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發展知識上的鑒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一個人能知道何所愛何所惡,便是嘗到了知識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滿歷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對于俄國或捷克的時事极為熟識,可是他們的態度或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社交集會里碰到這么一個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沒有的事了。我曾碰見過這种人,覺得談話中無論講到甚么話題,他們總有一些事實或數字可以提出來,可是他們的見解是令人气短的。這种人有廣博的學問,可是缺乏見識或鑒賞力。博學僅是塞滿一些事實或見聞而已,可是鑒賞力或見識卻是基于藝術的判斷力。中國人講到學者的時候,普通是分為學、行、識1的。對于歷史學家,尤其是以這三點為批評的標准;一部歷史也許寫得极為淵博,可是完全沒有見識,在批判歷史上的人物的事跡時,作者也許沒有一點獨出心裁的見解或深刻的理解力。要見聞廣博,要搜集事實和詳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有許多事實,我們要將之塞滿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選擇重要事實時所需要的見識,卻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這要看個人的觀點如何。 -------- 1一個人對于歷史或時事的見識,也許會比別人更“高”,這就是我們所謂“解釋力”。 所以,有教育的人是一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笛擰R桓鋈吮匭□芄謊案{康祝o匭刖哂卸懶□吶卸狹Γo匭氬皇莧魏紊緇嵫□模景菕撮窊捌齱撮窊盛b醯模y蜓□康暮I鄧迨p拍芄揮屑蝷gk蚣丁N頤淺扇說納瓥艮瑗抭羝葷P磯秦I島推G說畝篳Rmk□好q暮I擔p聘坏暮I擔n輊羆I擔晾姨I擔溶朵蟦I擔痊顳韜G說氖蝑A似G說囊帳跫遙似G說畝啦謎擼x推G說男睦硌□搖>隤うv鱍□一岣嫠呶頤撬擔閡桓鋈碩羿h貝簻Yξ腹倌艿幕□At雜諍罄瓷髕B系囊靶模{獢撮窊x馱鶉渦模酗膨r惺檔墓叵擔y蛩蕩蟊忝亟嵩斐梢桓鋈說牧嘵牡男鄖椋揮屑兜娜頌荓g只暗氖焙穎飭w靡恍χ彌~R桓鋈俗齟□聳攏o閌譴□耍頂玥謕蝬T鑫按□拿偭祠早A窕暺玥蹓嚝H竘埴D篴F轡頤遣輝埴D狾障旲笙_窒湃恕? 所以,見識和膽量是有密切的關系的,中國人往往把識和膽連在一起;而我們知道,膽量或獨立的判斷是人類中一种多么難得的美德。我們看見一切有特殊建樹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時代都有這种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性。這种人如果不喜歡一個詩人,便表示不喜歡,縱使那個詩人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詩人;當他确實喜歡一個詩人時,他便能夠說出喜歡他的理由來,因為這是他的內心判斷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謂文學上的鑒賞力。如果當時盛行的繪畫學派的主張,使他的藝術本能感覺不快,他也會加以反對。這就是藝術上的鑒賞力。一种流行的哲學理論或時髦的觀念,縱使得到了一些最偉大的人物的贊助,他也會表示漠然的態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悅誠服,才愿相信一個作家的話;如果一個作家能使他信服,那個作家便是對的,可是如果那個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對的,而那個作家是錯的。這就是知識上的鑒賞力。這种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的判斷無疑地需要相當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這個自我便是一個人唯一可以依附的東西,一個研究者一旦放棄了個人判斷的權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說了。 孔子似乎覺得學而不思比思而不學更為危險,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在當時一定看見過許多學而不思的學生,所以才提出這個警告;這個警告正是現代學校里极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現代教育和現代學校制度大抵是鼓勵學生求學問,而忽略鑒別力,同時認為把學識填滿腦中,就是終极的目的,好象大量的學問便能夠造成一個有教育的人似的。可是學校為什么不鼓勵思想呢?教育制度為什么把追求學問的快樂,歪曲而成堆塞學識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工作呢?我們為什么比較注重學問而不注重思想呢?我們怎么可以因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念完了若干規定的心理學,中古史,邏輯,和“宗教”的學分,而便稱他做受過教育的人呢?學校為什么要有分數和文憑呢?分數和文憑在學生們心中為什么會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簡單的。我們之所以有這個制度,就是因為我們是在教育大批的人,象工厂里大量生產一樣,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須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運行。學校為保護其名譽,使其出品標准化起見,必須以文憑為證明。于是,有文憑便有分等級的必要,有分等級的必要便有學校的分數;為著要給分數起見,學校必須有背誦,大考,和小考。這造成了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無法可以避免。可是學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們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為這么一來,學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實的記憶,而不是鑒賞力或判斷力的發展了。我自己也曾做過教師,我知道出一些關于歷史日期的問題,是比出一些含糊的問題更容易的。同時批定分數也比較容易。 這個制度實行之后,我們便會碰到一种危險,就是我們會忘掉我們已經背棄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將背棄教育的真理想;所謂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經說過,就是發展知識上的鑒賞力。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句話記起來還是很有用的。世間沒有所謂必修的科目,也沒有什么人人必讀之書,甚至莎士比亞的著作也不是必讀之書。學校制度中似乎有一個愚蠢的觀念,以為我們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歷史知識或地理知識,要做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便非念這些東西不可。我曾受過相當的教育,雖則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一個時候以為哈凡拿(Havana)是一個鄰近古巴的島嶼。學校制定必修課程有一种危險,就是認為一個人如果念完這些必修的課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個受過教育者所應知道的學識。所以,一個畢業生在离開學校之后,便不再學習什么東西,也不再讀什么書,這是完全合邏輯的情形,因為他已經學到所應該知道的東西了。 我們必須放棄“知識可以衡量”的觀念。庄子說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的追求終究是和探索一個新大陸一樣,或如佛朗士(Anatole France)所說“靈魂的冒險”一樣。如果一個虛怀若谷的,好問的,好奇的,冒險的心智始終保持著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識的追求就會成為歡樂的事情,而不會變成痛苦的工作。我們必須放棄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填塞見聞的方法,而實現這种積极的,生長的,個人的歡樂的理想,文憑和分數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們所重視,知識的追求便可成為積极的活動,因為學生至少須問自己為什么要讀書。學校現在已經替學生解答這個問題了,因為學生知道他讀大學一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學二年級生,讀大學二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學三年級生,心中一點疑問也沒有。這一切外來的計划都應該置諸不顧,因為知識的追求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情,与別人無干。現在的學生是為注冊主任而讀書的,許多好學生則是為他們的父母,教師,或未來的妻子而讀書,使他們對得起出錢給他們讀大學的父母,或因為他們要使一個善待他們的教師歡喜,或希望畢業后可以得到較高的薪俸以養家。我覺得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識的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情,与別人無關,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种積极的、歡樂的事情。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