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林傳甲撰《中華民國都城宜正名京華議》〔2〕,其言曰:“夫吾國建中華二字為國名。中也者,中道也;華也者,華族也;五色為華,以國旗為標幟,合漢滿蒙回藏而大一統焉。中華民國首都,宜名之曰‘京華’,取杜少陵‘每依北斗望京華’之義。瞣e皇*溲牛㕡凰票本├暇┬敍晗諞環劍槐戎芯┐蠖季師之名,尤為明切。蓋都名与國名一致,雖海外之華僑,華工,華商,無不引領而顧瞻祖國也。” 林傳甲撰《福建鄉談》〔3〕,有一條曰:“福建林姓為巨族。其遠源,則比干之子堅奔長林而得氏。明季林氏避日本者,亦為日本之大姓:如林董林權助之勳業,林衡林鶴一之學術。亦足征吾族之盛于東亞者也。” 又曰:“日本維新,實賴福澤諭吉之小說。吾國維新,歸功林琴南畏廬小說,誰曰不宜?” 林紓譯小說《孝友鏡》〔4〕有《譯余小識》曰:“此書為西人辨誣也。中人之習西者恒曰,男子二十一外,必自立。父母之力不能管約而拘攣之;兄弟各立門戶,不相恤也。是名社會主義。國因以強。然近年所見,家庭革命,逆子叛弟接踵而起,國胡不強?是果真奉西人之圭臬?亦凶頑之气中于腑焦,用以自便其所為,与西俗胡涉?此書……父以友傳,女以孝傳,足為人倫之鑒矣。命曰《孝友鏡》,亦以醒吾中國人勿誣人而打妄語也。” 唐熊撰《國粹畫源流》〔5〕有曰:“……孰知歐亞列強方廣集名流,日搜致我國古來畫事,以供眾人之博覽;俾上下民庶悉心參考制作,以致藝術益精。雖然,彼歐洲之人有能通中國文字語言,而未有能通中國之畫法者,良以斯道進化,久臻神化,實予彼以不能學。此足以自豪者也。” EE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九年二月十五日《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二號“什么話?”欄,末署魯迅輯。 “什么話?”,《新青年》從第五卷第四號(一九一八年十月)起開辟的一個輯載荒謬言論的專欄。 〔2〕林傳甲福建閩侯人,曾任京師大學堂文科正教員、黑龍江省教育科長。《中華民國都城宜正名京華議》,發表于《地學雜志》第七年第八期(一九一六年九月)“論叢”欄。 〔3〕《福建鄉談》發表于《地學雜志》第八年第二期(一九一七年二月)“說郛”欄,全文共二十一條。魯迅所引為其中第五條、第八條。前者在“奔長林而得氏”和“明季林氏避日本者”之間,省略了四十六字。按這兩條引文中提及時林董曾任日本外務大臣,林權助曾任日本駐華公使,林衡為日本教育家,林鶴一為日本數學家,福澤渝吉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4〕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侯(今福州)人,翻譯家。他曾借助別人口述,翻譯歐美小說一百七十多种,其中不少是外國名著,在清末至“五四”期間影響很大。到了五四時期,他是激烈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守舊派代表人物之一。《孝友鏡》,長篇小說,比利時作家恩海貢斯翁士(1812—1883)著。林紓譯本于一九一八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5〕唐熊字吉生,當時任上海圖畫美術學校技術師范科教員。《國粹畫源流》,發表于上海《美術雜志》第一期(一九一八年十一月)。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