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目錄 |
佚名 上 篇 K星已近在眼前,不必使用望遠鏡,我也能從屏幕上看到K星那柔和的金黃色 光芒。它多象我多年以前住在海王星上時,所熟悉的太陽啊!K星的五顆衛星,在 漆黑的天幕上,越來越顯眼,拖著“紅移”造成的短短尾巴,象五個正在捉迷藏的 小孩。 我駕駛的這艘“搜尋者”號宇宙飛船,以o.95c的速度在茫茫宇宙中飛行了1 8年,离所要完成的任務──搜尋太陽系外的生命──依然遙遙無期。 在此之前,我的“搜尋者”已光臨過7顆恒星,可令我万分失望的是,那七顆 恒星總共才有1顆行星,而且還是如木星那樣的高溫液体表面,比三百年前人類開 發之前的冥王星還要荒涼一万倍。 正在這時,K星如一顆救星般出現在我面前。但愿它能給我帶來好運,我默默 祈禱著,啟動了核動力反推火箭,兩道火舌刺破單調得令人厭倦的黑暗空間,向前 噴去。飛船的速度慢慢降了下來。 我立即開始對這五個行星逐一進行研究。第三顆行星直徑四千公里左右,略呈 梨形,附近有一定的磁場和電場,有較厚的大气層。最重要的是,星球上有依稀可 辨的規則藍色塊,似乎不象出自天然。 我滿怀信心地把這顆行星命名為“魔瓶星”。還記得那個古老的波斯傳說嗎? 我正象那個老漁夫,滿怀希望地再撒一网,收獲到一個魔瓶。至于這只“魔瓶”里 裝的是什么貨,只有打開看看了。 計算机為我開動了大功率望遠鏡,對准了魔瓶星…… 屏幕上忽變作一片黑暗。与此同時,蓋革記數器和碰撞指示儀的紅燈也密密麻 麻地閃爍。甚至不用這些儀器我也听到了有物体撞擊在船殼上乒乒作響。 正當我惊慌失措時,計算机系統提醒我,“搜尋者”闖進了一個小行星帶。不 幸之中万幸,無論是小行星碰撞還是宇宙射線都沒有超過飛船的承受范圍。 “搜尋者”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不久,那些指示燈又恢复正常,但屏幕上仍 是漆黑一片。自檢系統告訴我,望遠鏡頭被撞坏了。 我還有一套備用的鏡頭,可大功率望遠鏡頭再也沒有了。換好望遠鏡時,屏幕 上一個球体占了一大半面積,飛行軌跡圖上原先那條直線開始繞著魔瓶星轉起了圈 子──在小行星帶中受到減速的飛船被它俘獲,成了它的一顆衛星,正在它的赤道 上空盤旋。 我并不急于擺脫“魔瓶”或投入它的怀抱,只想先仔細觀察一下。地面上果然 有生命──一种綠色的液体覆蓋了這個星球的30%,其余70%的面積大都生長 著郁郁蔥蔥的藍色植物。看得出,這個星球确實有智慧生物存在,那一片片規划整 齊的藍色植物帶及點綴其間的建筑物便是證据。可惜大功率望遠鏡頭沒有了,我根 本看不清楚。顯然,這些智慧生物還處于中級文明階段,因為在大气層外根本看不 到任何人造天体。這种生物還沒有掌握高級文明的標志之一──空間技術。 我又把鏡頭轉向兩极地區。那里卻另有一番景象:所有的物体都模模糊糊的, 邊沿還帶著紅色──很象的以前飛行時司空見慣的“紅移”。但“搜尋者”現在只 有5.6公里/秒的環繞速度,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不考慮呀!更為奇怪的是,那里籠 罩著一個電磁場,其大小我的儀器怎么也測不准。讀數一會儿超過最大量程,但在 把儀表燒坏之前又迅速回到零位,更多的時候示數在中間地帶作無規則的變化。 出于好奇,我向“北极”飛去。按計划,先在空中把這個星球弄清楚,再實施 降落,是最穩妥的方案。 “北极”漸漸逼近了。我發現,北极上空附近的星星開始出現位移。這也是相 對論效應──空間彎曲。但儀器明明測得“魔瓶”的重力加速度只有7.7米/秒2,比 地球還小一點。 想到這里,我又向計算机詢問了重力加速度。我惊奇地看到,現在它比在赤道 上時大得多了,而且還正在迅速增大,并且簡直是以几何級數的速度增加! 我的飛船無法抗拒這巨大的加速度,光也似地(注意,用“箭也似地”形容就 太慢了)飛向北极。而我則被一股巨大的超重緊壓在座椅上,不久便失去了知覺。 …… 當我蘇醒時,第一件事就是讀重力加速度。現在它又恢复到了7.7米/秒2。一 個球体依然占据了大半個屏幕;余下的那一角上,星星仍在閃爍。 但計算机馬上提醒我,現在的星空与原來的星圖牛頭不對馬嘴,而且周圍突然 冒出了几個顯然是人造的飛行器。我剛從陌生的星空中回過神來,又發現位移讀數 竟出現一個虛數:(7.349+o.785i)光年!再看看飛行軌跡:屏幕上出現的不是一條 曲線,而是一團密密麻麻的點──就象我們想像中的“電子云”那樣! 我還來不及多想,忽然發現活動又變困難了:重力加速度在增大。在失去知覺 之前,我看了一眼飛行軌跡:一條虛線從其中一個點出發,向“魔瓶”的“南极” 斷斷續續地划去…… 當我再次蘇醒時,一切重歸正常:重力加速度、飛船速度、星圖。唯一不太正 常的是飛行軌跡圖上有一段空白。离“搜尋者”飛向北极只有八小時,這8個小時 我簡直象是做了一場噩夢。 但現實告訴我,這不是一場夢。一只小型飛行器倏地從我的飛船邊迎面擦身而 過,不久后又調頭跟上來;另一艘飛船則從遠處慢慢接近。我看了看顯示屏:“魔 瓶”上空,人造天体密如繁星,飛行器穿梭忙碌;“魔瓶”地面上,藍色植被大大 減少,建筑物星羅棋布,而且更加集中。一切都表明,這個星球已初步掌握了航天 技術。我萌發了跟他們接触的念頭。 突然,我使勁拍了一下腦袋:這一切,難道僅是在8小時之內發生的嗎?!一 個中級文明的社會在8小時之內就能掌握航天技術,這太不可思議了! 我被這一系列怪事弄得頭昏腦漲,不及細想,連忙把航向轉向太陽,啟動了熱 核發動机,以飛船的极限速度──o.96c向故鄉狂奔。 中 篇 依瓦星,凱特紀元2090年(1凱特年約合0.7地球年)旱季的一個晚上 ,天文學家泰利博士与他的同伴斯科帕正在天文台里聚精會神地觀察那神秘的天空。 依瓦星是凱特星五顆行星中的第三顆。因為离恒星近,依瓦星气溫較高且年溫 差不大。因此星球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藍色植物,如同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它一年 明顯地分為旱季和雨季,也正好与熱帶雨林相似。 旱季正是進行天文觀察的好時光。這不,剛進入旱季,泰利和斯科帕就与另外 兩個天文學家輪班徹夜值守望遠鏡。 突然,自動記錄儀發出了警報:發現异常飛行物。 “看,那艘神秘飛船‘魔鬼’又出現了!”年輕的斯科帕興奮地叫道,“這回 是在英仙座附近。” 年老一些的泰利不動聲色地觀察了几分鐘。“這次与往常大不一樣,”他冷靜 地指出,“飛船的飛行軌跡是連續的、有規律的。” “難道它以前飛行總是沒規律的嗎?”斯科帕問道。 “只有一次是可連續觀察的,就是八十年前它第一次出現時。”泰利簡短地回 答,同時打開通訊設備,向依瓦星宇航中心報告:“依瓦星第二天文台向宇航中心 報告:神秘飛船‘魔鬼’號再次出現。本次不同于往常,航跡是連續的,方位XX -XX,航向XX,航速XX。建議馬上就近調動飛行器進行跟蹤觀察。” “宇航中心明白。”宇航中心立即作出反應,“在上述方位附近,已命令KH 7號太空望遠鏡追蹤觀察,通知剛迎面而過的小型太空船FS56號調頭跟蹤‘魔 鬼’,同時出動航天飛机U3號協助跟蹤。” 听完回答,博士才放下心來,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 “‘魔鬼’號在八十年前第一次出現時,确實是有規律的。那時它在赤道上空 環繞依瓦星飛了几周,就調轉航向飛往北极,不久后消失在那里。” “這些我知道,”斯科帕搶著說,“可惜那時依瓦星還沒掌握航天技術,無法 接近它。” “對。在此后八十年中,這艘飛船神出鬼沒,毫無規律地出現在太空各處,而 且總是一‘顯形’就馬上消失。太空技術發展起來之后,人們就更常遇到它,但從 來沒有成功地跟蹤過。因此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外號‘魔鬼’。” “這么說,今天是人類第一次追蹤‘魔鬼’嘍。難怪剛才您那么激動。” 說話間,“魔鬼”仍然不緊不慢地繞依瓦星飛行。天文台內的計算机緊張地運 算,自動把數据存入已几乎裝滿有關“魔鬼”信息的一張光盤中。 博士仿佛又想起什么,說道:“而且,這對我儿子來說,總是個好消息。” “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斯科帕追問。 “他就要飛往北极巨洞了。”博士又回憶起今早(不,現在早已過了零點,應 該說是昨早)与儿子的談話。 “爸爸,我又要參加飛行了。”儿子平靜地向泰利說,卻又掩飾不住心中的喜 悅。 “好小伙子,這回又要飛哪里去?”泰利問道。 小泰利雖然年輕,卻已是依瓦星上著名的宇航員了。他曾參加過12次大小飛 行,這在宇航技術只有六十余年歷史的依瓦星上可是個不小的數字。平時他總把一 次飛行視如一次郊游,可今天卻如此激動。“一定是次特殊的航行。”博士暗暗猜 道。 “嘿,這次可不比往常,我們明天早上要飛往北极巨洞!”儿子興奮地答道。 雖有心理准備,博士听了還是不由得吃了一惊。要知道,自古以來,依瓦星南 、北兩极就是有去無回、常人不敢問津的禁區。無數探險家中,凡是能回來的,都 是連看都沒看過一眼南极(或北极)就卻步的;而凡是超越這條界線的,就沒見誰 回來過。六十多年前衛星上天后,才發現北极有個無底巨洞,而南极則是形狀飄忽 不定的魔幻山峰。這個可惡的發現又驅使許多聞聲而去的飛行器永遠消失在北极巨 洞里或面极山峰上。這回,親愛的儿子又要去重蹈先人的覆轍,泰利怎能不擔 心呢? 儿子仿佛看出了父親的擔心,解釋說:“爸爸您放心,我們這次飛行,采用了 史無前例的超高標准安全措施。針對北极巨洞的异常電磁場,飛船裝備了迄今最嚴 密的屏蔽層;針對巨大的重力,座椅進行了特殊設計,可以使人抵抗高達50G的 超重。此外,我們的這艘‘北极’號飛船還裝有當今最先進的核裂變發動机……” “嘟嘟……”自動記錄儀的警報打斷了博士的回憶。兩位學者連忙湊近望遠鏡 。只見“魔鬼”飛船突然噴出兩道長長的火舌,瞬時加至很高的速度,向遠處飛去 ,不一會儿就消失在滿天星斗之間。兩艘跟蹤的飛船無法達到這么快的速度,只能 “望空興歎”。 擴音器里傳來了宇航中心主任奧博的話:“X時X分X秒,‘魔鬼’飛船突然 加速偏离航向,以很高速度正對著234號星座一顆中等亮度的恒星S星飛去。据 粗測速度超過十分之九倍光速。飛船外形已記錄下來,圖象隨后就將傳到。” “超過十分之九倍光速!”斯科帕失聲叫道,“這么快啊!” “是的。”泰利冷靜地說,“這正好与八十年前它飛近依瓦星的速度差不多。” 這時,“魔鬼”的外形圖象已經出現在天文台的大型顯示屏上。這是一艘很扁 平的中型飛船,沒有机翼,机身上伸出几個圓筒,似乎是望遠鏡或攝影鏡頭,另外 還有少量象是隕石砸出的小坑。机身兩側的兩個巨大的發動机特別顯眼。 “這种飛船不适于在大气層內飛行,而适于星際遠航,而且可能是用作探測的。 ”泰利分析。 晨曦微露,換班時間到了,小泰利乘坐的“北极號”也快要升空了。博士顧不 上回家,向自動汽車下達了直接開往依瓦星宇航中心八號發射場的指令。 汽車速度雖快,發射時間卻更不等人。泰利赶到時,正好看到“北极號”那兩 只最先進的核動力推進器噴射出淡黃色的火舌。頓時,大地微微震動起來,飛船在 一陣煙霧中象利箭般直射向太空,不一會儿就縮成一個小亮點,折向北方疾馳而去。 “這新型發動机果然功率惊人。”博士暗歎,同時在心中默默地祈禱,祝愿儿 子一路順風。 這時,車內的無線電話響了,宇航中心報告泰利:“‘魔鬼’飛船重返依瓦星! ” “啊!”泰利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這消息對儿子來說焉知是凶是吉。 下 篇 發布了返航指令后,我還沉浸在一陣莫可名狀的恐懼當中。可計算机卻冷靜地 當然,它總是冷靜的)報告了對這一系列怪現象的分析結論:“由于飛船曾有過 一段時間的异常加速,所以產生了相對論效應。根据這個效應,魔瓶星表面實際上 度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因而科學技術能有較大發展。至于异常加速的產生原因, 正在綜合各方面數据進行分析。” 原來如此!我不禁埋怨自己一時糊涂,害得剛才虛惊一場。我馬上下達指令, 再次調轉航向,重新飛往魔瓶星。 同時,我也不得不贊歎“搜尋者”號的這台取名為“克萊瓦”的super986型計 算机不愧為地球上最新類型的計算机。想當初,為了是否給飛船裝備這种計算机還 曾爆發過一場爭論。反對者說這會使飛船質量加大,机動性能減弱;但我和另一些 科學家認為宇宙中變幻莫測,不用它無异于原始人想登上月球。事實上,剛飛出太 陽系沒多遠,克萊瓦就救了我的命。那時飛船鬼使神差般地飛近了一個黑洞,幸虧 計算机在我昏迷之后自動“接管”了飛船,經過复雜的計算,才讓我擺脫了那個“ 宇宙殺手”的擁抱。 飛船突然自動減速,又進入了魔瓶星赤道上空的環繞軌道。 這時,計算已經完成,克萊瓦得出了一個惊人的結論: 魔瓶星是一個敆克萊茵瓶形的四維星球挌! 接著,屏幕上顯示了推測的魔瓶星形狀,還根据自動記錄下的數据畫了“搜尋 者”號的實際航行軌跡,并指出,魔瓶星地面上在這段時間內度過了56個地球年, 折合80凱特星年。 至此,一切謎團均已解開。我放心地向魔瓶星發出了預先准備好的、用數學方 法數字化的一封短信: “未知星球上的智慧生物: 你們好! 我是來自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地球的‘搜尋者’號宇宙飛船。經過長時間的飛行, 我終于很高興地在貴星球上找到了人類的知音。 我謹代表地球上全体人類,表達我們希望与你們建立聯系、發展友誼的熱切期 望。万望回复為盼。 (附太陽系星圖及人類圖像) ‘搜尋者’號” 這段信息反复地播送三小時后,我收到了用同樣方法發出的一段信息。計算机 几乎是立刻就翻譯出來了: “‘搜尋者’號: 你好! 貴飛船不遠万里飛赴我們依瓦星球,我們對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對地球人建 立聯系、發展友誼的期望,我們謹表謝意。歡迎光臨依瓦星,來自地球的朋友! 收到本電文后,請按下列方式著陸: …… 依瓦星宇航中心” 我走出呆了十八年的船艙,坐進了依瓦星宇航中心大廳。借助于臨時編好的程 序,依瓦星的記者們連珠炮般地通過計算机向我提問。 我先簡要介紹了“搜尋者”號18年來的旅程,這段充滿冒險的故事引起了記 者們的极大興趣;接著說到關于我在魔瓶星(不,應該說是依瓦星)內部的經歷和 “搜尋者”上的計算机對依瓦星形狀的分析時,沒想到在人群中引起了更大的轟動。 這時,只見一個主任模樣的人急忙站起來,向記者們說了几句什么話,記者們 紛紛离去。然后,那個人轉向我,在鍵盤上神情緊張地敲著。屏幕上顯示了這么几 句話: “我是依瓦星宇航中心主任奧博。今天早上,我們剛剛向北极發射了一艘飛船。 請您馬上替我們計算一下,這艘飛船是否會有危險。” 把“北极號”的參數輸入這台986之后,過了几分鐘,克萊瓦指出:“按照‘ 北极號’的程序,它將飛入這個巨大的克萊茵瓶的‘瓶頸’處。在那里它將‘停頓 ’約10分鐘,而實際上這段時間內它是受著非常小的加速。然后,它就會自己迅 速加速,順原路返回。飛船上共度過40分鐘,地面上約1天。” “北极號”全体成員從超重引起的昏迷中蘇醒過來時,發現飛船正處于“靜止” 狀態。附近,一只很小的飛行器正在緩慢游弋。 船員們的注意力全被這只小飛行器吸引住了。它比“北极號”上的小探測飛船 還小一,外殼光溜溜的,全無一點燈火,似乎作了很久的無動力飛行。 小泰利主動請纓駕駛小探測飛船去探測這只飛行器。船長同意了,但又加上一 句“快去快回” 不一會儿,探測飛船就停靠在飛行器旁。小泰利順著飛行器表面搜索,很快就 發現了開門按鈕,鑽了進去。 “北极號”收到了小泰利發回的報告:“飛行器內無人,也未發現動力裝置。 但有一套無能源的發報裝置,擬接上探測飛船備用能源發報,請指示。” 批准請示后,“北极號”很快收到了一長串莫名其妙但又很有規律的信號,還 有一幅星圖。小泰利接著報告:“信息已發完,馬上返回。” 話音未落,“北极號”開始緩慢移動。待小泰利發動探測飛船時,“北极號” 突然迅速加速,把小泰利遠遠地拋在了后面…… “魔鬼”飛船著陸和“北极號”安全返航這兩大新聞如同旋風般卷席全球。依 瓦兩大千古奇謎在兩天內先后揭曉,令人們無不歡欣鼓舞。而我也成了依瓦星上的 新聞人物。 “北极號”帶回來的那只飛行器上的信息,原來正是來自我的老家──地球。 這只命名為“太空使者”的飛行器上裝有用世界語和漢英法俄日等語言寫的一封給 外星智慧生命的信,以及太陽系星圖。但令我大惑不解的是,這艘從日期上看剛發 射不到一個月的飛行器怎么這么快就飛越了我用十八年才飛完的路程,鑽到了依瓦 星的肚子里。“也許克萊瓦對時間的計算有誤差?”我猜測。 小泰利的遭遇是這出喜劇里的唯一不幸。在依瓦星人的請求下,兩天以后,我 著手准備再闖“魔瓶”禁區尋找他。計算机為我設計了一條航線,模擬“北极號” 的前半段航線,然后盡量循著小泰利离去的方向飛行。“由于在這個克萊茵瓶的那 一邊搜集的數据不足,”屏幕上顯示,“無法預測這次航行的結局。” 經歷了一次較長時間的加速之后,“搜尋者”號又出現在一個陌生的星空中。 “我船正處在太陽系邊緣。”克萊瓦宣稱,“可以看到小泰利乘坐的飛船在前 方一億七千万公里處。”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闊別十八年,這么快就接近了故鄉?回頭一望, 我才恍然大悟:剛才出來的地方正是出發時遇上的那個黑洞! “搜尋者”號高速飛行,沒多久就接近了早已喪失動力的小泰利的飛船。打開 艙門一看,小泰利已奄奄一息了。我又查看了航行日記,才知道小泰利飛了足足二十 天!探測飛船上一無食物二無飲水,我不禁贊歎依瓦星人生命力的頑強。 待到“搜尋者”號為小泰利完成急救工作之后,太陽系的前哨──第十顆行星 田恩星和第九顆行星冥王星已近在眼前。向冥王星上的基地發出了返航的喜報以后, 我打算繼續飛往人類的故鄉──地球。誰知宇航中心竟通知我在火星著陸:“地球 早已廢棄,現在人類散居在整個太陽系當中。” 太陽系中,整整一百八十年過去了! 感慨良久,我不禁吟出一首小詩: 少壯离家老大歸, 容貌未改人事非。 新朋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外星來?” 尾 聲 太陽系与依瓦星通航十周年之際,我乘坐“后羿”號星際客車通過十年前發現 的那個黑洞飛往依瓦星,僅用了五天就到達了目的地。 我這次來,一是為了會會老友小泰利,二是打算在依瓦星新開辟的南极療養院 休息几年。 剛下飛船,小泰利就迎了上來。几乎是同時,我用依瓦語說了聲“您好”,他 也用世界語說了聲“您好”。我們不禁相視而笑。 我和小泰利正要上汽車,忽然一群記者打埋伏似地沖上來包圍了我倆。兩位名 人相聚,記者豈能錯過這大好机會?頓時,依瓦語夾雜著世界語子彈般“掃射”過 來,有的記者還在賣弄自己的漢語和英語。 小泰利向我說了一串奇怪的音節,記者們面面相覷,而我卻會心地笑了──這 正是用十年前我与依瓦星通信所用的編碼方法說的一句話: “您瞧,名人的‘待遇’就是這樣的!” 注:克萊茵瓶是德國數學家克萊茵推測的一种理想曲面。這种曲面只有一個側 面,換言之,從瓶的外側的點開始移動可以進入瓶的內側。可以證明克萊茵瓶不可 能存在于通常的三維空間中,而只能存在于四維空間中。 法師(magician) |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