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論小說与群治之關系


(1902年11月14日)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 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 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吾今且發一問:人類之普通性,何以嗜他書不如其嗜小說?答者必曰:以其淺而易 解故,以其樂而多趣故。是固然。 雖然,未足以盡其情也。文之淺而易解者,不必小說;尋常婦孺之函札,官樣之文 牘,亦非有艱深難讀者存也,顧誰則嗜之?不宁惟是,彼高才贍學之士,能讀墳典索邱, 能注虫魚草木,彼其視淵古之文与平易之文,應無所擇,而何以獨嗜小說?是第一說有 所未盡也。小說之以賞心樂事為目的者固多,然此等顧不甚為世所重,其最受歡迎者, 則必其可惊可愕可悲可感,讀之而生出無量噩夢,抹出無量眼淚者也。夫使以欲樂故而 嗜此也,而何為偏取此反比例之物而自苦也?是第二說有所未盡也。吾冥思之,窮鞠之, 殆有兩因: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現境界而自滿足者也;而此蠢蠢軀殼,其所能触能受之 境界,又頑狹短局而至有限也;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触以受之外,而間接有所触有所受, 所謂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也。此等識想,不獨利根眾生有之,即鈍根眾生亦有焉。 而導其根器,使日趨于鈍,日趨于利者,其力量無大于小說。小說者,常導人游于他境 界,而變換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經閱之 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習矣不察者。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 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寫其情狀,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 筆不能自傳。有人焉,和盤托出,徹底而發露之,則拍案叫絕曰: 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感人之深,莫此為甚。此其二。此二者實文章之真諦,筆舌之能事。苟能批此窾、 導此竅,則無論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而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說若。 故曰: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也!由前之說,則理想派小說尚焉;由后之說,則寫實派小 說尚焉。小說种目雖多,未有能出此兩派范圍外者也。 抑小說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煙中而為其所烘,如 近墨朱處而為其所染,《楞伽經》所謂“迷智為識,轉識成智”者,皆恃此力。人之讀 一小說也,不知不覺之間,而眼識為之迷漾,而腦筋為之搖颺,而神經為之營注,今日 變一二焉,明日變一二焉,剎那剎那,相斷相續,久之而此小說之境界,遂入其靈台而 据之,成為一特別之原質之种子。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者,旦旦而熏之, 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一切器世間、有情世間之所以成、 所以住,皆此為因緣也。而小說則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縱眾生者也。二曰浸,熏以空間 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廣狹;浸以時間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長短。浸也 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人之讀一小說也,往往既終卷后,數日或數旬而終不能釋然。 讀《紅樓》竟者,必有余戀,有余悲;讀《水滸》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何也?浸 之力使然也。等是佳作也,而其卷帙愈繁、事實愈多者,則其浸人也亦愈甚!如酒焉: 作十日飲,則作百日醉。我佛從菩提樹下起,便說偌大一部《華嚴》,正以此也。三曰 刺,刺也者,刺激之義也。熏、浸之力,利用漸;刺之力,利用頓。熏、浸之力,在使 感受者不覺;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驟覺。刺也者,能入于一剎那頃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 者也。我本藹然和也,乃讀林沖雪天三限、武松飛云浦厄,何以忽然發指?我本愉然樂 也,乃讀晴雯出大觀園、黛玉死瀟湘館,何以忽然淚流?我本肅然庄也,乃讀實甫之琴 心、酬簡,東塘之眠香、訪翠,何以忽然情動?若是者,皆所謂刺激也。大抵腦筋愈敏 之人,則其受刺激力也愈速且劇。 而要之必以其書所含刺激力之大小為比例。禪宗之一棒一喝,皆利用此刺激力以度 人者也。此力之為用也,文字不如語言。 然語言力所被,不能廣、不能久也,于是不得不乞靈于文字。 在文字中,則文言不如其俗語,庄論不如其寓言,故具此力最大者,非小說末由! 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內而脫之使出,實佛法之最上乘也。 凡讀小說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書中,而為其書之主人翁。 讀《野叟曝言》者,必自擬文素臣;讀《石頭記》者,必自擬賈寶玉;讀《花月痕》 者,必自擬韓荷生若韋痴珠;讀梁山泊者,必自擬黑旋風若花和尚;雖讀者自辯其無是 心焉,吾不信也。夫既化其身以入書中矣,則當其讀此書時,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 界以入于彼界,所謂華嚴樓閣,帝网重重,一毛孔中万億蓮花,一彈指頃百千浩劫,文 字移人,至此而极!然則吾書中主人翁而華盛頓,則讀者將化身為華盛頓;主人翁而拿 破侖,則讀者將化身為拿破侖;主人翁而釋迦、孔子,則讀者將化身為釋迦、孔子,有 斷然也。度世之不二法門,豈有過此?此四力者,可以盧牟一世,亭毒群倫,教主之所 以能立教門,政治家所以能組織政党,莫不賴是。文家能得其一,則為文豪;能兼其四, 則為文圣。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則可以福億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惡,則可以毒万 千載。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說。可愛哉小說!可畏哉小說! 小說之為体,其易人人也既如彼,其為用之易感人也又如此,故人類之普通性,嗜 他文不如其嗜小說,此殆心理學自然之作用,非人力之所得而易也。此又天下万國凡有 血气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縣神州之民也。夫既已嗜之矣,且遍嗜之矣,則小說之在一 群也,既已如空气如菽粟,欲避不得避,欲屏不得屏,而日日相与呼吸之餐嚼之矣。于 此其空气而苟含有穢質也,其菽粟而苟含有毒性也,則其人之食息于此間者,必憔悴, 必萎病,必慘死,必墮落,此不待蓍龜而決也。于此而不洁淨其空气,不別擇其菽粟, 則雖日餌以參苓,日施以刀圭,而此群中人之老、病、死、苦,終不可得救。知此義, 則吾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原,可以識矣。吾中國人狀元宰相之思想何自來乎?小說也, 吾中國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來乎?小說也;吾中國人江湖盜賊之思想何自來乎?小說 也;吾中國人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來乎?小說也。若是者,豈嘗有人焉,提其耳而誨之, 傳諸缽而授之也?而下自屠爨販卒嫗娃童稚,上至大人先生高才碩學,凡此諸思想必居 一于是。莫或使之,若或使之。蓋百數十种小說之力直接間接以毒人,如此其甚也。即 有不好讀小說者,而此等小說,既已漸潰社會,成為風气;其未出胎也,固已承此遺傳 焉;其既入世也,又复受此感染焉。雖有賢智,亦不以自拔,故謂之間接。今我國民, 惑堪輿,惑相命,惑卜筮,惑祈禳,因風水而阻止鐵路,阻止開礦,爭墳墓而闔族械斗, 殺人如草,因迎神賽會而歲耗百万金錢,廢時生事,消耗國力者,曰惟小說之故。今我 國民慕科第若膻,趨爵祿若騖,奴顏婢膝,寡廉鮮恥,惟思以十年螢雪,暮夜苞苴,易 其歸驕妻妾、武斷鄉曲一日之快,遂至名節大防掃地以盡者,曰惟小說之故。 今我國民輕棄信義,權謀詭詐,云翻雨覆,苛刻涼薄,馴至盡人皆机心,舉國皆荊 棘者,曰惟小說之故。今我國民輕薄無行,沈溺聲色,綣戀床第,纏綿歌泣于春花秋月, 銷磨其少壯活潑之气;青年子弟,自十五歲至三十歲,惟以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為 一大事業,儿女情多,風云气少,甚者為傷風敗俗之行,毒遍社會,曰惟小說之故。今 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處處為梁山之盟,所謂“大碗酒,大塊 肉,分秤稱金銀,論套穿衣服”等思想,充塞于下等社會之腦中,遂成為哥老、大刀等 會,卒至有如義和拳者起,淪陷京國,啟召外戎,曰惟小說之故。嗚呼!小說之陷溺人 群,乃至如是!乃至如是!大圣鴻哲數万言諄誨之而不足者,華士坊賈一二書敗坏之而 有餘!斯事既愈為大雅君子所不屑道,則愈不得不專歸于華士坊賈之手。而其性質,其 位置,又如空气然,如菽粟然,為一社會中不可得避、不可得屏之物,于是華士坊賈, 遂至握一國之主權而操縱之矣。 嗚呼!使長此而終古也,則吾國前途,尚可問耶?尚可問耶?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