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上海因為是一個國際都市,所以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淞滬護軍使也變為北洋軍閥一個爭奪的目標。尤其是直皖兩系對這職位一直沒有放棄爭奪。淞滬護軍使在官制上不屬于江蘇督軍管轄,當年袁世凱醞釀稱帝時為了牽制馮國璋,所以派遣第四師師長楊善德駐兵上海,兼任淞滬護軍使,馮國璋對于他在江蘇督軍任內權力不能及于上海,心殊耿耿,不斷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議。但是抗議歸抗議,北京政府就是不愿意把上海划入江蘇范圍。后來浙江督軍出缺,楊善德率兵進駐杭州,取得了浙江督軍,這是民國6年11月間的事,馮國璋乘机把淞滬軍區納入江蘇督軍管轄,可是這只是馮單方面的行動,北京政府并不承認,段祺瑞派了皖系另一健將,第十師師長盧永祥繼任淞滬護軍使,馮段早期的誤會,淞滬爭奪是一個主要關鍵,由于盧永祥繼任淞滬護軍使,使到馮再次希望落空。 8年8月13日,浙江督軍楊善德因病去世,北京政府發給楊1万元治喪費。北洋時代重武輕文,以治喪費就可為證,武人治喪費1万元,文人治喪費2000元,几乎成為一個定例。 14日北京政府調升盧永祥署理浙江督軍,這時江蘇督軍李純便乘机提出收回淞滬軍區的要求,屬于直系的長江三督聯合保舉第六師師長齊燮元繼任淞滬護軍使。可是皖系怎會把自己手中如此重要的地盤放棄?因此盧永祥急電向北京政府密保第四師(楊善德的部隊)第八旅旅長何丰林繼任淞滬護軍使。盧以浙江督軍身份仍兼原有的第十師師長,同時把楊善德留下的第四師予以擴充為一師一混成旅,把第四師第八旅旅長何丰林保升淞滬護軍使,并兼任混成旅旅長,另保舉第四師第七旅旅長陳樂山為第四師師長。盧的嫡系第十師一旅駐杭州,一旅駐上海。 這一安排讓直系大為憤怒,可是直系無法正面反對,乃提出意見,認為淞滬護軍使地位很高,不能由一個資格很淺的旅長繼任。直系把這個意見向北京反應,要求北京政府慎重考慮淞滬護軍使的人選問題。 盧永祥當然不會把已經到手的地盤放手,他的態度非常的堅決,他向北京政府表示:如果不接受他的意見他就不干浙江督軍,宁愿回任淞滬護軍使。其實這不過是一种姿態,只是向直系示威而已。9月14日盧竟由杭州回到上海,好像真要回任淞滬護軍使,這使北京政府大感為難。 為了和緩李純、盧永祥之爭,北京政府乃采取一個折衷辦法,明令發表三案: 一、特任盧永祥為浙江督軍。 二、裁撤淞滬護軍使。改設淞滬鎮守使。 三、令何丰林為淞滬鎮守使。 在北京方面看來,這是一個兩全的辦法,可是浙方頗為不滿,因為淞滬在江蘇轄境內,護軍使可以不受督軍節制,但是鎮守使則必需受督軍節制。不但官職上完全不同,而且這一來仍然達到了李純吞吃淞滬的目的。因此盧永祥和何丰林均分別發出通電: 盧永祥何丰林聯名電: “恭讀大總統命令,特授盧永祥為浙江督軍,淞滬護軍使著即裁撤,改設鎮守使,調任何丰林為淞滬鎮守使,此令等因。當此南北爭持之際,國是未定,人心未安,政府失其重心,大局日趨危險,淞滬地方重要,未便驟事更張,除電呈大總統外,現仍以盧永祥兼任淞滬護軍使名義,由丰林代行,維持現狀。謹此電聞,即請查照為荷。” 何丰林复自發一電向中央辭職,文云: “大總統國務院參陸部鈞鑒:恭讀大總統令,淞滬護軍使一缺,著即裁撤,改設淞滬鎮守使,調任何丰休為淞滬鎮守使,此令等因。奉令之下,惶悚莫名。伏念淞滬地方重要,綰轂東南,自民國四年裁并上海、淞江兩鎮守使,特設護軍使一職,直隸中央,當時設官分職,用意至為深遠。數年以來,迭經事變,用能本其職權,隨机應付。至去歲盧督調任后,學潮震蕩,工商輟業,人心動搖,閭里虛惊,丰林一秉成規,幸免意外。現方南北相持,大局未定,忽奉明令,改設鎮守使,職權驟縮,地方既難維持,事机尤多貽誤,對內對外,咸屬非宜。丰林奉職無狀,知難胜任,惟國家官制,必須因地制宜,不能因人而設。惟有退讓賢路,仰懇大總統准予免去淞滬鎮守使一職,以重舊制,而維大局,不胜屏營待命之至。” 隨著第四師第十師(都屬浙方)全体軍官拍電到北京,吁請收回裁撤淞滬護軍使的成命,任命何丰林為護軍使。這時北京方面正為了直皖決裂,戰端將啟,無心顧及東南,所以未立即答复,何丰林疑是李純搞的花樣,即電李純有:“解鈴系鈴,全在吾師”句,又聯合吳淞警備司令榮道一致電李純有:“同人等群相詰責,無詞應對,私心惴測,亦難索解,非中央欺吾師,即吾師欺學生”云云。原來何丰林和榮道一都是李純的學生。李純乃复電表示心跡云:“中央命令如果由兄指使,兄無顏見弟,無顏見人”。可是浙方仍不諒解,于是雙方劍拔弩張,分兵布防。江蘇士紳結合各團体呼吁和平,李純平素以和平為號召,面對江浙之爭亦不愿過火,一場紛爭總算雙方能懸崖勒馬。 9年8月4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江蘇督軍李純為和談總代表。這時候,所謂南北之間已無和談可言,不過這個職位代表北京政府的誠意。李純一向以和平督軍自命,南北戰爭時候,他一直堅持要和談,南方對李純也有信心。 李純在江蘇督軍任內,最心腹的人是齊燮元,齊的正式官職是江宁鎮守使兼第六師師長,最后是江蘇軍務會辦。 后皖系失敗,皖系大將安徽督軍兼長江巡閱使倪嗣沖因病重被免職,北京政府命張文生暫署安徽督軍,而長江巡閱使一職由李純兼任,李純認為長江巡閱使徒擁虛名,不愿擔任,乃派參謀長何恩溥赴京請辭長江巡閱使,請政府另選賢能。北京政府對這長江三督之首的李純特別垂青,乃將長江巡閱使裁去,改任李純為蘇皖贛巡閱使,齊燮元為副使。李純對此名義頗滿意,遂欣然接受。 怎知這個名義造成長江三督中蘇贛兩督的分裂,陳光遠認為屈居李純之下,心有不甘,竟公開宣稱:“情愿歸鄂,不愿歸蘇。”新任皖督張文生亦步陳光遠后塵,反對李純。江蘇士紳竟有“李督生平素稱不預民政”通電,請李移駐九江當涂。 這時江蘇政潮突起,更增复雜。原來江蘇省長齊耀琳和李純政見相左,呈請辭職,李純順水推舟,乃向北京政府保荐王克敏為省長,消息傳出后蘇人大嘩,認為王克敏除了嫖賭稱能,一無是處,如此人物,怎能擔任一省之長,遂函電紛馳,表示反對。在李純的保荐呈文上為王克敏陪襯的還有一名王瑚,曾做過京兆尹,尚孚民望。因此,北京政府既要接受民意,又要顧全李純的顏面,于是特任王瑚為江蘇省長。省長問題解決后,又發生江蘇省財政廳長問題。李純保荐張文龢為財政廳長,蘇人認為張文龢無行,且工諂媚,怎可掌理一省財政,所以大舉反對。于是痛詬張文龢力詆李純的通電便一通接一通到達北京。 這里特揀出最激烈的兩電抄錄如下: 江蘇公民致大總統國務院文云: “直皖戰起,李督借詞籌餉,百計斂財,其始違法越權,委議會查辦劣跡昭著之俞紀琦為財政廳長,人民惊駭,一直反對;近又報載力保張文龢。查龢文為李督干儿,其為人卑鄙齷齪,姑不具論,而秉性貪婪,擅長諂媚,若竟成為事實,以墨吏管財政,恃武人為護符,三千万人民生活源泉,豈可复問?報紙又迭載‘李督派員向上海匯丰銀行等,借外債一百五十万,以某項省產作抵’等語,借債須經會議通過,為法律所規定,以省產抵借外債,情事何等重大?如果屬實,為喪權玩法之尤,此而可忍,孰不可忍?用特明白宣告,中央果循李督之請,任文龢為江蘇財政廳長,文龢一日在任,吾蘇人一日不納稅。至借債一節,如果以江蘇省產作抵,既未經過決定手續,我蘇人當然不能承認。江蘇人民困于水火久矣,痛极惟有呼天,相忍何以為國?今李督方迭次托病請假,又報載其力保文龢,以去就爭,應請中央明令,准其休息,以蘇民命而惠地方。江蘇幸甚。” 南匯公民致大總統國務院財政部云: “報載李督力保文龢長財廳,以去就相要,蘇民聞之,同深駭异。文龢為李督干儿,卑鄙無恥,不惜謂他人父,人格如此,操守可知。財政關系一省命脈,豈堪假手貪鄙小人?如果見諸事實,蘇民誓不承認。且江蘇者,江蘇人之江蘇,非督軍所得而私。李督身任兼圻,竟視江蘇為個人私產,并借以為要挾中央之工具,見解之謬,一至于此,專橫之態,溢于言外,既以去就相要于前,我蘇民本不樂有此奪主之喧賓,中央亦何貴有此跋扈之藩鎮?應請明令解職,以遂其愿。如中央甘受脅迫,果徇其請,則直認江蘇為李督一人之江蘇,而非江蘇人之江蘇,我蘇民有權,還問中央果要三千万人民為盡義務否?三千万人民為之豢養否?博一督軍之歡心,失三千万人民,孰得孰失?惟中央圖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