我者,他們會重蹈他們這類人以往在地球上的覆轍。如果他們遇上比自己弱小的族類,這覆轍會是些甚么,地球上的黑种人和紅印第安人知得最清楚也沒有;而假若他們遇上比人類強大的族類,則很可能會被徹底消滅。 這确是一個十分悲觀的論調。多年前,筆者受了這論調的影響,曾經為了一個短篇科幻故事。內容敘述人類在一個新發現的星球上如何壓迫當地一個文化落后的族類,后來才知道整件事情原來是一些智慧高超的外星人所設計的一個實驗,實驗均目的是試探人類在道德上的成熟程度。故事的結局,是人類受到了懲罰。整体被囚禁在太陽系之內二千年,監守行為,以觀后效。 著名的女科幻作家勒吉思在一九七三年所寫的《世界的名字就叫森林》(The Wordfor World is Forest)里,也表達了類似的悲觀意念。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算人類不是怀著掠奪和征服的意圖探索宇宙,也可能會導致不幸的后果,原因是當兩文化和科技水平不同的文明相遇時,。文化較低的一方往往會受到破坏性的沖擊,人類學家稱這為“文化震擊”(cultural shock),當然,震擊的破坏程度,要視乎那個文化的适應能力而定。 最膾炙人口的電視科幻片集《星空奇遇》,其中述及太空合眾國的所有探險隊都要遵守一條“第一守則”(primedirective),那就是。在未調查清楚及未得太空合眾國批准前,不得干預任何文化水平較低的族類的自然發展。在筆者看來,這雖然是編劇者的杜撰,卻包含著极深刻的智慧。我們就是滿怀好意,一心把文明的幸福帶到這些落后民族的跟前,但誰又能夠預料,結果會杯事与愿違、弄巧反拙呢? 以外星人為題材的构思實在是無窮無盡的,以筆者有限的想像力。就是再寫十倍這儿的文字也未必能夠為完。從外星人的生理、心理、文化、歷史、政冶……到他們的衣食住行、起居飲食、生老病死;從他們的感官世界到他們的倫理哲學;從他們的性生活到他們的宗教信仰(如果有的話),都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創作寶藏。 由于篇幅所限,還有眾多以外星人為題材的优秀作品,筆者惟有以最扼要的方式介紹如下: *為減低“文化震擊”而喬裝成希腊神話中的人物的外星人:阿西莫大的‘HomeSol’。 *悄悄地觀察地球人的外里人阿西莫夫的'The GentleVulture,'和史弗堡(RobertSilverberg)的'Those WhoWatch'。 *暗中改變人類的個性和歷史的外星人阿西莫夫的:'Jokes-ter'和馮內果的'The Sirens of Titan。 *以人作為寵物或研究對象的外星人:海因萊因的'Gold-fish Bowl'和阿西莫夫的'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會飛的外星人安德遜的°Wings of Victory'。 *水栖的外星人:斯特普爾頓在'The Last and Fist Men'中描述的金星土著。 *微型得可以掉進地球火箭基地的水洼中的外星人:帕杰(Lewis Padgett)的'Pictures Don't Lie'。 *巨型的外星人:布利殊的'The Warriors o fDay'。 *恒星(如太陽)乃外太空高等智慧的表現形式: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The Whipping Star'和本福德的'Ifthe Stars Are Gods'。 *外星人為逃避星際警察追捕而闖進太陽系:萊伯(FritzLeiber)的'The Wanderer'。 *外星人的超能科技令他們徹底反朴歸真:坎貝爾的'ForRetfulness'。 *地球因星際超級大國的爭霸而慘被欺騙和利用:坦尼(WilliamTenn)的'TheLiberationofEarth'。 *人類与外星人發展出异常的性關系:法默(Philip JoseFarmer)的'The Lovers'和'Strange Relations'。 *外星人引起的宗教震撼:布利殊的'A Case of Conscience'、哈里遜的"The Streets of Ashkelon'、德爾理(LesterdelRey)的'For I Am a Jealous People'和布雷德伯里的'TheFire Balloons'等。 *外星生物的季節性變化帶來的危險:斯密特(JamesH。Schmitz)的'Grandpa'和霍爾德曼(Joe Haldeman)的'Seasons'。 *外星生物的蛻變成長:海因萊因的'The Star Beast'。 *外星生態系統:斯密特的'The Balanced Ecology'。 *外星人潛伏在人類的大腦中:西瑪克的'Time ls the Sim-ples tThing'和保法的'Voyagern'。 *外星人的“恩賜”:波爾(Federik Pohl)的'Gateway'、安德遜的'The Avatar'和斯特魯格斯基兄弟(The Strugatskibrothers)的'RoadsidePicnic'。 *外星人的倫理觀念:安德遜的'The Sharing of Flesh'和'The Problem of Pain'。 *令人類難于接受的外星文化模式:奧爾迪斯的'The DarkLight Years'和曼(Philip Mann)的'The Eye of theQueen'。 *外星文明已演化成純机械的文明:林姆的'The Invincible'和電影'Star Trek:The Motion Picture'。 *人類于無意中摧毀外星生命:克拉克的'Before Eden'。 *在外星生命面前的“大人類主義”思想:克拉克的°Res-cue Party'和'Childhood's End'、哈伯特(L.Ron Hubbard)的'Battlefield Earth'和普耐爾与尼文的'Footfall'。 *人類的貪婪与斗爭導致外星文化的滅亡:波爾的'Jem'。…… 無邊天際一月星群,那是無窮、無數、無盡的星辰……圣哲向我們宣稱:那里有許多不同的世界,無數的太陽在那里閃爍;那里還有人類永恒地生存。 以上是十八世紀俄國科學家兼詩人羅蒙諾索夫在他的作品《黃昏遐想》中寫下的詩句。 英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古典主義詩人蒲相(AlexanderPope),則有以下的想見: 誰知道宇宙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誰認識所有太陽和各行星的軌徑,誰了解每個星球上不同的居民。誰才能理解和說明,万物的現狀和原因。 是的,宇宙間可能有其他的“人”存在這一概念,的确是惹人遐思。動人心弦的。“我們并不孤獨!”這寥寥數字,為人類帶來的影響,可能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件事都更為巨大,更為深遠。人類經過不知多少年代,努力建立起一個以“人”為中心,兩万物都井然有條,都有其适當位置和獨特意義的可知世界。与外星人的相遇可能令這世界完全改觀。面對著我們的,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領域,充滿著超乎我們的想像和所能理解的因素;它帶來了無窮的可能性,以人類最高超的想像力,亦只能略窮其堂奧,而科幻小說正是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只要人類一天不放棄他的探求精神,我們便繼續會有關于外星人的科幻小說。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