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篇十八



  江宁·烏衣巷秦淮小宅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病榻上
  槁骸殘息的王安石·星光下“目視失
  明”的遺言·北山墓地年年不滅的清
  冷絕唱·

  司馬光“革故鼎新”的風暴,從京都興起,日益強勁凶猛地卷向全國,埋葬著“熙宁變法”,·埋葬著一個理想失落的時代。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嘲弄?身居江宁的王安石,在歷史的懲罰中病倒了。
  元祐元年四月五日黃昏,隨著定林寺隱約的暮鼓聲傳來,江宁秦淮河上綺麗錦繡的游舸花舟,先后張揚起“六朝金陵遺風”的豪華競逐,酒旗凌空,燈火燦爛,琴瑟交鳴,流觴飛盞,嫵媚婉轉的歡歌笑語舖張于河面。商女們不知哀愁的《后庭》遺曲,伴奏著“革故鼎新”的翻天覆地。
  在秦淮河北岸烏衣卷一座狹窄的小宅里,柴門緊閉,一片沉寂。庭院里,用松枝、株條支架的棚宇,枯萎低垂。棚宇上攀繞而起的酴(酉糜)花、牽牛花,藤葉綠暗。棚宇下一張青藤坐椅,孤零零呈現著失落的悲哀。一間昏暗的寢居里,一盞淚燭顫抖著,燭光照映著床榻上槁骸殘息的王安石。他仰面而臥,危疾垂衰,面色灰黃,雙目深陷,神志昏眩,气息奄奄,生命已确實接近盡頭,連診病的醫生也哀歎离開了。床榻一側的桌案上,擺置著妻子吳氏和“燕爾嬋娟”赶制的壽衣、壽帽、壽襪、壽鞋,凄凄慘慘地等待著“那個”時辰的到來……
  屋外,秦淮河上的琴瑟歡歌從門隙窗扉傳來,逼命似地加重了這秦淮小宅的凄涼。
  淚燭顫抖著,燭光照映著王安石棱角分明的臉龐、緊閉的嘴唇和不瞑不滅的目光,顯示出他狂狷不屈的倔強,似乎他仍在抗拒著死亡的逼近,似乎他仍在關注著這多災多難的人間,似乎他仍在等待著什么。
  這已是今天第三次神志昏眩了。
  坐在床榻邊的妻子吳氏和“燕爾嬋娟”,淚流不止,相依相撫著。跪在床榻前的侄儿王防、侄婿葉濤,眼噙淚水,似在等待著老人的最后囑托。站在床榻前的“書場浪子”,凝目注視著王安石安然無懼的神態,盼望生命出現奇跡。他的心頭,驟然閃現出這位老人近一年來奇特的悲歡憂樂;
  這位生性狂狷的老人,有時真是不可捉摸,不可以常人的情感衡量。先帝未逝、司馬光沒有重返朝廷之前,“變法”雖遭受冷落,但仍是無人敢于更動的法度,可他,寂寂于心,無一日為歡,常常倚杖北望,心系朝廷而喃喃自語:“政將如何?國將如何?欲釋而難釋啊!”憂患之情,胜過据位執權的公卿,全無“東篱种菊”之悠閒。冬寒夏暑,這秦淮小宅狹窄的庭院,是他步漫長夜的天地。庭院里松枝棟條支架的棚宇,是他這暑蔽雪凝神凝思的殿堂。棚宇下一張青藤坐椅,是他“騖极之思”歇翼的港灣。他自尋煩惱,無盡無休的苦愁憂悲凝成嗟世的哀歌: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气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皇帝駕崩了,司馬光返回朝廷,敲響了“革故鼎新”的鑼鼓,聲討誅伐的風暴埋葬著他的理想、追求和人格。于是,朋友疏遠,門生絕离,追隨者反戈,宿怨者討債,“新法”罷廢,天翻地覆,咎歸一人,罪歸一人,他成了一切禍事的淵藪,成了禍國殃民的罪人,連江宁府諳于世故人情的官吏也不再走近這秦淮小宅的柴門了。可他,不急,不火,不理睬,不辯解,不反駁,不申訴,任京都飛來的种种彈劾、誣陷、傳聞猖獗肆虐,表現出奇特的從容和不可思議的豁達。
  夜深了,秦淮河上的琴瑟歡歌變得更為熾烈,刺耳撓心地闖入了這座小宅。
  床榻上的王安石,突然的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微微的吁歎,似挑夫卸去重擔后舒展疲勞的自慰,似攀登者登臨絕頂后。冶情形胜的舒怀。在身邊親人、友人的惊喜中,用低微的聲音喃喃自語:

    城鬧宮車轉,
    山林隧路歸。
    蒼梧云末遠,
    姑射露先晞。
    玉暗蛟龍蟄,
    金寒雁騖飛。
    老臣他日淚,
    湖海想遺衣。

  這是皇帝趙頊駕崩消息傳至江宁后他垂淚吟出的一首悼詩,此時在昏眩乍醒中吟出,倍覺滄楚蒼涼。妻子吳氏急忙抓住丈夫的手輕聲呼喚:
  “相公……”
  王安石似已清醒,但聲音仍是微弱的:
  “我夢見了大行皇帝,‘姑射露先晞’,大行皇帝似乎有几分超然了……”
  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停落在小宅門外,接著,狹窄的庭院里騰起一聲凄厲的馬嘯。人們惊詫,“書場浪子”急忙走出屋舍察看。王安石似有所覺,聲音仍然是平靜微弱地喃喃著:
  “‘城闕宮車轉’啊……”
  闖入秦淮小宅的客人,不是“城闕宮車”的使者,而是王安禮從京都派出向哥哥飛報消息的中年家仆。家仆從“書場浪子”口中得知王安石處于危疾垂衰之時,不胜悲傷,急忙走進寢居跪倒在王安石的床榻前,叩頭請安,并轉稟了王安禮對哥哥的深切怀念。也許是一种“回光返照”,王安石此刻變得异常清醒,連聲音也顯得清朗有力了:
  “平甫在京情狀如何?”
  家仆急忙高聲回答:
  “三老爺去年八月被召進京都之后,一直閒居在家。近日似有消息傳出,三老爺可能移知揚州。三老爺特囑小仆稟告老爺:京都難居,若去揚州傳聞屬實,他接旨后即刻南下看望老爺。”
  王安石哀歎一聲,不再作語,凄然閉上眼睛。良久,悲愴而語:
  “時不我待啊!平甫還有所轉告嗎?”
  家仆聲音也有些凄苦:
  “三老爺要小仆稟告老爺,朝廷中樞有變。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确,已被貶知毫州;知樞密院事章惇,已被貶知汝州,中書侍郎張璪,已被貶知鄭州。呂公著已任門下侍郎,范純仁已知樞密院事,司馬光已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居相位握權執政了。”
  王安石似有所料,神情坦然自語:
  “我想念章惇子厚啊!‘變法’至今十七年,無大過大辱者,唯此一人。司馬君實作相矣,勢之使然,該他熬費心血了。蘇子瞻現任何職?”
  家仆回答:
  “蘇子瞻去年十一月以禮部郎中入京,半個月后遷起居舍人,現已是中書舍人了,進京半年來,曾几次來府拜訪三老爺。”
  王安石微笑點頭:
  “司馬君實,知人善用,我不及啊!”
  家仆遲疑片刻,囁嚅不安地說:
  “三老爺還要小仆稟告老爺,近來呂公著、程頤等人上呈奏表,請求太皇太后禁絕《三經新義》和《字說》,司馬君實尚未表示態度,故禁令尚未發出。”
  王安石眉頭一皺,嘴角現出几絲輕蔑的微笑:
  “司馬君實終不似呂公著膽小如鼠!《三經新義》和《字說》總有一天會被他們禁絕的。防儿在哪?”
  侄儿王防急忙站起趨前:
  “阿伯,防儿在這。”
  王安石點頭叮嚀:
  “朝廷既然懼怕我的文字如此,我也不愿再給他們添麻煩了。書房里有我《日錄》七十冊,記載著熙宁年間上領旨意,下晤群僚的許多瑣事,亦當全部焚毀。這樣,、他們心安無猜,我也就心靜無牽了。防儿,你現時就去焚毀《日錄》。”
  王防惊駭,遲疑不語,轉頭求助于伯母吳氏。吳氏垂淚哀傷。
  王防,時年十八歲,王安國之子;十二年前王安國遭貶病逝于江宁,王防年僅六歲,即由吳氏撫養。此子性聰穎,酷愛史學,甚得王安石夫婦喜愛。此時,他雖然不曾看過伯父的《日錄》,但他斷定《日錄》之所記,乃“熙宁變法”最真實、最原始的珍貴資料,不忍一炬焚之。伯母吳氏之垂淚不語,也許亦念于此。
  王安石察覺王防遲疑不語之意,哀聲催促:
  “防儿,勿遲疑了,燒掉那些《日錄》吧,人事滄桑,世情詭戾,我不愿再為你們母子留下一筆冤枉債啊……”
  王防淚水流出,跪伏叩頭而應諾。但在應諾之時,他心頭萌生了一個念頭:焚毀別樣書籍,保存《日錄》。
  王防焚毀《日錄》去了,王安石的淚水從眼角流出。家仆因跪于床榻前,看不見王安石正在心痛淚流,仍繼續著他的稟告:
  “三老爺還要小仆稟告老爺,太皇太后陛下和皇帝陛下,恩准了司馬光的奏請,已下詔令罷廢了‘募役法’,恢复了‘差役法’……”
  王安石聞聲震駭,再也禁持不住,怒目環睜,愕然而語:
  “司馬君實竟然胡鬧如此,昏過頭了,亦罷廢至此耶!安石与先帝議之兩年,乃成‘募役法’,無不曲盡。此法終是不可罷廢的!”說著,喘气吁吁。
  人們惊慌,妻子吳氏急忙俯身勸慰丈夫:
  “相公何必如此動气,你已不在其位,何必再為此而熬心血呢?再說,千古胜負在于理啊!”
  王安石怒气稍斂,神情稍為安定,苦苦一笑,微微搖頭說:
  “理?理有時無處講,也不讓你講。‘千古胜負在于理’,至理名言,可需要多久才能判定是非胜負?我是等不到了,也不愿等待了。夫人,我心里燒得慌,難以自安,難以自在,扶我到庭院去,我要坐在酴(酉糜)花、牽牛花攀繞棚宇下的藤椅上,清心舒意地安歇。”
  妻子吳氏預感到悲哀的臨近,咽淚搖頭:
  “不,不,相公,夜深風涼……”
  王安石殷切地請求著:
  “夫人,你知我心。心之所往,無憂而樂。這樣的躺在病榻上,我覺得胸堵、心問、靈魂憋屈,連心志、神气也覺得短缺了。我要佇立庭院,腳踏熱土,仰望星空,在群星中尋覓那顆屬于我的星辰……”
  妻子吳氏垂淚點頭。

  天亦有情啊!今晚中夜的晴空,碧藍深邃,無云無霾,似一汪深情湖泊,純晶宁靜。繁星瑩瑩,河漢楚楚,“天道”清暉柔和的神韻,關切著凡塵的“人道”滄桑,情急意切地低垂在江宁上空,注視著秦淮河畔烏衣巷內這座狹窄的小宅。
  王安石坐在青藤椅上,墊著厚厚的棉被,蓋著厚厚的毛毯,由“書場浪子”和葉濤抬著,從屋內來到繁星照映的庭院,妻子吳氏和“燕爾嬋娟”左右拂照著。
  秦淮河上燦爛的燈火熄滅了,“六朝繁華金陵”突然變得昏暗冷清。游煙花舟上的琴瑟歡歌音絕了,喧鬧的四周突然變得沉寂宁靜。庭院里攀繞棚宇的酴(酉糜)花、牽牛花的蔓葉在星光下閃爍著露珠,露珠悄悄地滾落在王安石歇息的藤椅上和老人的面頰上。
  宁靜和清冷似乎使王安石的神志更加清爽,他抬頭仰望星空,眼前卻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他惊詫了,气息急促地發出詢問:
  “夫人,今夜是陰天嗎?是黑云蔽空嗎?怎么不見銀河,不見北斗,連一顆星星也沒有啊……”
  妻子吳氏惊駭失魂,“燕爾嬋娟”急忙伸出手掌在王安石眼前晃動,王安石渾然不察,毫無反應。人們一時都似乎屏住了呼吸,咽啞了嗓喉,全都木呆了。
  王安石仍在用急切低弱的聲音詢問著:
  “夫人,嬋娟,你們怎么不說話啊……”
  吳氏和“燕爾嬋娟”再也禁持不住,几乎是同時哭出聲來,葉濤和“書場浪子’也咽淚而泣。
  王安石一下子明白過來,他伸手猛力推開胸前覆蓋的毛毯,挺身欲起,妻子吳氏急忙攔阻,咽聲寬慰:
  “相公,這也許就是天意吧?眼不見為淨,一切都歸于安閒,無需再操心勞神了……”
  王安石撫著妻子的手,凄然一笑:
  “目視失明,天意怜我!這樣也好,再也看不見群星中屬于我的那顆星辰隕落了。一切安閒,樂而忘憂,難得的福分啊!可我的雙耳還沒有失聰,還分辨得出人間的一切聲響:這是嬋娟的哭聲,這是致遠(葉濤)的咽泣聲,這是‘書場浪子’林郎的淚滴聲,看來,我還是擺脫不了人間生生不息的苦樂悲歡……
  “我此生之于人世,狂狷成習,口孽深重,行止怪戾,其罪莫贖。故而,王侯側目,豪紳詛咒,新朋故友皆群起而聲討,罪廢之身已成為天下人人共誅之物。在此危疾垂衰之時,嬋娟的哭聲、致遠的咽泣、林郎的淚滴,使我心熱,使我膽壯,使我感激,使我念及此生此世而無怨無悔……”
  妻子吳氏的心決要碎了,倚在丈夫的身邊,“唔唔”痛哭,哀聲不止。王安石撫著妻子的手安慰著,聲音也變得哽咽顫抖:
  “夫人,莫再痛哭,莫再流淚,安石此生勞累夫人,九生難報。但愿佛門輪回之說成真,來生乾坤顛倒,再結連理,安石當以此生夫人的言行為范,報夫人此生之恩情。夫人,莫再哭泣了,我此時已是心無悲哀,胸無憂患,周身輕爽,你也該破涕為笑了……
  “世間人的悲哀,大半不是為了本身的衣食需要,而是出于身外的非分追求。憂患的大半不是自身,而是追求的那個事物。憂國家之積貧積弱,患外敵之猖獗侵扰,謀社稷之中興穩固,求朝政之廉洁清明,圖黎庶之安居樂業,也追求自己的功業不朽。于是,‘變法’開始了,‘新法’創建了,憂患悲哀也就循環無盡的產生了。憂‘變法’之受阻,患‘新法’之無成,悲紛爭之再起,哀世情之殘酷。憂患無盡,悲哀無窮,直至子殤弟亡,黃土青家,理想毀滅,追求失落,憂患方止,悲哀方休,現時,只有旁觀者的安閒了。秦淮小宅足以蔽風雨,粗茶淡飯足以解饑渴,鬧市嘈雜足以驅寂寞,秦淮河上的游舸琴瑟足以覽世情,棚字上攀繞的酴(酉糜)花、牽牛花足以示春秋,此刻又是‘目視失明’,更無慮于這紅綠世界的干扰了。饑則食之,渴則飲之,因則眠之,還原了一個無所追求的本我,才會達到‘樂而忘憂’的高妙境界,我已是有幸涉足入境了。安閒難得啊,夫人,我若先棄你而去,請為我珍視這‘安閒’的歡愉,勿請佛僧超度,那是猥褻我不改的初衷;勿置元酒生芻張羅,那是作踐我一生清白的追求;勿告知親朋故友,那會玷污他們的名聲、累及他們的前程。北山墓地,掘地六尺,入土為安,草草了事。我需要安閒,需要清靜,需要恰情舒意地安歇啊。”
  悲凄豁達的后事囑托,使妻子吳氏已是咽泣難語。“燕爾嬋娟”咽泣出聲,跪仆在王安石的藤椅前:
  “老爺,古人有語:‘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你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天知、地知、人知……”
  王安石伸出雙手,撫摸著“燕爾嬋娟”的發絲和面頰,雙手微微顫抖著:
  “嬋娟,我的女儿,你的話使我心神寬慰。我貶居江宁九個年頭,賴你和林郎悉心看護,大恩難謝,我愧無可謝之物,唯有一顆行將垂斃而毫無怨悔的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人生的正道。生有所圖,生有所舉,是人生的必然。‘舉圖’原是人生的一种探索,就其‘舉圖’本身來說,原沒有成功与失敗之分,‘成功’是揭示事物的奧秘,‘失敗’也是揭示事物的奧秘,當然兩者有利鈍得失的不同,但在人們‘探索’之前,誰能分清‘成功’与‘失敗’的界限呢?人間的圣人,賢人,不都是在‘探索’之后而得到的尊敬和贊譽嗎?我是狂狷之人,是斷定不會成為圣賢的。‘變法’轟轟烈烈的開始和凄凄慘慘的結束,也是人生的一种‘探索’,無論成功失敗,利鈍得失,都將為后人提供評說的話題和鑒別正誤的轍印。‘成功’之處,也許是一片虛假的磷火;‘失敗’之哀,誰能斷定不是未來的一种先聲呢?‘變法’之舉,不是出于我的私欲邪念,而是出于時代之所需,故我敢于理直气壯地無怨無悔。人生在世,總得有一點精神吧,總得有一點‘舉圖’吧,總得有一點不怕粉身碎骨的膽量吧!如今,天地翻覆,‘變法’已成為過去,聲討也好,誅伐也好,更改也好,埋葬也好,都与我這行將就木的老頭子無關了,最多只是給予王安石一個万古不劫的罪名和惡名,作為那段逝去歲月的印記罷了。‘阽予身而危死兮,覽予初其未悔’,嬋娟,我的狂狷終不能改啊……”
  “燕爾嬋娟”停止了咽泣,心頭似乎沉浸在王安石心跡坦蕩的遺言中。神志清晰、臨危不俱的可敬老人啊!
  王安石驟然听到了身旁響著強忍的咽泣聲:
  (是林郎在咽泣吧?‘書場浪子’,忘年之友,心神相通之友,蕭蕭長草沒麒麟啊!蓬蒿中的麒麟,我在等待你為我解疑解難。”
  “書場浪人”急忙拭去淚水,走近藤椅,抓住王安石的雙手,強顏為歡地說:
  “先生,今夜晴空如洗,繁星晶瑩,北斗依舊,河漢橫空。屬于你的那顆星辰,熠熠生輝,居于北斗之畔,是永遠不會隕落的。”
  王安石笑了,笑聲低微而舒心。
  “先生一生所言所行,縱非圣人、賢人,卻是一位輝耀天地的杰人。千古以來,只有一個人可比……”
  “此人是誰?”
  “此人生于我華夏先祖炎帝黃帝縱橫天下之時,与黃帝爭神,被黃帝斷其頭顱,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威以舞,呼喊廝殺,戰斗不止。其志不衰,其力不衰,其魂不衰。其魂魄精气已化作華夏族類共有的不屈不撓的操節、品德和心志,衍流至今而不衰,并將衍流千秋万代……”
  “你說的是神話中的刑天啊!”
  “‘刑天舞干戚,猛志因常在’。從事業上說,刑天是一個失敗者;從人格上來說,刑天是一個成功者。先生以為如何?“
  王安石欣然而淚流: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可以瞑目而眠了。致遠,你還在哀痛悲傷嗎?”
  葉濤咽泣出聲,跪倒在王安石身旁:
  “阿伯,我心神已亂而無狀,恨‘天道’之渺茫,恨‘人道’之不公啊……”
  王安石神情坦然,話語飄逸:
  “‘天道’的真諦,并非靡常的天命。只是前人不解而尋覓的一种境界,何必去怨恨呢?‘人道’的真諦,乃人事、道德、神志、情趣規范下的世情,善惡由人,又何必悲哀呢?用你朴朴實實、真真切切、恭恭敬敬的心去愛惜天下的黎庶,‘天道’和‘人道’就与你的靈魂相通融合了。今所囑于汝者。若學詩,當師蘇子瞻,一點浩然气,干里快哉風。若為政,當師司馬光,葵花向日傾,清廉兩袖風。若蓬蒿自守,當以‘書場浪子’林郎為師,麒麟戀長草,瀟洒傲春風。莫學我之狂狷人生!”
  葉濤咽泣回答:
  “謹遵阿伯教誨。”
  王安石似訴盡了自己的心事,再無所牽挂了,頓然神情頹凄,似力不能支,气息微弱,喃喃而語:
  “夫人,你自珍自重吧!嬋娟,請你清唱一曲,我疲勞至极,昏昏欲睡了。我生平所作詩詞甚多,但上乘之作甚少,前年寫的一首《桂枝香·登臨送目》,似乎尚可与蘇子瞻之作抗衡
  “燕爾嬋娟”淚眼蒙蒙仰望著眼帘慢慢垂落的王安石,咽淚輕聲唱起《桂枝香·登臨送目》: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气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
  去排殘陽里,背西鳳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圖畫難足。
    念往昔,豪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
  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
  遺曲。

  “燕爾嬋娟”的歌聲剛停,王防端著積滿紙灰的瓦盆走出房舍,站在王安石倚坐的藤椅旁輕聲稟告:
  “阿伯,《日錄》已焚……”
  王安石沒有回答。
  “阿伯,《日錄》已全部焚毀了,這是紙灰……”
  王安石毫無反應。
  妻子吳氏情急,抱著丈夫呼喚,王安石已气絕魂离,無痛無苦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里程。
  王防惊呆,手中的瓦盆失落,著地“當嘟”而碎,紙灰飛揚,他“扑咚”一聲跪倒,痛哭哀嚎:
  “阿伯,防儿不孝啊……”
  秦淮小宅哭聲哀慟,惊醒了秦淮河睡意朦朧的黎明。
  天上繁星隱去,恰有一顆晶亮的星辰墜落,在晨空中拉出一道耀眼奪目的光焰,倏然之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時年元祐元年四月六日,王安石病卒,享年六十六歲。

  按照江宁民間習俗,王安石的靈柩在秦淮小宅停放七日之后,吳氏遵照王安石的遺言,葬丈夫于北山墓地父母墳圭腳下、儿子王髣墳塋之上、弟弟王安國墳塋之左。
  營葬之日,葬儀极簡,王防、葉濤舉幡帶孝,“書場浪子”、“燕爾嬋娟”護靈車而行,吳氏親臨墓地視丈夫靈柩入土。
  無親朋送葬,無佛僧超度,無官府參与,無門生憑吊,七尺深坑,一副薄棺,黃土覆掩,植柳作記,冷冷清清地送走了一代叱吒風云的杰人。
  唯半山園附近村落和秦淮小宅四周鄰居數百黎庶,自行赶來,焚香祭酒,憑吊黃家,哀聲動地,安慰著死者狂狷而無怨無悔的亡靈。
  人心總是善良公平的。之后的十多年間,這座北山墓地,每逢春風日暮、柳綠霞飛、陰雨黃昏、飛雪夕照,總有蒼涼的歌聲伴隨著哀怨的琵琶聲、洞簫聲飛起,成了悲人心神的“北山絕唱”,行人駐足,哀傷吁歎;耕者駐耕,凄愴洒淚;漁人停舟,撫掉悲怀。其歌曰:

    去來夫子本無情,
    奇字新書志不成。
    今日江湖從學者,
    人人諱道是門生。

    門前無爵罷張羅,
    元酒生芻亦不多。
    慟哭一聲唯有淚,
    故時賓客今如何?

    鄉間匍匐苟相哀,
    得路青云更肯來?
    若使風光解流轉,
    莫將桃李等閒栽。

    江水悠悠去不還,
    長悲事業典型間。
    浮云卻是堅牢物,
    千古依栖在蔣山。

  王安石光輝奪目的一生,終究是政壇紛爭的狂風亂云所混滅不了的。在其逝世十年之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他的名字和事業,受到皇帝趙煦的敬仰,謚日文,配享神宗皇帝廟庭。十八年之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他的名字和事業,再次受到皇帝趙培的推崇,追封舒王,配享于宣圣孔廟,居孟子之上,与顏子(回)為對。七十年后,野史記載,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看過他的《日錄》后,對他的為人和“變法”曾評而論之:“荊公(王安石)初出來便要做事,后來為人所攻,便無去就。不觀荊公《日錄》,無以知其本末,他直是強辨,藐視一世,如文潞公(文彥博)更不敢出一言;司馬溫公(司馬光)亦只見荊公不是,便倒一邊;如東坡(蘇軾)當初議論亦要變法,后來卻又改了;神宗皇帝盡得荊公許多伎倆,便不再任用,到元丰年間,事皆白做,只是用一等庸人備左右起承耳”。二百六十年后,元朝順帝至元年間宰相脫脫(蔑儿吉特氏,字大用),主修宋史,為王安石立傳,大約是最早對王安石作出了公平的評价:
    安石少好讀書,一過日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
  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坏,患在不
  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己。法其意,則吾
  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己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
  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間蒼草野之
  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囗為常,而無一
  旦之憂乎?愿監苟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后安石當國,其
  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浮云千古,江流千古,王安石終是不朽的!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