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新近的《戰區見聞記》有這么一段記載:“記者适遇一排長,甫由前線調防于此,彼云,我軍前在石門寨,海陽鎮,秦皇島,牛頭關,柳江等處所做陣地及掩蔽部……化洋三四十万元,木材重价尚不在內……艱難締造,原期死守,不幸冷口失陷,一令傳出,即行后退,血汗金錢所合并成立之陣地,多未重用,棄若敝屣,至堪痛心;不抵抗將軍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額手相慶……結果心与愿背。不幸生為中國人!尤不幸生為有名無實之抗日軍人!”(五月十七日《申報》特約通信。) 這排長的天真,正好證明未經“教訓”的愚劣人民,不足与言政治。第一,他以為不抵抗將軍〔1〕下台,“不抵抗”就一定跟著下台了。這是不懂邏輯:將軍是一個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義,人可以下台,主義卻可以仍舊留在台上的。第二,他以為化了三四十万大洋建筑了防御工程,就一定要死守的了(總算還好,他沒有想到進攻)。這是不懂策略:防御工程原是建筑給老百姓看看的,并不是教你死守的陣地,真正的策略卻是“誘敵深入”。第三,他雖然奉令后退,卻敢于“痛心”。這是不懂哲學:他的心非得治一治不可!第四,他“額手稱慶”,實在高興得太快了。這是不懂命理:中國人生成是苦命的。如此痴呆的排長,難怪他連叫兩個“不幸”,居然自己承認是“有名無實的抗日軍人”。其實究竟是誰“有名無實”,他是始終沒有懂得的。 至于比排長更下等的小兵,那不用說,他們只會“打開天窗說亮話,咱們弟兄,處于今日局勢,若非對外,鮮有不嘩變者”(同上通信)。這還成話么?古人說,“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2〕以前我總不大懂得這是什么意思:既然連敵國都沒有了,我們的國還會亡給誰呢?現在照這兵士的話就明白了,國是可以亡給“嘩變者”的。 結論:要不亡國,必須多找些“敵國外患”來,更必須多多“教訓”那些痛心的愚劣人民,使他們變成“有名有實”。 五月十八日。 〔1〕不抵抗將軍指張學良。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奉蔣介石“絕對抱不抵抗主義”的命令,放棄東北。一九三三年三月日軍侵占熱河,蔣介石為推卸責任,平抑民憤,又迫令張“引咎辭職”,派何應欽繼張學良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辭職后,于四月十一日出國。 〔2〕“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軻的話,見《孟子·告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