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最近有幸,連讀兩本出色的新詩。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巒”。兩位都是愛山的詩人。詩人哪有不愛山的?可是這兩位詩人對于山有不尋常的体會、了解,与感情。使我這久居城市樊籠的人,讀了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學家,游遍天下,到處造林。他為了職業關系,也非經常上山不可。我曾陪他游過阿里山,在傳說鬧鬼的賓館里住了一晚,殺雞煮酒,看樹面山(當然沒有遇見鬼,不過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剝啄聲,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實乃一只巨大的扑燈蛾在扑通著想要進屋取暖)。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對我講解森林學,我們只是看樹看山,有說有笑,不及其他。他在后記里說:“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開山,而爬山最能表達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熱誠。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詩是寂寞的,我是寂寞: 有一些空虛 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 山,你的名字是寂寞, 我在寂寞時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時想找伴侶,尋熱鬧。夏菁寂寞時想山。山最和他談得來。其中有一點泛神論的味道,把山當做是有生命的東西。山不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頭,要不然怎能“相對兩不厭”呢?在山里他執行他的業務,顯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進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著一團火。夏菁和山太親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嫵媚。他的詩,雖然不像喜馬拉雅山,不像落磯山那樣的岑崟參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蘊藉多情。格律謹嚴,文字洗煉,据我看像是有英國詩人郝斯曼的風味,也有人說像佛勞斯特。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讀了好多遍,韻味無窮。 每到二月十四 我就想到情人市, 想到相如的私奔, 范侖鐵諾的獻花人。 每到二月十四 想到獻一首歌詞。 那首短短的歌詞 十多年還沒寫完: 還沒想好意思, 更沒有譜上曲子。 我總覺得慚愧不安, 每到二月十四。 每到二月十四, 我心里澎湃不停, 要等我情如止水, 也許會把它完成。 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羅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裝飾得非常動人。”我在科羅拉多州住過一年,沒听說北部有情人市,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九六○年時人口尚不及万),不過沒關系,光是這個地方就夠引起人的遐思。凡是有情的人,哪個沒有情人?情人遠在天邊,或是已經隔世,都是令人悵惘的事。二月十四是情人節,想到情人市与情人節,難怪詩人心中澎湃。 楚戈是豪放的浪漫詩人。《散步的山巒》有詩有書有畫,集三絕于一卷。楚戈的位于雙溪村絕頂的“延宕齋”,我不曾造訪過,想來必是一個十分幽雅窮居獨游的所在,在那里 可以看到 山外還有 山山山山 山外之山不是只露一個山峰 而是朝夕變換 呈現各种不同的姿容 誰知望之儼然的 山也是如此多情 謝靈運《山居賦》序:“古巢居穴處者曰岩栖,棟宇居山者曰山居……山居良有异乎市塵,抱疾就閒,順從性情。”楚戈并不閒,故宮博物院鑽研二十年,寫出又厚又重的一大本《中國古物》,我參觀他的畫展時承他送我一本,我拿不動,他抱書送我到家,我很感動。如今他搜集舊作,自稱是“古物出土”,有詩有畫,時常是運行書之筆,寫篆書之体,其姿肆不下于鄭板橋。 山巒可以散步嗎?出語惊人。有人以為“有點不通”,楚戈的解釋是:“我以為山會行走……我并不把山看成一堆死岩。”禪家形容人之開悟的三階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終乃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是超凡入圣、超圣入凡的意思。看楚戈所寫“山的變奏”,就知道他懂得禪。他不僅對山有所悟,他半生坎坷,嘗盡人生滋味,所謂“煩惱即菩提”,對人生的真諦他也看破了。我讀他的詩,有一种說不出的震撼。 夏菁和楚戈的詩,風味迥异,而有一點相同:他們都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他們偶然也用典,但是沒有故弄玄虛的所謂象征。我想新詩若要有開展,應該循著這一條路走。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