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波頓工作在“解剖寶”。他腦子里好象一團亂麻似的,比蒙鎮的一幕很難從腦海中褪去。太惊心動魄了!他的精神難以集中,一連犯了几個錯誤。 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出傳播死亡的媒介。他准備了几籠活生生的老鼠,每個籠都有獨立聯接輸气管,一串地聯接起來。他把盛載剛才試驗中死去的“黑挪威”鼠尸体的密縫箱接到其中一個之上,一撤制,兩籠間的空气接通,几乎是立即地,老鼠倒地身亡! 看來是空气傳播的跡象。 他又接上另一完老鼠,但這次兩籠之間加了一塊濾膜,膜孔直徑大約是零點一微米,即~個過濾性麻疹病毒的大小。放好后,他打開通气開關,老鼠活蹦蹦的。 他靜待了好一會,還是沒事。唔——傳搔死亡因素的媒介無論是什么,体積要比病毒大。 他再換上另一些過濾膜,膜孔一個比一個大,直至老鼠死去為止。好了,“死亡因素”能通過膜孔了。他檢視一下,模孔是兩微米——相當于一個細胞的大小。 這個簡單的實驗顯示,死亡并不是由于某种蛋白質或化學分子的作用。在比蒙鎮,他和史東曾經考慮過生物死后放出穢气造成傳播的可能性。現在很明顯,死亡并非由干什么气体,而是由一种細胞大小(比分子大得多)的物体所造成的。 第二步是測定已死動物是否還帶有危害性—— 他取出一只死老鼠,放進一只密封的籠里。接著把籠內的气体抽光。由于壓力減低,老鼠尸体爆裂開來,令人不忍卒睹。當籠內變成真空之后,他泵進新鮮的經過過濾的空气,再接到另一籠活老鼠之上。 沒有什么事情發生—— 很有趣,波頓心里想。 為著肯定死老鼠体內的物体已經完全暴露,他用机械手把死老鼠再進一步割碎。 活老鼠在籠內還是蹦跳得跟以前一樣歡快。 結論很清楚:死動物是沒危害性的。回想一下,這就是比蒙鎮的禿鷲吃死尸而沒有受害的原因了。死尸不傳播疾病:傳播疾病的因素是某些飄浮在空气中的菌株。它侵入動物体內,把動物殺死,但又不能在死去的母体內繼續生存下去! 不過,致命物体怎樣侵入動物体內呢? 因為傳播媒介是空气,波頓一下子便想到兩個途徑;菌株或是穿透皮膚,或是通過呼吸通道進入肺部——又或者兩樣都有。怎樣測定呢? 他無疑可以為一只動物穿上保護裝,只留下口鼻,看它是否死去。但那樣花的時間太長了。波頓坐下思索了好一會。噢,試試這樣吧—— 他知道致死的原因是血液凝結,很可能凝結是跟毒株進入体內同時發生的。如果是鑽進皮膚,血液會先在皮膚底下凝結;如果是進入肺部,凝結會從胸部周圍向外擴散。 他決定用放射性血蛋白和同位素追蹤法來進行測驗,于是選了一只恒猴,將放射性鎂同位素注入血管內,然后把它系在掃描器之下。實驗開始!他將混有太空生物的空气送到恒猴所在。下列是掃描器繪的一系列圖象。 ![]() ![]() ![]() ![]() ![]() ![]() ![]()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