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江宁·半山園 王安石在蒼涼孤獨中度著晚年·“永樂 兵敗”的哀音化作惆悵的悔恨,“堯桀 入夢”的探索化作慷慨的低吟· 元丰五年十一月初,“永樂兵敗”和皇帝趙頊病重臥床的消息,已在江宁街巷悄悄流傳,失意的王安石,在江宁城外荒僻的半山園里,茫無所聞,仍在苦度著他“知世知夢無所求”的淡泊晚年。 半山園,位于江宁自下門外七里許一個名叫白塘的地方,原是東晉謝安(字安石)的故宅所在,歲月滄桑,几百年后的故宅遺址,已是荒草蓬蒿編織的一個宁靜清冷世界。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离京返回江宁,在心神憔淬,無人對話的悲愴蒼涼中,于元丰二年(1079年)選定這片荒僻之地辟荒結舍。他沒有惊動官府,在“書場浪子”和几位農夫的幫助下,筑起三合院式茅屋一幢,正屋五間,廂房對峙各六間,天井极小,矮牆柴門,在門前辟蔬圃數畦,廣約三畝,辟魚塘一泓,廣約一畝八分,并引悟真院八功德水成清溪淺流繞屋入溏,依水旁植垂柳,壘石作橋。他似乎在著意擺脫以往生活的記憶,使自己成為一個閒散無憂之人。屋舍左側有一座山丘隆起,高約兩丈余,蒼松覆掩,狀若碧玉,即謝安故宅留下的唯一證物——“謝公墩”。傳說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荷堅率大軍几十万南下,“投鞭足以斷流”,列陣淝水,威逼東晉,江東大駭,謝安力主抗爭,進与其弟謝石,其侄謝玄,弈棋籌畫于此,演出了“淝水之戰”,以少胜多,大破前秦荷堅,留下了“八公山下,草木皆兵”千古不朽的歷史足音。王安石似乎著意要在這足音中撫慰自己孤獨的靈魂,在蒼松覆掩的山丘上,筑起四角飛亭一座,亭內置石几石凳,并命名為“半山亭”,亭碑上鐫有戲趣之作一首,是他与古人謝安執杯相語的對話。 我名公字偶相同, 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 不應墩姓尚屬公。 戲則戲矣,然王安石一顆雖落魄而不改其狂狷的靈魂,仍澎湃于亭中。 王安石几年來太孤獨了,除了妻子吳氏扶病蒔蔬、灌田除草的身影外,就是垂柳裊絲的輕吟。“書場浪子”和“燕爾嬋娟”常來為他撫琴唱和,解憂消愁,但都是言不涉國事,語不及“變法”,忘年相交的友誼,怕刺傷他痛苦的情怀。他常常登上“半山亭”,望著蒼勁的古松,緬怀昔日“謝公墩”的主人,士族出身而位居東晉宰相的謝安,除晚年遭受排擠,出居廣陵,憂郁而亡的悲哀命運引起他“相惜相怜”的憂傷外,似乎再也無話可談。他經常走進定林寺,与年老朋友時空法師談佛論禪,“功名榮祿盡煙雨,六朝興衰一夢中”的虛無,雖可寬釋胸中的惆悵,卻不是心靈上渴求的。他有時也走向田間黎庶,江山依舊,世情依舊,織女依然吟著哀歌,富豪依然飛揚跋扈,丰收的鑼鼓,唱的是風調雨順,歉收的愁怨,罵的是將相王侯。他几十年來追求的一切,都似乎消失于無聲無味、可有可無的境域中,為世人所冷漠、所輕視、所不知。這“不為人知”的悲哀更增添了他靈魂深處的迷惘和痛苦。他似乎為了逃避現實中一切世情的刺激,便終日幽居于茅屋之中,抱痾負憂的審定著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勞心巨著——《字說》,以排遣自己靈魂之中的怨悱之音。 秉性難移,心志難改啊,他心曲難訴的靈魂,在這部浩瀚二十四卷的文字學著作中又閃現了他執拗,叛逆、不合時宜、失于嚴謹的靈光。他要從文字的形成和發展中,探索遠古的人性之謎、國家之謎、權力之謎,他帶有“變法”的濃重色彩,從“道衰以隱,官失學廢,循而發之,實為圣時”的變革需要出發,《字說》成了《三經新義》的姊妹篇。王安石“以天下為己任”,要把《字說》作為青持學子的教材,從孩童抓起,用他的“理想”影響未來。他以大無畏气概,向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挑戰,沖破儒家經學的傳統樊籠,從佛老百家、野史傳聞、民諺俚語,話史小說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尋找材料,博取所見,詮釋語言文字的起源和規律,取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為后人提供一种敢于疑古開拓的精神。他似乎要在此領域里追取他在朝政上喪失的一切。 也許因為“變法”的旗幟還沒有最后降落,皇帝趙頊又一次把他高高捧起。他的《字說》在“元丰改制”的高潮中上呈朝廷,皇帝趙頊在思謀“用兵西夏”創建“武功”的同時,立即抓住《字說》,与《三經新義》并舉,思謀創造“文治”的輝煌,便加封他為“荊國公”。宰執大臣們迎合著皇帝趙頊的心意,同聲唱和,极力吹捧,把他的《三經新義》和《字說》抬高到与“六經”并驅的高度,把他譽之為“今之周公”、“今之魯公”。于是,皇上詔出,《字說》与《三經新義》獨据學館,“主司純用以取士”,成了天下學子“魚跳龍門”的敲門磚。青衿學子滔滔背誦《字說》的熱浪于元丰四年隨著“用兵西夏”的兵馬出征達到了高潮,也給王安石的蒼涼心靈以慰藉。 這絲“慰藉”也終于失落。十一月九日傍晚,王安石的侄婿葉濤牽著毛驢從江宁城購日用雜物歸來,不及卸貨進屋,便神情緊張地跑上半山亭,向身著皂袍,拄杖踱步的王安石稟報了“永樂兵敗”、“皇上重病臥床”的消息,王安石立即意奪形駭,手杖落地,呆然失神于半山亭,舉目北望,神情愴楚,吁歎不止。 南浦隨花去, 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處覓, 日落畫橋西。 王安石心頭絞動著万般愁結,在葉濤的攙扶下回到書房。他心緒無依,夜不能寐,預感到一場災難的逼近:“永樂兵敗”后的朝政走向,可能是紛爭的再起,可能是人心混亂的猖獗,可能是“新法”的明令罷廢,可能是“變法”旗幟的最終降落。“變法”將成為歷史,人們將為“永樂兵敗”尋找注腳,“變法”將蒙受不白之冤,將被執權者抹去銳意進取的光輝,將被執權者視為一切罪惡的淵藪,也將被執權者借來掩飾一切無能不智者的昏庸、一切貪黷不法者的惡行、一切弄權謀私者的禍心、一切利欲熏心者的腐敗。而這一切“是非顛倒”出現的遲、早、強、弱,都決定于“重病臥床”的皇上的命運了。他感到心酸、心痛、心哀,一生的心血白費了,一生的歲月蹉跎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啊!失落的是一代理想,沉淪的是一代追求,毀滅的是一個難得的机遇。留在人間的,也許只有永世連綿的惆悵和“欲東而西”不解的謎。王安石在夜闌人靜的風嘯雁唳中,提筆濡墨,在桌案前的八頁屏風上,飛筆寫上了他去年秋天吟出的一首《千秋歲引·別館寒砧》: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 沙頭落,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耽擱,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 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王安石當日病倒,昏迷不醒,兩日不語,但似無痛苦之感,神態安詳,微弱的呼吸出多入少,一絲一絲地抽泄著他衰老身軀中的精气,面色變得灰暗無光。侍于床榻之前者,唯妻子吳氏、王安國之婿葉濤、“燕爾嬋娟”、“書場浪子”四人。吳氏是久病方愈,体弱難支,只能依偎于丈夫身邊,洒淚濕襟,不停呼喚著不醒的丈夫。葉濤是二十多歲的詩人,早就亂了方寸,一日三次進城延醫診治,但請來的几位名醫,在望气診脈之后,都瞠目搖頭,以為病得离奇,不敢開方下藥。吳氏心碎望絕,病臥丈夫身邊,閉目流淚,不進飲食,亦不愿就醫療治,只求与丈夫情結同往。葉濤惊慌無措,只有求助于定林寺時空大師的弟子玄音和尚,飛馬京都,向居官進行的王安禮告急。在半山園悲哀日益濃重之時,“書場浪子”不愧是個雜家,以其多年過從對王安石心境思緒的了解,上山采得一簍名叫“醒心棘”的草藥,指點妻子“燕爾嬋娟”佐三年烏雞慢火熬制成湯,晨昏七次用羹匙喂療王安石,并悉心悉意為吳氏寬心解愁。這對夫妻,形若王府婢仆,晝夜不离王安石的床榻。 王安石這次病倒,确如“書場浪子”所判斷的,是一种靈魂极度痛苦時的心神衰竭,在雜籍傳聞中稱之為“佯亡之疾”——病者昏迷不語,气息微弱,脈搏隱現不定,靈魂飄忽無依,多夢多妄,三日無藥物解其昏迷,則佯亡成真。傳說,三國時代,蜀相諸葛亮即患此心神衰謁之“佯亡之疾”而病逝于五丈原軍帳中。 王安石雖然由朝政的最高層跌落到荒僻宁靜的半山園,但作為學者“心游万仞,精鶩八极”的想象力,并沒有衰退;“踞傲人生,探密求蘊”的僻習,并沒有泯滅;學者“神龍飛天”般的靈感奇思仍然緊系于他的理想。他執拗的個性,精微的感覺,悶郁的心靈,升騰為對人生种种神秘悲哀和壯志難酬的探索,升騰為超越凡俗、一廂情愿的空虛和迷惘。他畢竟是一位實干的“變法者”,又是一位因“變法”而被貶逐的宰相,當升騰的空虛和迷惘被京都不斷傳來的哀音撞擊之后,便化作痛心疾首的痛苦。 “書場浪子”的藥挽回了王安石飄忽無依的靈魂。第三天入夜時分,當“燕爾嬋娟”再用羹匙向王安石喂飲“醒心棘”藥湯時,王安石從昏迷中蘇醒過來。他睜開困倦的眼睛,茫然地打量著身邊含淚傷情的妻子、捧碗執匙的“燕爾嬋娟”和床榻前神情焦慮的“書場浪子”,似在惊异不解中猜測人們此時的所作所為。良久,他的眼睛閃了閃,似乎明白親人、朋友是為自己猝然病倒在擔心和操勞,他苦笑了一下,聲音低弱沙啞地吟出一首詩來: 枝藜隨水轉東崗, 興罷還來赴一床。 堯桀是非時入夢, 固知徐習未全忘。 妻子吳氏喜淚滾落,俯身抓住丈夫的手高興地說: “謝天謝地,相公,你昏迷不醒,兩日不語,現時終于說話了。” 王安石望著妻子,歉疚地又一笑: “我依稀記得自己在一直說話啊,你听,我的聲音都啞了……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了遠古的唐堯、虞舜、殷湯,也夢見了古之暴君夏桀……” “書場浪子”聞聲大喜,王安石的思緒已走出了抑郁憂思的牛角尖,在夢中找到了對話的人,這是病恙走向康复的絕妙良藥啊!他立即坐在床榻邊,鼓勵王安石走向舒暢和寬愉的心境: “先生夢境超凡脫俗,唐堯何狀?虞舜何樣?殷湯果是英俊漢子?夏桀真是面目猙獰嗎?” “燕爾嬋娟”似已理解丈夫的用意,亦笑語請求: “先生兩日不語,清音凝塵,人寰凄絕,嬋娟似已雙耳失聰,心焦神息,愿聞先生夢中之所見所得,發聵震聾。” 王安石當然理解“書場浪子”和“燕爾嬋娟”友誼真切的用意,無力地莞然一笑,接過藥湯,呷了几口,便若有所感地談起: “三代之初的人間世情誰說得清啊,依稀夢中之所見,也許比史籍記載和歷代圣人賢人們留下的訓誨更為切合實際。堯何狀?体長而偉,結獸皮為衣,勤勞節儉之狀可見,分明是一位田間老者,然一雙八字眉頹然下垂,不僅消沒了人主的英武,而且眉宇間堆著濃重的憂郁,不曾見上天所賦‘天縱英明’的气象啊!舜何狀?体矮兩面色黝黑,重眸相對,貌不惊人,且語遲而緩慢,給人以鈍滯木呆之感,然目光戾利冰冷,望者寒心,孝梯之色無存,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所致吧?湯何狀?体長面皙而极瘦,似病恙終年纏身而不离,然雙目炯炯,城府頗深,雙眉如劍,眉宇間帶有几絲狡黠;桀何狀?体魄雄偉,濃眉虎睛,舉止瀟洒,确有美男子之姿,王者精明干練之气溢于言表,毫無猙獰之色。然遠古以來,世人都似乎以心中的向往,塑造著遠古的圣賢和暴君,依据現實的需要,顛倒了遠古的混沌,留下了后人永遠釋解不了的遠古之謎——人生之謎,世情之謎,秩序之謎,權力之謎,王業之謎,万物形成之謎和神鬼魔道之謎。也許我夢中之所見,也是一种荒謬,只是自己不解遠古之謎的一种癲狂顛倒……” 妻子吳氏心情沉重。丈夫真是陷于“探索天理世道”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了。“天理”是飄渺的,你能抓得住嗎?“世道”是迷惘的,你走得通嗎?居茅屋而心系朝廷,處今時而探索遠古,真是一种多情的悲哀。唉,悲哀有時也可寬慰一個人的靈魂,如若离開了這种自尋的悲哀,他可怎么樣生活啊!隨他去吧,一個生性執拗、令人心疼,卻又無可奈何的親人…… 王安石仍迷醉在他的夢境里: “三代‘先王之政’真是清明的嗎?我請教于堯,堯喃喃語焉不清;我請教于舜,舜訥訥不知所云;我請教于湯,湯狡黠而推托于宰相伊尹,伊尹卻深避遠藏,不知去處;我詰問于桀,桀嘻笑而語:汝何愚啊!天地混沌之時,原是万物本初的世界,相依相欺、相聚相离、陰陽參合、相撩相撥,上下無形,順其自然,無以為‘清’,無以為‘明’,‘清明之政’壓根儿是不存的,汝從何處尋找啊!堯出現了,舜出現了,鑽木取火,架木為巢,耕作得季,制麻為衣,結繩記事,刻甲為文,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相摩相蕩,結束了万物本初的混沌,隨之而來的,是人群分伙,私欲產生,虛偽行世,欺騙得寵,王位成了爭奪的獵物,權力成了人間的主宰,清濁共存,明暗交融,构成了‘三代之政’的軀体靈魂,‘清明’之說,只是后人的假想罷了,汝何信其真啊!如果有其‘清明’,何來堯、舜、禹、湯之更迭?……堯低頭慚然地离開了,舜喟然吁歎地离開了,湯默然沉郁地离開了,桀也狂然大笑地离開了。迷惘纏裹著心神啊!夢中所聞都是一筆算不清的糊涂帳,羅网似地組成了人世之初的不解,這不解的‘人世之初’,已變作謬种而遺傳于后世,為聰明的后世圣人賢人所因襲。堯主持的江山,真是溫良敦厚的‘禪讓’嗎?史籍記載:‘堯讓許由,巢父恥之,穢其涵听,臨河洗耳,池主是讓,以水為濁,嗟此三士,清足厲俗。’天下終于落到堯‘二女共婿’的女婿舜的手里,時人嗟歎。何其‘嗟’啊,難道根本就不曾有過‘禪讓’,而是經受了一場爭奪廝殺嗎?‘堯日’、‘堯天’的傳聞也許全是假的,夢中所聞‘堯晚年德衰,為舜所回,其位亦為舜所奪’,泄出了探索遠古之謎的一絲亮光,也許就是時人‘嗟’歎之所本啊!舜時天下何嘗清明安定?与其弟象的權爭鬧得你死我活,開創了骨肉權爭的先例,播下了歷代相傳的謬种,屈子《天問》有語:‘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敗’,不就是濃縮了遠古之謎的紀錄嗎?夏桀与殷湯君臣之間的紛爭,終于撕落了三代‘先王之政’輝煌的帷幕,桀貶囚湯于均台,置之于种泉(水牢),湯賄通獄卒而出逃,繼而割地造反,演出了血淋淋的權力爭奪,并牽出一個賢人伊尹和一個美女妹嬉,釋解這遠古之謎的殘酷。屈子《天問》中的‘緣鵲飾王,后帝是饗,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湯何殛焉?’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無人解答的疑問,先為夏桀宰相,后又充任殷湯宰相的伊尹,真是這場權爭中決于胜負的人物嗎?一個漂亮的女子妹嬉,真是造成遠古之謎的禍根嗎……” “書場浪子”暗思:這正是王安石的悲哀啊,遠古留下的人生之謎、世情之謎、秩序之謎、權力之謎、王業之謎,原是不可探索的,歷代的圣人賢人都佯作視而不見,以維持這些罪惡根源的永恒,或美化這种罪惡淵藪的神秘,王安石卻苦苦地追索著,試圖用“變法”的霹靂手段加以改變,而且在失敗遭貶的清冷空虛中仍魔謎于此道而不疲,真是難得的可怜可敬可佩。 王安石似乎已察覺到他夢境中所聞所見的悲哀,聲音變得蒼涼: “堯桀的是非也許原是不可探索的,就是苦苦追求而釋解其中的奧秘,又能如何呢?況且一切都在夢中。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個做不完的夢啊!嬋娟,我在夢中登高眺望,似見歷代興衰之跡,吟得一曲《桂枝香》,此刻尚且記得大意,請你為我作錄吧!” “燕爾嬋娟”應諾,王安石低聲吟出: 登臨進目,正故國晚秋,天气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 去掉殘陽里,背面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鴛起,圖畫難足。 念往昔,豪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 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 遺曲! “燕爾嬋娟”為王安石昏迷成夢的苦苦追求所感動,她不忍心這位六十二歲的老人如此痴心執著地折磨著自己,便佯作歡愉地說: “先生于夢境之中,仍不暇歇息地精研遠古留下的無字天書,當朝當代,能有几人。夢中所得《桂枝香》,豪雄慷慨,是先生一顆憂國憂世之心啊,嬋娟為先生低吟入曲清遣心神吧!” 王安石微笑著點頭。 “燕爾嬋娟”入曲吟唱。 夜風呼嘯,嗚咽激越,似在伴奏著……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