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七十七回 撤軍院复歸統一 開國會再造共和


  卻說黎總統与段總理召集閣員,會議湘、粵亂事,各閣員或主張激烈,或主張調停,或主張先湘后粵,或主張先粵后湘,嗣經段總理以粵亂方殷,不如促陸榮廷速赴粵任,解決粵事,湖南督軍一缺,暫從軍民所請,歸劉人熙署理。黎總統也以為然。議定后,隨即下令,飭陸榮廷即日赴粵,特任劉人熙署湖南督軍,兼湖南省長。
  原來湖南將軍湯薌銘,當宣告獨立時,曾由乃兄湯化龍,与民党議立五大條件:(一)民党承認湯薌銘為都督;
  (二)湯先撥軍隊三營或五營,交民党接收;(三)設民政府管理民政全權,民政長由民党公推;(四)組織北伐軍總司令,由民党推任;(五)軍事廳長,由民党推任。
  這約由化龍署押,轉告薌銘接洽,薌銘并無异言。至袁氏死,薌銘即日背約,取消獨立,絕不關照民党,民党如歐陽振聲、趙恒惕、唐蟒、覃振等,本是署約中人,當然動了公憤,奮起逐湯。湯竄往岳州,由湖南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曾繼梧代理都督,維持地方秩序。嗣聞政府令陳宦督湘,軍民仍然不服。政府又命陸榮廷暫代,陸此時雖到衡州,終因事涉嫌疑,不肯赴任,并且自衡返桂。湖南軍民,乃自推選劉人熙,請政府任命,政府勉強照允,自稱留后者,即許為留后,湘事不無相類。湘禍少紓。后來改任譚延闓為督軍,倒也相安無事。惟陸榮廷返駐桂林,因聞帝制派尚蟠踞京中,煽惑政府,袒龍抑李,一時不便赴粵,只好托詞告病,逐日延挨。此公大約喜病。
  就是岑春渲、唐繼堯等,亦為禍首未懲,時有違言,政府不得已,命譴罪魁,特下申令道:
  自變更國体之議起,全國扰攘,几陷淪亡,始
  禍諸人,實尸其咎。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均著拿交法庭,詳确訊鞫,嚴行懲辦,為后世戒。其余一概寬免。此令。
  看官!你想帝制派中的要人,差不多有几十個,當時遠近聞名,系六君子、十三太保,就是西南各省的要求,也請戮楊度、段芝貴等十三人,以謝天下。乃政府命令,只有八名,如袁乃寬、段芝貴等,均不在列,顯見得政府用心,不過敷衍了事;并且逮捕令下,罪犯均已出京,一個儿都沒有拿著,轉眼間便成懸案;又轉眼間且彼此無罪,仍好出頭,這是中國近來的弊政,怪不得人心思亂,至今未了呢。慨乎言之。但西南各省諸首領,已是得休便休,不愿堅持到底,乃決議撤銷軍務院,由撫軍長唐繼堯、副長岑春渲、政務委員長梁啟超,及撫軍劉顯世、陸榮廷、陳炳焜、呂公望、蔡鍔、李烈鈞、戴戡、劉存厚、羅佩金、李鼎新等,一并聯名,布告全國。
  其詞云:
  帝制禍興,滇黔首義,公理所趨,輿情一致,桂、粵、浙、秦、湘、蜀,相繼仗義,其時因戰禍遷延,未知所屆,獨立各省,前敵各軍,不可無統一机關,爰暫設軍務院,為對內對外之合議團体,其組織條
  例第十條規定,本院俟國務院依法成立時撤銷。今約法國會,次第恢复,大總統依法繼任,与獨立各
  省最初之宣言,适相符合。雖國務院之任命,尚未經國會同意,然當國會閉會時,元首先任命以俟追
  認,實為約法所不禁。本軍務院為力求統一起見,謹于本日宣告撤廢,其撫軍及政務委員長外交專使軍
  事代表,均一并解除。國家一切政務,靜听元首政府与國會主持。為此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軍務院既宣告撤銷,复將布告原文,電達北京。黎總統与段總理,自然欣慰,當由黎總統即日复電云:
  承電示撤銷軍院,愛國之忱,昭然若揭。溯自
  帝制議興,波詭云譎,輸貲造意,緣法飾非,舉國皆喑,莫前發難。滇黔首義,薄海從風,合議机關,應時成立,披云見日,再締共和,則是軍院諸公,大有造于民國也。項城長逝,責在藐躬,猥承諸公擁
  護之殷,提撕之切,約法國會,獲慰初心。雖幸免乎愆尤,猶自慚其濡滯,諸公乃主持正論,踐履前
  盟,舉重光之日月,還我國民,挈百戰之山河,歸諸政府。從此民有常軌,國無曲師,藩禍不興,鄰
  氛自戢,則是軍院諸公,尤大有造于后世也。共和國家,匹夫有責,同舟共濟,端賴群材,元洪憂患余生,久夷權位,布衣歸老,于愿已償,只以約法所推,責任攸寄,思与諸公左提右挈,宏濟艱難,推誠以結邦交,虛己以從輿論,一日在位,万民具瞻。
  方今財政拮据,吏治靃靡,內憂外患,紛至沓來,補救之難,百倍疇曩。尚望不我遐棄,相与有成,毋
  以收拾軍隊,為天職已完,毋以召集國會,為人心已定,毋可恢复《約法》,為遂躋法治,毋以懲辦禍首,為永絕官邪,率此臨事而懼之心,或收通力合
  作之效,此則元洪早作夜思,愿与諸公共勉者也。軍務院既已撤銷,一切善后事宜,仍希隨時電告,共
  籌結束。其有奇材懋績,為國賢勞者,并希臚舉事實,借備延攬。元洪印。
  這复電中的大意,是從交際上著筆,并非正式公文。
  至七月二十一日,始頒正式命令道:
  据唐繼堯、岑春渲、梁啟超、劉顯世、陸榮廷、陳炳焜、呂公望、蔡鍔、李烈鈞、戴戡、李鼎新、羅佩金、劉存厚等寒日電稱:軍務院已于七月十四日
  宣告撤廢,其撫軍及政務委員長、外交專使、軍事代表均一并解除。國家一切政務,靜听元首政府國
  會主持各等語。慨自改革以來,迭經變故,矩矱不立,喪亂弘多,法紀凌夷,民生涂炭,本大總統繼
  任于危疑震撼之際,遵行元年《約法》,召集國會,組織責任政府,力崇民意,勉任艱虞。該督軍等顧
  念時危,力閎大義,撤銷軍務院及撫軍等職,納政務于一軌,躋國勢于大同。義聞仁聲,皦如日月,千秋万世,為國之光。惟念大局雖宁,殷憂未艾,宜如何栽培元气,收拾人心,永絕亂源,導成法治。補苴罅漏,經緯万端。來日之難,倍于往昔。所期內
  外在官,各深兢惕,同心協力,感致祥和,以成未竟之功,益鞏無疆之業,本大總統有厚望焉。此令。
  自是南北統一,北京政府算有代表全國的資格了。惟粵東方面,龍、李交爭,尚且未息,各督軍多承政府意旨,歸咎李烈鈞,隱袒龍濟光,張勳、倪嗣沖專電通告,尤斥李烈鈞違令橫行,請加聲討。無非党同伐异。政府乃一再電桂,催陸赴粵,陸至此亦不能再延,乃約同省長朱慶瀾,相偕赴任,電告政府,指日啟行。于是黎總統又下令道:
  迭据各方報告,廣東紛扰,禍尤未已,生靈涂
  炭,外人复有煩言。長此遷延,靡知所屆。龍濟光未交卸以前,責在守土,自應約束將士,保衛治安。
  李烈鈞統率士卒,責有攸歸,著即嚴勒所部,即日停兵。該省督軍陸榮廷,省長朱慶瀾,現已星夜赴
  任,龍濟光應將各項事宜,妥速預備交代,此后如再有抗令開釁情事,定當嚴行聲討,以肅國紀。此
  令。
  令下后,复派薩鎮冰為粵閩巡閱使,令他選調兵艦駛赴粵海,查辦一切,并駐泊沙面等處,保護僑商。其實是震懾龍、李,隱示中央威力,教他知難而退。哪知龍濟光尚不肯离粵,鎮日里守住觀音山,与李血戰。陸榮廷到了肇慶,聞著消息,又复稱病逗留,只遣朱慶瀾到粵。朱亦頗有戒心,待至薩鎮冰已到沙面,方啟行至粵,先与薩會敘一番,然后攜手入城。龍濟光不便抗拒,只好迎入,將民政一部分,划歸朱慶瀾接管,一面索請巨款,但說是解散軍隊,必須先撥恩餉,方好辦理。好容易籌了一宗款子,交給了他,方才把督軍印信,付与朱慶瀾,自己帶了若干親兵,向瓊崖而去。阿堵物到手,才肯動身,這是現今軍閥第一條秘訣。李烈鈞聞龍已离粵,也即退兵,惟陸尚未肯到省,由朱慶瀾飭人繼送印信,才行接收,粵事也就此作一結束。
  小子于川、粵、湘三省,已經敘畢,就乘便敘入山東省了。山東民軍,分作兩党,吳大洲自稱護國軍,居正稱東北軍總司令,七二回中曾已提及,但兩軍勢力,均屬有限,不過占据了几個縣城,与川、湘、粵情形不同。
  自張怀芝奉袁氏命,署理山東將軍,本思效忠袁氏,把民軍逐出境外,可巧袁死黎繼,由政府電令停戰,雙方靜候解決,吳大洲、居正兩人乃按兵守候。偏張怀芝乘他不備,襲奪民軍所据的長山、安邱、臨朐等縣。民軍大憤,一面質問政府,一面招集党人,將与張怀芝死戰。
  吳大洲部下,約七八千人,居正部下,約一万四五千人,并運到飛机兩架,聲焰甚盛。張怀芝料不能平,始派員与他議和,各不相犯。延至八月中旬,由國務院派出陸軍中將曲同丰,馳往山東,會同張怀芝等辦理軍事善后事宜。曲同丰与民軍商議,改編軍制,歸隸中央,辦理粗有眉目,即回京复命去了。是時留滬各議員,已齊集京師,重開國會,八月一日,舉行國會第二次常會開會禮,先期二日,由兩院通告,并訂定禮節如下:
  (一)八月一日午前九時,參眾兩院議員,各服禮服,齊集眾議院。
  (二)午前十時,兩院議員,入禮場就席。
  (三)贊禮員引大總統及國務員入禮場就席奏
  樂。
  (四)主席宣告開會,并致開會詞。
  (五)大總統暨國務員致頌詞。
  (六)贊禮員報告向國旗行三鞠躬禮,在場者咸行禮如儀。
  (七)主席宣告開會式禮成詞。
  (八)主席宣告大總統宣誓。
  (九)大總統宣誓奏樂。
  (十)主席宣告退席。
  (十一)攝影散會。
  是日,參議院議員,共到一百三十八人,眾議院議員,共到三百十八人。參議院中,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中,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黎總統及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財政總長兼外交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兼內務總長許世英,教育總長范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海軍總長程璧光,同時蒞會。黎總統依照民國二年公布之大總統選舉法第四條,鄭重宣誓。誓云:
  余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誓畢,全体歡呼,連稱中華民國万歲,中華民國國會万歲,中華民國大總統万歲。睹群情之雀躍,复旦重光;瞻胜令之鸞旗,共和無恙。觀者如堵,望慰云霓;國是再安,心傾中外。燕云之气象又新,鯨海之波濤不沸。
  是謂國會開幕的第二次,就是民國再造的第一日。极力表揚,隱寓厚望。午后同拍一影,然后散會。政府即改定公文程式,并停止覲見大總統禮,另訂覲見禮八條,由國務院呈准施行,所有謁見禮如下:
  (一)特任簡任各職之晉見大總統,均用謁見禮。
  (二)謁見員詣大總統府時,須先向承宣司遞職名柬,柬用大名片,居中直行寫職銜及姓名,背面
  并寫姓名履歷,由承宣官入啟,俟大總統臨延見室,再行導入。
  (三)謁見員入延見室,應向大總統行一鞠躬禮。
  大總統延坐詢答畢,謁見員興辭,行一鞠躬禮退出。
  (四)謁見均用常私服,但初次晉見者,須著燕尾服,曾得勳章者,并佩帶勳章。
  (五)大總統傳見,及因公請見,或介紹請見者,均用謁見禮。
  (六)荐任職以下,除大總統傳見者外,均無庸謁見。
  (七)滿王公世爵,及蒙、回、藏汗王公等之晉見者,均用謁見禮。
  (八)凡謁見員預請示期,或臨時請期,經大總統定期或改期,或派代見,或免謁見,承宣司均應
  隨時通知謁見員。
  至若公文程式,亦從簡單,分作十三項類別,一是大總統令,二是國務院令,三是各部院令,四是任命狀,五是委任令,六是訓令,七是指令,八是布告,九是咨,十是咨呈,十一是呈,十二是公函,十三是批。大致仿民國元年定例,与袁氏后改的程式,繁簡不同,無非是懲戒帝制,規复共和的用意。就是參議院中,亦照舊《約法》辦理,于八月十四日開議各案,黎總統便提出國務總理,咨請同意,兩院接到來咨,免不得有一番手續了。正是:
  元首有心籌總軸,議員依樣畫葫蘆。
  欲知兩院是否同意,請至下回看明。
  軍務院撤銷,南北始歸統一,兩院重行開會,民國乃見中興,當時海內人士,喁喁望治,交頌黎、段功德,黎以長厚稱,段以勤練著,未始非足与有為者。但帝制派之罪魁,不聞捕戮,龍、李兩人之互哄,未別是非,中央之目的在苟安,外省之目的在自固,蓋猶是過渡時代,非致治時代也。如病癰然,不去其釀毒之源,但塞其流毒之口,將來必有潰決之一日。識者于黎、段當國,再造共和之日,蓋已料其有初鮮終矣。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