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蔣作賓字雨岩,湖北應城人,秀才出身。1903年,19歲入武昌文普通學堂。1905年春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1908年日本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任保定軍官速成學校教官。次年調陸軍部軍衡司任職。1911年升司長。武昌起義后去九江,任軍政府參謀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部次長。 蔣作賓于5月23日到南京后,黃興從蔣處得悉:熊希齡同國外銀行團簽訂了《墊款章程》,得到一筆墊款,但這种乞求貸款的條件嚴酷,于是,黃興便通電表示強烈反對,并對熊希齡加以猛烈抨擊。他召開留守府特別會議,邀集各師、旅、團長、巡警局長、憲兵司令參加,他在會上說:“現在3000万之外款,熊總長已擅自簽約,不獨失財政權,且失軍政權,蓋因度支竭蹶,而北方之對于國民捐皆不以為然,故熊總長非借不可。据我之意,發行不換券任何多數之款均可立得。即以國民捐為不換券之基本金,并于各省設立銀行,非此不能濟急。我之請取消留守,欲以誠意感動北京政府,庶國民捐与不換券皆可實行。”黃興還說:“留守机關有礙統一,決定即日取消。推荐程德全來南京,接收管轄各軍。” 黃興堅決要求解職,但蔣作賓和程德全都反對黃興立即解職。几經協商,最后決定由蔣作賓出面要求袁世凱撥款。蔣致電袁說:“此間裁軍密令已下,被裁之兵,束裝待發。至今尚未收到撥款。兩月又未發軍餉,伙食無著。會党趁机運動,危險万分。程都督抱病甚深,一味推卸,實難胜軍事繁重。數日內若無大宗款項來宁,賓即回京。非獨不敢挽留守,并不忍坐視糜爛。” 袁世凱并不支持蔣作賓,他接到告急電報后,仍不撥款。黃興、蔣作賓為了爭取袁世凱撥款,以緩和因缺餉所出現的軍隊嚴重不穩,便商請程德全到南京來接收留守府机關。于是,袁世凱在5月31日發布命令准允黃興辭職,并說:“所有南京留守机關,候程德全到宁接收后,准即取消。” 袁世凱并沒有因為黃興呈請取消南京留守府而受到感動。但對黃興所提出的發行不兌換券以救目前之急的主張,表示同意。他要蔣作賓复電黃興,表示“即日照辦”。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又表示:“南方富庶可以倡辦,北方貧瘠,不能不借外債。”即請黃興籌辦國民捐,為留守府所轄軍隊的糧餉。 黃興由于自己提出推行國民捐的主張,只好進行,頗得各界擁護,特別是駐扎南京各部隊更為熱烈支持。南京各界組織國民捐總會,推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協理。孫中山在6月1日發出通電表示接受,并要求國民捐總會以他的名義分電各省,使四方聞風響應。他又致電袁世凱和參議院:“民國存亡千鈞一發,前經留守發起國民捐,實為求亡之要策。唯此舉須由參議院采取累進法,須行一定章程,方能有效。務請諸公竭力提倡,應使共和基礎得以鞏固,民國幸甚。” 推行國民捐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財政困難,提高人們的愛國心,抵制外國銀行團的侵略野心。但是,作為下台的大總統孫中山和下台的南京留守黃興,已無大的號召力,又有袁世凱暗中破坏,應者甚少,軍餉無法維持,弄得非常被動。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掌握著陸軍80個師團,約45万人,這是袁世凱的一大心病。3月31日,袁世凱頒發了《訓勉軍人令》,三令五申要軍人服從統一命令,保持地方秩序。4月29日,他又在參議院提出縮編軍隊的主張。對于南方各省的軍隊,袁世凱借口經濟困難不發給軍餉。而以黃興為首的革命党人,為表示對北京政府的誠意,通令各省革命軍隊自行裁兵或解散。在黃興的號召下,革命軍中曾出現了“功成身退”、“全師遣散、解甲歸農”的熱潮。這一舉動,當然得到袁世凱的贊賞,稱贊他們是“仁心向義,懋樹風聲”。革命党人控制的南方蘇、湘、粵、贛、皖、閩等6省,裁兵27個師,計36万人。在湖北,黎元洪裁減了7個師,7万人。但袁世凱的北洋軍,非但一兵不裁,反而有所增加,各軍新招不少精壯士兵,使部隊編制充實,戰斗力提高。此外,倪嗣沖、張勳、張作霖也到處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袁世凱對此不聞不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對于黃興辭去留守職務,同盟會內部的態度各不相同。穩健派認為黃辭職可以使“前此詈同盟會之專橫者,疑軍府之擁軍自衛者,惡軍人之爭權黷貨者,至此亦為之冰釋。”激進派則批評黃辭職是功成身退的思想作怪,他們說:“留守其留,此非畏難苟安之時也。”“若必辭職,是所謂暮气已深,易于謀始,難与圖成者。”同盟會上層領導人陳其美、范光啟、譚人鳳等對黃興要求辭職、完全放棄軍權的危險性,亦有所察覺,并試圖挽回。 陳其美一面到南京勸黃興留任,一面准備在蘇州發動政變,推倒程德全而自為江蘇都督,把江蘇控制在革命派手里。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江蘇省會蘇州和近鄰的上海,兩個都督府并存,立憲派人支持下的程德全力圖恢复清朝舊制,將上海置于江蘇都督的管轄下。但由于上海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它在光复進程中的貢獻,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地位一時難以動搖。但已引起雙方明爭暗斗,頗為激烈。 陳其美与蘇州的同盟會組織素有聯系。在蘇州同盟會以柳成烈為主腦,有骨干分子蒯際唐、刪佐同、程宏、徐國華、吳康壽、朱葆誠等,都是策划醞釀蘇州起義和響應革命的活躍人物。聯軍攻克南京時,朱葆誠、吳康壽、程宏等人都參加了滬軍洪承點部隊。攻克南京后,朱葆誠被提任為滬軍先鋒隊第2聯隊隊長,吳康壽為朱葆誠部第1營營長,程宏也是該部軍官。1911年底,朱葆誠部調回蘇州,擴編為“先鋒團”。這個先鋒團,名義上屬江蘇軍政府,實際上卻是滬軍都督陳其美系統的武力。陳其美為便利蒯際唐、蒯佐同在蘇州活動,特委任蒯際唐為滬軍都督府特派聯絡員,蒯佐同則由上海“共和協進會”委派組織蘇州分會。 陳其美用柳成烈、蒯際唐、蒯佐同和朱葆誠掌握的先鋒團,聯合駐蘇州的原新軍45、46標,准備在條件成熟時,發動兵變,把程德全赶下台。黃興提出辭留守并荐程德全接收留守府,江蘇就將完全被程德全控制。陳其美便決定發難倒程。柳成烈等組織了“洗程會”來領導這一行動。策划在6月1日由先鋒團首先發難赶走程德全,舉陳其美為江蘇都督,陳不在蘇州時,由柳成烈代理江蘇都督。 但是,由于事机不密,被程德全所挫敗。蒯際唐、蒯佐同、程宏、吳康壽4人被捕殺,先鋒團被包圍繳械,柳成烈逃走,朱葆誠被判永遠監禁。 程德全在蘇州處理了“洗程會”事件后,准備去南京接收留守府軍政事宜。這時,譚人鳳、范光啟等,和同盟會南京支部幻想讓袁世凱改委黃興代替程德全為江蘇都督,這倒像是讓敗下陣來的將軍重新上陣。6月4日,譚人鳳通電袁世凱說: 近且許黃留守請愿取消,而以10余師兩月未發餉之兵,畀之老病龍鐘之程都督,敢信其能維持現狀乎?東南動搖,北面隨之,民國前途,何堪設想!乞收回成命,或改委留守為江蘇都督,則危局尚能支持。革命党斷無擁兵自衛之心,如以讒慝之言存疑,竊恐貽誤天下也。 范光啟和同盟會南京支部也分別致電袁世凱,要求袁世凱改任黃興為江蘇都督,言詞激烈。 但黃興已授袁以柄,袁便“理直气壯”地复電曰:“此次取消留守,本因黃君再三電請,無計可留。參以實行統一大義相責,故不忍強迫以累其盛德。至程都督接收軍隊,即系黃君再三力保,且稱于南方軍隊決不受其影響。來電謂政府猜忌英雄,利用老朽,實未知茲事真像。南北統一,方消化意見之不暇,豈宜輕動惡感,為讒拘者所中傷。務望竭力維持,以維大局。” 袁世凱据此回答,譚人鳳、范光啟等無言以對。黃興在6月14日交卸留守職務、退居上海的第2天,北京便發生了袁世凱逼走唐紹儀的事件。 唐紹儀原來是袁世凱的親信,但在上海議和期間,唐紹儀的態度已引起袁世凱一些猜疑。唐紹儀南下組閣加入同盟會后,在一些問題上站在同盟會一邊,同袁世凱發生了分歧。 唐紹儀到南京組閣,參議院正式向唐提出由柏文蔚任山東都督,王芝祥任直隸都督。袁世凱答應王芝祥為直隸都督,作為革命党人放棄陸軍部總長的交換條件,但卻堅決反對柏文蔚任山東都督,由此引起雙方激烈的斗爭。革命党人所領導的煙台軍隊万余人反對周自齊任山東都督,在煙台的山東省臨時議會也通電反對周自齊任山東都督。袁世凱則通電聲明:并未令柏文蔚代周自齊山東都督。唐紹儀頗接近同盟會的傾向,他向孫中山建議,用政治手法對付袁世凱。他同袁世凱不斷發生爭執。 蔡元培等人在袁世凱策動北京兵變期間,曾同袁世凱達成臨時政府北遷時可派軍隊護送的協議。現在袁世凱又口頭上接受王芝祥為直隸都督,同盟會就要求袁盡快發表委任王芝祥的命令,并由王芝祥率領軍隊3000人護送參議院和在南方的國務員北上就職。唐紹儀就這兩件事向袁提出后,袁世凱立即复電唐紹儀,表示拒絕。 革命党人并沒有因袁世凱的反對而放棄派兵護送參議員北上的決心,決定派由廣西開到南京的3000軍隊,在王芝祥帶領下北上。袁世凱見通過唐紹儀阻止南軍北上,未能奏效,一面利用報紙大造阻止南軍北上的輿論;一面唆使北洋軍將領馮國璋等人、北京的社團和黎元洪致電唐紹儀,反對南軍北上。最后,駐宁贛軍因軍餉不足,發生兵變,派軍護送參議員北上的事,才不了了之。 臨時政府北遷之后,唐紹儀再次向袁世凱提出王芝祥任直隸都督之審,袁世凱仍一口應下。唐紹儀便電邀王芝祥進京就職。袁世凱表面上對王贊譽不絕,但直隸是他老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他背后指使直隸北洋軍5路將領通電反對王芝祥。直隸各團体針對北洋軍的反對,紛紛通電表示擁護王芝祥為都督。于是,袁世凱命令國務院以傳達他的命令的形式,通令不准直隸各界隨意歡迎王芝祥,同時以軍隊反對為借口,改任王芝祥為南方軍隊宣慰使。 唐紹儀表示反對,他當面對袁世凱道:“政府不能以軍隊反對為理由失信于民。前既答應,現在何能食言?” 袁世凱賴賬道:“是你答應的,我并未予聞。王系革命党人,若使督直,不啻引狼入室,將來他和南方聯合,我們尚有余地嗎?” “這是責任內閣職權。國務院會議因不用王芝祥為直隸都督,將全体辭職。” “吾為總統,乃受全國委托。吾之用人,乃以國家為前提,且以不違背約法為標准。國務員中如有告病者,可以告病。倘以同盟會為要挾工具,則吾將開全國大會公布天下。” 唐紹儀拒絕在袁世凱給王芝祥的委任狀上副署,袁不顧唐的反對,公開破坏《臨時約法》規定的大總統必須由內閣副署的規定,不經唐副署,將委任令交給王芝祥,并給王一筆遠遠超過實際需用的宣慰使公費,示意王可以包辦一切,省下的公費一律不必上繳,要王芝祥立即返回南方,給唐紹儀以難堪。 在內閣各部組建過程中,在人員安排上,唐紹儀又同袁世凱發生矛盾。內閣會議決定,各部組織實行原來南北各部人員同時兼顧的原則。唐紹儀為了表示南北合作,主張多用南方人。但袁世凱則明令各部總長:“官制雖改,斷不能全換新手,仍當照前委任,或略更調而已。” 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鈞、段祺瑞得到袁的尚方寶劍,在用人問題上便同唐紹儀大鬧起來。趙對唐大加詰責,詞极嚴厲,彼此遂大起沖突,几至用武。趙秉鈞并以辭職相威脅。最后,唐不得不退讓,即与趙約決不干涉內務部中用人之權。陸軍總長段祺瑞,在陸軍部用人問題上同唐紹儀爭吵。段祺瑞先是推荐其心腹、日本士官學校第8期畢業生徐樹錚任陸軍次長,但群滋不悅,不得不接受唐紹儀的意見,改任原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蔣作賓任次長,并電其揀帶司員北來。但又不等蔣作賓到京,搶先委任王賡等5人為司長,致使蔣由南帶來80余人,無從一一位置,蔣大為憤懣,因之与段頗起齟齬。后經調停,于原訂5司之外,添設3司安置南來諸員,并議定:“以后司長由段荐任,蔣不得預聞,科長以下則由蔣委任,段亦不干涉,并以段所推荐的徐樹錚任秘書長。” 內務部和陸軍部情況如此,其他外交、海軍、財政各部,也大体相同。唐內閣雖然成立起來,但袁世凱不僅將內務、外交、陸軍、海軍、財政等要害部門奪去,而且在唐內閣成立后,千方百計地縮小內閣權限,企圖把唐紹儀架空。 但是,革命党認為責任內閣制直接關系到民主共和制度的成敗,絕不能听任袁世凱隨意破坏。根据《國務院官制》規定,臨時大總統公布法律、發布教令及其他有關國務的文書,須有國務總理或全体國務員或總理与有關國務員副署。如果不經國務院總理和國務員副署強行公布,那就是違法越權。這對袁世凱想推行專制獨裁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限制,這是袁世凱難以容忍的。而唐紹儀加入同盟會后,在政治上明顯的傾向同盟會,在內閣中,每有要事,必就商于農林總長宋教仁、教育總長蔡元培。他們決心推行責任內閣制,事事咸恪遵約法,袁世凱以每有設施,輒為國務總理依据約法拒絕副署,致不能為所欲為,深滋不悅。袁世凱決心等待時机,把唐紹儀赶下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黃興在4月29日通電反對在苛刻條件下借外債、提倡開國民捐來解決財政問題以后,很快掀起反對在嚴酷條件下進行借款的聲浪。這時,唐紹儀同4國銀行團代表會晤,唐紹儀拒不接受銀行團代表提出的對中國財政進行監督等條件,于是談判陷于破裂。 談判決裂的當天,唐紹儀同財政總長熊希齡一起去見袁世凱。唐紹儀同袁世凱、熊希齡在貸款問題上出現分歧。唐主張施行強迫公債及不換紙幣等辦法抵制外債。他說能出万元之資本家,中國尚不為少,得千人便是千万,且欲強行不換紙幣。袁、熊均不以為然,并密電黎元洪、黃興、孫中山征求意見。黃、孫贊成唐之政見,黎則极端反對。袁決定改派熊希齡負責同銀行團談判,同時指使擁袁報紙,就借款事對唐紹儀進行攻擊。 在袁的策划下,參議院開秘密會議,內閣成員出席。會上,不少共和党籍參議員就借款問題對唐紹儀進行詰責,有人說唐總理失信于國民,外見嫌于鄰國。現在時勢統一南北之責任全在總理,而總理之責任几乎全在借債以濟焦眉之急。唐總理于借債事件已誤大事,若留以當國,于將來外交財政上,必大受其苦,定不日提出彈劾案。共和党參議員張伯烈攻擊唐為“亡國總理”。另一共和党議員李國珍登台演說,指責唐在借款問題上的失敗:“非彼唐總理一身之辱,實致吾民國將為埃及之惡因。” 唐紹儀在參議院受种种逼迫后,异常憤恨,到國務院時一言不發,裂眥咬牙,自謂非立時辭職不可。當晚,唐向袁世凱提出辭職。6月15日,出現了轟動一時的唐紹儀被袁世凱逼走的事件。 唐紹儀离職去天津,正中袁世凱下怀,但他表面上還派人赴天津對唐慰留。6月17日,袁世凱任命其親信外交總長陸征祥暫行代理國務總理。 唐紹儀是為了民主共和制度、維護約法尊嚴才离職的,同盟會理應給唐以有力的支持,站出來公開揭露袁世凱的違法行為。但同盟會本部沒有這樣做,它于6月20日派代表張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劉彥4人去見袁世凱,說:“唐內閣成立以來,一切政務不能著手進行,實因党派意見不一致之故;因為唐內閣不是純粹的政党內閣,當然有此弊病。鑒于混合內閣的失敗,今后應組織政党內閣或無党派的超然內閣,如果再組織混合內閣,同盟會決定不再參加。” 袁世凱明确地表示,他做總統期間,是不允許政党內閣出現的。他說:“諸君須知,吾國今日政党方在萌芽,純粹政党內閣尚難完全成立。若再越數年,民國基礎鞏固,政党亦皆發達,人材輩出,屆時余已退老山林,听諸君組織政党內閣可也。” 袁世凱表示將組織超然總理混合內閣:“非聯合數党及無党派之人共同組織,則斷不能成一完美之內閣。” 同盟會想通過袁世凱來實現在其議會中占絕對多數席位,并成立以同盟會為主体的政党內閣,這是与虎謀皮。袁世凱希望的是利用共和党去攻擊同盟會,削弱同盟會在政府里的力量。 共和党視唐紹儀被迫离職為攻擊同盟會千載一時之机會。它開秘密會議,決定對同盟會采取5項辦法: (1)為同盟會多布謠言,令机關報盡力攻擊,使同盟會中人個個体無完膚。 (2)所有津、漢、滬報告均由党內寄稿,使一致進行。 (3)請某政治顧問謁袁,謂同盟會中人無健全分子,無學識無經驗,更率引外人為后盾,謂外人不信用同盟會,要求袁世凱此后万万不可用會中人。 (4)今日再開全体職員會,廣征意見,期藉此事將同盟會一网打盡。 (5)推舉后補國務員,探聞擬定總理熊希齡、內務趙爾巽、外交劉成禺、陸軍張勳、海軍程璧光、(司法未詳,有謂湯化龍或薛大可)農林那彥圖、工商趙鳳昌、財政葉景葵、教育梁啟超、交通孫武。 共和党在上述5項方針下,開動宣傳机器,大肆造謠,攻擊謾罵同盟會和唐紹儀、宋教仁等。共和党本部發出通電說:“同盟會員實不宜再為總理。”共和党控制的報紙《神州日報》,以戲弄怒罵交加的方式攻擊同盟會說: 民國更始,同盟會必自夸首功,驕甚,惜黃克強失棄漢陽,不爭气。 政府初建,同盟會先得總統,榮甚,惜孫中山私取公款,不爭气。 內閣告成,同盟會竟位至總理,闊甚,惜唐紹儀潛逃出京,不爭气。 熊氏借款,同盟會正可利用其机,猛事攻擊,奈國人不輸國民捐,可恨。 各地光复,同盟會本已假种种名義攫獲多金,奈人民必須查賬,可恨。 愚民無知,同盟會尚可肆其簧鼓再倡革命,奈各報館必為揭破,可恨。 攻擊同盟會的惡浪,甚囂塵上,統一党繼共和党之后,也發表公函,攻擊唐紹儀“擅离職守,乘間潛逃”,攻擊宋教仁、蔡元培“惟務党爭,不為國計,非以同時辭職要挾,則以政党內閣飾詞”,說“唐紹儀罪有應得,不可挽留。其他同盟會閣員,亦可听其逃罷。” 同盟會領導人中,陳其美和黃興對袁世凱逼走唐紹儀一度表示不滿。陳其美發電質問袁世凱說:“唐總理固受逼而退矣,試問逼之者何心,繼之者何人?果于大局無害有益,即更舉總統可也。” 黃興在一次講演中說:“今后內閣若不速為解決,我知非驢非馬將繼續出現,民國之危甚于壘卵。” 袁世凱使出又打又拉之招術,他复電陳其美,指責陳:“誤听浮言,殊出意外。”對于同盟會激進派揭露他“帝制自為”,他發出通電反咬一口說:“近日以來,各省無識之徒,捏造訛言,謠惑視听,或以法蘭西拿破侖第一之故事,妄相猜懼,其用心如何,姑置不問,大抵出于誤解者半,出于故意者亦半。万不宜听悠悠之口,徒為扰亂之階。”袁世凱又致電孫中山、黃興,請他們“即日來京協同組織內閣”,用這种拉攏的辦法,緩和同同盟會的敵對情緒。 陳其美、黃興一時頗為激烈的態度,卻很快緩和下來。他們在同盟會上海第10次夏季常會上發表演說,號召同盟會員正當對待共和党的造謠誣蔑,不必相對罵。又表示支持陸征祥的新內閣。 孫中山把政權讓給袁世凱后,抱定主意暫時不過問政事,專心致力于實業。唐內閣風潮發生后,孫中山并不怎樣介意,認為政見之所以分歧,是由于經濟困難引起的,是小爭執,不足慮也。他在答記者問時說:“我知袁世凱實能斡旋大局,必不至有變動。” 孫中山對袁世凱逼走唐紹儀,對共和党、統一党造謠誣蔑同盟會置之不理,持不過問態度,但對共和党報紙誣蔑他受賄巨款百万,卻通電要求袁世凱政府迅速查明宣布實情:“如文受賄之事果确,國法具在,甘受不辭。倘實為少數私人憑空捏造,豈能任其逍遙法外?” 袁世凱逼走唐紹儀后,准備推徐世昌為內閣總理,消息傳出后,立即受到革命党人的猛烈批評。他們說,滿清亡國妖孽之徐世昌做總理之舉動,非推翻同盟會之國務員也,直欲推翻此中華民國耳。徐世昌做總理,趙爾巽、梁啟超、張勳為國務員,共和党之報紙亦居然為此輩鼓簧,嗚呼!中華民國可以亡矣。袁之所以荐擔任過清廷軍机大臣、皇族內閣協理大臣的徐世昌,蓋欲位置一糊涂昏聵之徐世昌,而達其拿破侖之目的。共和党本為极守舊之官僚,趨炎赴勢之滑政客,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知徐世昌若為總理,亦共和党之好友,則贊成而附和之。共和党与袁世凱朋比為奸,而利用糊涂昏妄之徐世昌,以攬政奪權,破坏共和之目的者也。 袁世凱見复辟帝制的條件還不成熟,便決定暫時放棄讓徐世昌出來做總理,6月29日,他正式任命陸征祥為國務總理。 陸征祥,上海市人,原是清末駐沙俄公使,武昌起義后曾聯合一些駐外公使電請清帝退位,因此,當上了唐內閣的外交總長。袁世凱因他無党派,可以實現他超然總理混合內閣的主張,就推他出來做內閣總理。參議院投票表決時,以74票對10票通過。陸征祥得到了共和党支持,同盟會和統一共和党看到自己沒有單獨組閣的希望,便沒有激烈地反對。 同盟會為表示政党內閣的立場,于陸征祥內閣成立的次日,便通電宣布同盟會閣員全部退出內閣:“鑒于混合內閣之弊,而超然內閣其害亦与之相等,即絕對主張政党內閣。蓋非是則無以祛政治進行之障礙。此次陸征祥為總理,陸君碩材,中外同仰,惟義取超然,不合于本党之主張。吾党國務員同蔡元培、宋教仁、王寵惠、陳其美、王正廷諸公,已遵照本會多數同志決議,悉行引退。” 同盟會發出通電的同一天,宋教仁、蔡元培、王寵惠、王正廷等再次向袁世凱提出辭職。次日,他們去總統府當面向袁世凱辭職。袁世凱知道此時還不是和同盟會決裂的時候,便向宋、蔡等人表示堅決挽留。 宋教仁、蔡元培等為了表示辭職決心,于7月10日致函陸征祥,聲明從即日起,一概不到院參加國務會議,從14日起不再到部辦公,請及早派人接任。袁世凱這時才批准宋、蔡等同盟會員辭職。 同盟會發出的通電,除責令同盟會籍的閣員辭職外,并規定:“凡本會會員不得自由加入。”但袁世凱對同盟會的聲明卻置之不顧,仍准備委任同盟會會員孫毓筠、胡瑛、沈秉坤3人分別任教育、農林、工商3部總長。孫、胡、沈都是同盟會穩健派,他們又是臨時參議院的新議員。來京之后,与袁世凱最愜。 同盟會對此极為不滿。宋教仁指責袁世凱此舉是一种“逼奸政策”,并派魏宸組去見袁世凱,請他切勿提出。同盟會于7月16日開會,正式否決了孫、胡、沈3人參加內閣的意見。 袁世凱無視同盟會決議,仍提出這3人為補充閣員。因共和党對胡瑛有异議,將胡瑛換成王人文。袁世凱最后提出的補充閣員名單是:財政周自齊、交通胡惟德、司法章宗祥、農林王人文、工商沈秉坤、教育孫毓筠。袁世凱派陸征祥拿著他提出的閣員名單,到參議院要求通過。 陸征祥是個不學無術、根本不懂政治的洋奴飯桶,他出席參議院會議,向參議員說明這份閣員名單時,說了許多鄙俗不堪的話,議員們听來听去,才明白陸征祥在大談開菜單、作生日之類的廢話。于是,一些參議員一气之下,在對閣員名單舉行投票前,先提出陸不配做總理的問題。另一些參議員卻認為陸就任總理還不久,既沒有政策上的失敗違法行為,推倒問題自無從發生。陸被選為總理時,得票較多,今日因一夕談話,便把其人說得一錢不值,當日投陸之票,豈非盲舉? 袁世凱得知消息,堅決反對去陸之職,當天致函參議院,要求對閣員名單推遲表決再進行協商。次日參議院會議,同盟會、統一共和党認為袁的信函不是正式咨文,應屬無效,堅持進行投票。到會參議員99人,投票結果,袁世凱所提6位閣員,都被否決。陸征祥便躲進醫院里養病,不敢再出任內閣總理,并以“無組織內閣之能力”,向袁世凱提出辭職。 袁世凱決心施展手段來迫使參議院就范。他又玩弄軟硬兼施的兩手,唆使北京軍警聯合會通電指責參議院只爭党見,不顧國家危机,甚至叫嚷要用兵力解散參議院,用硬的一手來進行威脅;又邀請各党派參議員60多人到總統府開“茶話會”,勸說參議員化除成見,同心協力,以挽救國家危亡,用軟的一手加以籠絡。 袁世凱向參議院送出新的補充閣員名單:財政周學熙、司法許世英、教育范源濂、農林陳振先、交通朱啟鈐、工商蔣作賓。在參議院投票表決前,恐嚇信、匿名信、傳單紛紛送給各議員。其中有署名軍界公啟聲討議長吳景濂、委員長谷鐘秀,以及殷汝驪罪狀的傳單;有取得吳、谷二人頭顱者賞洋1万元的匿名傳單;有說再不犧牲党見,將以炸彈從事署名公健十人團的傳單。那軍警會議公所召開特別會議,聲稱參議院再不通過閣員名單,就請大總統予以解散。 同盟會和統一共和党籍的多數參議員屈服于袁世凱的壓力,投了同意票。除蔣作賓一人外其余5人均獲通過。原擬蔣作賓任工商總長一職,由劉揆一登報聲明脫离同盟會后充任。 袁世凱想讓他的親信內務總長趙兼鈞接替總理,但擔心不能為參議院通過,所以只任命趙為代理總理。又聲言:國務總理人選,待孫中山、黃興來北京后商定。 孫中山認為袁世凱此人,可以為惡,也可以從善,主張用誠意來感化袁,爭取他從善。黃興也認為,只有停止內戰,發展實業,國家才能繁榮。他們對袁的邀請,表示“擬緩數日即同北上”。 袁世凱深知孫中山、黃興在革命党人和全國人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對他們采取拉攏欺騙的手段。他得知孫、黃同意北上后,立即去電表示:“得遂夙慕,至深歡忭。”并急派藍建樞、張昉攜帶他的親筆信赴滬迎接。又派梁士詒、趙秉鈞、傅良佐等軍政要人為招待員,負責迎接事宜,表現出极大的熱忱來歡迎孫、黃。 孫、黃決定8月17日啟程北上。但是,在8月15日,突然發生了袁世凱槍殺武昌首義革命党人張振武、方維的嚴重事件。消息傳出,舉國震惊。蔡元培、吳敬恒、徐宗漢等同盟會員都認為袁世凱陰險毒辣,不足見信,反對孫、黃北上。京津革命党人也以袁捕殺首義党人包藏禍心,致電勸阻孫、黃北上。同盟會激進派本原就反對孫、黃北上,8月12日,《民權報》發表社論說:“彼袁世凱者,專制流毒于骨髓”,已為“中華民國之霉毒”,孫、黃北上,也決不能使袁“變种”,中華民國不去袁氏,決不會病愈。 孫中山仍以為大局混沌,力主以誠信感化袁氏。他表示“無論如何不失信于袁總統”,力排眾議地說:“他人皆謂袁不可靠,我則認為可靠,必欲一視吾目光。”。黃興提出暫緩啟程,孫中山則決定一人去京。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