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 三月十八日,晴。出稽山門可六七里,至于禹祠〔2〕。老蘚緣牆,敗槁布地,二三農人坐階石上。折而右,為會稽山足。行里許,轉左,達一小山。山不甚高,松杉駢立,朿〔3〕木棘衣。更上則朿木亦漸少,僅見卉草,皆常品,獲得二种。及巔,乃見絕壁起于足下,不可以進,伏瞰之,滿被古苔,蒙茸如裘,中雜小華,五六成簇者可數十,積廣約一丈。掇其近者,皆一葉一華,葉碧而華紫,世稱一葉蘭;名葉以數,名華以類也。微雨忽集,有樵人來,切問何作,庄語不能解,乃給之曰:“求藥。”更問:“何用?”曰:“可以長生。”“長生烏可以藥得?”曰:“此吾之所以求耳。”遂同循山腰橫徑以降,凡山之縱徑,升易而降難,剛其腰必生橫徑,人不期而用之,介然成路,不荒穢焉。 二 八月十七日晨,以舟趣新步〔4〕,曇而雨,亭午乃至,距東門可四十里也。泊瀝海關前,關与瀝海所隔江相對,离堤不一二十武〔5〕,海在望中。沿堤有木,其葉如桑,其華五出,筒狀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則臭,殆海州常山〔6〕類歟?水濱有小蟹,大如榆莢。有小魚,前鰭如足,恃以躍,海人謂之跳魚。過午一時,潮乃自遠海來,白作一線。已而益近,群舟動蕩。倏及目前,高可四尺,中央如雪,近岸者挾泥而黃。有翁喟然曰:“黑哉潮頭!”言已四顧。蓋越俗以為觀濤而見黑者有咎。然濤必挾泥,泥必不白,翁蓋詛觀者耳。觀者得咎,于翁無利,而翁竟詛之矣。潮過雨霽,游步近郊,爰見蘆蕩中雜野菰,方作紫色華,鞊o數本,蘆葉傷膚,頗不易致。又得其大者一,欲移植之,然野菰托生蘆根,一旦返土壤,不能自為養;必弗活矣。 EE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二年二月紹興《越社叢刊》第一輯,借署“會稽周建人喬峰”。原無標點。 辛亥,一九一一年。當時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教,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采集植物標本。 〔2〕禹祠夏禹的祠廟,在紹興東南會稽山下。〔3〕朿刺的古字。 〔4〕新步地名,在紹興東北鏡塘殿附近。 〔5〕武我國古代一种計算距离的單位,一般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6〕海州常山馬鞭草科的一种藥用植物,通稱“臭梧桐”。海州,即今江蘇連云港一帶。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