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稱為神的和稱為魔的戰斗了,并非爭奪天國,而在要得地獄的統治權。所以無論誰胜,地獄至今也還是照樣的地獄。兩大古文明國的藝術家握手〔2〕了,因為可圖兩國的文明的溝通。溝通是也許要溝通的,可惜“詩哲”〔3〕又到意大利去了。 “文士”和老名士戰斗,因為……,——我不知道要怎樣。但先前只許“之乎者也”的名公捧角,現在卻也准ABCD的“文士”入場了。這時戲子便化為藝術家,對他們點點頭。新的批評家要站出來么?您最好少說話,少作文,不得已時,也要做得短。但總須弄几個人交口說您是批評家。那么,您的少說話就是高深,您的少作文就是名貴,永遠不會失敗了。 新的創作家要站出來么?您最好是在發表過一篇作品之后,另造一個名字,寫點文章去恭維:倘有人攻擊了,就去辯護。而且這名字要造得艷麗一些,使人們容易疑心是女性〔4〕。倘若真能有這樣的一個,就更佳;倘若這一個又是愛人,就更更佳。“愛人呀!”這三個字就多么旖旎而饒于詩趣呢?正不必再有第四字,才可望得到奮斗的成功。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一期。 〔2〕兩大古文明國的藝術家握手指一九二四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時与我國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的握手。參看《墳·論照相之類》第三節。 〔3〕“詩哲”指泰戈爾。當時報紙報導中稱他為“印度詩哲”。 〔4〕化名寫文章為自己的作品辯護的事,當時曾多有發生。如北大學生歐陽蘭所作獨幕劇《父親的歸來》,几全系抄襲日本菊池寬所著的《父歸》,經人在《京報副刊》指出后,除歐陽蘭本人作文答辯外,還出現署名“琴心”的女師大學生也作文替他辯護。不久,又有人揭發歐陽蘭抄襲郭沫若譯的雪萊詩,“琴心”和另一“雪紋女士”又連寫几篇文字替他分辯。事實上,“琴心”和“雪紋女士”的文字,都是歐陽蘭自己作的。又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八日《京報副刊》發表署名“芳子”的《廖仲潛先生的“春心的美伴”》一文,恭維廖的作品“是‘真’是‘美’是‘詩’的小說”,魯迅在《兩地書·一五》中說:“我現在疑心‘芳子’就是廖仲潛,實無其人,和‘琴心’一樣的”。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