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哈謨生的几句話




  《朝花》〔2〕六期上登過一篇短篇的瑙威作家哈謨生,去年日本出版的《國際文化》〔3〕上,將他算作左翼的作家,但看他几种作品,如《維多利亞》和《饑餓》里面,貴族的處所卻不少。

  不過他在先前,很流行于俄國。二十年前罷,有名的雜志《Nieva》〔4〕上,早就附印他那時為止的全集了。大約他那尼采和陀思妥夫斯基气息,正能得到讀者的共鳴。十月革命后的論文中,也有時還在提起他,可見他的作品在俄國影響之深,至今還沒有忘卻。

  他的許多作品,除上述兩种和《在童話國里》——俄國的游記——之外,我都沒有讀過。去年,在日本片山正雄作的《哈謨生傳》里,看見他關于托爾斯泰和伊孛生的意見,又值這兩個文豪的誕生百年紀念,原是想紹介的,但因為太零碎,終于放下了。今年搬屋理書,又看見了這本傳記,便于三閒〔5〕時譯在下面。

  那是在他三十歲時之作《神秘》里面的,作中的人物那該爾的人生觀和文藝論,自然也就可以看作作者哈謨生的意見和批評。他跺著腳罵托爾斯泰——“總之,叫作托爾斯泰的漢子,是現代的最為活動底的蠢才,……那教義,比起救世軍的唱Halleluiah(上帝贊美歌——譯者)來,毫沒有兩樣。我并不覺得托爾斯泰的精神比蒲斯大將(那時救世軍的主將——譯者)深。

  兩個都是宣教者,卻不是思想家。是買賣現成的貨色的,是弘布原有的思想的,是給人民廉价采辦思想的,于是掌著這世間的舵。但是,諸君,倘做買賣,就得算算利息,而托爾斯泰卻每做一回買賣,就大折其本……不知沉默的那多嘴的品行,要將愉快的人世弄得鐵盤一般平坦的那努力,老嬉客似的那道德的嘮叨,像煞雄偉一般不識高低地胡說的那堅決的道德,一想到他,雖是別人的事,臉也要紅起來……。”

  說也奇怪,這簡直好像是在中國的一切革命底和遵命底的批評家〔6〕的暗瘡上開刀。至于對同鄉的文壇上的先輩伊孛生——尤其是后半期的作品——是這樣說——“伊孛生是思想家。通俗的講談和真的思索之間,放一點小小的區別,豈不好么?誠然,伊孛生是有名人物呀。

  也不妨盡講伊孛生的勇气,講到人耳朵里起茧罷。然而,論理底勇气和實行底勇气之間,舍了私欲的不羈獨立的革命底勇猛心和家庭底的煽動底勇气之間,莫非不見得有放點小小的區別的必要么?其一,是在人生上發著光芒,其一,不過是在戲園里使看客咋舌……要謀叛的漢子,不帶軟皮手套來捏鋼筆杆這一點事,是總應該做的,不應該是能做文章的一個小畸人,不應該僅是為德國人的文章上的一個概念,應該是名曰人生這一個熱鬧場里的活動底人物。伊孛生的革命底勇气,大約是确不至于陷其人于危地的。箱船〔7〕之下,敷設水雷之類的事,比起活的,燃燒似的實行來,是貧弱的桌子上的空論罷了。諸君听見過撕開苧麻的聲音么?嘻嘻嘻,是多么盛大的聲音呵。”

  這于革命文學和革命,革命文學家和革命家之別,說得很露骨,至于遵命文學,那就不在話下了。也許因為這一點,所以他倒是左翼底罷,并不全在他曾經做過各种的苦工。

  最頌揚的,是伊孛生早先文壇上的敵對,而后來成了儿女親家的畢倫存(B.BjoCrnson)〔8〕。他說他活動著,飛躍著,由垾芳N蘼□□苤𢸶剩壻脊嶙□鷗魴*和精神。是有著靈感和神底閃光的瑙威惟一的詩人。但我回憶起看過的短篇小說來,卻并沒有看哈謨生作品那樣的深的感印。在中國大約并沒有什么譯本,只記得有一篇名叫《父親》的,至少翻過了五回。

  哈謨生的作品我們也沒有什么譯本。五四運動時候,在北京的青年出了一种期刊叫《新潮》,后來有一本《新著紹介號》,豫告上似乎是說羅家倫〔9〕先生要紹介《新地》(NewEr-de)。這便是哈謨生做的,雖然不過是一种傾向小說,寫些文士的生活,但也大可以借來照照中國人。所可惜的是這一篇紹介至今沒有印出罷了。

  三月三日,于上海。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九年三月十四日《朝花》周刊第十一期。

  哈謨生(K.Hamsun,1859—1952)又譯哈姆生,挪威小說家。曾當過水手和木工。著有長篇小說《饑餓》、《老爺》等。〔2〕《朝花》文藝刊物,魯迅、柔石合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六日創刊于上海,初為周刊,共出二十期。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改出旬刊。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出至第十二期停刊。周刊第六期登有梅川譯的哈姆生短篇小說《生命之呼聲》。

  〔3〕《國際文化》日本雜志,大河內信威編輯,一九二八年創刊,東京國際文化研究所出版。該刊一九二九年一月號《世界左翼文化戰線的人們》一文,將哈姆生列為左翼作家。

  〔4〕《Nieva》《尼瓦》。俄語^JNH(田地)的音譯,周刊,一八七○年創刊于彼得堡,一九一八年停刊。它是十月革命前俄國發行量最大的雜志,并附出《文叢》,印行俄國及其他國家作家的文集,其中包括《哈姆生全集》。

  〔5〕三閒成仿吾在《洪水》第三卷第二十五期(一九二七年一月)發表的《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一文中,說魯迅“所矜持著的是閒暇,閒暇,第三個閒暇”。

  〔6〕革命底和遵命底的批評家魯迅在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寫的《〈農夫〉譯后附記》中,談到文壇上對托爾斯泰的批評時說:“今年上半年‘革命文學’的創造社和‘遵命文學’的新月社,都向‘淺薄的人道主義’進攻”。

  〔7〕箱船應譯作方舟,即《圣經g創世記》中諾亞的方舟玻浮場”下狀媯□*832—1910)一譯般生,挪威作家。著有劇本《新婚》,小說《索爾巴肯》等。

  〔9〕羅家倫(1897—1969)浙江紹興人,《新潮》的編者之一,后成為國民党政客。按《新潮》雜志沒有出過《新著紹介號》,在第三卷第二號“一九二○年世界名著特號”中也未見羅家倫介紹《新地》的預告。又,文中的NewFrde應作德語NeueErde,或英語NewEarth。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