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三月十八日段祺瑞,賈德耀,章士釗們使衛兵槍殺民眾,通緝五個所謂“暴徒首領”之后,報上還流傳著一張他們想要第二批通緝的名單。對于這名單的編纂者,我現在并不想研究。但將這一批人的籍貫職務調查開列起來,卻覺得取舍是頗為巧妙的。先開前六名,但所任的職務,因為我見聞有限,所以也許有遺漏: 一 徐謙(安徽)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委員,中俄大學校長,廣東外交團代表主席。 二 李大釗(直隸)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校長室秘書。 三 吳敬恒(江蘇)清室善后委員會監理。 四 李煜瀛(直隸)俄款委員會委員長,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長,中法大學代理校長,北大教授。 五 易培基(湖南)前教育總長,現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 六 顧兆熊(直隸)俄款委員會委員,北大教務長,北京教育會會長。 四月九日《京報》云:“姓名上尚有圈點等符號,其意不明。……徐李等五人名上各有三圈,吳稚暉雖列名第三,而僅一點。余或兩圈一圈或一點,不記其詳。”于是就有人推測,以為吳老先生之所以僅有一點者,因章士釗還想引以為重,以及別的原因云云。案此皆未經開列職務,以及未見陳源《閒話》之故也。只要一看上文,便知道圈點之別,不過表明“差缺”之是否“优美”〔2〕。監理是點查物件的監督者,又沒有什么薪水,所以只配一點;而別人之“差缺”則大矣,自然值得三圈。“不記其詳”的余人,依此類推,大約即不至于有大錯。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風”〔3〕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太煞風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再寫下去罷,計開: 七 陳友仁(廣東)前《民報》英文記者,現《國民新報》英文記者。 八 陳啟修(四川)中俄大學教務長,北大教授,女師大教授,《國民新報副刊》編輯。 九 朱家驊(浙江)北大教授。 十 蔣夢麟(浙江)北大教授,代理校長。 十一 馬裕藻(浙江)北大國文系主任,師大教授,前女師大總務長現教授。 十二 許壽裳(浙江)教育部編審員,前女師大教務長現教授。 十三 沈兼士(浙江)北大國文系教授,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女師大教授。 十四 陳 垣(廣東)前教育次長,現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北大導師。 十五 馬敘倫(浙江)前教育次長,教育特稅督辦,現國立師范大學教授,北大講師。 十六 邵振青(浙江)《京報》總編輯。 十七 林玉堂(福建)北大英文系教授,女師大教務長,《國民新報》英文部編輯,《語絲》撰稿者。 十八 蕭子升(湖南)前《民報》編輯,教育部秘書,《猛進》撰稿者。 十九 李玄伯(直隸)北大法文系教授,《猛進》撰稿者。 二十 徐炳昶(河南)北大哲學系教授,女師大教授,《猛進》撰稿者。 二十一 周樹人(浙江)教育部僉事,女師大教授,北大國文系講師,中國大學講師,《國副》編輯,《莽原》編輯,《語絲》撰稿者。 二十二 周作人(浙江)北大國文系教授,女師大教授,燕京大學副教授,《語絲》撰稿者。 二十三 張鳳舉(江西)北大國文系教授,女師大講師,《國副》編輯,《猛進》及《語絲》撰稿者。 二十四 陳大齊(浙江)北大哲學系教授,女師大教授。 二十五 丁維汾(山東)國民党。 二十六 王法勤(直隸)國民党,議員。 二十七 劉清揚(直隸)國民党婦女部長。 二十八 潘廷干二十九 高魯(福建)中央觀象台長,北大講師。 三 十 譚熙鴻(江蘇)北大教授,《猛進》撰稿者。 三十一 陳彬和(江蘇)前平民中學教務長,前天津南開學校總務長,現中俄大學總務長。 三十二 孫伏園(浙江)北大講師,《京報副刊》編輯。 三十三 高一涵(安徽)北大教授,中大教授,《現代評論》撰稿者。 三十四 李書華(直隸)北大教授,《猛進》撰稿者。 三十五 徐寶璜(江西)北大教授,《猛進》撰稿者。 三十六 李麟玉(直隸)北大教授,《猛進》撰稿者。 三十七 成平(湖南)《世界日報》及《晚報》總編輯,女師大講師。 三十八 潘蘊巢(江蘇)《益世報》記者。 三十九 羅敦偉(湖南)《國民晚報》記者。 四 十 鄧飛黃(湖南)《國民新報》總編輯。 四十一 彭齊群(吉林)中央觀象台科長,《猛進》撰稿者。 四十二 徐巽(安徽)中俄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長。 四十三 高穰(福建)律師,曾擔任女師大學生控告章士釗劉百昭事。 四十四 梁 鼎四十五 張平江(四川)女師大學生。 四十六 姜紹謨(浙江)前教育部秘書。 四十七 郭春濤(河南)北大學生。 四十八 紀人慶(云南)大中公學教員。 以上只有四十八人,五十缺二,不知是失抄,還是像九六的制錢似的,這就算是足串了。至于職務,除遺漏外,怕又有錯誤,并且有几位是為我所一時無從查考的。但即此已經足夠了,早可以看出許多秘密來—— 甲.改組兩個机關: 1.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 2.清室善后委員會。 乙.“掃除”三個半學校: 1.中俄大學; 2.中法大學; 3.女子師范大學; 4.北京大學之一部分。 丙.扑滅四种報章: 1.《京報》; 2.《世界日報》及《晚報》; 3.《國民新報》; 4.《國民晚報》。 丁.“逼死”兩种副刊: 1.《京報副刊》; 2.《國民新報副刊》。 戊.妨害三种期刊: 1.《猛進》; 2.《語絲》; 3.《莽原》。 “孤桐先生”是“正人君子”一流人,“党同伐异”〔4〕怕是不至于的,“睚眥之怨”〔5〕或者也未必報。但是趙子昂的畫馬〔6〕,豈不是据說先對著鏡子,摹仿形態的么?据上面的鏡子,從我的眼睛,還可以看見一些額外的形態—— 1.連替女師大學生控告章士釗的律師都要獲罪,上面已經說過了。 2.陳源“流言”中的所謂“某籍”〔7〕,有十二人,占全數四分之一。 3.陳源“流言”中的所謂“某系”(案蓋指北大國文系也),計有五人。 4.曾經發表反章士釗宣言的北大評議員十七人〔8〕,有十四人在內。 5.曾經發表反楊蔭榆宣言的女師大教員七人,有三人在內,皆“某籍”。 這通緝如果實行,我是想要逃到東交民巷或天津去的〔9〕; 能不能自然是別一問題。這种舉動雖將為“正人君子”所冷笑,但我卻不愿意為要博得這些東西的夸獎,便到“孤桐先生”的麾下去投案。但這且待后來再說,因為近几天是“孤桐先生”也如“政客,富人,和革命猛進者及民眾的首領”一般,“安居在東交民巷里”〔10〕了。 這一篇是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三日作的,就登在那年四月的《京報副刊》上,名單即見于《京報》。用“唯飯史觀”〔11〕的眼光,來探究所以要捉這湊成“大衍之數”〔12〕的人們的原因,雖然并不出奇,但由今觀之,還覺得“不為無見”。本來是要編入《華蓋集續編》中的,繼而一想,自己雖然走出北京了,但其中的許多人,卻還在軍閥勢力之下,何必重印舊賬,使叭儿狗們記得起來呢。 于是就抽掉了。但現在情勢,卻已不同,雖然其中已有兩人被殺〔13〕,數人失蹤,而下通緝令之權,則已非段章諸公所有,他們万一不慎,倒可以為先前的被緝者所緝了。先前的有几個被緝者的座前,現在也許倒要有人開單來獻,請緝別人了。《現代評論》也不但不再豫料革命之不成功,且登廣告云:“現在國民政府收复北平,本周刊又有銷行的机會(謹案:妙极)了”〔14〕了。而浙江省党務指導委員會宣字一二六號令,則將《語絲》“嚴行禁止”〔15〕了。此之所以為革命歟。因見語堂的《翦拂集》〔16〕內,提及此文,便從小箱子里尋出,附存于末,以為紀念。 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日,魯迅記。 ※ ※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六日《京報副刊》。 〔2〕“优美的差缺” 這是引用陳西瀅的話。參看《無花的薔薇之二》注〔11〕。 〔3〕“整頓學風” 參看《“碰壁”之余》注〔4〕。 〔4〕“党同伐异” 參看《題記》注〔5〕。 〔5〕“睚眥之怨” 參看《新的薔薇》注〔7〕。 〔6〕趙子昂的畫馬 參看《不是信》注〔17〕。陳西瀅在《致志摩》中攻擊魯迅說:“你見過趙子昂——是不是他?——畫馬的故事罷?他要畫一個姿勢,就對鏡伏地做出那個姿勢來。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是對了他的大鏡子寫的,沒有一句罵人的話不能應用在他自己的身上。” 〔7〕“某籍”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作者与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錢玄同、沈兼士、周作人七人,針對楊蔭榆開除女師大學生自治會職員的行徑,聯名發表《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同月三十日,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二十五期的《閒話》中攻擊這個宣言,其中有“以前我們常常听說女師大的風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勢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動”的話。某籍,指浙江。參看《并非閒話》注〔8〕。 〔8〕一九二五年八月,北京大學評議會為了反對章士釗非法解散女師大,議決与教育部脫离關系,宣布獨立,有十七位教員曾發表《致本校同事公函》。這里說的北大評議員反章士釗宣言即指此事。 〔9〕逃到東交民巷或天津 一九二六年春夏間,馮玉祥國民軍与奉系軍閥張作霖等作戰期間,國民軍因發覺段祺瑞勾結奉軍,于四月九日包圍執政府,收繳衛隊槍械,段祺瑞、章士釗等逃匿東交民巷(當時外國使館所在地)。又一九二五年五月間,章士釗因禁止愛國學生紀念“五七”國恥日,遭到學生群眾的反對,曾逃往天津躲避。 〔10〕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發表的《閒話》中曾對當時北方的革命力量加以諷刺說:“每一次飛艇(按指奉軍飛机)正在我頭上翱翔著的時候,我就免不了羡慕那些安居在東交民巷的政客,富人,和革命猛進者及民眾的首領。” 〔11〕“唯飯史觀” 這是諷刺陳西瀅的。陳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四十九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閒話》中說:“我是不信唯物史觀的,可是中國的政治,我相信實在可以用唯物觀來解釋,也只可這樣的解釋。种种的戰爭,种种的政變,出不了‘飯碗問題’四個字。” 〔12〕“大衍之數” 語見《周易·系辭》:“大衍之數五十。”后來“大衍”就成為五十的代詞。 〔13〕指李大釗及邵振青。李大釗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北京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絞殺;邵振青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在北京被奉系軍閥張宗昌槍殺。 〔14〕《現代評論》的這個廣告登在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二日北京《新晨報》。 〔15〕一九二八年九月,國民党浙江省党務指導委員會以“言論乖謬,存心反動”的罪名,查禁書報十五种,《語絲》是其中的一种。 〔16〕林語堂(1895—1976) 名玉堂,福建龍溪人,作家。語絲社成員。曾留學美國、德國,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文科主任。他在北京任教時,曾對青年學生反對章士釗的斗爭表示支持。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主編《論語》、《人間世》等雜志,提倡“幽默”和“閒适”,為當時國民党反動統治粉飾太平。《翦拂集》是他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間所作雜文的結集,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北新書局出版。集中有《“發微”与“告密”》一文,內容是揭露段祺瑞、章士釗等在三一八慘案中的無恥手段,其中曾提及作者這篇文章,有“魯迅先生以其神异之照妖鏡一照,照得各种的丑態都照出來”等語。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