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王安石書房·福宁殿 瓊林苑召見的秘密,加劇了朝臣們的胡 亂度測·猜疑也悄悄滲進了王安石、司 馬光、蘇軾三者之間的友情· 皇上在瓊林苑召見蘇軾、司馬光的消息、在當天晚上就傳遍了二府、三司。官場宦海騰起的風波,在這個晚上突然打了一個回旋,急劇地向相反方向卷去。“制置三司條例司”的官員和御史台、諫院官員的心情來了一個顛倒,喜悅和焦慮換了一個位置。 第二天清晨,知開封府呂公著和諫官劉琦、錢(豈頁)、孫昌齡等奔走相告,聚集議商,四出打听,企圖摸清蘇軾、司馬光參奏的具体內容和當時皇上的反應,以便确定他們再次上表抗爭的言詞。呂公著找到同修起居注孫覺詢問,孫覺茫然不知。 宋朝中期,修注官記錄皇帝言行,除朝會、經筵、行幸從其出入作簡略記錄外,主要有三种辦法,一是直錄皇帝言行。即皇帝在后殿閱事,在前殿視朝,允許修注官侍立作記。二是臣僚錄報帝語。即皇帝召見臣僚議事,不允許修注官參加,召見次日,由臣僚告知修注官或由臣僚錄記“圣語”封報起居院。三是百司供報修注事件。五日一報、十日一報,一個月報,其內容為進貢謝辭、游幸宴會、賜賞恩澤、風俗善惡、風云气候、奇异物事等。 同修起居注孫覺,也許是出于必須執行第二种錄報方法,便答應了呂公著的請求,立即奔往蘇府詢問。 孫覺,字莘老,江蘇高郵人,時年四十一歲。身体魁梧,髯長而美,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是蘇軾的密友,与蘇轍相交亦厚。當年蘇洵購置西岡庭院,孫覺曾解囊相助。 孫覺在蘇府与蘇軾、蘇轍交談終日,得到的“參奏”、“圣語”只有十六個字:“山南海北,海闊天空,品茶論道,議論古人”。因為蘇軾在會見孫覺之前,就得到蘇轍的再度忠告,早就把他說給皇帝的三句諫言:“求治太急、听言太廣、進入太銳”壓在心底,沒有說出。孫覺大為失望,傍晚時分,回到家里,當著朋友的面長歎一聲: “蘇子瞻也學會耍滑了!” 但也怪,就是這聲無可奈何的歎息,竟引起朋友們更大的興趣,“蘇子瞻耍滑”,不正說明內中有不好言明的秘密嗎?他們請求呂公著親自出馬去司馬光府邸再探。 呂公著,字晦叔,安徽鳳台人,時年五十歲,是仁宗朝宰相呂夷筒的儿子。此人沉靜老成,与司馬光相敬相重,交誼极深。他深知司馬光和皇帝不尋常的君臣關系,也深知這位“朝臣典范”決不會像蘇軾那樣的品茶胡扯,更深知這位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的品德:從來不在背后議論人短,從來不在妻儿面前議論朝政,從來不在邇英殿外議論皇帝的言談笑貌、悲歡苦樂。呂公著之所以應了眾人之請來到司馬府邸,完全是一种僥幸心理的驅使,人在极愁极樂時,都愿意和朋友談談心,以發泄其心中塊壘。但愿司馬君實也和常人一樣,在极愁极樂的發泄中,能流露出几句重要的消息。 呂公著在与司馬光將近兩個時辰的交談中,這位白須黃臉的“陝西子”連“瓊林苑”三字也沒有提及,自己几次提到“變法”兩字,都被這位“朝政典范”用話岔開了。呂公著深夜垂頭而歸,面對朋友,苦笑而已。 事情愈發神秘。“猜疑”原是在各自疑慮的軌道上尋找謎底,瓊林苑君臣會見本身就是一個共同的軌道。眼前朝野風狂浪卷,君臣會談不可能不涉及。憂國憂民的蘇軾和司馬光不可能放過這個机會不申述自己的主張。越是不透露風聲,越說明天机不泄。眾人進而推斷:“變法”大約要煞車了!于是,他們在品茶、飲酒中等待著“變法”煞車的惊雷傳來。并把這殷切的希望通過酒气的揮發和茶香的飄散,傳給了各自的親朋故友,又通過親朋故友的酒气、茶香,傳出府邸、衙門,傳向京都喜歡小道消息的人群…… 第二日晚上,王安石和他的支持者呂惠卿、曾布、章惇、謝景溫等人,也聚集在他的書房里。 書房的燭光亮著,窗外無數夏蚊,黑蒙蒙一片,嗡嗡不息地吶喊著。 王安石身著黑綢短衣,斜倚在一張長形竹榻上,一只手支在耳沿上,机敏的眼睛炯炯有神,眉宇間的肌肉無規律地搐動,顯示他心底正飛速尋覓一個新的決斷。人間若确實存在傳說中的那种“耳眼心手,同時并用,以耳知事、以目明事、以心決事,以手行事”的奇人,那就是王安石這樣的人了。 曾布神情憂郁地說著自己的看法: “……圣上召見蘇軾和司馬光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移進瓊林苑,分明有避開執政之意。更為奇怪的是,今天已是第二天,皇上既不視朝,又無諭示,會不會有突變可能?今天一整日,朝廷沉寂得出奇啊……” 曾布所謂的“突變”,就是暗傳于二府、三司的“變法”可能煞車。他听到了,呂惠卿、章惇、謝景溫等也听到了,他們都神情緊張地等待著王安石開口。 王安石不移不動,眉宇間肌肉漸漸隆起,形成一個下寬上尖的三角形。 謝景溫一直注視著王安石的反應,當他看到王安石眉宇間的三角即將形成時,立即從怀里拿出一疊材料獻策說: “可以斷言,三個月來一直沉默不語的蘇軾和司馬光,在昨天瓊林苑的君臣會見中,決不會再作啞巴的。皇上今天的沉默和朝臣們暗地的雀躍,就是一個可怕的預兆。要粉碎這股暗流邪風,必須向几個有聲望的人物開刀……” 王安石抬起頭來,注視著殺气騰騰的謝景溫,沒有說話,也沒有任何表示。 謝景溫接著說: “我半個月來查訪得知,判尚書都省張方平曾散布流言,攻擊‘變法’,說‘變法’‘必有覆舟自焚之禍’。這個張方平,原是蘇軾、蘇轍的恩師……” 室內沉寂無聲。 “知通進銀台司范鎮,竟然污蔑‘變法’是‘殘民之術’。這個范鎮,原是蘇軾、蘇轍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引荐人之一。且范、蘇兩家又有世交。更為有趣的是,范鎮的重孫范祖禹,現時又被司馬光借到書局供職。而司馬光并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忠于皇上,他有一首寫王昭君的古風詩不無深意:‘宮門銅環雙獸面,回首何時复來見。自嗟不著住巫山,布袖蒿簪嫁鄉縣。’借古人而舒發心志,這不是對皇上的怨恨嗎?” 王安石一惊,霍地站起,瞥了謝景溫一眼,若有所思地踱步徘徊。 曾布被謝景溫的手段嚇懵了,茫然不知所措。 呂惠卿不動聲色,他注視王安石。 章惇也被謝景溫弄得心惊肉跳:這是沖著蘇軾、司馬光放暗箭啊! 謝景溫繼續陳述他的戰術: “擒賊擒王,只要拿下這些頭面人物,才能制止‘突變’的發生。而拿下這些頭面人物的有效手段,就是向皇上彈劾他們貌似忠誠而反對‘變法’的罪行。我已寫成了一份奏表,不知是否可用?” 王安石面色陰沉,眉宇間的三角形似乎已呈紫色。章惇看得出,王安石心里正有一場風暴,片刻便要雷聲大作了。他的心“怦怦”跳動,一時喘不過气來。然而,王安石忽然緩緩搖頭,隨即把緊皺的眉頭一展,停止踱步,又坐在竹榻上。 王安石的心緒在經歷一段激烈的煎熬之后變得從容坦然了。他看得清楚,謝景溫要以范鎮和張方平為筏,向蘇軾、司馬光大開殺戒,以回擊昨天瓊林苑的君臣會見。這完全是“猜疑”產生的報复,是荒唐無据的! 他盯住謝景溫,疾言厲色: “師直,你知道司馬光這首詩是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嗎?那是十六年前在群牧司時,司馬君實和我深夜飲酒后的一首唱和之作。如果說這首詩里藏匿了司馬君實對皇上的怨恨,能有人相信嗎?我不也成了司馬君實的同謀者嗎?王昭君就是王昭君,詩就是詩!‘咱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鄉縣’兩句,我看倒是司馬君實的神來之筆,深刻精妙地剖白了昭君心靈。司馬君實是腳踏實地之人,決非陰謀行事之徒!蘇子瞻雖然口無遮攔,決非無中生有之人!我們‘變法’者心胸要剛正,決不可望風捉影、深文周納,妄織人罪啊!” 謝景溫面紅耳赤,把手中的奏表悄悄塞進怀里。 王安石轉頭詢問呂惠卿: “吉甫,‘均輸法’、‘青苗法’的條款和實施方案敲定了嗎?” 呂惠卿一直注視著王安石神情的變化,從王安石對謝景溫“殺伐”建議的訓誨中,他發現王安石的心是軟弱的。他的臉上浮起了一層莫名的微笑。但從王安石平靜的詢問中,他猜到這位軟心腸執政的心頭,定然又萌生了新的方略,立即取出“均輸法”文本和實施方案呈上: “‘青苗法’因為子由有不同見解,諸多條款尚在爭議。‘均輸法’已經成文,請執政最后敲定。” 王安石立即接過“均輸法”文本和實施方案,拉近几案,移來燭台,對呂惠卿說: “吉甫,談談你對當前朝廷動蕩的看法,越詳盡越好!” 呂惠卿應了一聲,談了起來…… 王安石端坐在案前燭光下,展開《均輸法》,目視、手批、耳听、心決,忙忙碌碌。 呂惠卿畢竟是一個才智出眾,辯才极佳的人物,對當前政局的分析,充分顯示了他觀察力的深透和敏銳。他說: “三個月來,我們實際上只是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震動死气沉沉的朝廷,震動因循苟且的官吏,震動懼怕‘變法’的重臣,震動沉迷不醒的黎民。這個目的達到了,但我們自己卻因此而害怕了……” 王安石目不旁視、手不停筆,大聲稱贊說: “好!‘變法’伊始,就是要雷滾九天,惊動鬼神!” 呂惠卿受到王安石豪气感染,提高聲音繼續說: “現時,‘均輸法’還沒有出台,‘青苗法’還在難產之中,其它新法正在研究擬定,‘變法’尚未真正開始,我們何罪之有?‘議行變更科舉考試’一事,針對的是培育書呆子的教育舊制,与天下英才何礙?与黎民百姓何干?范鎮說‘變法’是‘殘民之術’,分明是無的放矢!張方平預言‘變法’‘必有覆舟自焚之禍’,實在是杞人憂天……” 王安石邊閱文本,邊隨口吟出几句詩來: 眾人紛紛何足竟, 是非吾喜非吾病。 頌聲交作莽豈賢, 四國流言旦猶圣。 唯圣人能輕重人, 不能銖兩為千鈞。 …… 王安石突然筆停手歇,中止吟詩,低頭仔細看著《均輸法》,揮筆修改,同時頭也不抬地催促呂惠卿: “吉甫,接著談你的高論吧!” 呂惠卿听了王安石即興吟出的詩句,心境覺得坦然了。既然王安石覺得不必浪費精力与反對者去爭辯,自己何必找气生呢?況且,王安石把反對“變法”的頭面人物看作王莽,把自己比作圣人周公旦,可見已經是胸有成竹了。他覺得再說些什么都是多余的,便概括几句,作為自己議論的結語: “至于御史台、諫院一些官員的反對,恐怕只是一种本性罷了!” 王安石正在揮筆勾划著,聞呂惠卿之語而大聲詢問: “吉甫,你說他們的本性是什么?” 呂惠卿回答: “維護舊法。” 王安石扔筆抬頭,縱聲大笑,以掌拍案,連聲稱贊: “一語抓住要害!他們立足‘維護’,不想‘開拓’,戀舊而拒新,守死而畏生。此种官員,能有出息嗎?”遂即又吟出兩句詩來,完成了他那首未竟之作: “乃知輕重不在彼, 要之美惡由吾身。” 曾布這時湊趣說: “妙,全詩居境高闊,立意鮮明。最后這兩句,錚錚鐵骨,毫無畏懼。一個人是好是坏,并不在人們如何議論,而是由自己行為的好坏決定的。” 王安石點頭: “千古皆然。我們變法者,只要本身剛正、清廉、光明、磊落,斷不會被人罵倒,一定會贏得千古胜負。子宣,這份《均輸法》,勞你盡快工整抄寫,我要連夜進宮,呈奏皇上。” 曾布應諾接過。 呂惠卿看得出,王安石要抓緊時机反擊了,便試探地提醒: “現時已將近亥時了。” 王安石笑著立起: “我子時進宮,一日之始,必定吉利。你們都安歇吧。” 王雱此時已將王安石的即興詩背誦抄寫于箋紙上,呈王安石過目: “阿爸,這首詩理直气壯,鏗鏘有力,可以留集的。” 王安石接過,目光一掃,笑著說: “理太直而詩意少,若為蘇子瞻所知,又要說味若嚼蜡了。”說著,一撕一團。 謝景溫急喊: “可惜,可惜啊……” 呂惠卿一笑,說: “王公子已牢記于心,會流傳于世的。” 窗外亥時的梆鼓聲敲響了。 亥時梆鼓,傳進大內,傳進福宁殿,拂動了內寢外廳里的燭光,惊扰了兩天來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夜徘徊、俯首焦思的皇帝趙頊,提醒了恭侍一旁的皇后。她輕步走到皇上身邊,低聲勸說: “官家,已是亥時了,入內安歇吧。” 趙頊聞聲站住,抬頭望著皇后,吁歎一聲,微微搖頭,又在室內徘徊起來。皇后望著趙頊,暗暗垂淚。 皇后,河南沁陽人,時年二十三歲,是真宗趙恒朝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其父向經曾任定國軍留后。她賢淑聰穎、容顏秀麗,性情謙和;頭上綰簪的粉紅珠花,襯托著一雙晶瑩深情的眼睛,更顯庄重秀美。她不似仁宗皇后(時為太皇太后)那樣膽略超人,也不似英宗皇后(時為皇太后)那樣的聰穎過人,卻有著女人罕見的雍容大度、柔靜平和。三年前,她以曾祖父的余蔭和當時女子的德、才、容、工走進穎王府邸,与當時只有十八歲還不是皇帝的趙頊成了親。她長趙頊兩歲,以秀麗的容顏、溫柔的性格与大姐一般的關切,贏得了趙頊的歡心和情愛。一年多穎府內如膠如蜜的生活,連結了兩顆相戀相愛的心。在甜蜜的沉醉中,總嫌時光易逝、歲月短促。可現時,當皇帝了,當皇后了,朝廷“變法”了,忙碌代替了安閒,愁容代替了笑臉,昔日的歡樂已經逝去,憂郁、沉默、緊張、淚滴占据了這華麗的宮宇。白天沒有盡頭,這夜晚也沒有個頭啊! 趙頊昨日傍晚從瓊林苑回到福宁殿后,就廢寢忘食反复琢磨著蘇軾、司馬光晉見中的一言一語。 蘇子瞻對賈誼的評論,似乎在訴說他自己的抱負。難道他在“自用其才”、在“持志忽耐”、在等待時机嗎?可這個“時机”又是什么呢?蘇軾對商鞅的評論,似乎是有所暗示,難道這次“變法”也和商鞅“變法”一樣,也會出現功在安石、罪在安石的結局嗎?歷史有惊人的相似,秦王朝興盛了、敗亡了;漢文帝和賈誼相會了、离散了;難道朕也在走這條道路嗎?蘇子瞻最后的三句諫言是明确無誤的,“求治太急、听言太廣、進入太銳”,雖不反對“變法”,不也在諫奏朕要穩健行事嗎?也許現時馬車奔馳得太快太猛,該勒勒韁繩了。 司馬光的全部談話,像一位師長那樣的清晰、殷切、中肯和褒貶分明。他贊揚王安石“識高而學富”,并為王安石近日受到的非議辯解:“介甫無他,只是執拗耳”、“介甫固大賢,其失于用心太急,自信太篤”。公允之論,甚合朕心!朕沒有看錯王安石,也沒有看錯司馬光啊!新進之臣以“守舊”之名罪司馬光,誣而不公,不能信。 是啊,司馬光在談論中,曾議及呂惠卿,認為此人“奸巧非佳士”、“誠文學辨慧,然用心不正”、“使安石負謗于中外者,必此人也”。詢問其依据,司馬光坦誠而語:此人城府极深,看不透,僅是一种感覺而已。司馬光知審官院,知人頗深,這种感覺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憑感覺對待一個臣子,特別是一個才能超群的臣子,則是荒唐的。再說,“變法”伊始就更車換馬,不正是為抗爭的御史、諫宮長气添力、提供口實嗎?而御史台、諫院之設,不也是為匡正朝事的缺失嗎…… 沒有個頭的夜晚,折磨著年輕的皇帝。他在“決”与“不決”之間徘徊著。他畢竟只有二十一歲,當皇帝只有兩年,而且是第一次經受朝政紛爭的考驗,他的胸腔里那顆容量不大的心,還沒有變得“冷酷如鐵”或者“冷漠如沙”。他正在皇宮這座煉獄中經受著煎熬…… 趙頊一天兩夜的廢寢忘食,惊動了他的母親皇太后和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她倆怀著憂愁惊恐的心緒相約而來。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駕臨,都知警戒,宦侍列隊,嬪妃跪迎,宮女捧茶獻果,皇帝、皇后跪伏聆教。內寢、外廳驟然換了气氛,兩夜一天來沉入桌底屋角的笑聲重新騰起。 太皇太后,河北真定人,真宗趙恒朝宰相曹彬的孫女,時年五十三歲。容儀慈和、性情開朗,言談有高屋建瓴之勢,常于談笑之間表達精辟的見解。今夜,她著一件白綢暗花競博裝,頭飾黃色五支飛鳳珠花,顯得洒脫而飄逸。這個女人一生中最輝煌之事是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閏正月三日,大內衛卒几十人叛亂,借著深夜攻打皇帝趙禎的寢宮,殺死宮嬪多人。皇帝趙禎惊駭失措,欲越窗外逃,仁宗皇后聞變遽起,閉闔保護趙禎,并組織宮女、宦侍抵抗,等待援兵。叛亂者縱火燒宮,仁宗皇后親自率領宮女、宦侍提水滅火,并下令身邊宮女、宦侍各剪頭發一綹為記。叛亂平息后,仁宗皇后重賞剪發者,并以剪發為區別,清查宮內暗應叛亂者,使無一疏漏,悉行斬首。其才智膽略,震動朝野,時年三十一歲。皇帝趙禎屢次吁歎:“皇后決事應變,朕愧不及。” 皇太后,安徽蒙城人,時年三十七歲,是太皇太后的外甥女。她体態婀娜,容貌秀麗,麗目晶瑩,舉止端庄,今夜身著青絲暗花緊身服,頭飾淺藍三支飛鳳珠花,精明干練之气溢于儀表。這個女人身為皇后的四年中,亦表現了令人感佩的深謀遠慮:對其娘家兄弟子侄,嚴禁參与朝政和領受賞賜,以制外戚勢力的發展。即使英宗皇帝趙曙親下詔令的賞賜、授官,亦強令其娘家謝辭,以避來日之禍。對此,朝臣無不稱頌。 曹氏和高氏,在我國歷史上的杰出女性中是平庸的,但在三百二十年宋王朝平庸的后妃中卻是杰出的。 太皇太后与皇太后詢問了皇帝趙頊的“病情”后,憂慮消失了。太皇太后撫著年輕皇后說: “這么點芝麻粒大的小事,也值你陪著官家點燈熬油,太不值了。我看看,瞧,這粉扑扑的臉也熬白了。快去舖床放被,陪官家上床睡覺去!” 皇后羞怯地笑了。 皇太后遠遠瞟了一眼案几上堆積如山的奏表,緩緩說道: “宰相執政行權,是朝廷的規矩;御史、諫官參奏告誡,也是朝廷的規矩。當皇帝的,不能一味袒護宰相,也不能一味厭惡御史、諫官,罵人家是臭嘴烏鴉。這一扯一制,才能把事情辦好。歷史上還有彈劾皇帝的諫官,你能封住人家的嘴嗎?” 皇帝趙頊听得出來,皇太后的態度是明顯偏袒御史、諫官的。可能后宮已听到不利于王安石的言詞了。 皇太后接著說: “要當一個好皇帝,頭一條是心胸要寬,容得下人。第二條是‘兼听則明’,什么話都要听,特別是逆耳之言……” 太皇太后也許覺得話說得太明白了,她截住皇太后的話: “咱倆該离開了,別討他小兩口嫌气。官家,要當個不挨罵的皇帝,就得像今晚這樣點燈熬油、勞神焦思,在紛亂憂煩中發急發呆、滾練摔打!你看,我這老婆子多狠心啊!” 趙頊明白了,皇太后的話,也是太皇太后的意思!他急忙拉著皇后跪倒叩頭謝恩: “謝太皇太后、皇太后賜恩教誨。” 這時,一名宦值急步走進外廳,跪倒在皇帝趙頊的面前: “稟奏圣上,參知政事王安石深夜進宮,說有緊急重要事務請見圣上。” 趙頊望著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猶豫不決。 皇太后微笑不語。 太皇太后挽起皇太后的手說: “王安石來了,我們也該走了。別誤了官家處理大事。” 皇太后、太皇太后离去了。 趙頊定了定紛亂的心神,大聲吩咐宦值; “准王安石御堂晉見!” 子時的梆鼓敲響了。 王安石踏著梆鼓聲在宦值引導下走進御堂。 這場深夜里的君臣會見,是在君臣之間從未有過的。會見在緊張、嚴肅的气氛中進行。 皇太后、太皇太后的駕臨福宁殿,不僅加重了蘇軾、司馬光在瓊林苑晉見中所言所論的分量,而且中止了年輕皇帝游移不定的心,他決意按照蘇軾“求治太急、听言太廣、進入太銳”的三句諫言和司馬光關于呂惠卿“奸巧非佳士”的參奏,重新考慮“變法”的方略。 皇太后、太皇太后的駕臨福宁殿,同樣也給王安石增加了极大的壓力。當他在宮門等候晉見听到這個消息時,几乎震惊暈迷。他知道,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對蘇軾、司馬光印象极佳。特別是對司馬光敬重如師、從諫如流。這個突然情況的出現,极不利于自己對皇上的規勸和開導。他本想返回府邸,再待時机,但覺得既然來了又突然离去,不僅是對皇上的不敬,勢必引起皇上對自己的猜疑,使蘇軾、司馬光參奏之論在皇上心底深扎其根。硬著頭皮頂著上吧,現時的一切,只能靠自己的膽量了! 君臣在禮見之后,趙頊皇帝神情肅穆地開了口: “三個月來,‘變法’聲威惊天動地,朕心甚歡。歡悅之余,冷靜思之,‘制置三司條例司’之設,各路巡察使之遣派,議行變更科舉考試之決定,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了?” 王安石心頭一惊,几乎“啊”出聲來,皇上的態度果然變了!這可能就是蘇子瞻前日在瓊林苑的諫言吧?在子瞻歷來的主張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古訓:“欲速則不達”。這條“古訓”,雖有合理之處,但与現時“因循苟且”之弊相近相通,是斷乎不可容其蔓延的!至于“變法”之舉是否“操之過急”?看怎么說吧。“變法”這樣翻天覆地的大事,事先未与二府、三司議商,一聲霹靂,轟隆而出,當然是“操之過急”了。但朝廷群臣因循成習,几近麻木,中樞重臣存心反對,故作聾啞,能“議商”得通嗎?就算你能做到“誠之所至”,那些“金石”仍然不開呢?難道“變法”就不搞了嗎?天下的許多事情,就坏在貌似公允實則糊涂的想法上。只有采取霹靂手段,才能打開僵局,才能出現震動。震動的本身,就是“變法”的開始。在此實情之下,“急”是极為正常的。他也間憂“急”,但“變法”已始,更患急停。 王安石昂起頭顱,從袖里抽出《均輸法》,呈獻皇帝: “稟奏圣上,這是‘均輸法’的條款和實施方案,臣連夜呈上,請圣上裁定,以便早日實施。” 趙頊皇帝被王安石這鎮定的、突然的、近于膽大包天的不是回答的回答弄懵了!他惊异地打量著王安石說不出話來。 王安石拱手稟奏: “圣上,‘變法’之舉,有人以為‘操之過急’,而臣以為‘行之過慢’。圣上,近三十年朝政之弊,臣以為就出在一個‘慢’字上。慢而生懶,懶而生怠,怠而因循苟且,遂成世風。‘操之過急’之論,形似有理,實為謬誤。不以急風驟雨,何以洗除積弊?不以霹靂手段,怎顯圣上神威?圣上,‘變法’任重道遠,人生暫短,臣今年已五十歲,能不与時日相爭,以期盡早完成圣上所托嗎?” “操之過急”原是蘇軾品茶之間脫口而出的,經不得王安石一通雄辯。加之王安石一顆滾燙忠心,趙頊大受感動,他又“變”回去了。“三、五年以成大業”的憧憬又浮在心頭。他強忍著情感上的波瀾,才沒有失態。他神情仍作肅穆狀地又問: “呂惠卿為人如何?你了解嗎?” 呂惠卿,城府深沉而令人難以捉摸,智者共見。但才高而机敏,亦為智者共識。此人是“變法”中唯一可以借重的人物。不僅可以借重其才智和毅力,實踐自己的設想,還可以借重其謀略決斷,行事果敢,對付“變法”的反對者。王安石心中有數。但此刻他想的是只要自己以強硬和自信,堅定地頂住蘇子瞻和司馬君實的諫言,皇帝才會完全倒向自己一邊。他以不容置疑地口气回答皇帝趙頊: “呂惠卿,當代英才,學貫古今而通曉百家。歐陽修曾譽為‘文學辨慧’,富弼曾譽為‘后進俊彥’。臣与呂惠卿相識于常州,至今十年有余,深信歐陽公与富宰輔之言确非虛論。以臣觀之,學先王之道而能用于今世者,當朝唯呂惠卿一人。圣上請覽《均輸法》文本,此法之成,全賴呂惠卿之力。其思維之銳進,思慮之精密,決不在當代人杰司馬光、蘇軾之下……” 趙頊心動而無語,翻開《均輸法》借著燭光瀏覽几頁,忽而掩卷厲聲詢問: “呂惠卿既然如卿所論,何以有人以‘奸巧’、‘陰毒’惡之?” 王安石看得明白,此刻皇帝的聲色俱厲,不再是因為“操之過急”和“奸巧非佳士”,而是轉向這些言論的參奏者了。他及時抓住年輕皇帝的這個變化,拋出了他從呂惠卿、曾布、謝景溫等人議論中汲取的精華,向趙頊性格中最敏感的部位出了一招: “圣上詢問极是。‘變法’之舉剛剛開始,新法至今無一項推行,何以有‘變法乃殘民之術’、‘變法必有覆舟自焚之禍’之說?臣思之再三,其源在于圣上欲以先王之道變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為輕重。如果流俗權重,則天下之權歸流俗;如果圣上權重,則天下之權歸圣上。話說得明白一些,就是朝廷里有些人正在与圣上爭權啊……” 王安石一下子捅到皇上趙頊的疼處,趙頊一躍而起,拍案而語: “若有人以敗坏先王之道而誹謗‘變法’,朕決不寬恕!” 王安石急忙叩頭高呼: “圣上英明。” 皇帝趙頊扶起王安石,信任地說: “朕得卿,如得良師,不再迷茫了!來,我們連夜敲定這《均輸法》吧!” 王安石舉袖拭去額頭上的汗水,舒了一口气,微微地笑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