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作家簡介


  【胡适】(1891∼1962),現代詩人、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适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生于一個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時就讀于家塾,習四書五經。9歲起熟讀多种中國古典小說。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學堂、澄衷學堂、中國公學等校。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4年在康奈爾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后,入哥倫比亞大學讀哲學,師從杜威,深受影響。1917年完成博士論文(1927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极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要從“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擊封建文學,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首篇正式宣言,為文學革命的發難之作,引起很大反響。嗣后又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一系列論文,把白話文學提到“中國文學之正宗”的地位,這是文學觀念一個大變革。他提出文學革命要創造一种“活的文學”,即“國語的文學”。這對于開展文學革命和創建新文學,起了重要的倡導和推動作用。与此同時,他還發表《論短篇小說》、《文學進化觀念与戲劇改良》、《談新詩》等有關創作的理論文字,率先發表白話文學的創作。1920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寫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詩体,另外,他第一個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确立了現代話劇的新形式,產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反響。他還寫了許多自然暢達的傳記作品和雜文,翻譯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創作新文學的借鑒。在學術上,他曾致力于白話文學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說的考證工作,其中所著的《紅樓夢考證》,否定了索隱派的舊紅學,開創了《紅樓夢》研究的新紅學派。在治學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在學術界深有影響。所有這些,使胡适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又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鼓吹實驗主義和改良主義。1922年創辦《努力周報》,提倡“好人政府”。1928年与徐志摩等創辦《新月》月刊。1932年主辦《獨立評論》后,政治上依附了國民党當局。1938年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駐美國大使。1942年交卸大使之職,仍在美國從事研究和講學。抗日戰爭胜利后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4月旅居英國。在30、40年代,胡适還從事中國思想史的學術研究工作。1958年任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經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灣。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白話文學史》、《胡适論學近著》、《四十自述》、《藏暉室劄記》、《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适書評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集》等。譯有《短篇小說集》二集、易卜生劇本《娜拉》(与羅家倫合譯)等。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