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新俄畫選》小引




  大約三十年前,丹麥批評家喬治g勃蘭兌斯(Georg。攏穎幔睿洌澹螅鍨玻病秤*帝制俄國,作《印象記》,惊為“黑土”。果然,他的觀察證實了。從這“黑土”中,陸續長育了文化的奇花和喬木,使西歐人士震惊,首先為文學和音樂,稍后是舞蹈,還有繪畫。

  但在十九世紀末,俄國的繪畫是還在西歐美術的影響之下的,一味追隨,很少獨創,然而握美術界的霸權,是為學院派(Academismus)〔3〕。至九十年代,“移動展覽會派”〔4〕出現了,對于學院派的古典主義,力加掊擊,斥模仿,崇獨立,終至收美術于自己的掌中,以鼓吹其見解和理想。然而排外則易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嬰,所以后來,藝術遂見衰落,而祖述法國色彩畫家綏珊的一派(Cezannist)〔5〕興。同時,西南歐的立体派和未來派〔6〕,也傳入而且盛行于俄國。

  十月革命時,是左派(立体派及未來派)全盛的時代,因為在破坏舊制——革命這一點上,和社會革命者是相同的,但問所向的目的,這兩派卻并無答案。尤其致命的是雖屬新奇,而為民眾所不解,所以當破坏之后,漸入建設,要求有益于勞農大眾的平民易解的美術時,這兩派就不得不被排斥了。其時所需要的是寫實一流,于是右派遂起而占了暫時的胜利。但保守之徒,新力是究竟沒有的,所以不多久,就又以自己的作品證明了自己的破滅。

  這時候,是對于美術和社會底建設相結合的要求,左右兩派,同歸失敗,但左翼中實已先就起了分崩,离合之后,別生一派曰“產業派”〔7〕,以產業主義和机械文明之名,否定純粹美術,制作目的,專在工藝上的功利。更經和別派的斗爭,反對者的离去,終成了以泰忒林(Tatlin)和羅直兼珂(Rodschenko)為中心的“构成派”(Konstructivismus)〔8〕。他們的主張不在Komposition而在Konstruktion〔9〕,不在描寫而在組織,不在創造而在建設。羅直兼珂說,“美術家的任務,非色和形的抽象底認識,而在解決具体底事物的构成上的任何的課題。”這就是說,构成主義上并無永久不變的法則,依著其時的環境而將各個新課題,從新加以解決,便是它的本領。既是現代人,便當以現代的產業底事業為光榮,所以產業上的創造,便是近代天才者的表現。汽船,鐵橋,工厂,飛机,各有其美,既嚴肅,亦堂皇。于是构成派畫家遂往往不描物形,但作几何學底圖案,比立体派更進一層了。如本集所收Krinsky〔10〕的三幅中的前兩幅,便可作顯明的標准。Gastev〔11〕是主張善用時間,別樹一幟的,本集只收了一幅。

  又因為革命所需要,有宣傳,教化,裝飾和普及,所以在這時代,版畫——木刻,石版,插畫,裝畫,蝕銅版——就非常發達了。左翼作家之不甘离開純粹美術者,頗遁入版畫中,如瑪修丁〔12〕(有《十二個》中的插畫四幅,在《未名叢刊》中),央南珂夫〔13〕(本集有他所作的《小說家薩彌亞丁像》)是。构成派作家更因和產業結合的目的,大行活動,如羅直兼珂和力錫茲基〔14〕所裝飾的現代詩人的詩集,也有典型的藝術底版畫之稱,但我沒有見過一种。

  木版作家,以法孚爾斯基〔15〕(本集有《墨斯科》)為第一,古潑略諾夫(本集有《熨衣的婦女》),保里諾夫〔16〕(本集有《培林斯基像》),瑪修丁,是都受他的影響的。克里格里珂跋〔17〕女士本是蝕銅版畫(Etching)名家,這里所收的兩幅是影畫〔18〕,《奔流》曾經紹介的一幅(《梭羅古勃像》)〔19〕,是雕鏤畫〔20〕,都是她的擅長之作。

  新俄的美術,雖然現在已給世界上以甚大的影響,但在中國,記述卻還很聊聊。這區區十二頁,又真是實不符名,毫不能盡紹介的重任,所取的又多是版畫,大幅杰构,反成遺珠,這是我們所十分抱憾的。

  但是,多取版畫,也另有一些原因:中國制版之術,至今未精,与其變相,不如且緩,一也;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极匆忙,頃刻能辦,二也。《藝苑朝華》〔21〕在初創時,即已注意此點,所以自一集至四集,悉取黑白線圖,但竟為藝苑所棄,甚難繼續,今复送第五集出世,恐怕已是晌午之際了,但仍愿若干讀者們,由此還能夠得到多少裨益。

  本文中的敘述及五幅圖,是摘自癗曙夢的《新俄美術大觀》〔22〕的,其余八幅,則從R.Fueloep-Miller的《TheMindandFaceofBolshevism》〔23〕所載者复制,合并聲明于此。

  一九三○年二月二十五夜,魯迅。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年五月上海光華書局出版的《新俄畫選》。

  《新俄畫選》,朝花社編印的《藝苑朝華》第一期第五輯。內收蘇聯繪畫和木刻十三幅。

  〔2〕喬治g勃蘭兌斯參看本卷第198頁注〔48〕玻場場⊙□號傘□敍呤*紀起在歐洲各國官辦美術學院中形成的藝術流派。他們的創作多取材于基督教故事和權貴生活,恪守死板的格式、追求繁瑣、浮華的細節。俄國的學院派形成于十八世紀,以彼得堡美術學院為中心,代表人物有勃魯尼等。

  〔4〕“移動展覽會派”習稱“巡回展覽畫派”。一八七○年俄國一批現實主義畫家成立“巡回藝術展覽同志會”,經常在各大城市展出作品。他們与學院派對立,反對盲目摹仿西歐,強調描寫俄國本國的題材。他們的作品反映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表現對祖國的愛。這個畫派對俄國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代表人物有克拉姆斯柯依、彼羅夫、列賓、蘇里柯夫等。

  〔5〕綏珊(P.Ce′zanne,1839—1906)通譯塞尚,法國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他認為繪畫的目的是對形、色、節奏、空間的探索,主張借助色彩配合而不依賴明暗效果來表現体積。作品有《自畫像》、《玩紙牌者》等。Cezannist,即塞尚派。一九一○年俄國出現一批青年畫家,稱為“紅方塊王子派”,他們崇拜和摹仿塞尚等的作品,追求“色彩印象”的描寫。代表人物有康恰洛夫、瑪希科夫等。〔6〕立体派二十世紀初形成于法國的一個畫派。參看本書第197頁注〔41〕。俄國立体派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力錫茲基等。未來派,參看本卷第268頁注〔4〕。十月革命前后,立体派与未來派以破坏傳統,敢于創新的姿態出現,當時一些評論者曾稱他們以及与他們有直接聯系的构成派等是“左派”,而把其他流派稱為“右派”。〔7〕“產業派”從立体派演變而來的蘇聯藝術派別,构成派的前身。他們強調美術應該与社會建設直接結合,提倡工藝的、以日常實用為目的的“產業美術”。

  〔8〕“构成派”二十世紀初期在蘇聯形成的藝術流派。代表人物有泰忒林、羅德欽科、貝夫斯納等。他們主張藝術要直接与工業生產、社會建設結合,反對“純粹藝術”(指一般的繪畫、雕塑等),強調机械的美,主張依靠長方形、圓形及直線等构成作品。泰忒林(B.E.bHVJU,1885—1956),通譯塔特林,构成派創始人。羅*奔嬋攏□粒懓停qTe]MUYT,1891—1956),通譯羅德欽科,构成派代表畫家。〔9〕Komposition,构圖。Konstruktion构成。〔10〕Krinsky克林斯基(^.nRJUIYJZ),蘇聯构成派畫家玻保薄場。牽幔螅簦澹觥【鈾骨蟹穎╗HIVMN),蘇聯畫家。

  〔12〕瑪修丁參看本卷第303頁注〔18〕。〔13〕央南珂夫又譯安宁科夫,參看本書第197頁注〔37〕。〔14〕力錫茲基(Q.X.QJIJ]YJZ,1890—1941)蘇聯版畫家、建筑家。

  〔15〕法浮爾斯基(B.A.WHNTRIYJZ,1886—1964)又譯犯炊䔃夠𤇢姙樟*版畫家。在書籍裝幀和插畫藝術方面有很大成就。作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像》、《伊戈爾王子遠征記》插圖等。參看本書《〈引玉集〉后記》。

  〔16〕古潑略諾夫(H.H.njFRM\UTN,1894—1933)蘇聯盎厨搖W髕酚小*阿芙樂爾巡洋艦》和《母親》、《毀滅》等書的插圖。保里諾夫(l.m.lTNJUTN,1881—?)*𡞲ㄒ氡7蚶錙搗頡K樟砼婊厨搖插圖畫家。作品有《斯維爾德洛夫像》、《普希金像》等。〔17〕克里格里珂跋(c.`.nRjVJYTNH,1869—1941)通銥寺掣窶錕仆蓿姙樟砼*畫家。作品有組畫《戰爭前夜的巴黎》、《詩人影畫集》等。

  〔18〕影畫類似剪影的一种畫,主要表現人和物的側面黑影。〔19〕《梭羅古勃像》載《奔流》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一九二九年一月)。

  〔20〕雕鏤畫又稱干畫,銅版畫的一种,直接在銅版上刻划制版。

  〔21〕《藝苑朝華》參看本書《〈藝苑朝華〉廣告》及其注〔1〕。〔22〕癗曙夢參看本卷108頁注〔17〕。《新俄美術大觀》,論述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蘇俄藝術的著作,一九二五年二月日本東京新潮社出版。

  〔23〕R.Fueloep-Miller勒g菲勒普g米勒。參看本卷第197頁注〔35〕。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