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吳佩孚久攻南口不下,最后靠了奉軍和直魯聯軍的大力相助,才算解決了這個僵局。他在北方既不得意,在南方也走錯了路,因為他既不和廣東的革命勢力合流,又逼迫唐生智投靠革命陣營。 湖南問題是當時南北之間的一個燙手的洋山芋,袁世凱和段祺瑞時代都在湖南問題上栽了跟斗,袁、段不能解決的問題,吳佩孚如今二次出山,本來就是強弩之末,當然更解決不了湖南問題。吳的謀士張其鍠屢次勸吳說:“唐生智雖然不足懼,可是他如果投靠了廣東,其力量就不可侮,因此縱然打下了長沙,打到了衡陽,可是湘省的局部問題將演為南北問題,這是不可不重視的。”吳則小視了湖南,他過去以衡陽撤兵而崛起,每次處理湖南問題都得心應手,這次再起也是起于湖南,他認為別人對付湖南有麻煩,可是他卻迎刃而解,所以他對湘事自行其是。 15年4月25日他派葉開鑫為討賊聯軍湖南總司令,賀耀祖為湖南省長。 5月2日葉開鑫軍進攻長沙,唐軍措手不及,由長沙退衡州,葉部分六路追擊唐軍。 葉開鑫、賀耀祖等都熱切希望趙恒惕能遄程返湘,主持全省大政,因此在長沙攻下后,葉即電湘省耆紳轉達吳佩孚,請勿下葉督湘、賀長湘的命令,同時通電迎趙討唐。 5月8日葉開鑫入長沙,委王隆中為湘南招撫使,俾收編唐生智的軍隊。 湘軍一、二、三師組成護湘軍,推趙恒惕為總司令,賀耀祖為總指揮,趙未回湘前由葉開鑫代理總司令,賀耀祖亦以護湘軍名義擁趙討唐,其致趙電略謂戰事擴大,非得釣座速歸主持,不足以靖湘亂。 趙恒惕自赴上海后,湘省和各方均敦促趙出山,他堅決表示不愿回湘,孫傳芳在南京曾熱烈相邀,趙遂赴宁小住,孫也促趙回湘主持一切,且電吳說:恢复趙的湘督,于聯省、聯軍、聯防俱有禪益,乞一致敦促。 趙恒惕曾有電到廣州給國民政府,主張所有客軍都退出湘境。因為自唐生智退守衡州后,廣東方面即決定出兵援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派戴岳、張贊化、李明揚各軍兼程援湘,并令白崇禧、夏威率桂軍入湘。 15年6月2日唐生智在衡州取消代理湖南省長的名義,正式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中路前敵總指揮。 湖南省局部之爭促成了提早國民革命軍北伐。 唐生智獲得革命軍助陣后聲勢為之大振,15年6月中旬反攻屢為得手。葉軍反胜為敗,退据湘鄉、湘潭。葉開鑫擬赴前線督師,吳佩孚電派末大霈、王都慶、唐福山為援湘軍三路總司令,彭漢章為湘黔邊防督辦,令彭助葉攻唐。怎知這時彭已向國民政府輸誠,通電謂已率全体部屬移駐黔東,請政府予以正式名義改編,听候調遣。 這時候吳尚在長辛店,不肯回師南向,他狃于過去湘鄂之役的胜利,低估了革命軍力量,只為貴州有袁祖銘,江西有鄧如琢,一旦革命軍入湘,恰恰陷于左右兩翼的包圍中,同時也沒有海軍為江面上的掩護,使長沙和岳州都無法攻也無法守。所以他仍在做“四次征湘”的迷夢。吳佩孚對現狀缺乏認識,過去湘軍援鄂之役,對吳軍沒有作戰的決心,又因和談錯過了一鼓直下武漢的机會,遂使吳軍一舉而敗湘軍。如今唐生智的湘軍雖然有限,可是唐軍之后尚有養精蓄銳的革命軍。這支生力軍是初生之犢,都抱有气吞斗牛,滅此朝食的勇气。過去吳的部隊是基本部隊,同時,北方完全是直系的天下,后路源源接應,而這次吳手下只是些雜牌軍隊,既不能打,又不愿打,今昔异勢,吳竟茫然不自知。 長沙再陷于唐生智軍攻擊中,趙恒惕在各方敦促下,于6月20日偕陳強、梅馨等抵漢口,葉開鑫聞趙抵漢,即馳電歡迎趙即日返湘主持一切。賀耀祖亦派代表到漢口迎趙。趙則分電葉、唐等,勸息兵停戰,以免地方糜爛。 吳佩孚獲知趙恒惕已抵漢口,即電趙請其盡速解決湘局,以便攻粵,對唐剿撫悉听主持。 6月27日援湘軍將領林虎等30余人公宴趙恒惕,席間亦一致敦促趙出山領導湘事,趙則表示湘人苦戰,必須各方罷兵言和,始愿出山。 孫傳芳有個、寢兩電致廣州的國民革命軍,一則曰:湘人治湘歷有年所,炎午返湘,必能息事宁人,南師北旅均宜互相約束,對于湘戰嚴守中立,免致引起糾紛。一則曰:炎午回湘,當能調解一切,如雙方減除誤會,將湘事一任湘人自為,則前途皆相安于無事。至贛鄧(琢如)調軍窺粵之說,必系傳聞之誤,吾兄若將贛邊粵軍撤回和璞,必能闔境自安云云。 7月1日趙恒惕答宴湘鄂軍政界,于是外間盛傳鄂、贛、川、黔、粵,桂各軍共推趙為總司令。孫傳芳亦派代表抵漢謁趙,吳佩孚亦派符定一回漢与趙商湘事,吳并電鄂督陳嘉謨,令陳轉達援湘各司令,一切听趙之命令。 國民革命軍亦積极增援唐生智。 趙恒惕于7月初由漢口赴長沙。國民革命軍于7月5日 電趙,勸趙改圖討吳,電云: “長沙趙炎午先生鑒:日前接誦快電,茲聞已抵長沙,深為感慰,三湘為革命策源地,自湘与粵不同調,西南之團結破裂,北洋軍閥愈無忌憚,比年以來,無歲不戰,西南各省受其构煽,迄無宁日。聯省自治之說只可涂飾一時之耳目,然而國家則將深受其禍矣。此次湘省戰禍全為競秋(葉開鑫號)受吳氏之偽命所构成。吳氏抱武力統一之迷夢,不惜倒行逆施以遂其大欲。其對于西南將士,几如帝國主義之對于殖民地之酋長,使其自相殘殺為唯一妙計。競秋之于夢瀟(唐生智號),即認為兄弟鬩牆之爭,亦何至遽背全省人民之公意,悍然引吳軍入室乎!先總理曾誓師北伐以討曹吳,今吳氏复起,中正必繼先總理遺志以討之。公本革命党人,從前歷史必不肯輕棄,宜以國家与民族之自由獨立為重,吳氏之個人感情為輕,幡然改圖,共討國賊。競秋處曾致忠告,倘得鼎言促其覺悟,為討吳先驅,共雪嘉魚之恥,則湘省之戰立止,國民革命亦得以完成,全國人民實利賴之。蔣中正。” 北閥的兵力很單薄,革命軍不過10万人,包括海軍艦隊一隊,空軍飛机一隊。這樣的兵力和任何一個北洋軍閥相比較,都是比不上的。所以在作戰的方針上,北伐軍對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采取各個擊破。在軍事目標上選定了吳佩孚為第一目標,孫傳芳為第二目標,張作霖為第三目標。同時在首期作戰時特別提出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口號,從事政治作戰。 吳佩孚既然輕視革命力量,加上他本身又是拼湊成軍,在南方的兵力亦不雄厚,計有湘鄂邊防督辦李濟臣所屬駐守汩羅江北岸平江、通城、岳陽、澧縣及鄂西之部可供調遣者約3万余人。陳嘉謨所部鄂軍隨時可供策應者亦約3万余人,湘軍葉開鑫所指揮者亦約2万余人。至謝文炳、唐福山、馬濟、沈鴻英等部雖約有10万之眾,不過謝、沈已潰不成軍,唐福山軍戰斗力亦极薄弱。所以國民革命軍和北洋軍比較,雖然眾寡懸殊,不過革命軍是以一當十當百,而北洋軍則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雖人多勢眾,卻無作戰力量。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