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今年(一九八八年)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机ENIAC落成的四十二周年。電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亦已經有十多二十年的歷史。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包括不少電腦從業員——把電腦看成只不過是較為高級的算盤,除了能進行快速運算和按照指令執行一些特定的程序外,和人類的其他工具沒有甚么分別。在這些人看來,所謂“机器思維”根本是一個字義上的矛盾,因為机器永遠都只是机器,決沒可能進行甚么真正的思維。 在電腦日趨普及的七十年代,上述這种觀點十分流行。以至如果有人提到“机器智能”或是“机械人”的來臨,必會被譏笑為荒誕無稽及看得太多科幻小說。可是踏進了八十年代,工業机械人迅速發展,而日本更揭示了它的人工智能研究計划。今天,全世界都正在向第五代電腦進軍。于是,机器智能這個名詞開始破人尊重起來。不過,在一些“頑固派”的人看來,第五代電腦計划根本沒有成功希望。當然,他們有些亦會打好后路,指出就算計划成功,也不代表電腦真的可以擁有思維的能力。 問題當然在于各人對“思維”所下的定義。但暫且撇開這一點不談,筆者面對上述的論調,不禁想起克拉克在《未來的剖視》一書所提出的“勇气的軟弱”(The Failure of Nerve)這個人類的通病:人們只會接受眼前所看到的現實,至于還未發生的事情,雖然所有事實和證据都顯示將會發生,但我們仍會拒絕接受。也就是說,我們缺乏勇气把事物的發展帶至其邏輯的結論。 這种勇气的軟弱不一定發生在見識不足的人身上。相反,愈是對其一門學問精通的人,往往愈不能跳出既知事實的框框。正如本世紀初,譏笑太空飛行為無稽的人當中,不乏著名的物理學家;今天斥駁机器智能和机械人為荒誕最力的,則往往是電腦界的權威。 事實上,在電腦技術發展的最初期,從數理邏輯的角度考察机器思維的可能性是奠基性的步驟之一。其中首推布爾(GeorgeBoole)的符號邏輯學(Booleanalgebra)、中農(Claude W.Shannon)的信息論、韋納(Norbert Wiener)的控制論、圖林(Alan M.Turing)的机器思維論、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的對奕論和自動化机器理論等。 但問題是,自從電腦技術在五十年代真正起步以來,人們發覺單就對硬件和軟件均不斷改良,已能夠令電腦的威力和應用范圍大大擴展。于是,電腦技術和人工智能這兩門學問分了家。電腦變成一門專業,而人工智能則仍只是象牙塔內的鑽研。——整輩的電腦從業員根本末听過馮諾曼的名字,更遑論圖林或是哥德爾(Kurt Goiidel)均不完備定理(incompletenesstheorem)。 當然,我們不能抹煞這班電腦從業員的巨大貢獻。他們的努力開啟"了我們今天的電腦時代。但隨著社會需求均不斷提高,人們發覺單靠傳統的電腦技術已不敷應用。要把電腦的能力進一步擴展,我們必須賦予它能听、能講、能看、能讀、能活動以及能作出更多判斷的功能。換句話說,電腦男的專材開始要向以前被他們嗤之以鼻的人工智能這門“學究式”的鑽研討教。相隔了數十年的電腦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新合流。 對于科幻迷來說,人工智能的重新被重視當然是莫大的喜訊。科幻小說中的智能電腦和机械人被電腦界嘲笑了數十年,今天終于得以吐气揚眉,好教世人知道誰是誰非。 當然,有關這方面的爭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仍不會停息,因為科幻小說不獨描述了會思考的電腦,而且邊大膽地假設人類終有一天能做出“知道自己存在”的電腦。有關這一點的爭論,顯然將會比電腦能否思維這一爭論更為激烈。 一副机器真的可以產生自我意識,由“無知”變成“有知”、由“無我”變成“有我”嗎?在眾多的科幻小說中,對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更以此為大前題,推展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情節。但我們若想深一層,便知這一問題殊不簡單,故不宜輕輕帶過。在哲學的探求中,從來便有唯物抑或唯心這個本体論(ontology)和認識論(epistemoloegy)上的重大爭議。我們要問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性還是精神性的?是物質衍生出精神,還是精神衍生出物質?兩者究竟孰先孰后,孰主孰次? 在這個懸而未決的大前提下,我們進一步有關于“心和物”或是“心和身”的關系這個老問題(the mind-body problem)。何謂感知?何謂意識?我們如何能知道自己存在?又我們如何能知道“我們知道自己存在”?……化學反應和電流脈沖如何能產生無形無質的情緒与思維?而無形無質的思維又如何能指揮身体的活動?環繞著這些至為深刻也至為抽象的問題,哲學家提出了一大堆甚么反映論、平行論、相互作用論、現象論、副現象論……等學說。雖然爭論了多值世紀,但至今仍未有一致的意見。 自從“机器思維”這一概念被提出并被逐步實現(視乎我們對思維的定義)以來,上述這些看似純學術的爭論遂有了新的內容。我們要問的是:無論那一派的學說正确,人類所制造的机器,是否終有一天(這一天可以是十年后、百年后甚至千年后)可以產生自我意識2以至擁有真正的思想和感情呢? 對不少人來說,机器可以具有知覺和感情這种論調是一种极大的褻瀆。在他們看來,心靈和物質之間存在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無論人類將來的科技如何發達,也永遠無法將鴻溝的兩岸連結起來。 另一方面,一些人卻深信無論表面看來,物質和心靈兩者是如何均不同,后者乃是前者的產物。無疑,這一產物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漫長生物進化才在地球上出現。但進化的過程只是物質的組織在自然定律的作用下一步一步的复雜化,其間并不需要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介入。 另一點要考慮的是,自然界的進化由于缺乏目的性,因此是十分緩慢的。机器的進化則大為不同。只要我們略為回顧ENIAC落成至今的歷史,我們將惊訝于這种進化的迅速。隨著電腦科技均不斷進展,明天的机器必定比今天的威力更大百倍、干倍甚至万倍。我們不難想像:隨著電腦的复雜程度不斷增加,終有一日會達到一個“臨界點上也就是說,會從“量變”導致“質變”,令電腦產生出最雛形均自我意識,就像遠古的猿人最初意識到自己均存在一樣。 要較為深入了解有關机器思維均不同觀點,一本很好的入門書籍是雅倫·羅斯·安德遜(Alan Ross Anderson)主編的《心靈与机器》(Mind and Machines)。另一本很有意思的著作,是新加坡大學的哲學教授普徹提(Roland Pucetti)所寫的《人——有關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道德個体的一項研究》(Persons:A Study of Possible Moral Agents in theUniverse)。在這本書中,作者探討了“人”的基本定義,并先后考察了“外星智慧生物”和“智能机器“兩者作為“人”的可能性。 如果讀者中有興趣更為濃厚的,筆者极力推荐他們一讀由霍夫斯塔特(Douglas R.Hofstadter)所寫的《哥德爾、埃舍爾、巴哈——一帶永恒的金帶》(G6del,Escher,Each:AnEternal Golden Braid,1979)這本奇書以及它的續篇《心靈的我》(The Mind's I,1981)。這兩本書并不易讀(特別是前者),但內容卻對邏輯、思維、自我意識、机器智能等問題有极精辟的探討。對有志深入了解這些問題的朋友,兩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于此可見,“人工智能”這——名詞背后,實包含著极其丰富的創作素材。可惜的是,真正深刻地探討這一問題的科幻作品并不多見。 一九六六年海因萊因所寫的《月后是位嚴峻的少女》(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是較為詳細地敘述一副電腦由無知變成有如這一過程的少數作品之一,只可惜到了后半部,小說只是描述這副電腦如何幫助月球上的人起來反抗地球的暴政,而沒有進一步探討這個机械心靈的成長歷程。 以机器意識的醒覺和成長為題材的故事,印象令人最深刻難忘的,要算哥爾丁(Stephen Goldin)在一九六八年寫的短篇《甜睡吧,美莉莎》(Sweet Dreams,Melissa)。故事中的美莉莎是一個小女孩的名字,但這個小女孩并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之中,而只是一個軍事研究實驗中的電腦程序。原因是科學家雖然制成了一副极其先進的電腦,能夠產生最雛型的意識,但要令這意識逐步提高和成長,必須提供一個特定的楷模作為規范和指引。他們于是把一個典型女孩由出生到五歲的心理發展過程編寫到電腦程序中去,結果便得出了美莉莎。美莉莎一直相信自己只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直至有一天,她發覺自己原來是一副軍用電腦,而且日常所計算的,都是生以屠殺為目的的戰略公式,她于是陷入了無休止的噩夢之中……以軍事電腦為題材的,還有瓊斯(D.F.Jones)于一九六六年所寫的《巨無霸》(Colossus)。故事描述美國和蘇聯兩大軍事電腦系統被連接起來,結果是它們開始聯手接管地球。由于瓊斯不以科幻作家自居,兩他所描述的是可見而非遙遠的將來,故此讀來倍使人有不寒而栗之感。 《二0二0)(The Blade Runner)是近年來一部頗為出色的科幻電影,其劇本實改編自一九六八年狄克(Philip K.Dick)的長篇小說《复制人夢見的綿羊是電動的嗎?》(Do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顧名思義,這是一部以复制人為題材的小說,所謂复制人,英文是androids,既可指外貌舉止与人無法分辨的极精巧的机械人,也可指用其他方法——如生物培植——制造出來的“人种”。《二0二0》這部電影的內容,乃敘述一批智力和体能都超越人類的复制人,為了延長壽命和追求自由,与人類的特种暗殺部隊進行慘烈斗爭的經過。電影中的气氛營造出色,頗為符合原作者狄克一貫的風格。只是比起原著,仍是欠缺了較深刻的心理描寫。 以复制人為題材的科幻之中,史弗堡的《玻璃塔》(TheTower of Glass,1970)是另一本較為出色的作品。故事描述一個富可敵國的企業大王要為自己建造一座直聳云霄的玻璃巨塔。建造這塔的數以千計的工人,都是企業大王轄下工厂所制造的复制人。這些复制人除了有紅色的皮膚和不能繁殖后代之外,其余跟人類一樣,既有思想亦有感情;但他們過著的,卻是近乎奴隸般的生活。最后,他們在不堪壓迫之下起來反抗。龐然的巨塔分崩离析地頹然倒塌,粉碎了企業大王的夢想,也粉碎了丑陋的奴隸制度。 在意念上,《玻璃塔》可說是“R.U.R.”的翻版。但以描寫細膩而言,則有其獨特的成就。 一九八四年,張君默發表了《大預言》這部長篇著作,可說是香港作家以較認真的態度進行科幻創作的首次嘗試。小說亦以复制人為主題,只是在故事中則稱為“創生人”。如同在《玻璃塔》一般,創生人的存在只是為了服務人類。兩人類為了更好地駕馭這些勞仆,在創生時必定會把他們的感情因素剔除。當創生人任務完成或損毀退役時,便會進行“編碼注銷”,亦即人道毀滅。 作者以創生人追求人權和自由為經,以地球被核戰和環境污染摧殘而無一淨土為緯,描繪出一幅科技雖然發達,离烏托邦卻仍很遙遠均未來景象。故事的构思和布局本來不俗,只是后來加入了外星人出現這一毫不相干的情節,反而削弱了故事原有的張力。 上述多本作品都以复制人為故事中的受害者,可說是站在复制人的立場而寫的。相反,艾里遜的短篇《我沒有嘴巴但我要尖叫)(I Have No Mouth,and I Must Scream),則描繪了一幅人類受到電腦無邊地折磨的恐怖景象:集了中、美、蘇三國電腦之大成的一副超級電腦,在“醒覺”后不單不感激人類,反而痛恨人類把它帶到這個世界。它殺掉了所有人,卻剩下五個,囚禁在它的龐大軀体內。像一個發了狂的神,它把無盡的仇恨發泄在這五人身上,要他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受盡苦痛、受盡折磨…… 同樣描寫電腦轉過來支配人類的,還有赫伯特和蘭塞姆(Bill Ransom)合著的《耶穌事件》(The JesusIncident,1979)。小說中的整艘太空船(Ship)就是一副超級電腦。由于這副電腦愈來愈覺得自己偉大而人類渺小,終于壟斷了船上一切的控制權,并強迫船上的人對它進行膜拜(Wor-Ship)。雖然故事的基本意念和《二00一太空漫游》中的電腦發狂同出一轍,但情節的描寫更進一步,探討亦更為深入。 有關复制人的短篇小說,一本很好的選集是羅倫(William F.Nolan)主編的《差點儿便像人一樣》(AlmostHuman,1965)。至于机械人的小說集,還的有莫斯科維茲(Sam Moskowitz)主編的《机械人的來臨》(The Comingof the Robots,1963)和奈特(Damon Knight)的《金屬的微笑》(The Metal Smile,1968),較近期的則有阿西莫夫“三人組”編的《科幻中的机械人》(Robots in Science Fiction)。在電腦方面,重要的選集有康克林(Grolf Conklin)的《科幻中的思維机器》(Science Fiction ThinkingMachines,1954)和阿西莫夫“三人組”的《電腦的案件与惡作劇)(Computer Crimes and Capers,1985)等。 無論是机械人、复制人還是電腦,人類面對這些按照自己的形像所制的創造物,其心情無疑是矛盾和复雜的。篤信宗教的人會指出,人類既接神的形像被創造,而且只有神才有賜予生命的大能,而人類卻妄圖按照自己的形象再次創造生命,創造思想和感情,那是不可饒恕的褻瀆,是狂妄驕躁的大不敬! 就算并非篤信宗教的人,也可能有類似的觀點,那就是:宇宙間有一些事物是永遠不應為人類所知的。我們妄想窮盡宇宙問的真相,妄意要做万能的神,結果將會像希腊神話中擅自開啟盒子的潘多拉(注),把災禍帶來這個世界,甚至可能自招滅亡。 我們已經看過,自《佛蘭肯斯坦》以降,不胜枚舉的科幻作品都包含了同樣的思想。其采用的筆調,無論是諷刺的、幽默的、寓意的、嚴肅的,還是徹底地悲觀的,都同樣隱含著“危險地帶,務需小心”這一警告。在這個幻想已逐步變成現實,電腦化的社會和机械人時代正迅速來臨的時刻,我想這些作品都是值得大家認真地再三閱讀的。 當然,過分的悲觀和恐懼會損害人類理智地面對現實的能力,過分的謹慎也會窒礙人類的進步。樂觀派的人士指出以往人類亦同樣面對過巨大的挑戰。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腦也好,机械人也好,道理同出一轍;只要我們不喪失人類獨有的個性和朝气,又何須懼怕自己創造出來的事物呢? 他們更指出,電腦化的來臨,不是已經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安全、吏便捷、更舒适、更多姿多采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 (注:潘多拉(Pandora)是希腊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Zeus)命火神用黏土制成的第一個女人。她下凡時,宙斯給她一只盒于。她私自開來一看,盒里所載的一切災害和罪惡便跑散世上。只有希望留在盒底。) 蒸汽机,把人類從粗重艱辛的体力勞動中釋放出來,并大大地擴展了人類控制物質世界的能力;如今以電腦為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從繁瑣和刻板的腦力勞動中釋放出來,使他可以從事更具創造性的思考,而且又大大地擴展了人類控制知識世界的能力,使他龍作出更深刻的洞悉。凡此种种,皆可看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順理成章的延續和深化,而且將會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更大的物質繁榮和精神自由。 面對悲觀与樂觀兩派的論調,筆者自認比較傾向于樂觀的一面。雖然如此,我也不同意把未來描繪成一個無憂無慮的完美世界。正如任何技術上的變革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電腦化和机械人的出現也同樣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農業的發展不是也帶來了罌粟花的培植和鴉片均為害嗎?同理,正在扣門的机械人的手中,也可能持著漂后的罌粟花。數十年來的科幻創作,正好為我們對這位送花的人作好心理准備。 但上述的分析。只是針對不太遙遠的將來而言。從最長遠的角度來看,人類終有一天會被智慧更高的机器所代替,仍是不能抹煞的一個可能性。當然,軌以恐龍這般愚蠢,哺乳類動物也要數百万年才能取代它的地位。電腦要取代人類,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另一方面,電腦進化的速率,比哺乳類可快得多。山一九四六年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机起,不出半個世紀,我們便已有微型的私人電腦,其聰明才智比第一代的龐然大物有過之而無不及。有誰能預測,再過半個世紀,電腦的能力會到達怎樣的地步呢?不要忘記,自然界的進化是亂碰亂撞的,而電腦的演變則是有計划、有目標的。 循這樣的思路繼續下去,超越了悲觀与樂觀兩派觀點,遂出現了一种達觀的看法。論者認為,人類雖然有高度的智慧,但正由于進化是沒有全盤計划的,在智慧以外人類還包含了很多劣根性和黑暗面,而這些進化的包袱是無法完全擺脫的。但人造的智能卻不;同,它具有人類智慧的优點,卻沒有人類固有的缺點,是進化上的一個新成就。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机械人)換舊人(我們)”,那不是最合理的事情嗎? 談到人類的被取代,早于一九五零年,阿西莫夫在它的短篇《可免的沖突》(The Evitable Conflict)之中,便已生動地指出人類曾往不知不覺間諜電腦成為世界主宰這個邏輯發展。一九六,年,著名的瑞典物理學家艾耳芬(HannesAlfven)以筆名約翰尼森(Olof Johannesson)為了一本名為《大電腦》(The Great Computer)的精采著作。這本小書詳盡地記述了電腦的崛起和演化,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取代人類的曲折歷史。編寫這部歷史的,當然是人類的繼承人電腦本身。 人類被自已制造出來的机器所超越究竟是好事還是坏事呢?阿西莫夫筆下的机械人心理學家(robopsychologist)蘇珊·嘉雯(Susan Calvin)就對机械人情有獨鍾,而且曾直截地說:“很明顯,作為一個族類,它們比我們优秀得多!”克拉克在一篇談論到人類的繼承者的文章里,更豁達有度的說:“如果我們均存在,只是作為把低等的生命連接到比我們更高階的生命的一個環節,那不已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使命嗎?” 然而,我相信在讀者當中,很少人能夠接受上述的觀點。大部分人會滿怀恐懼地問:將來的電腦可能智慧高超得無以复加,但我們能夠把世界留給這些冷酷無情的机器嗎? 關鍵就在這個“情”字。人類的可貴之處(起碼我們自己是這樣看),不單在于他有思想,還在于他有感情。不錯,他的感情世界有丑陋黑暗的一面,但也有光明和高貴的一面。總之,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為他有是非之心、善惡之心、美丑之心;是因為他有喜、怒、哀、樂;是因為他懂得關怀、慈愛、有正義感、有追求生命意義的執著……我們若要選接班人,除非他亦有同樣均品德,否則是死不瞑目的。 問題就是:机器除了思想外,能夠有自我意識、有感情、有道德觀念和价值觀念嗎?如果有的話,我們是否也應該把它們也當作人看待?而机械人之繼承人類,在精神上仍會是“人”的延續嗎? 和“外星人篇”的分析一樣,歸根究底,不論是外星人還是机械人,我們遇到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人的定義為何? 我們所珍惜的,不是我們有形的軀体,而是軀体中無形的“人”性,這“人”性可以存在于別的星球上的生物軀体上,也可以存在于由金屬(和硅片)所組成的机器之中,這种以本質而不以表象為依歸的大同思想,是大半世紀以來科幻小說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最后要一提的是,上述的討論都假設:人和机器是截然分隔、互不相容的。但隨著人造器官的研制和生物醫療工程的進展,人類已將一些机器納入自己的体內。把這种趨勢推展下去,我們可以設想一种人和机器的混合体,科幻界稱之為“机器改造人”,英文是cyborg,是cybernetic organism(控馭學有机体)的縮寫。 一九七二年,卡丹(MartinCaidin)以此為題材發表了長篇小說《机器改造人》(Cyborg)。小說描述一個太空人在意外中身受重傷,當局為了挽救他的生命,將他身体多處改造,使他成為一個具有超能力的人。這部小說后來被拍成電視片集,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無敵金剛”(The Six MillionDollar Man)。 其實早于一九六八年,阿西莫夫在《分离主義者》(Segregationist)這個短篇故事中,便已指出“人机結合”這個發展的趨勢。在這方面的長篇小說,科幻界公認的經典之作是波爾于一九七六年所寫的《攜手并肩》(Man Plus)。故事敘述人類為了殖民火星,不惜將書中的主人翁徹頭徹尾地改造。作者深入地探討了主人翁在改造過程中的感受和心理變化,書末更有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局:由地球電腦秘密策划的一次更高階的人机結合。 另一本令人難忘的“人机結合”小說是科幻女作家麥卡弗里的《歌唱的船》(The Ship Who Sang,1969)。一個身体有嚴重缺陷的少女被賦予一個新的軀体——一艘太空船。太空船不獨奔馳于星際問的航道,更往往成為所載的客人的傾訴對象。小說出多篇獨立的故事組成,內容多洋溢著絲絲溫情,令人逗把回味不已。 但并非所有人机結合都像《歌唱的船》這么成功的。一些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的軀体是否真的只是一副臭皮囊呢?抑或肉体和靈魂的結合才足夠形成一個整体?如果我們把肉体任意改造,最后是否也會改變我們固有的人性呢? 最先指出這個危險的是著名的科幻評論家兼小說家奈特。他在一九六八年所寫的短篇故事《面具》(Masks)中,描述一個在月球上意外受傷的人如何被徹底地改造。但全篇的重點卻在故事末急轉直下的描寫:主人翁冷血地殺死一頭可愛的小狗,顯示他已完全喪失了人性中的側隱之心。一九七五年,霍爾德曼所寫的《變態》(More Than the Sum of His Parts)亦表達了同樣的意念。 上述的人机結合乃人類軀体的直接改造和替換,因此容易引起人們的恐懼和抗拒;但另一种人机結合則無需改變人類的本身构造,所以一般較易為人所接受。這就是所謂“机器輔助的体能放大器”(machine-augmented amplifier)。這种放大器的原理,乃將人体活動時發出的微量電流,輸到套著人体的一副机器骨架之中。骨架以電流作為指示訊號,于是作出相應的移動。結果是帶著骨架的人,体能就像放大了很多倍,不單能揮拳塌壁,而且能一縱數丈,活像金剛机械人一般。 在實驗室里,科學家巨龍制造出這些放大器的一些雛型。在科幻小說里,這些雛型的后代則多用于未來的戰爭之中。由于科技先進,我們可以想像放大器被制成太空衣的模樣。穿上這些特制太空衣的士兵,每個都會變成所向披靡的“超級戰士”。海因萊因的《星艦部隊》(Starship Troopers,1959)和霍爾德曼的《永無休止的戰爭》(The Forever War,1974)這兩本著名的“戰爭科幻”小說,都先后用上了上述的构思。而在眾多日本的机械人卡通片集里(如《鐵甲万能俠》、《三一万能俠》、《虎威戰士》等),背后亦包含著類似的原理。 但如果將生物電流的訊號化作無線電訊號,我們將有一項更精采的創見——“遙控執行技術”。“遙控執行”在科幻術語中是waldo,這是海因萊因在一九五零的一個短篇中所創的新名詞。 顧名思義,所謂遙控執行器,乃用遙控技術將人的一舉一動在遠處出机器重复,而机器通過感官裝置所獲得的信息,亦不斷地即時傳送回操縱的人那儿。這個概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程度的体現。在核工業中處理放射性物質的遙控机械臂,是最初步的應用之一,但在科幻小說中,這一意念早便已被大大推前。一項典型的描述,是机器在月球上工作,但操控的人卻在地球上上班的未來景象。 顯然,遙控執行器無需局限于机械臂或挖土机等水平。它可以是個十公尺高的巨型机械人,也可以是個只有十厘米高的微型机械人。至于哪一個“化身”較為合适,則視乎環境的需要而定。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星際探險中,最先降落到一個未知的星球進行探索的,极可能就是這樣的一批“化身”。而真正的探險員都只是安詳地坐在軌道中的太空船上,一切輸入的感官信息和輸出的執行命令都直接由大腦所接收和發出。 奇怪的是,筆者至今仍未見到充分利用上述构思的科幻作品。各位讀者如有興趣,不妨自己嘗試創作一下。 由大腦直接接收和發出訊號的設計,導致另一种人机結合的构思,那就是人腦和電腦的直接連系。一直以來,人机對話(man computer dialogue)是電腦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試問有甚么對話方式,比值入腦中的終端机更為直接更為徹底呢? 在安德遜的力作《降凡者》中,女主人翁隨時可以和太空船上的電腦進入“心神合一”(psychic communion)的狀態。在尼文和普耐爾合著的《宣誓效忠》(Oath of Fealty)里,亦有關于人腦和電腦通過儀器和無線電直接連系起來的描寫。更為有趣的是,由于不同的人可以接駁到同一副電腦之上,所以不論是面對著面還是遠隔重洋,他們也可無需掀動一下嘴唇而直接交談。也就是說,人類千百年來有關心靈感應的夢想,可以通過電腦网絡而得以實現! 進一步看,大腦是人類意識和思維的載体,但意識和思維是否可以借用別的載体呢?更簡單地說,我們的思想、感情和所有記憶,是否可以像一般資料和電腦程序那樣,被輸入并儲存到一副電腦之中?而這是否表示我們可以獲得人類夢寐以求的“永生”呢?(因為電腦若殘破了,資料大可被轉移到另一副新的電腦之中。)波爾在《希徹會晤》(Heechee Rendez-vou5,1984)一書中,正發揮了上述的构思,并且對這构思采取了肯定的態度。但在一篇較早的著作《二進制密碼的囚刑》(Sentence in Binary Code,1971)之中,作家普里斯特(Christopher Priest)卻采取了相反的觀點。普氏指出,若能把人的思情感情抽离軀体并注入電腦,那將是一种最殘忍最可怕的刑罰。在更早的一篇經典之作《最后的問題》中,阿西莫夫則早已超越了肯定和否定的觀點,指出人和電腦的融為一体,是進化上的必然縐歸。雖然每一軀体在融合過程中失掉了思想上的自我,“但結果并不是一次損失,反而是一种很大的增益。” 的确,能夠進行超速運算和擁有百科全書般的即時知識,對任何人來說也是一項很大的誘惑。那末,我們將來是否都會接駁到全球性的電腦网絡中去,而人類和電腦組合成一個超級的共生体系?又這一体系是否標志著進化上一個更高階的智慧形式?從另一角度來看,這种人机結合究竟是人把電腦吸納還是電腦把人吸納?如果是后者,人類的精神面貌是否會因而變得面目全非,而我們現時所知的人類到時將不复存在?所有這些,都是在欣賞科幻創作的同時值得我們深思的。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