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培養作家隊伍的新生力量是我們今天迫不及待的要事。前几天,茅盾同志已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上作了有關這個重大問題的報告。在這里,我不想重复他的懇切的詳盡的指示。我只說些關于青年作家本身的問題。 我從事文藝寫作已有三十年。不管成就如何,我的确知道些作家的甘苦。經驗告訴我,文藝創作的确是极其艱苦的工作。好吧,就讓我們以此為題,開始我們的報告吧:一勤學苦練,始終不懈文藝創作也和別种工作一樣,是要全力以赴,干一輩子的,活到老學到老的。不過,致力于別种工作的也許學到了一定年限,就能掌握技術,成為專家;從事文藝創作的可不一定能夠這樣順利。文藝創作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作家的生活又各有不同。這就使《小說作法》和《話劇入門》等等往往不起作用,使閱讀它們的人大失所望。它們也許精辟地說明了何謂結构,什么叫風格,但是它們無法使人明白什么叫創造,怎么創造,和認識人生。作家必須自己去深入生活,去認識人們的精神面貌,從而創造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物來。作家必須讀書,但是他還必須苦讀那本未曾編輯過的活書——人生。他所要描繪的對象是人,他所要教育的對象也是人,所以他一旦成功,才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的工程師的學習過程与創作過程一定非常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假若有人以寫作為敲門磚,以期輕而易舉,名利雙收,那就只是實踐資產階級的思想,与人民的文藝創作事業必然風馬牛不相及。 在文學史中,一本書的作家的例子并不難找到。他們之中有的只寫了那么一本著作,有的寫了并不少,可是好的只有一本。而且,這本好書也許是那本處女作,他們后來所寫的那些,沒有一本能夠超過最初的水平的。這原因何在呢? 我想談談這一點,因為我知道,在青年文藝作者之中已經有這樣的事實:第一篇寫得很不錯,可是第二篇第三篇就每況愈下了。也有的人在發表了一兩篇作品以后,就停筆不再寫。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想想看,一個青年在語言文字上,在生活上,都有了足以寫成一篇作品的基礎,為什么不繼續努力前進,而甘于越寫越不好,或竟自退伍了呢? 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從事文藝創作必須勤學苦練,始終不懈。同時,我們也必須尖銳地指出:驕傲自滿就是勤學苦練、始終不懈的死敵。一本書(或即使只是一篇短文)的作者已經有了很好的工作開端,為什么把開端變作結束呢?當然,一本真正优秀的作品的确是個有价值的貢獻,盡管一生只寫過這么一本,功績也無可抹殺。但是,作家自己卻不該因此而抱定“一本書主義”,沾沾自喜。古今許多偉大的作家是著作等身,死而后已的。他們不止喜愛文藝,而是拿創作當作一种神圣的使命,終身的事業。所以我們也該向他們看齊,寫了一篇好作品,就該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再寫,寫得更好;不該适可而止,在已得到的榮譽里隱藏起自己來。 況且,一本書的作家的那一本書未必是优秀的作品呢。這就更不該引以自滿,堵住自己前進的路徑。我的确知道,青年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在報紙或刊物上發表出來是多么興奮的事。可是,這應該是投入文藝創作事業的開始,而不該是驕傲自滿的開端。驕傲自滿是作家們、特別是青年作家們,最容易犯的毛病。這個毛病不加克服,任其發展,會是文藝事業的致命傷。 驕傲自滿若任其發展,便會產生狂妄無知。這就成了道德品質的問題了。“文人無行”這句相傳已久的譴責,到今天還沒被我們洗刷干淨,而文人之所以無行,或者主要地發端于驕傲自滿,因為驕傲自滿會發展到目空一切,無所不為的。在歷史上,在目前,我們都能找出這樣的實例來。這是多么可怕呢!這不但可能結束了一個作家的文藝生活,而且可能毀滅了作家自己的生命。同志們,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后寫的作品比不上第一篇的原因,我的确知道,并不都因為驕傲自滿。我知道:第一篇是集中所有的精力与生活經驗寫出來的,所以值得發表而被發表了。第一篇作品發表以后,約稿者聞名而至,紛紛邀請撰稿。于是,作者的准備時間既不充足,生活經驗也欠充實,而勉強成篇,無暇多改,所以第二篇就不如第一篇好。即使勇于改正,屢屢加工,怎奈內容原欠充實,先天不足,改來改去也終無大用。我自己就犯過,而且還在犯這個毛病。我們必須更加嚴肅,不要以為第一篇既已成功,第二篇就可以一揮而就,于是對約稿者有求必應,來者不拒。不,不該這樣。我們必須更嚴肅認真,不輕易答應約稿者的要求。我們須看清楚,一篇作品的成功并不能保證第二篇也照樣美好。順便地說,約稿者也該更嚴肅些,不要為夸示拉稿的能力而把新作家搞垮。為鼓舞青年們創作,我們應當以量求質,不宜要求太嚴。但是由青年作家自己來說,文藝的增產似乎不應包括“降低成本”。不,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每篇作品都不惜工本,保證質量。一般地來說,老作家或者比青年作家更容易犯有求必應、隨便發表作品的毛病,犯這個毛病最多的就是我自己。我指出這個毛病,為是我們互相批評勸勉,一齊提高質量。 那么,是不是寫了一篇就矜持起來,不再寫了呢?也不是。我們的筆是我們的武器。武器永遠不該离手。我們必須經常練習。練習与發表是兩回事。什么体裁都該練習,但不必篇篇發表。保持這個態度,我們就會避免粗制濫造,又足以養成良好的勞動紀律。我們的勞動紀律既要嚴格,發表作品的態度又要嚴肅。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作家應有的修養。這樣堅持多少年,以至終生,我們是會有很好的成績的:即使我們還不能成為偉大的作家,至少我們會作個勤勞端正的、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文藝戰士。 我們必須勤學苦練,堅持不懈。我們必須戒驕戒躁,克服自滿。我們的修養不僅在有淵博的文藝知識,它也包括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堅決反對“文人無行”! 二多學多練,逐步提高在我十多歲的時候,我學過寫舊体詩。在那時期,我寫過許多首五言詩和七言詩。可是,至今我還沒有成為詩人。那些功夫豈不是白費了么?不是!我雖然到如今還沒寫好舊詩,可是那些平仄、韻律的練習卻使我寫散文的時候得到好處,使我寫通俗韻文的時候得到好處。它使我的散文寫得相當緊煉。我每每把舊詩的逐字推敲和平仄相襯的方法運用到散文里去。通俗韻文是与舊体詩有血統關系的,因而我寫的通俗韻文在文字上還大致合乎格律。 上邊舉的例子說明一個事實:在寫作技巧上,我們應當孳孳不息地學習。掌握的技巧越多种多樣,我們的筆才越得心應手。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成為全能的作家,作到“文武昆亂不擋”。但是各种体裁的練習是對我們很有益處的。詩的語言比散文的更精煉,更有創造性。那么,練習寫詩必能有利于寫散文。戲劇需要最精密的結构和精彩的對話;那么,練習編劇必有利于寫小說。就是練習舊体詩詞,也不無好處。習作不一定能成為作品,但為習作所花費的時間并非浪費。多學多練不會叫我們吃虧。 這可并不是說我們應當見异思遷,看哪門發財就換到哪門去。我們長于寫小說就寫小說,不要看戲劇發財就改寫劇本。發財致富与投机取巧的思想与我們的事業實在無法結合在一起,也不該結合在一起。我們要學的多,寫的專。學的多了,十八般武藝件件都通了,我們的确可以既寫小說,也寫劇本;既寫詩歌,也寫童話。多才多藝是我們應有的愿望。這個望愿的實現仗著多學多練,下苦工夫。以名利觀點去決定体裁的選擇,結果是名不必成,利不必至,反會遭受失敗。 在資本主義國家里,文藝事業是商業化了的。作品介紹所和書店編輯會告訴作家,什么題材与形式最有市場。于是,刊物上的文藝作品在一個時期內都寫同一事物。假若《我与雞蛋》這本小說有了很大的銷路,接踵而起的便是《我与鴨蛋》、《我与鵝蛋》……。這种輾轉摹仿,目的完全在營利。這就葬送了文藝。 根据調查,我們的青年文藝愛好者也往往把別人的一篇好作品當作藍本,照貓畫虎地進行寫作。這是摹仿。用彩紙剪成的花朵,不管色彩怎樣鮮艷,總不會有生命。摹仿的作品也是這樣。在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摹仿或者是不可免的,而且是不無好處的。可是,這只是習作的一個過程,正像我們幼年練習寫字先描紅模子那樣。我們不該把這种習作看成作品。作品必須是個人自己的創作。因為青年們的寫作經驗還欠丰富,我們對他們的作品不應求全責備,但是我們也看得出,越敢大膽創造的青年作家才越有出息。一個青年作家的出現須帶來一些清新的气息。創作必須含有突破陳規、出奇制胜的企圖。在我面前的青年朋友們,在不同的程度上,的确都給文壇帶來一些清新的气息,都多少寫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人新事,我祝賀你們的成功!和你們在一起,使我感到驕傲!朋友們,保持住這清新的气息,繼續不斷地加強創造精神,你們的前途是無可限量的! 那么,一鳴惊人理當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愿望嘍。不過,一鳴惊人并不只仗著有此愿望,而是仗著勤學苦練,多學多練。我們下多少工夫,便得多少成績。沒練習過游泳的而忽然成為全國選手,只能是作夢。我們若是一開始就想寫出一部《神曲》或《戰爭与和平》,一定會使自己失望。《神曲》差不多寫了一輩子!多少成名的作家,到了老年還修改他最初寫的作品,或把最初的作品從全集中刪去。我們多活一天,便多積累一些知識、技巧、思想和生活經驗。它們不能忽然一齊自天而降,使我們忽然豁然貫通,忽然一鳴惊人。“業精于勤”,始終不懈,逐步提高,才是可靠的辦法。創作是极其艱苦的工作。一鳴惊人的幻想是來自不要付出多少代价,就那么輕而易舉地享了大名的虛榮心。 作品的价值并不決定于字數的多少。世界上有不少和《紅樓夢》一般長,或更長的作品,可是有几部的价值和《紅樓夢》的相等呢?很少!顯然地,字數多只在計算稿費的時候占些便宜,而并不一定真有什么藝術价值。杜甫和李白的短詩,字數很少,卻傳誦至今,公認為民族的珍寶。 我們首先應當考慮的不是字數的多少与篇幅的短長,而是怎樣把一篇作品寫好,不管它是一首短詩,還是一段相聲。一首短詩和一段相聲都是非常難以寫得好的。我們要求的是生活的和藝術的深度,不是面積。万頃荒沙還不如良田五畝。我們的生活經驗也許不夠支持一部長篇小說的,但是就著我們所有的那一點生活經驗,我們的确能夠寫出具有深度的短詩或短篇小說。這在出席這次大會代表們的作品中已經證實了。生活經驗須慢慢積累,我們須按照各人的經驗限度量力而為,不該勉強舖張,隨便敷衍。藝術提煉生活,而不是冗長地瑣碎地散漫地敘述生活。 我們要求寫出自己的風格來。這必須多寫、多讀。個人的風格,正如個人的生命,是逐漸成長起來的。在經常不斷的勞動中,我們才有希望創出自己的風格來。一曝十寒,必不會作到得心應手。文藝作品不是泛泛的、人云亦云的敘述,而是以作家自己的特殊風格去歌頌或批評。沒有個人的獨特風格,便沒有文藝作品所應有的光彩与力量。我們說的什么,可能別人也知道;我們怎么說,卻一定是自己獨有的。這獨立不倚的說法便是風格。通過這風格,讀者認識了作家,喜愛作家,看出作家處理人物与故事的藝術方法与嚴肅態度。 我們要用自己的風格去發揚民族風格。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古典文藝,繼承我們的优良傳統。所謂民族風格,主要地是表現在語言文字上。我們的語言文字之美是我們特有的,無可代替的。我們有責任保持并發揚這特有的語言之美;通過語言之美使人看到思想与感情之美。文藝繼續不斷地發展,但是前后承接,綿綿不已。它不會忽然完全离開傳統,另起爐灶。青年是勇敢的,所以往往以為文藝創作可以自我作古,平地凸起一座山來。這作不到!我們應該多學多練,學習古典文藝應當列入學習計划之中。 有的青年文藝愛好者喜歡學習世界文藝名著,而輕視自己民族的遺產,甚至連“五四”以來的作品也不大看。是的,世界文藝名著是必須學習的,但是因此而輕視自己民族的遺產便是偏差。我們應當吸收世界上一切的好東西,以便創作出优秀的作品。可是,一談到創作,我們就必須承認,我們首先是為我們自己的人民服務;那么,繼承我們自己的文學遺產必是責無旁貸的。我們的創作熱情与愛國熱情應當是分不開的。熱愛我們自己的遺產并不排斥從世界各國文學吸收營養,但是偏愛外國的而輕視自己的文學遺產便有損于我們的創作。沒有民族風格的作品是沒有根的花草,它不但在本鄉本土活不下去,而且無論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這么說,我們應該學習的東西不是太多了么?的确是不少!要不然,作家為什么那么不容易作呢?想想看,哪一個偉大的作家不是學問淵博、積极勞動的人呢?偉大的魯迅就是我們的光輝典范。 寫劇本的而完全不懂舞台技術,寫詩歌的而一點不懂音樂,寫電影劇本的而不懂些電影技術,寫說唱文學的而不懂說唱形式的說法唱法,必定使他們的創作吃虧。這難道不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么?我學習寫劇本已有好几年,但是我始終不懂舞台是怎么一回事。且不談我在生活与思想等等上的貧乏,只就舞台技術這一項說,我已經吃虧不少。我們要掌握語言,獨創風格,我們還需要許多許多本事,才能使我們的歌詞能唱,話劇能演,電影劇本能攝制,通俗文藝能說能唱。為提高寫作技巧,這些本領都是必要的。 當然,我們沒法子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學會一切。我們應當按照個人所需制訂計划,先學什么,后學什么,逐漸充實自己,穩步前進。若只滿足于一技之長,滿意于一篇作品的成就,“敝帚千金”這句老話便還是對我們的很恰當的諷刺! 多學就必須多所接触,多接触是最可寶貴的。我們去學舞台技術、說唱方法,必然而然地會多接触一些人与事,丰富自己對人与事的認識与了解。這難道不是可貴的么?作個作家最怕關起門來,六親不認!古代文人往往以“孤高自賞”表示處世的態度。在他們的時代,他們或者不得不那么作。可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應當沒有避世絕俗的隱士。今天的作家應該向大家學習,好去寫出內容丰富的作品交給大家,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純粹由技術觀點來理解文藝是不對的。可是,技巧還是必需的。一位還不會設色的人而能畫出彩色鮮麗的圖畫來,一位不懂怎么去安排矛盾与沖突的人而能寫出結构精密的劇本來,都是不可想象的。我們不該輕視技巧。 專靠技巧去進行創作當然是不行的,那么,就讓我們換個題目來談吧。 三深入生活,了解全面作家必須深入生活是無須多加解釋的。 在青年作家中,許多是在業余時間從事創作的。這似乎就有了問題。他們是不是應該及速轉業,去專心進行寫作呢?這個要求首先是由于在工作崗位上所見不多,所聞不廣,不易丰富生活經驗。我以為不該這樣理解問題。事實證明:參加這次大會的代表們大多數是有工作崗位的業余作家。他們的作品內容多數是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接触到的,吸收來的。他們一方面是各种工作崗位上很好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又在業余時間寫出來作品。這說明:在工作崗位上的确能夠深入那一單位的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是比偶爾下鄉三月或入厂半年更扎實可靠的。一位小學教師寫儿童文學總比只到小學參觀几次的作家寫得好的可能更大些。他和儿童們生活在一起,去參觀的作家只是走馬觀花。況且,我們今天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工作崗位必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崗位。我們熱情地工作,就必須遇到隨時出現的矛盾与困難,隨時參加斗爭。這就是寫作的好材料。 我們的一位店員所知道的關于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或者和一位作家所知道的一邊多,但是他比一位作家更熟悉店員們的生活。假若這位店員能夠執筆,他會比作家寫得更親切生動。我們的文藝高潮的到來不能專靠著現有的作家們去到各處生活,寫出几部作品來,而是靠著所有的工作崗位上的青年業余作家們各盡其才,各就所知,大量地寫出多种多樣的作品來。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青年業余作家們都集中到一處,深造三年五載。即使可能,那也不見得一定妥當。我們的社會就是個大學校,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的青年都在盡力于社會主義建設,參加革命斗爭。有了相當的文藝修養之后,他們是會以各种文藝形式,寫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活課本來的。我們的各守崗位,深入生活,在業余時間進行創作,正是极其艱苦的鍛煉——革命的鍛煉,寫作革命文學的鍛煉。 反之,我們若在發表了一兩篇作品之后,即离棄工作崗位,去作職業作家,就不一定能夠成功。离開工作崗位即是离開深入生活的据點。這已經是個損失。同時,我們去到生疏的地方,從新生活,困難既多,也曠費時日。假若我們東走走西看看,而無所得,便始而喪气,終于一事無成。這樣,我們就既耽誤了文藝創作,又半途而廢地拋棄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榮任務,真是一舉兩失。作個寫不出作品的有名無實的作家,是最痛苦的事!以我自己來說,我承認自己的勞動紀律相當強。可是,我寫出什么好作品沒有呢?沒有!這時時使我心痛。一個職業作家是不容易作的! 那么,是不是我們終身都作業余作家,永無專業的希望呢?我們的希望很大,因為我們的社會制度是不埋沒任何人才的,是重視文藝工作的。事實證明,今天出席的代表們便是經過党、團,或文藝團体,或刊物編輯部,或組織上的鼓勵与培養,才有今天的成就的。在舊社會里,我們這种大會是無從開起的。今后,培養文藝新軍的社會力量必然日益加強,圖書的獲得日益方便,文藝創作的空气日益濃厚,發表作品的机會日益加多,這都給我們創造下更好的條件,只要我們肯努力鑽研与實踐,我們的成就必會無可限量。我相信,在座的青年,在十年八年后,會有不少成為有名的作家的。我預祝你們的成功! 深入生活好比挖井,雖然直徑不大,可是能夠穿透許多層土壤。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堅持工作的好處就是在一個地方鑽探下去,正像打井,一直到發現了水源。這些源源而來的活水使我們終生享受不盡。在文學史上,許多有才能的作家總是寫他親手掘成的那口“井”,并不好高騖遠地去寫他們沒見過的海与大洋。同時,我們在一個崗位上越久,我們接触到的這一部門的人物与事情也越多。假若我們能夠全面地了解一個銀行,或一個農業合作社,我們所接触到的該有多少人,多少事啊!因此,我們在一個固定的崗位上堅持下去,我們就會全面地去了解這一個單位的一切,就有用不完的寫作資料。請細細考慮一下吧,是這么深入了解一個單位的全面生活好呢,還是今天到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去体驗生活好呢? 這并不是說,我們應該永遠死守据點,不离家門一步。絕對不是!我們需要看看祖國的高山大川,祖國百廢俱興的建設,領導祖國建設的偉大人物,使我們更認識祖國,更熱愛祖國,以期把我們所寫的一個地方的事物和祖國建設的整体聯系起來,從一個地方的一個人物或一件事情看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幸福遠景。深入一种生活并非与世离絕,孤立起來,像魯賓遜那樣。事實上,魯賓遜的孤立不倚,克服困難,正是那一時期的侵略征服、稱王稱霸的那种野心的正确反映。參觀、游覽等等,在我們的社會里是沒有多大困難的。我們的日益增多的出版物,隨時布置的政治、學術和時事的報告等等,也都給我們許多吸收知識的方便与机會。我們應當盡量利用這些方便与机會。我們一方面要固守据點,深入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博聞廣見,知道世界大勢,了解時代精神。我們所寫的一段小故事,不但足以教育中國人民,而且也能啟發世界人民,教他們看出我們的生活改變是符合真理与人民利益的。 政治熱情是文藝創作的最大的鼓舞力量。我們必須時刻關心國事,用我們的筆配合祖國建設日新月异的進步与發展。在我們的社會里,不關心政治的人必然會落后。進步的應當表揚,落后的應當批判。假若我們自己不關心政治,不參加革命斗爭,我們就無從歌頌,也無從批判,我們的作品便可有可無。我們不需要可有可無的作品。政治与藝術的結合,只有在我們的社會里才极其密切。這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的一個特征。這种密切結合很難從古典主義作品里找到最好的范本。這須由我們去創造。這是我們的光榮!在今天還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人是沒有創造勇气、設法逃避現實的懦夫。 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熱愛生活,才能使我們的筆端迸出生命的火花,燃起革命的火焰。生活是五光十色,万紫千紅的。設若我們只了解某一方面的生活,而不把它与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我們的作品就必然不會光芒四射。不熱愛生活,生活便受了局限,作品內容也便受了局限。就是專從文學技巧上說,也只有熱愛生活,我們才能夠使語言不至于干巴巴的,令人難過。語言的丰富源于生活的丰富。盡管我們要寫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我們也需要多少多少生活知識;這才能夠作到:雖然花樣不多,而朵朵都是玫瑰!在适當的地方,我們的文字中需要精辟的比喻,不能長篇大套都是干巴巴的敘述。比喻是生活知識的精巧的聯想。在生活中沒有仔細的觀察,廣泛的注意,這种聯想便無從得來。“云想衣裳花想容”和“露似珍珠月似弓”等等比喻,雖然已不新穎,可是至今還留在我們的口中,這便證明我們喜愛這种聯想。它證實了作家有很高的觀察力与想象力,它使我們看見了永難忘記的形象。因此,一個作家而對美術、音樂、舞蹈、足球和“草木之名”等等發生興趣,絕不是多此一舉。我們應當生龍活虎地活著,不該呆如木雞。熱愛生活,多才多藝,我們才能有丰富的生活知識,使我們的作品內容,以及文字,都充實生動,不至于顯出聲嘶力竭的窘態來。 四提高思想,注意理論在我們的社會里,人人需要學習馬克思列宁主義的理論,和馬克思列宁主義的理論与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毛澤東同志的著作。 作家們需要比別人學習的更多,因為一來是:假若我們沒有這個思想基礎,我們就不會科學地去分析眼前的錯綜复雜的現象,找不到真理;二來是假若我們找不到真理,我們便沒法通過具体的形象和生動的故事,傳播真理。追求真理与傳播真理是作家責無旁貸的任務。宣傳馬克思列宁主義思想是我們的光榮! 假若我們放棄追求真理、傳播真理的責任,而只以技巧支持著文藝,盡管嘔盡心血,我們也不過只能寫出有技巧的八股而已——讀起來很好听,里邊卻沒有任何思想內容。技巧与思想相得益彰,而不是對立的。 思想不是我們自己生活上的點綴,也不是我們作品中的點綴。學習一點就差不多了的想法是自欺欺人的。過去編寫民間戲曲的有個“竅門”:“戲不夠,神仙湊。”公子落難實在無法救出來,便忽然來一陣仙風,把他救走。我們今天難道也還那么偷懶取巧么?即使我們利用的不是神仙,而是掌握原則的老干部也不行啊!可是,這個現象的确存在。看吧,頗有一些話劇,到正面人物一出來,觀眾們便戴上帽子了。觀眾們知道,老干部一出來,說几句有原則的話語,一切問題便都解決了。這樣的點綴點綴一定算不了有思想性!馬克思列宁主義思想是堅定我們自己,与敵人作斗爭的武器! 上述的例子還可以說明:言行必須一致。我們應當怎么認識,怎么行動。革命思想的實踐成為革命行動。沒有這种實踐,思想便只是點綴,而“戲不夠”就須“干部湊”了。我們學習到的思想若是無補于我們的行動,那些思想便不能化為血液,貫串全身,使崇高的思想變為崇高的品質。這樣,我們學習到的思想便永遠是點綴,無益于我們自己,也無益于我們的作品。反之,思想由實踐而表現到行動上去,我們才能有高度的政治熱情,的确以追求真理,傳播真理為己任,才能創造出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品。我們應該是擁護真理,從斗爭中尋求真理的百折不撓的戰士,以文藝作品鼓動人民的革命斗爭熱情,而不是為個人的名利,仗著一些技巧,寫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在日常行動上若是敵我分清,有憎有愛,我們才能寫出划清敵我界限,明辨是非的作品。 談到文藝理論,它也不是和創作對立的。理論指導創作,使我們提高。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看不起文藝理論。我以為只要寫出作品,便盡到作家的責任,理論与我有什么相干呢?結果,我寫了不少,可是都立不住腳,都相差無几,沒有顯然的進步。我盲目生產!創作應該是最清醒的,閉著眼亂寫怎能成功呢? 我既不注意理論,也就不大知道時代的文藝趨向。隨便拿到一本古典作品便視如珍寶,也想照樣寫那么一本。我心里說,只要我寫出可以媲美古人的東西,就可以傳之不朽。這樣心理便使我盲目崇拜古人,而忘了我是生在今天,我的作品應當為今天服務。我落在了現實的后邊。時代是前進的,而我的作品,因為忽略了當前的文藝方向,卻往往扯住時代的腿。在思想上,作家應當是先知先覺,我卻有些不知不覺,麻木不仁了。 因為對文藝理論不感興趣,我也不大接受批評。我的最厲害的法寶是:“我寫的不好啊?你來寫!”事實上呢,批評者并沒因此而敗下陣去,吃虧的反倒是我自己。一個嚴肅的,以傳達真理為己任的作家,一定樂于接受批評,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今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理論,給一切進步作家指出明确的方向与創作方法。在這理論的指導与鼓舞下,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看到了一种新興文藝,使他們看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英雄人物,与倡導保衛世界和平、爭取人類平等自由的詩歌与其他作品。這些作品給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指出并證實:社會主義的确是人類的良心。在這种理論指導下,連文藝体裁也須煥然一新。我們今天的抒情詩、諷刺劇与傳記等体裁,都須有別于古典的寫法。這使我們多么興奮啊!我們須創造新的形式与新的技巧,前無古人。我們向古典文藝學習的是如何深入生活,洞察世態,是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大膽地揭發丑惡,熱情地歌頌光明。至于形式,因為我們有了社會主義的內容就不便机械地因循摹仿。我們繼承民族傳統,不是因襲,而是使它發展。 我們不但連文藝形式都須有所創造,我們還該大膽地樹立自己的風格手法,自成流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創作在內容上,在形式与風格上,都是要丰富多采的。 同志們,能在這里作這個報告,使我感到驕傲!在我面前的是几百位文藝青年生力軍,這證明作家隊伍的壯大已是事實。繼續努力吧,同志們,讓我們在中國共產党的領導下,都以最多的勞動,最艱苦的學習,最謙誠的態度,去創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优秀作品,丰富建設社會主義的六億人民的文化生活吧!讓我們的老作家与青年作家親密地攜手前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批評,使我們的文藝戰線日益堅強,一齊創作出無愧于毛澤東時代的作品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