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白道 杜衡和蘇汶〔2〕先生在今年揭破了文壇上的兩种秘密,也是坏風气:一种是批評家的圈子,一种是文人的化名。但他還保留著沒有說出的秘密——圈子中還有一种書店編輯用的橡皮圈子,能大能小,能方能圓,只要是這一家書店出版的書籍,這邊一套,“行”,那邊一套,也“行”。 化名則不但可以變成別一個人,還可以化為一個“社”。這個“社”還能夠選文,作論,說道只有某人的作品,“行”,某人的創作,也“行”。 例如“中國文藝年鑒社”所編的《中國文藝年鑒》〔3〕前面的“鳥瞰”。据它的“瞰”法,是:蘇汶先生的議論,“行”,杜衡先生的創作,也“行”。 但我們在實際上再也尋不著這一個“社”。 查查這“年鑒”的總發行所:現代書局;看看《現代》〔4〕雜志末一頁上的編輯者:施蟄存,杜衡。 Oho! 孫行者神通廣大,不單會變鳥獸虫魚,也會變廟宇,眼睛變窗戶,嘴巴變廟門,只有尾巴沒處安放,就變了一枝旗竿,豎在廟后面。〔5〕但那有只豎一枝旗竿的廟宇的呢?它的被二郎神看出來的破綻就在此。 “除了万不得已之外”,“我希望”一個文人也不要化為“社”,倘使只為了自吹自捧,那真是“就近又有點卑劣了”。〔6〕 五月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三日《中華日報·動向》。 〔2〕杜衡即蘇汶。他所說“批評家的圈子”,參看本卷第429頁注〔2〕。他所說“文人的化名”,見一九三四年五月《現代》月刊第五卷第一期他所發表的《談文人的假名》。 〔3〕《中國文藝年鑒》指一九三二年上海現代書局出版的《中國文藝年鑒》,杜衡、施蟄存編輯。年鑒卷首的《一九三二年中國文壇鳥瞰》一文,為蘇汶鼓吹的“文藝自由論”辯護,同時吹捧杜衡在創作方面對現實主義文學“給了最大的供獻”。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日本增田涉信中曾說:“所謂‘文藝年鑒社’,實際并不存在,是現代書局的變名。寫那篇《鳥瞰》的人是杜衡,一名蘇汶,……在那篇《鳥瞰》中,只要与現代書局刊物有關的人,都寫得很好,其他的人則多被抹殺。而且還假冒別人文章來吹捧自己。”〔4〕《現代》文藝月刊,施蟄存、杜衡編輯,上海現代書局出版,一九三二年五月創刊,一九三五年三月改為綜合性月刊,汪馥泉編輯,同年五月出至第六卷第四期停刊。 〔5〕孫行者和二郎神斗法,尾巴變成旗竿的故事,見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 〔6〕蘇汶在《談文人的假名》中曾說:“用筆名無可反對,但我希望除了万不得已之外,每人是用著固定的筆名為妥……”又說:“有一种是為的逃避文責,就近又有點卑劣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