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等乃通電全國,反對帝制,宣布云南獨立。唐、蔡、李并在各界大會上發表演說,宣布獨立的意義,會后高呼口號,有“誓与民國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擁護共和,反對帝制,中華民國万歲。” 唐繼堯、蔡鍔、李烈鈞12月25日通電全文如下: “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都統、鎮守使、師長、旅長、團長、各道尹、各知事、各學會、各商會、各學校、各報館公鑒:天禍中國,元首謀逆,蔑棄《約法》,背食誓言,拂逆輿情,自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來,干涉之形既成,保護之局將定。堯等忝列司存,与國休戚,不忍艱難締造之邦,從此瀹胥。更懼繩繼神明之胄,夷為皂圉。連日致電袁逆,勸戢野心,更要求懲治罪魁,以謝天下。所有原電近經通告,想承鑒察。何圖彼昏,曾不悔過,狡拒忠告,益煽逆謀。大總統者民國之總統也,凡百官守,皆民國之官守也。既為背逆民國之罪人,當然喪失元首之資格。堯等身受國恩,義不從賊。今已嚴拒偽命,奠定滇黔諸地方,為國嬰守。并檄四方,聲罪致討,露布之文,別電塵鑒。更有數言涕泣以陳麾下者:鬩牆之禍,在家庭為大變,革命之舉,在國家為不祥。堯等夙愛平和,豈有樂于茲役。徒以袁逆,內罔吾民,多欺列國,有茲干涉,既瀕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确保共和,則內安外攘,兩窮于術。堯等今与軍民守此信仰,舍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國之祿,事民國之事者,咸激發天良,申茲大義。若猶觀望,或持异同,則事勢所趨,亦略可豫測。堯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經營,固非始愿,所在以一敵八,抑亦智者不為。麾下若忍于旁觀,堯等亦何能相強。然量麾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堅,即原麾下之心又豈必欲奪匹夫之志,苟長此相持,遷延歲月,則鷸蚌之利,真歸于漁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車樂。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堯等則与民國共死生,麾下則猶為獨夫作鷹犬,坐此執持,至于亡國,科其罪責,必有所歸矣。今若同申義憤,相應鼓桴,所擁護者為固有之民國,匕鬯不惊;所驅除者為叛國之一夫,天人同慶。造福作孽,在一念之微;保國覆宗,待舉足之輕重。敢布腹心,惟麾下實利圖之。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任可澄、劉顯世、戴戡及軍政全体同叩。有。印。” 27日中午,唐繼堯親至云南省議會宣布獨立。于是云南起義,擁護共和的偉大圣戰正式揭幕。 云南宣布獨立后,即成立軍政府,當時討論組織都督府時,大家決定仿照辛亥革命時的武昌軍政府形式,推舉一位都督,又推舉一位總司令,那時候黎元洪是都督,黃興是總司令。而云南護國軍政府蔡、唐二公則互相推讓,最后由于蔡鍔的堅持,終于推舉唐繼堯為都督。 云南都督府成立后,唐繼堯聘請前巡按使任可澄,前山東提學使陳榮昌為參贊。前國會議員趙藩、袁嘉穀及張耀曾等為參議。派由云龍為秘書廳長。派張子貞為參謀廳長。派庾恩腸為軍政廳長。派陳廷策為民政廳長。派丁光冠為司法廳長。派陳鈞為財政廳長兼鹽運使。同時提出四項主張: (一)与全國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体,使帝制永不發生于中國; (二)划定中央地方權限,俾各省民力能有自由之發展; (三)建設名實相符的立憲政体,以适應世界潮流; (四)以誠意鞏固邦交,增進國際團体之致格。 同時申誓四點: (一)同人職責惟在討袁,天助吾民,幸克有濟,舉凡建設之事當讓賢能以明初志,個人權利思想悉予剷除; (二)地無分南北,省無論甲乙,同此領土,同是國民,惟當量材程功,通力合作,決不參以地域觀念,自啟分裂; (三)倒袁救國心理大同,但能助我張目,便當引為同志,所有從前党派意見,當然融消,絕無偏倚; (四)五大民族同此共和,袁氏得罪民國,以成五族公敵,万眾一心更無何等种族界限。 自12月25日云南獨立的消息到了北京后,袁的忿怒到了极點,他亦了解云南地理環境特殊,自己稱帝后眾叛親离,這次用兵一定不似二次革命時那么容易對付。但他又必需用強硬手段對付,因此于12月29日下令褫免唐繼堯、任可澄、蔡鍔的官爵,原令如下: “(前略)蔡鍔等討論國体發生之時,曾糾合在京高級軍官,首先署名,主張君主立憲,嗣經請假出洋就醫,何以潛赴云南,譸張為幻,反复之尤,當不至此。但唐繼堯、何可澄既有地方之責,無論此項通電,是否受人脅迫,抑或奸人捏造,究屬不能始終維持,咎有應得,開武將軍唐繼堯、巡按使任可澄,均著即行褫職,并奪去本官及爵位勳章,听候查辦!蔡鍔行跡詭秘,不知遠嫌,應著褫職奪官,并奪去勳位勳章,由該省地方官勒令來京,一并听候查辦!此令。” 并派第一師師長張子貞代理將軍,第二師師長劉祖武代表巡按使,令他們就近押解蔡、唐等人來京治罪。 5年1月5日袁又有申令各省長官曉諭人民云: “……予昔養痾洹上,無心問世,不幸全國崩解,環球震動,遂毅然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支持四載,困苦備嘗,真不知尊位之有何樂。無如國民仰望甚切,責備甚嚴,同為國民,敢自暇逸?責任所在,盡力以為,不惜一身,只知愛國,皇天后土,實鑒此心。 明知暴亂之眾,狂妄之徒,斷不可以謀國;然果使中有杰出之才,可以治國保民,為人民所信仰,极愿听其為之,予得釋此艱巨之仔肩,詎非幸事;然能安大局,環顧何人,為智愚所共見。人民無罪,未可舉全國之重,任人試驗,實逼處此,無從諉卸。 國民深悉暴民狂徒之心理,終必慘烈相爭,儻有墨、葡之變,必為越、韓之續,故謀改國体,冀可長治久安,文電交馳,情詞迫切,無非出于愛國之真誠。乃有蔡鍔之流,權利熏心,造謠煽亂,非不知人民之狀況,時局之艱危,但思僥幸一逞,儻其大欲,即涂炭生靈,傾覆祖國,亦所不顧。抑知國之不存,權利何有?此等舉動,早為國民所預料,幸而發覺尚早,不難隨時消滅。各省官民,僉謂國体既經全國人民代表開會決定,一致贊成君憲,并同戴一尊,根本大計,豈可朝令夕改,斷無再事討論之余地,吁請早登大位,速戡反側,同深義憤,万口一詞。 予以蔣德,既受國民之推戴,將吏之尊視,何敢再事游移,貽禍全國。苟為逆首,惟有執法從事,以謝國民。著各省文武長官剴切出示曉諭人民,分別順逆,各愛身家,勿受煽惑,自貽伊戚。各省長官,皆能力保治安,軍人尤深明大義,均任守衛地方之責,務望各以愛國勤勉,恪盡厥職,用副予視民如傷,諄諄誥誡之至意。此令。” 袁對蔡恨入骨髓,政事堂通令各部署,凡与蔡有關的人一律予以撤職,在各省中和蔡有關的人,也都撤職,在各省机關的云南籍職員以及是蔡的舊屬都受到迫害。袁又命湖南巡按使沈金鑒查抄蔡鍔湖南原籍的財產。可是,蔡雖然名滿天下,卻窮無恒產,蔡的太夫人和妻子都已聞風躲了起來,只有一個兄弟是辦木厂的,早已和蔡分了家。蔡本人只在楊度所辦的華昌公司有點股份,于是就把這股份沒收。 袁一方面如此大張旗鼓,一方面又想用軟化的手段走迂回的路線來緩和蔡,他找到蔡的老上司李經羲,因為蔡是李一手提拔和最早賞識的人,袁特別賞賜李貂裘一襲,打算在局勢許可時派李赴云南宣慰,這簡直是水中撈月的打算。李經羲接受袁的貂裘后,曾有謝恩折:“上賜貂皮外套,光采非常,裁量恰合,舉家惊寵,望闕感惶!”等語。 同時,袁又把已經冷落許久的熊希齡找到北京來,熊于5年1月16日抵京謁袁,袁留他共進午餐。熊是蔡的好朋友,熊任國務總理時,曾保蔡為湖南都督。袁想請熊南下,去云南說服蔡“悔罪自投”,當可“不究既往”。 此外,還想派云南人朱家寶、丁槐等為云南宣慰使,要他們去“誘惑云南軍官解甲來歸,一律免予治罪。” 熊到北京,表現得很麻木,當他抵京時有記者迎于車站外,問他對于國体問題的意見,他摸著腦袋說:“我來京之前,未有所聞,在路上看見籌安會的宣言,才知道有這回事,我對政情已隔离了許久,一切都不大清楚,因此對國体問題我毫無意見。”記者又問他對于新憲法的態度如何?他說:“我不是律師,又沒有學習法律,對此亦無意見。”這些話否認得离了譜,因為熊忘了在遜清末年間隨同五大臣出洋考察過憲政。那時他還是一位憲政專家呢。 熊是湖南鳳凰人,他組閣時,人稱為鳳凰內閣,所以他這次入京,被稱為“有鳳來儀”,是洪憲朝的祥瑞。然而鳳凰有他打算,5年2月8日,他假口南下疏通,而一去不返。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