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二四、長江的戰火


  奉系、國民軍系和皖系各有矛盾,直系垮台后,這胜利的三系各打各的主意,馮玉祥稱病西山,先后四次呈請辭職。張作霖入京出京,其后通電取消鎮威軍名義,馮玉祥也通電取消國民軍名義,并即解除國民軍總司令職務。這一切都顯示其中問題很多。
  13年12月7日張作霖在天津召集盧永祥、吳光新及奉軍將領開會,討論解決長江各省辦法。盧永祥和吳光新雖是皖系,但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前,他們都到關外去和奉張通款曲,奉張也把他們當作自己人。
  這次天津會議中決定請段執政下令免除直系齊燮元的職務,如果齊燮元反抗,奉軍可以集中6万人南下討齊。
  同日國民軍的孫岳電請辭職,愿以所部一師四旅交陸軍部直轄,其實該部隊已由孫的參謀長何遂率領,從間道入開封,何已宣布就任代理河南省長。
  12月11日臨時執政發布命令:“江蘇督軍齊燮元免職,江蘇督軍一缺即裁撤,以江蘇省長韓國鈞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后事宜。特派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盧永祥的直隸督辦缺則由李景林暫署。”
  又令:“熱河都統米振標著來京供職,所轄軍隊交闞朝璽妥為收束,并任闞朝璽署理熱河都統。”
  這一連串人事調動中,夾雜了复雜的派系問題。
  段祺瑞希望盧永祥任直隸督軍,盧是段系的人,當然有很多方便,而張作霖則希望直隸地盤交在自己一系手中,馮玉祥也希望直隸能派馮系的人。這次天津會議,張作霖要拓展奉系力量到長江,就慫恿盧永祥回東南,盧能榮返東南,私心之愿也。可是李景林出任直隸督辦,這樣的安排對于馮系的孫岳大為失望,孫岳也是想著直隸地盤的。李景林部向孫部進迫,孫岳曾將入河南的軍隊撤回以增加保定的兵力,同時由國民軍其他將領代向北京提出,請派孫岳為直隸省長。
  北京政府對于這兩大勢力不能不平衡敷衍,對于馮系先后任用張之江為察哈爾都統、李鳴鐘為綏遠都統,更派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可以率部開發西北,而鹿鐘麟在北京的勢力依舊存在。對于孫岳,一面默許孫部仍駐軍直境,同時任命孫為豫陝甘剿匪總司令。馮玉祥對這些安排大体上算是滿意,因此14年1月13日馮玉祥宣布銷假,即赴西北巡視,孫亦表示愿意履新。
  至于對張作霖,則發表李景林為直隸督辦軍務,同時任命張為東北邊防督辦兼墾務督辦。
  張作霖于14年1月11日也率部回奉天。
  齊盧戰爭是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繼續,直齊赶走了皖盧,盧永祥乃出關投靠張作霖,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慘敗,盧永祥遂想借奉系力量重返江浙。
  北京執政府下令免齊燮元江蘇督軍,而以韓國鈞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后事宜。為了顧慮齊燮元抗命,乃以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統率奉軍沿津浦鐵路南下。江蘇問題急轉直下。
  齊燮元在江蘇并不得人望,部下也漸次离心,因此不敢抗命,北京執政府12月11日人事命令發布后,齊于12日致電段祺瑞,愿遵令于14日交卸于韓國鈞。不過齊也有他的部署,他下令著宮邦鐸回任第六師師長,以參謀長劉玉珂繼宮任第十九師長,劉未到任前由魏朝彥先行代理。
  14日韓國鈞通電接受齊燮元交代,就任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后事宜。蘇軍將領表示体諒督軍意旨,服從韓督辦,但反對另有軍事大員來蘇,危害蘇境。其意是指的盧永祥。
  蘇軍將領想以韓國鈞過渡,以拒阻盧永祥率奉軍南下,可是盧和奉軍南下已成定局,這一來不止是蘇軍感受威脅,蘇省士紳也表示反對。齊燮元本已決定离開南京,這一來就改變了決定,認為士气民心均有可為,乃擬用保安總司令名義調遣蘇省軍隊,布置攻守事宜。同時計划聯絡孫傳芳、方本仁、蕭耀南共同抵抗北軍。江蘇的情勢突然劍拔弩張,山雨欲來了。
  江蘇人本來全心全力在驅齊,通電四布,代表北上,合力同心,有非達目的誓不甘休的態勢。待齊免韓兼,盧永祥宣撫蘇皖,加以奉軍五六万旦夕南下,這才感到是以暴易暴,驅狼引來了虎。因此驅齊運動一變而為拒盧反奉,一部分則宣稱只拒奉軍而請盧簡從南下,還有強硬派則請齊速去,請盧也不必來,江蘇問題与齊、盧脫离關系。
  13年12月24日,齊燮元离南京去上海。同日陳樂山宣稱奉執政府秘書廳密令,赴松江复任第四師師長職,原任師長夏兆麟被逐赴杭州。陳的行動事先沒有和各方接洽,于是引起了孫傳芳的疑慮,認為不利于浙江。乃通電斥陳假竊名義,蓄意搗亂,派兵進擊。29日北京執政府電令孫傳芳、陳樂山停職,候中央解決,并接受孫的要求,任命孟昭月為宁台鎮守使。
  奉軍添調后備隊入關,其南下軍隊3万人由張宗昌統率進駐徐州,原駐徐州軍隊奉陳調元令護防,退往碭、蕭兩縣。
  12月30日北京陸軍部電宮邦鐸回任第六師師長,所遺第十九師師長即令何丰林繼任。南京第六師部隊一部分嘩變,在駐地附近搶劫。
  14年1月2日孫傳芳部隊攻入松江,陳樂山逃走,第四師向上海潰敗,孫部尾追。由于孫軍頻傳捷報,孫傳芳的發言權遂大增,1月5日和6日孫連發激烈通電,反對奉軍南下。
  事實上奉軍已大舉南下。14年1月5日孫傳芳致段祺瑞電:
  “北京段執政鈞鑒,陳樂山假竊名義,扰亂地方,傳芳不得已飭部防御,幸得驅除。然松江一帶已不胜遷移焚掠之苦矣。陳亂未已,里巷又复紛傳奉軍南下,意不專于對蘇,證以齊督离宁,而奉軍到宁,無的放矢,必更有的。傳芳本無所慮,亦常深省其咎,攻浙乃軍人服從之天職,事純被動,既不敢妄成戍首之罪,入浙乃浙江軍民所歡迎,兵不血刃,亦不敢妄居克敵之功。至于入浙以后,市廛無惊,苟欲羅織為扰民,浙人先不忍羅織,舍此數端,百思不得,敢乞鈞座勿對傳芳一人別有難言之隱,遂使浙人万姓,日陷恐怖之中,有罪而當奪職,固望明示其罪以肆諸朝市。無罪而當避賢,亦懇明示其賢以公之天下,倘于兩者皆有難言而疑傳芳誠有未至,即懇明示對國對浙,必如何而后可謂誠之條件,傳芳謹當高之浙士,質之國人,決不敢違眾而抗所當從,亦不敢固位而默所當辯。若于宣布罪狀之先,還以巧取豪奪相試,是直弁髦政府,毀墮紀綱,惟當視同穿窬,御以盜劫。上肅國憲,下去害群,一息苟存,百死不惜,遭時方長,高位難据,鈞座天人順應,尚有省愆弭劫之痛文,傳芳憂患備嘗,宁以厝火積薪為得計,所謂吁請明示者,上欲政府示天下以光明,下求浙江勿連類而涂炭,至于一身生死,且等鴻毛,進退更無足計矣。臨電迫切,祈候明示,孫傳芳叩。歌。印。”
  孫傳芳致馮、胡、孫電:
  “北京馮總司令煥章兄、開封胡督理麗生兄、保定孫省長禹行兄鈞鑒:諸公所為蒙极大之犧牲,以仆此而興彼者,為欲違停戰之目的致國家于和平。今者或幽囚,或敗遁,或遵命解職而去,無一存焉。然則戰爭可停,和平可致矣。諸公亦聞陳樂山勾煽傳芳所部軍隊戰事复起乎,松江一帶,又焚掠一空乎,亦又聞奉天軍隊五六万眾,浩蕩南下,路人紛傳為景公复仇不專對蘇乎?傳芳個人進退不足惜,浙江一省治亂亦不足計,獨惜諸公蒙极大之犧牲,以求停戰者,乃以挑四方之戰,以求和平者,乃以開破坏之端。往日之戰雖不祥,尚托名于國家相爭以政見,今日之戰,直明目張膽標尋仇報复之名,樹爭城爭地之幟,而無所顧忌矣。諸公手創此局,豈能毫無預聞?誠未聞耶,則一詢之道涂,一考之事實,諸公初志,向即如是也,則請緘口閉目,以听天下之相殘,斯民之無孑遺可也。万一非諸公之意,傳芳即敢再頓首以求諸公,先為浙人呼吁于有權者之門,如天之福,回天之听,先止南下之兵,一切留候善后會議,國民會議解決。能如是尸祝諸公者,豈獨浙人哉。設有權者必欲尋仇報复,必欲爭城爭地,亦求諸公代叩當复者几仇,當爭者几地,諸公但能保證此仇者相率避去,此數城數地者拱手獻出,即可停戰和平,傳芳豈惟不求罪狀之避,且獻城以解諸公之難,且任勸告其他當避且獻者,均無問所犯之條,惟當速避速獻,毋使天下人既加諸公以大不韙之名,以挑天下之戰,開破坏之端,逮獄于諸公也。別上執政一電,特附錄奉閱,執政本愛和平,然而在位無權,無以貫徹其愛,以后种因,造自諸公,人曰有權者,可箝天下之口,而不能納諸公之言,諸公幸勿以局外自遁,而使所种善因盡成惡果也。當戰當停,待命進止,臨書迫切,立盼賜复,弟孫傳芳。歌。”
  1月7日段祺瑞复孫傳芳電:
  “歌電呈悉,陳樂山本非假竊名義,業經退回,已在成事不說之列,至子嘉(盧永祥)酌帶奉軍南下,事誠有之,始因齊之負嵎,繼因花旗營之毀路設防,子嘉不能不有以自衛,余亦不能責子嘉以單騎赴蘇也。今齊雖在滬,尚有密謀,浙滬毗連,豈無聞見,蓋攻浙之事,吾弟既無所慚,何所謂咎?昔日因服從而攻浙,今日亦當本服從而不扰蘇;昔日入浙為浙軍民所歡迎,今日蘇未歡迎,更不宜侵入蘇境。中央本無責難之意,吾弟又何必有引咎之辭,即令謙沖為怀,則安民保境,正足為補過之資,余以誠待人,當不輕事吹求也。吾弟英年重寄,篤實為先,欲宏遠猶,必勳明德。段祺瑞。虞。”
  14年1月7日盧永祥抵達蚌埠,張宗昌率奉軍第一軍進駐浦口。盧永祥舊部第十師亦由江北開赴南京。原駐南京之齊燮元舊部第二、第六兩師及補充旅奉韓國鈞令,悉調駐鎮江、江陰。
  1月10日,盧永祥、張宗昌進入南京。11日上海事變。上海是由宮邦鐸和張允明分治南市、北市。宮邦鐸是主力,他是淞滬護軍使,北京承認的第六師師長兼第十九師師長。齊燮元到上海后,即運動宮的部隊迫宮去職。宮無法指揮,遂于10日晚致電段祺瑞和盧永祥,宣布辭職。齊燮元掌握了第六、第十九師后,即聯絡孫傳芳的軍隊聯合攻擊張允明,張軍被攻潰散,張允明則逃入租界。于是齊燮元即自稱淞滬聯軍第一路總司令,孫傳芳稱第二路總司令,聯銜宣言占領上海,拒絕奉軍南下。
  上海事變后,段祺瑞即于1月12日責成盧永祥會同蘇軍總指揮秦洸迅速戡定上海事變。同時電令安徽軍務善后督辦王揖唐就近派兵協助盧永祥,并令何丰林收編已潰散的陳樂山舊部第四師。
  孫傳芳也派謝鴻勳為第四師師長,收編陳樂山的潰軍。
  上海總商會則乘宮邦鐸、張允明被逐時,宣布上海為不設軍職、不駐軍隊及將兵工厂遷移他處的不設防城市。
  東南大學校董和教職員則反對北京教育部將校長郭秉文免職,主張教育獨立,不宜隨政潮進退。
  14年1月13日北京執政府下令獎勵孫傳芳撤兵回浙。
  這顯示段祺瑞把齊孫分別處理,孤立齊燮元。
  同日又令派陳調元幫辦江蘇軍務善后事宜,白寶山為海州護軍使,馬玉仁為淮揚護軍使。
  在上海的張允明部一師一旅,及陳樂山的第四師殘部只有少數投入齊、孫兩軍。其余為數1万余人悉向租界繳械,即由租界當局收容。
  上海的領事團,鑒于戰爭可能波及上海,乃開會決議:禁止中國失意軍人在租界活動,并調各國的海軍陸戰隊登陸,監視所收容的中國潰兵。
  盧永祥在南京組織宣撫軍,以奉軍軍長張宗昌為宣撫軍總司令兼第一路軍總指揮,參謀長臧致平兼第二路軍總指揮,軍務幫辦陳調元兼第三路軍總指揮,江蘇全省水陸警備司令冷遹為戒嚴總司令。
  蘇軍總指揮秦洸在蘇州被當地駐軍攻擊,蘇州商會付出一筆錢請秦洸离蘇州。上海齊燮元軍隊即通過蘇州,与常州鎮江的齊氏舊部聯合。
  1月14日淞滬聯軍孫傳芳齊燮元聯名發表通電:愿意撤退上海地域內所有兩省駐軍,廢除護軍使及鎮守使名目,反對以后再設類此軍職,兵工厂亦即日擇地遷移。北京執政府亦頒布處置浙、滬問題三令:(一)淞滬護軍使一缺著即裁撤。(二)上海兵工厂著陸軍部即日飭令停止軍用工作,以便招商承領改組商業工厂,并先委托上海總商會暫行接收,妥為保管,即由該部遴派專員會同該商會妥籌辦理。(三)上海嗣后永遠不得駐扎及設置何种軍事机關。
  1月16日北京執政府令:
  “此次蘇浙軍隊發生沖突,聞齊燮元有從中煽惑情事。……應另派員查辦外,嗣后各該省軍長官,務各嚴飭所部,恪守疆界,不得輕信謠諑,致啟釁端。如再有前項情事,定惟各該長官是問。”
  又令:
  “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后事宜韓國鈞,准免兼職。特任蘇皖宣撫使盧永祥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后事宜。特任方本仁督辦江西軍務善后事宜。長江上游總司令王汝勤著兼任幫辦湖北軍務善后事宜。山東、福建督理缺員著即裁撤。特任鄭士琦督辦山東軍務善后事宜。孫傳芳督辦浙江軍務善后事宜。周蔭人督辦福建軍務善后事宜。派盧金山為長江上游副司令。”
  盧永祥在南京自有一套想法,其實對他來說仍是舊調重彈,他于三年前做浙江督軍時,因受第一次直奉戰爭影響,曾一度通電倡議廢督,通電中慷慨陳詞,一時极為輿論所贊美,可惜后來盧氏對于通電所提倡的事,僅能做到改“督軍”名稱為“軍務善后督辦”而止。致輿論對他頗為失望。
  14年2月27日盧永祥又電段祺瑞吁請廢督。他的電文中有不少的警句:
  “……廢督之議創之久矣!上既憚而莫敢為,下遂鍥而不忍舍。一日不廢,則一日不能息民。廢督以前大要者二,曰定軍制、曰划軍區。然此非一省之事也,有一省以創之,中央鼓其激昂之气,推之鄰省焉。推之全國焉。則事無不舉矣。……應暫以徐州一帶為國軍區域,大江以南不再駐國軍。凡駐蘇國軍一律調赴國軍區域,悉听中央指揮。餉由部給,不干省政。蘇省固有師旅,酌量蘇之財力另行改編,歸省長節制。浙省同時將國軍調赴國防規定區域,不得仍駐江浙毗連境壤,并將軍務善后悉听中央主持。”
  在當時浙江人民環請撤兵的時候,這些話是中听的,也是必要之舉。同時他對江浙軍務善后督辦一職要求北京政府迅頒明令永遠廢除,為各省倡。
  盧永祥這一個電報的“動机”從善的一方面說,他已經真實覺悟了;從惡的方面說,他想玩弄三年前的老手法。至于影響方面,在善后會議中已經有人向政府責問處置辦法,政府答以通盤籌划四個字,似乎還沒有同意盧氏這個廢督的計划。皖督辦王揖唐在京,表示贊成盧氏辦法,愿將安徽軍務善后督辦陪同裁撤。對盧更備极揄揚,而江浙各團体亦以“与人為善”之心,紛紛通電贊成。南京方面雖有人假造省議會電報,說廢督尚非其時,請政府催盧氏速就江蘇軍務善后督辦職,可是隨即經省議會正式否認了。政變以后,馮玉祥的呈請辭職,通電下野出洋,就曾博得當時輿論界的稱揚。現在輿論也對盧永祥電請廢督一事大為推崇。不過有實力的人附合的并不熱烈。
  江浙和約簽定后,上海的護軍使等軍職真個廢掉了,軍事上所必爭的兵工厂完全交由總商會接收了,浙奉兩軍的大隊也都离去,兵也可算是沒有了,上海人半年來所努力進行的避免兵禍運動,僅僅就軍事關系說,到此可謂已經成功,剩下來的是上海地域內所尚未解決而成為問題的,就是上海怎樣成為特別市或商埠的建設問題。
  上海民政的改組,當初從事于避免兵禍運動的上海人似乎都還沒有考慮到,執政府于1月15日所下的三個命令亦僅說到上海為通商重埠,此后永遠不駐兵隊及設置任何軍事机關,而未說及民政事宜的如何處置。反而是齊燮元、孫傳芳的聯合通電中倒能說出“……其民政事宜,与平常縣份不同,擬另組成政廳以理之”的一句話。戰事粗定時,江蘇省長韓國鈞于1月29日在百忙中首先聲明于上海設特別市,電聘上海舊市董李平書等11人為籌備委員,令先行擬定區域如何划分?机關如何組織?職權如何分配諸事宜。而上海有几個商人,則提出意見于總商會,反對上海市政悉由少數蘇紳主持。申述執政府擬改上海為特別區域,永不駐兵,特設督辦處理民政,而主張督辦直隸中央,地方事宜由地方紳商共同處理。同時,上海的輿論,則一致主張上海應籌改為特別市,市政廳須以市民為主体,市長須由市民公選。戰后一個月間,關于上海的建設問題,引起了劇烈的爭議,中央与蘇省政府、商人与市民,都各表示不同的態度与意見。
  事實上,執政府對于江蘇省長聘請委員籌備特別市一事,并未有所表示,可說完全不承認其效力。2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任孫寶琦為淞滬商埠督辦、虞和德為會辦。不過定上海為商埠,是与上海人民設立自治市的希望背道而馳,因此輿論反對,頗為劇烈。至于江蘇省政府所聘的籌備委員會,則積极進行籌備,一面擬成淞滬特別市籌備會章程,大致划定上海、寶山、川沙、南匯、太倉等五縣所屬40余市鄉為特別區域,并与各縣公團所組織的市政協會聯絡,定于3月5日召集特別市臨時市議會,討論一切重要問題;一面力爭特別市根本立法,須由籌備處擬定,經市鄉同意施行。這項關于特別市籌備會的事情,迭由江蘇省長電致北京內務部,但迄未得到复電。
  江浙二次戰后,鬧得最有聲色的是上海問題。廢使、撤兵与遷厂的運動均告成功,于是,使得同受兵災各地望而生羡。和上海地域相毗連的如松江等處,紛紛要求加入上海區域,相距稍遠的如蘇州等處,則圖謀仿上海組織特別市。于是江南同受兵災的各地方,乃形成了大規模的避兵運動,所謂太湖流域聯合自治的運動乃告發生。
  太湖流域聯合自治運動,醞釀于14年2月中旬,發動于3月初旬,它的目的在謀組織特別區域,實行自治,永避兵禍。他的方法在仿效上海的辦法,聯合太湖流域的鎮江、常州、蘇州、太倉、松江(以上屬江蘇省),杭州、嘉興、湖州(以上屬浙江省),八舊府屬各法團的代表,一面請政府撤去域內軍隊,一面舉辦民團以謀自衛。最初發起的是在江浙戰事中受禍最烈的常州、無錫、湖州三處旅滬人士。后經杭州等處紳商的贊同,乃在上海組織太湖流域聯合自治籌備會,發電懇求盧永祥、張宗昌飭各軍退出太湖流域,并推代表分赴南京、杭州及北京向各當局呼吁。
  太湖流域人民是由于兩次江浙戰爭中飽嘗兵災滋味,因而進行避兵運動,他們入手的第一步,在吁請撤退域內軍隊,以免妨礙春耕及妨礙農事。這個太湖流域聯合自治運動,在大体上,是值得同情的。不過在軍人爭地爭城以戰的時候,這种運動是得不到什么結果的。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