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這一天正是"冬至",并不冷,好像要下雨。下午五點鐘光景,天就黑了。上海北站的月台上早已開亮了電燈。許多旅客正從剛到站的列車里涌出來,鬼赶在背后似的朝出口處跑著。不多一會儿,那靠近列車的一段月台上已經沒有人了,月台出口處卻擁擠著五顏六色的一個大人堆。這當儿,冷清清的列車的二等室門口閃出三個人影來。第一個跳下車來的,是二十來歲的青年,穿一件花絨的拉練球衣,臂上挂一件夾大衣,不戴帽子。他下了車,旋一個身,把大衣披在肩頭,演了個柔軟体操式的雙臂向上屈伸,一面朝著車門喊道: “爸爸!小皮箱交給我來拿罷。" “要小心呀,"這樣答應著,一口24×14時的西式手提箱就由車門口的一個中年紳士的手里遞給了那個拉練球衣的青年,卻又找補著說,“你就專管著這個。扶爹爹,有我呢!" 中年紳士气色很好,看樣子頂多四十挂點儿零,穿的是駝絨袍子,外罩馬褲呢中裝大衣。他一手撩起大衣的下擺,一手扶著一位白須的老人慢慢地下車來。這位老者,就是那青年的祖父,單看他那白胡子,你至少要猜他將近八十,可是你再看他那紅嘖嘖的臉,他那很有精神的一雙眼睛,你會覺得他頂多不過六十四五;實在他是七十二歲,前清咸丰十二年(公歷一八六二年)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五路進攻上海的時候,這位老人家剛剛出世,那時候,他的祖老太爺正帶了家眷避難在上海的英租界;那時候,這北車站一帶哪里會有房子,蘇州河以北全是田地,現在的公共租界中區的跑馬廳里那時還有小村落呢! 祖孫三代走到車站外邊,就雇了一輛祥生气車,去落"棧房"。他們祖孫三代中間,那老祖父是十歲那年跟著家眷离開了上海以后,只在十五歲上再來過一次;那父親呢,自從民國十年以來一年總要來上海這么一次,每次停留個把月,他算得是"老上海";至于那青年,這次還是第一次來,可是他讀書的學校卻也是在都市化的X城,所以他對于這陌生的上海的一切倒也不覺得怎樣奇怪。獨有那七十二歲的老祖父,他腦子里記得的上海還是六十年前的上海,此時坐在汽車里看著馬路兩旁的洋房那么高,馬路上的行人和車子那么多,舖子的門前和大玻璃窗里裝著那么紅得亮得作怪的"年虹"廣告,——他就睜大了眼睛,嘴里"嘖嘖"地,心里想道:原來從前的上海連影子也沒有了! 他們到西藏路的一家大旅館,就會著了早一天先住在那邊的家眷。這是男男女女一大群:有那位老祖父的五十多歲的大儿子克勤和他的夫人和儿女,有二儿子克讓(就是同老祖父來的那位中年紳士)的夫人以及十多歲的小女儿;還有大房里大少爺夫婦和三歲的小孩。老祖父和眾人見過,剛剛坐定,猛的就听得頭頂上一陣哈哈大笑,笑過后就是咿咿唔唔的像是說話又像是唱戲,中間還夾些沙沙的聲音。老祖父抬起頭來細看,牆上是一個小洞也沒有的,只有個小小的木匣子,那聲音就像從這木匣子里放出來。 “爹爹,這就是無線電播音!你討厭它嘈雜么?關了它罷。" 大房里的大少爺,就是克勤的儿子繼成對老祖父說;同時繼成的夫人,一位二十三四歲的都市式的少婦,伸手到門邊去撳一下,那咿咿唔唔的聲音就沒有了。 “哦,哦,怎么就不響了?”老祖父望著牆上那木匣子。 “我關了呢。這里就是開關。"時髦的大孫媳婦吃吃地笑著說,手指著門邊的一個紐。老祖父回頭望了一眼,看見那紐和他鄉間家里的電燈開關紐卻也差不多,就點著頭坐下對大儿子克勤說道:我小時的上海連影子都沒有了。什么都是奇奇怪怪的!" “可不是!我才只三四年不來上海,這次几乎連路都不大認得。昨天我頭一回听得這無線電在頭頂嘰嘰咕咕響,我也是嚇了一跳的!"克勤笑著回答。大家也都笑了起來。 吃過了晚飯,大老爺克勤,二老爺克讓,帶著大少爺繼成一對小夫婦,出門拜訪親友去了。老太爺坐在沙發里,听無線電播音的《漁光曲》。听了一會儿,他就搖手叫"關住"了,捋著他的白胡子慢慢地說道: “克勤他們去拜會的周親家住在什么北京路么?你們叫什么北京路,我就不曉得在哪里,剛才克勤說那就是從前上老太爺在咸丰十年逃難到上海來住過的李家庄,那我就記得了。那時,我還沒有出世。后來,听你們的太公說,當初夷場北面就到李家庄為止,西面呢,哦,就到界路(現在的河南路),東面到了黃浦江,南面到洋涇濱,……" “洋涇濱么?現在沒有濱了。現在叫做愛多亞路。"拉練球衣的青年,二少爺繼美,插嘴說;他這點知識還是今天在火車上听他老子談起上海那一條馬路最闊的時候得來的。 “哦,哦,那時候的夷場不過八百三十畝地皮,"老祖父捋著胡子只管他自己說下去,"那時候還只有英國一國的租界,——這是道光二十六年八月里上海道台姓宮的經手辦的案子。" “就是一千八百四十二年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訂定的五口通商罷?"二少爺繼美又插嘴說。 “什么一千几百年?鴉片之戰是道光二十二年!"老祖父不懂得什么"公歷";他挺起眼睛想了一想,就又接著說:“可是,上老太爺帶了你們的太公他們逃難到上海的時候,是咸丰十年。長毛已經得了蘇杭,那時候,夷場也比從前大了,李家庄也划進英國租界去了,北面的界線到蘇州河為止,西面的,也推廣到泥城濱。……" “哦哦,說起來,"大老爺克勤的次女珍小姐也忍不住插嘴了,“昨天爸爸說,這西藏路從前就是泥城濱,我們住的這個旅館底下,從前說不定還是些亂墳堆呢!真真變得快!爹爹,既然叫它濱,想來從前這里有水罷?" “怎么沒有!"老祖父眼睛里顯出得意的神气來,“還有橋,就叫做泥城橋。那邊外國人跑馬的地方你們現在叫做跑馬廳的,我小時看見還是個小小的村坊。" “對了,昨天爸爸還說從前外國人打球跑馬的地方是在現在南京路的北面,河南路的西面(道光三十年,公歷一八五○年),所以那個地方現在還叫做拋球場。爹爹,有這樣的事么?"珍小姐性急地又問著,她似乎不大相信她爸爸的那些話。 “自然真的。你說的什么路,我都記不准了,想起來是不差的。不過那時候的'拋球場'听說只有八十畝地皮,你看現在的跑馬廳大了多少?" “那時上海有二十二層的高房子么?"繼美少爺巴巴地問。這可把老祖父問得睜大了眼睛沒有回答。二十二層么?他想象不出這么高——比三個寶塔還高些的房子聳在那里怎么不怕大風吹倒。他小時在上海的時候,別說二十二層,連三層的房子也沒見過呀。 這時候,大老爺克勤的夫人卻笑著說:“傻孩子,這句話虧你問出來的。那時候的上海比我們現在的鎮上還不如呢!我听從前上老太爺說過,當初這夷場(英租界)剛開的時候,全是田地,小河小濱也不少,到了夏天,生滿了蘆葦,跟我們的鄉下差不多。當初這一帶的地价大約多則三十五千文,少則十五千文,比我們現在鄉下的地皮便宜得多呢!" “是三十五千個小錢么?合大洋是多少呢?”繼美更加弄不明白了。 “那倒不大清楚。約莫是三十塊錢罷哩!" “呵呵,三十塊錢一畝么!現在南京路一帶,他們叫做中區的地价,一畝要值三十多万塊呢!"繼美很興奮地叫起來,卻又懊惱地接著說:“為什么當初太公不買它几畝呢?要是我,至少買下几十畝!" “誰料得到后來會漲到那步田地呀!二哥,你又說傻話了。”珍小姐笑著駁他。 老祖父也忍不住哈哈笑了。笑過后卻又正色說道:“阿美,你不要看輕那時候的三十塊錢。那時候,什么都比現在便宜,三十塊錢卻也抵得上現在的三万塊!" “那時候上海的外國人有現在那么多么?"繼美又問了。 “不多,不多!"老祖父搖著頭回答,想了一想,又接下去說道,“書上說,上海初開埠的時候,英國的領事巴爾福,他本來是在印度炮兵隊里當差的,租定了城里東西大街新衙巷的五十二間的大房子,當做住宅和公署,每年房租只有四百元。這是道光二十三年九月里(公歷一八四三年十一月)的事。這巴爾福就是第一任的領事。他正式辦公的日子,是九月二十三日(公歷十一月十四)。那時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在上海,不大明白了,只知道他們都住在南京城外沿黃浦一帶的中國人的民房。那一年到年底為止,六個星期里,進口的洋船共有七只,進口貨共价銀四十三万三千七百多兩,出口貨共值銀十四万七千一百多兩,所付進口稅是一万六千五百六十多兩,出口稅是七千五百三十几兩,吨稅只有九百八十五兩。——" “呵!跟現在的一個月關稅就有五六百万比起來,正是差得遠呀!"繼美又打斷了老祖父的話;同時,他看定了老祖父的紅嘖嘖的面孔和神采奕奕的眼睛,心想老人家的記性真好。 “你不要打岔。那時候雖然有了英國領事,還沒有英租界呢!那個英國領事巴爾福大概早已看定了地段,想設立租界,可是租地的辦法還沒弄好,一時就干不下。本來那《南京條約》上也沒有明定租地辦法。當時巴爾福要求土地賣絕,清朝不答應;后來直到道光二十五年(公歷一八四五年)才由那時的上海道台宮慕久和巴爾福商妥了租地辦法,就是現在叫做‘地皮章程'的。到第二年,又明定了英租界的四至,這時上海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英租界。" 老祖父說到這里,便看看他的孫儿女們。看見繼美和珍小姐都張大了嘴巴望住他,都是很愛听的樣子,老祖父更加高興了;他捋著他的白胡子,慢慢地接下去又說: “照宮道台跟巴領事商訂的'地皮章程'看來,租界地皮的主權還是歸中國的,租界里的更夫,就像現在的巡捕差不多,也要由上海道台會同英國領事選派,這就是中國官還管得著租界內的行政事務。租界里倘有坏人扰害治安,要由領事行文道台,請求法辦,這又可見法權也還歸于中國,至少中國人犯了罪,要由中國官辦理!——可是后來長毛亂后,情形就不同了。租界的行政,中國官休想再去過問了;同治七年(公歷一八六八年)又訂定了《上海洋涇濱設官會審章程十條》,從此就有‘會審公堂',名目上是'會審',并且說凡是純粹中國人的案件,由中國會審官按照中國通行法律單獨辦理,然而實在呢,中國官只頂一個空名罷了。外國人就是那樣得步進步來的!" “現在這'會審公堂'倒沒有了。”繼美又搶著說,“我听爸爸說,是民國十五年改的,叫做臨時法院。十九年又改組為上海第一特區地方法院及江蘇第二高等分院,法租界的'會審公堂'也沒有了,也改做上海第二特區地方法院及江蘇第三高等分院了。” “哦,可是我記不牢這么長的名字。"老祖父微笑著回答。不料珍小姐在旁邊卻听得不耐煩了,她對老祖父說道:“爹爹,到底那時候上海的外國人有多少呢?” “呀,話說野了,當真忘記了正題目了。”老祖父和平地笑了起來,“你們兩個今天倒像是來考我了。幸虧我腦子里的破銅爛鐵還有几擔,不至于交白卷。慢著,讓我想一想——哦,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到英國領事處登記的英人只有二十五個;道光二十四年,住定在上海的外國人大約也只有五十人光景;道光二十五年,說是有九十人。到了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大約有一百多人,內中有七個女的。那時大約有二十四個洋行,三個是美國人辦的,其余的全是英國人的。道光二十九年,上海的外國人听說共有一百七十五人。" “這跟現在是差得遠了。現在据說上海的外僑共有四万三千多,代表四十三國!"繼美感慨似的說。但是珍小姐立刻又來跟他抬杠了。她扁扁嘴說道:“想來總沒有中國人那樣多得快罷?去年調查,說是上海共有人口三百二十四万多呢,去了四万的外國人,中國人整整有三百二十万!二十六分之一的三百二十万就是十二万多,爹爹,那時上海的中國人有沒有十万人?" 這可把老祖父問得詫异起來了。他一時間想不到珍小姐這個算法是怎么一回事。他正在納罕,克讓二老爺的夫人卻進言道:“爹爹乏了,你們不要再纏住了他問長問短罷!" “不乏,不乏!"老祖父哈哈笑著說,“珍儿!你不知道,當初租界里是不許中國人去住的;‘地皮章程'上是訂明了'華洋分居'的。后來,長毛起事,外省的人逃難到上海;咸丰三年八月初五(西歷一八五三年九月七日),小刀會占据了上海縣城,城里的中國人紛紛避入租界,這才租界里也讓中國人雜居,這年年底,据說租界里的中國人約有五万左右。到咸丰末年,上海城里的小刀會雖然敗退,可是長毛已經占領了江浙許多地面,避難到上海的中國人更加多了,我們家也是那時候逃來的。同治元年,上海租界里的中國人据說就有一百五十万光景。不久,長毛打跑了,逃難的人大半回去,可是到同治四年(一八六五),据說英美租界里還有九万中國人,法租界里有五万。" 老祖父說完這一段話,似乎真個有點疲乏了,便閉了眼睛在那里養神。 “到底還是中國人多。"珍小姐自言自語地小聲儿說。忽然她又抿嘴一笑,轉過臉去悄悄地問她母親道:“媽!我從前還听得我們家的老林媽說,——就是抱過爹爹大來的那老林媽的媳婦,外國人當初搬到租界里去住的時候,想來大概總是道光末年的事罷,租界里的馬路坏得很,下雨天簡直不好走路,垃圾都堆在黃浦灘,房屋大都是木板搭的,還不及我們鄉下房子倒用的是磚瓦,那時候,夏天晚快邊,外國人坐了牛頭小車,在黃浦灘頭格支格支地兜兜小圈子,就算是頂寫意的了,——媽!這些可當真?" 珍小姐的母親還沒回答,那邊繼美少爺先就扑嗤地笑出聲來。老祖父睜開了眼睛,就說道:“何嘗不是真的呢!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英租界的外國人弄起了一個什么'道路碼頭公會'來,專門修路造碼頭,可是到了咸丰年間,馬路是造好了許多條,路面還是那樣不行,可見那時的上海進步也慢得很,哪里比得現在隔開一兩年就房子翻新,馬路弄闊弄平,簡直換了個樣子呢?眼前我們用的東西,走的路,住的房子,六十年前便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于是大家都像感触很深的樣子,垂下了眼豈不作聲。過一會儿,忽然繼美少爺歎口气說道:“一個地方人多了,就會越弄越好;我想上海的租界大概總是因為太平軍革命以后平空多了十四五万的中國人,所以就一日千里發展起來了。上海的繁華到底還是中國人造成!" 老祖父听了這話,不住的點頭。珍小姐這次不抬杠了,看見大家都沒有話了,她就笑著說:“我想起來了,那時候外國人坐在牛頭小車上,在黃浦灘頭格敦格敦地兜圈子,算是寫意不過了,我總忍不住要笑。二哥,你明儿有那副老面起到黃浦灘坐牛頭小車兜風,我就佩服你!" 說著,珍小姐自己先哈哈笑著,老祖父、兩位太太、和繼美,也掌不住都笑了起來。這當儿,房門開了,大老爺和二老爺一先一后進來,看見他們笑得那么似的,大老爺也就笑著問道: “有什么事這樣好笑?也講給我听听。" 再說繼美正待回答他的伯父,卻听得老祖父問道:“周親家代我們找到了房子沒有?怎么不見繼成兩個一同回來呢?” “房子呢,周親家說是有的,"大老爺克勤一邊說,一邊就皺了眉頭,“可是听去房租太大。小的,我們又不夠用。明天到法租界再去看看罷。繼成兩口子,去看什么《桃李劫》去了。這是新編的電影,"說到這里他就歎一口气,“听說是講大學畢業生沒有飯吃,弄到偷東西,坐監牢。" “二哥,你听!"那邊珍小姐悄悄地對繼美說。“不是上月里報上登過有一個大學生找不到事情,窮得做賊么?怎么就已經編做電影了?” 珍小姐雖然是低聲說,卻已經被二老爺克讓听得明明白白。他朝他們笑了一笑道:“不是的。人家拍電影在先,大學生真真做賊在后,所謂巧合罷了。編電影的人不過看到上海這地方失業的人太多,就假造出大學生畢業生做賊的一段故事,哪知就成了預言了。” “說起人浮于事來,"克勤大老爺接口說,“剛才周親家就講起兩個月前他那銀行里招考練習生。只要八名,投考的卻有二三百;只要中學程度就行了,投考的卻有不少大學生。找事的人太多,飯碗太少。在內地活不下去的人以為到上海總有飯吃,哪里曉得上海沒飯吃的人跟內地一樣多,几個月流落下來,除了做賊也就沒有第二條路了。我看現在這上海真真不能跟三十年前比了。從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只要你不是好吃懶做,你到了上海來總還有個辦法。那時候,上海是個消納人的地方;來多少,它會消納多少;哪里會像現在那种積食不能消化的樣子!" “可不是!我們剛才就听爹爹講六十年前的上海呢!"繼美乘机就把話題帶出來了。“好像上海租界剛剛開辟的一二十年里,進步慢得很,后來是太平天國革命時,上海平空多了几十万的中國人,這才飛快地繁盛起來了。是不是這個緣故?" “你這話也說得是。"大老爺克勤沉吟地說。"照我親眼目睹的而論,每逢中國有一次變動,上海租界的勢力就大一點,市面就好一點。中國的主權也就喪失了一點。譬如小刀會占領了上海縣城的時候,縣城北門外那個稅關被燒掉了,關吏也逃散了,各國商輪到上海,就此都不納稅;后來還是答應了英領事的提議,由外國人來監督管理中國海關,這才再立起海關來,可是中國的關稅實權從此便喪失了。這是一件。外國人又乘那時混亂的机會,改變'地皮章程',將舊有的'道路碼頭公會'改組為'工部局',算是英美法三租界公共的自治机關。工部局有七個董事,是外國人的'租地人大會'選舉出來的。他們又設置巡捕,成立了'巡捕房',歸工部局指揮。這樣,租界內的行政和警權完全不許中國官廳再去過問了。這是第二件。有了巡捕房,開銷也大了,于是避難到租界里的中國人也要繳納种种捐稅了,可是中國人雖然納稅,卻沒有一點權利。后來租界里中國人的民刑事件也歸英美領事去審問,中國的司法權也喪失了。這是第三件。總而言之,趁洪楊之亂,上海的租界一點一點擴充勢力,名為租界,其實是殖民地了。” “滿清政府為什么那樣不中用,外國人要什么,它就給什么?”繼美很气憤地問。 “這也有原因的。第一,小刀會是靠外國人的兵力削平的;第二,那時滿清政府正要借洋兵來打洪楊,自然也巴結外國人。那時清廷朝不保夕,區區上海租界的主權,他們如何放在心上呀!" 大老爺克勤說了,就又轉身和老祖父談起"看房子"的事來。談了一會儿,約莫有九點鐘了,老祖父自去睡了,克勤兄弟倆又細細商量著看定了房子以后置辦什物等等,繼美在旁邊靜靜儿听著,心里只想等机會再問問上海的歷史。后來他看見兩位老人家不說話了,各人吸著紙煙,仰起了臉看窗外的夜景,他就急急忙忙問道: “大伯,你還沒講完呢,太平天國時代租界還得了些什么好處去呀?" “哦!你不肯去睡覺,原來是還要听听舊話!"大老爺克勤笑了一笑。"嗯,嗯,剛才說到了哪里呢?哦,那就再講講租界趁勢推廣罷。最初上海只有英租界,可是美國人接著也就來了。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公歷一八四四年七月),美國全權公使顧圣跟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的一個小村落叫做望廈的,訂立《望廈條約》,規定美國人也能享有在五港口通商居住的權利。可是條約雖然訂定了,美國人到上海做生意的,在道光二十六年尚只有一個,名叫華爾考脫。那時美國公使就指派了這位商人華爾考脫做駐滬的代理領事,在那時的英租界里設立了領事署。后來美國商人漸漸多了,也都住在英租界里。只有傳教的教士卻在界外購地造屋,為的是地价便宜些。那時就有美國圣公會的主教文惠廉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地方建造了教堂。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這位文主教向上海道台交涉了多次,居然得將虹口一帶作為美僑的居留區,不過并無正式協定,而且也沒明定界線。直到同治起年(一八六八),美領事熙華德同上海道台划定了美租界的地址,從現在的北西藏路起,沿蘇州河,至黃浦,過楊樹浦三里。可是到了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英美兩個租界又合并了,稱為'公共租界',一方面這公共租界的地盤在西北面推廣到靜安寺和小沙渡,東面沿黃起直到顧家濱口,只有南面還是照舊,因為有法租界在那里,要推也推不過去了。這一'公共租界'的區域,到現在還沒多大變動;不過自從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起,工部局又用了越界筑路的方法來變相推廣租界;現在上海的西北南三方面都有很長的越界鐵路,路筑到哪里,租界的權力也就伸到哪里,中國官廳交涉過多次,要收回這些越界筑的路,可是到現在還沒解決。" “噢噢,怪不得,我前回听得嫂嫂說她家的門前是歸租界管,門里又歸中國管,想來就是住在越界筑路地段的緣故了。”珍小姐忽然插嘴說。她坐在房角的一張高背椅里,大家都沒有留心到,以為她早已去睡了。大老爺點著頭,將香煙尾巴拋在痰盂里,伸一個懶腰。可是繼美還沒滿足,他又問道:“法租界又是几時期的?為什么英美租界合并做公共租界的時候,不連法租界在內呢?” “這話,說來也長得很哩!"這回是繼美的父親克讓二老爺開口了。”明天我們要到法租界的敏体尼蔭路去看房子,你也同去,那時候再講罷!" “明天我要到嫂嫂家里去玩,法租界我不去;二叔叔,不要賣關子了,還是此刻講了罷。"珍小姐搶先著說,從那高背椅子里站了起來,走到繼美旁邊的一張凳子上坐了,擺出專程靜听的樣子來。 于是二老爺笑了笑說道:“你們真是性急!明天我們要去看的房子,是在敏体尼蔭路;這條路的名字就是上海第一任法領事的名字。他是奉了法國政府的命令專來辦交涉想弄起個法租界來的,他到上海那一年,正是美國的文主教索得虹口一帶做美租界的時候。他也是海軍出身。到了上海以后,他就決定要在英租界以外找領事署的地點。快得很,只三天工夫,他便向天主教的一位趙主教租得了一座坐落在中國地界的房子,地段在洋涇濱与上海縣城的中間,每年租金四百元。他這領事署,面積很大,他是想把這領事衙門當做法租界的基礎的。但是那時候并沒有法國人在上海做生意。直到敏体尼做過了半年多的領事,這才有一個本來在廣東賣鐘表和酒的法國商人雷米到上海來請求代他租地。敏体尼巴不得有此一著,立刻照會上海道台要他指定法租界的范圍。當初敏体尼希望的,就是洋涇濱和上海縣城中間那一段地皮。交涉了半年,總算答應了;那個鐘表商人雷米要買洋涇濱沿岸的一塊地,約有十二畝。地上已建有四十六間平房,還堆著一百多具棺材,有六七棵矮樹和兩個露天毛廁;這塊地皮是分屬于十二個業主的,當時他們討的价錢是:每畝地皮要賣三百兩,每間房子要賣一百兩,每具棺材要賣五十兩,矮樹要賣二百兩,露天毛廁要賣四百兩……" “哈哈哈,有趣极了!"繼美和珍小姐同聲喊笑了起來。但是二老爺不笑,他接著說: “這個价錢,在現在看來,可算是便宜极了,通統不過五千兩銀子,現在這地段的地价一畝就要值二十多万兩呢!可是那時候法領事敏体尼見了這筆帳,卻直跳起來。他說是我們中國人不照條約,在那里糰勒了,他又同上海道辦交涉。他是海軍出身的,他就恐嚇上海道;末了是中國人讓价到每畝作价一百六十千錢,另加一千五百文的稅費,雷米也讓步,少租點,只租了二畝三分三厘。他一共出了四百五十七元又三千七百五十八文小錢。這算是法租界的地盤從此打了第一樁!" “到底棺材和露天毛坑算不算价呢?”珍小姐很關心地問著。這又引得繼美笑起來。 “這倒不大明白,"二老爺回答,也笑了。“不過比起五年前英租界的地价來,已經貴了。這時候,法租界算是成立了;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十四日(一八四九年四月六日)上海道和法領事敏体尼雙方議定的法租界的范圍是:上海北門外,南至城河,北至洋涇濱,西至關帝廟褚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濱東角,這一塊地盤比起最初的英租界來,稍稍小些,可是那時候住在這法租界的法國人,一共只有九個,就是:敏体尼領事,他的母親,他的老起,他的兩個女儿;領事館一個翻譯,賣鐘表的商人雷米,他的一個職員。另外還有一個法國商人,他卻住在英租界。這時全上海只有十個法國人。" “听說現在法租界里的外僑最多是白俄,約四千,其次是英國人,兩千二百許,又次美國人,一千五百多,法國人也只有一千二百多,排在第四位。從前他們只有十個人,尚要那么大一塊地。"繼美又把從前的法租界同現在比較起來了,言外大有看不起法國對中國商業關系的意思。 “可是他們也在時時刻刻想推廣呢!"二老爺又說,“第一次給他們推廣的机會就是小刀會占据了上海縣城。小刀會那一次事變,法領事最初是守中立的,后來卻幫助清朝了。等到平定了小刀會,法領事就乘勢要求把法租界推廣到小東門一帶。光緒初年,法國人又在徐家匯一帶建屋筑路。為的恃強遷移宁波會館的墳地,引起了中國人的反抗,法兵槍殺了十几個中國人,激成罷市。同時法國人就向清政府交涉要求推廣租界,哪知英國人卻在暗中阻止,所以結果法租界不能向黃浦江右岸推廣,只能向西去;這個案子,直到民國三年正式解決,許法租界推廣,北至長濱路。——這條路,現在東段名為福煦路,西段名為海格路,西至徐家匯,南至徐家匯濱:這一區域,現在俗稱法新租界。" 剛說到這里,鐘上打著十點了,大老爺就站起來說道:“明天再講罷。這些舊話,一夜天也講不完的。"但是繼美和珍小姐如何肯依,一定要求再講法租界如何不并在公共租界以內。 “這也只能大略說几句了,"二老爺笑了一笑。"原來上海自從先有了英租界以后,各強國都想來染一指,英國人方面卻偏想獨占,所以當初美國第一任領事借住在英租界里,在領事署升了美國國旗,就惹起英國領事的反對。后來小刀會之亂,——小刀會是跟太平天國通聲气的,英、法、美三國領事的態度豈不一致。后來一致了,大家幫助清廷對付太平天國,可是英、法、美三方面各自想擴充自己在上海的勢力,多少也有點搶做幫手的意思。到了咸丰四年(一八五四),英領事提議組織一個工部局,要使英、法、美三個租界都受此工部局的指揮,表面上好像化私為公,其實骨子里英領事想用工部局作為操縱的工具,實行消滅法、美兩租界的獨立性;所以后來上海附近軍事行動既經停止以后,法租界就宣言不受工部局的管理,自己組織市政机關,完全獨立了。人家本來一心想要獨立,怎么又肯加入英人勢力极大的所謂公共租界呢?” 這時候,繼美和珍小姐好像听夠了,倒是二老爺忽又談上了勁,略抽了一口煙,便又接著說道: “剛才你們的大伯說過,每逢中國有變動,租界的勢力便大一點,太平天國時代是中國在租界的主權整批喪失的時期;租界的特殊地位可說是在那時候下的种。后來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民國以來更有無數次的內戰,——這些變亂都不在上海附近,可巧把各地的人和金錢都赶到上海來,成全了上海的'繁榮'。即如我們一家現在全搬到上海來,也何嘗不是因為農村破產,內地土匪橫行,這才逃難逃來的么?所以要是太平天國以后中國一直太平下來,上海的租界決不能成為現在那樣特殊的地位。……"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呢!"大老爺忽然感慨很深地念了一句古文。 這時大家都覺得倦了,隨便談了几句,就各自睡覺,不在話下。 第二天上午,北京路那家銀行里的周親家忽然打了個電話來,說是楊樹平方面有一家住宅要出頂,房租不貴,只是頂价太大,要請大老爺二老爺親身去接洽。于是大老爺就和二老爺商量,一面仍到敏体尼蔭路去看房子,一面也不妨到周親家那邊去談談。大老爺帶了繼成到法租界,二老爺帶了繼美到北京路。珍小姐一心要看看怎樣門外是租界,門里是中國界,便拉了繼成的夫人到閘北去。旅館里只留下兩位太太陪著老祖父調弄繼成的三歲孩子解悶。 繼美這時看見了公共租界最熱鬧的中區了。最惹眼的,是滿街飄揚的"大減价"的旗幟。再仔細一看,差不多每一家"大減价"的商店都還有特別贈品;這里有一家百貨公司門前擺著一輛華麗的汽車,車上插著紙旗,大書"頭獎",那邊另一家百貨公司卻又有贈送航空獎券的辦法,說是有得一百万元的希望。就是頂看不上眼的小旗子罷,也在大玻璃窗上貼著紅綠紙條的標語,聲明它那里是"贈上加贈",等待顧客們發一筆橫財。就是理發舖子罷,也在廉价之外加"贈券",頭獎也是汽車,二獎三獎是無線電收音机或者全堂紅木家具。繼美雖然也是第一次來上海,到底和六十年前在上海住過的老祖父不同,他知道這是因為"不景气",商人只好利用人們想得橫財的心理來吸引主顧,要是他的老祖父見了,也許疑是到了"君子國",做買賣的只求虧本,讓顧客去發財了。 不多時,到了北京路。繼美這才知道這個從前的李家庄現在成為中國錢庄和銀行的集中點了。他跟住了父親,從宁波路、天津路那一帶走來,一路上他約略數一數,大大小小的銀行錢庄就有三四十家;在一個轉角上他朝四面一看,只見高大洋房全是銀行,再過去又是銀行。在家鄉時只見過中國、交通、中央三家銀行鈔票的他,真想不到上海還有那么多的名字也沒听見過的銀行!這些都是中國人的資本!然而為什么還听說許多中國工厂缺乏資金,以至倒閉呢?繼美一時間想不明白。 而且他也不能再想下去了。因為他們已經到了周親家所在的那家銀行。這是不大不小的一家,當然是不發行鈔票的,可是有儲蓄部,倒也"門庭若市"。二老爺是常來的,銀行里的職員大都認識他。一見他進來,就有一位招呼道:“請等一下罷。周先生到交易所去了。” “噢噢,就會回來的罷?"二老爺隨口問著,心里卻懊悔來遲了一步;他們銀行里人上交易所,總是有買賣,知道他到几時才回來呀。 “快的,快的。十一點過頭,一定要回來。"是那邊的回答。 二老爺一看鐘,才只九點三刻。他想道,糟了,十一點碰見周親家,怎么還有時間到楊樹浦呢?繼美在旁邊很懂得他父親的意思,就趁勢攛聳著老頭子到交易所去找那周親家。二老爺也覺得在這里呆等不是辦法,回旅館去也沒有什么事,倒不如也上交易所去听听市面;于是問過了銀行里的人,知道倘若華商證券交易所里沒有周先生,那就一定在紗布交易所,二老爺就帶著繼美從"銀行街"轉到那證券交易所所在的漢口路。 “爸爸,上海的銀行都在天津路、宁波路、北京路那一帶么?"在路上時,繼美忍不住問了。 “也不盡然。那邊一帶多一點罷了。”二老爺回答,“外國銀行和中國、交通、中央、通商等大銀行都在外灘。所謂'外灘銀行'才是上海金融的主腦。" “我看周親家那家銀行只有儲蓄部還熱鬧,可是剛才我留心一瞧,儲戶倒是十元五元的零星小戶居多數;他家又不發行鈔票,行里用了許多人,開銷想來不小,他們怎么還能賺錢呢?” “哈哈,這一問倒有意思。回頭你到了交易所,你就知道了。” 但是繼美這性急的人,如何能等到"回頭";他纏住了老頭子道:“恐怕我看不出什么來呢。還是先講給我听罷。他們銀行里收了儲蓄存款,也出利息的,我看他們的章程,年份愈長,利息就愈厚,有到了二分五的;難道他們再放出去可以打到三分的利息么?" “放出去呢,自然不能到三分,況且近年來百業蕭條,也沒有穩當的地方可放。他們吸收了存款來,全是拿到交易所去買賣公債的。穩當的做法是套套利息,冒險的,可就投机了。農村破產,又不太平,金錢都逃到上海來。上海的銀行家吸進了許多存款,也沒處去運用,那不是要脹死么?自然都到交易所去變把戲去了。——哦,你看前面那体面的大洋房就是公債市場的證券交易所了。”二老爺說著就轉過一個街角,果然一所簇新的高大洋房顯現在眼前了,門前停有一些汽車和包車。像二老爺那樣長袍子外面罩一件馬褲呢大衣的人進出得很多。 繼美跟父親進了那"市場",就不知道看什么好,听什么好。他只見很大的一個大廳里全是一層一層的人,而人層中間有一個核心,聲音嘈雜得很。他又看見后面有一座高台,台上有兩三個人,一個人手拿著電話听筒,漲紅了面孔不住地嚷;听去全是數目字。他知道這里交易的全是庫券或公債,可是他找來找去不見有人手里拿著那花花綠綠的公債票!他奇怪极了,正想問他的父親,忽地看見他父親跑前兩步,擠進人層里去了。繼美也跟過去,就看見了周親家已在那里跟父親咬耳朵說話了。那時場中的人聲微微低了些。繼美周親家拱著手大聲說: “那么,恕不奉陪了。實在今天忙得很。親翁,你雇一輛汽車去罷。是楊樹浦盡頭呢!門牌三十六號。親翁,你只顧看房子。房子合意的話,頂費由我跟前途磋商。" 這時場中心又鬧哄哄嚷起來,繼美他們身邊不住有人擠過。二老爺跟周親家連說"再會",就又擠出那人層來,站住了,揩一把汗,微笑地對繼美說道:“今天有謠言,公債上落很大。周親家大概不到十二點鐘,是抽不出身子了。我們自到楊樹浦去看房子罷。" 二老爺他們當真雇了一輛汽車,直放楊樹浦。汽車從仁記路穿出外灘的時候,繼美看見路的兩旁全是高大的洋房,房上也釘著些洋文招牌,可是門前全都冷清清,只有守門的印度巡捕斜倚在門楣上。繼美知道這些自然是舖子,可不明白為什么門前這樣冷清清。他就問道: “爸爸,這一帶冷靜得很,大概也是因為'不景气'的緣故罷?" 這一問把二老爺問笑了。”哈哈哈!這里呢,就是在'景气'的年頭儿也是這么冷冰冰的。這里全是進出口洋行,——過去還有博物院路,圓明園路,全是短短的馬路,卻全是這些進出口洋行。他們只要几間辦公室,几架電話,上千上万的生意,憑一句話。你不要看輕它冷清清,上海全市的熱鬧,甚至于長江沿岸各省的商業,全由它這里轉的呢!" “可是我看見一座三層的洋房上釘著五六塊招牌呢,那自然是五六家洋行在一處了。只有三層洋房,也不寬,不過五六家門面,怎么裝得下五六個家洋行的貨呢?” “傻子,你以為是專做門市的商店么?貨要堆在店里。進出口洋行只有几間寫字間,几本帳簿,至多几本貨樣;他們的貨全放在大堆棧里。你到浦東一看,就知道堆棧是什么個樣子。近一點,蘇州河沿岸也有不少的堆棧!堆棧自有主人,倒不一定是進出口洋行自家建的。" 繼美好像明白過來了,他忽然拍著手說:“怪道剛才在交易所里也看不見半張公債票!" 這句話又引得二老爺大笑起來了。于是他再解釋,交易所買賣公債,倒不一定有貨,許多投机的人都是未必有貨的。所以有"買空賣空"這句話。老實是"賭博"罷了。 “那么,紗布交易所里也不見紗布了?那邊做交易,是不是憑貨樣?可惜剛才沒有帶便去看一下。"繼美又問了。 “不是的!"二老爺搖著頭,好像詫异著繼美為什么總弄不明白。"不是的!紗布交易所,還有也在愛多亞路的雜糧油餅交易所,在民國路的面粉交易所,九江路的金業交易所,在四川路的證券物品交易所,全跟證券交易所一樣,鬧哄哄一個市場,做買賣都是伸伸手罷了。” “那些交易所也像證券交易所那樣鬧得要命么?" “自然!你不听說周親家也跑紗布交易所么?不過紗布或面粉交易所的主要買賣人自然還是什么面粉大王棉紗大王了。” 說到這里,汽車外閃過了一座高大洋房。二老爺一眼瞥見,就指給繼美說:“這就是一個堆棧。"繼美赶緊看,那堆棧已經落在后邊了。現在汽車已經到了楊樹浦路,就加增了速力跑。繼美覺得此地又跟別處不同,也就注意地看,暫時不說什么。 過了一會儿,繼美自言自語地說:“原來這里是工厂區域。已經過了好几個紗厂。" 二老爺和紗厂方面向來有點關系,听得儿子這么說,忍不住歎了口气道:“不錯,這里是大規模工厂集中的地方,紗厂尤其多,英國厂四個,日本厂八個,中國人辦的厂也有八個,總錠數是八十万零九千光景,內中中國占一半不到點儿;可是你要知道近來中國厂都只開半工。" “全上海共有多少紗厂呢?”繼美也很關心地問。 “哦,哦,大約中國厂是二十四家,七十七万六千多錠子;英商三家,倒也有十五万三千多錠子舊商有三十厂,嘿,那就有一百零一万錠子呢!勢力是日本紗厂大。中國方面資本最雄厚的是申新紡織公司,可是近來也不景气,你不是看見報上載過申新要整理么?不是說實業部派員調查過么?" “我听說上海還有一百多家絲厂呢,怎么一路來不見一個?" “絲厂么?大都在閘北。全上海据說有一百靠十個厂,絲車總數是二万四千多,女工數共約五万多人;可是現在只有十几厂不死不活地還在開工;其余的全是煙囪里好久沒有煙了!你想:中國的繅絲工業不是全部破產了么?而且一百多家絲厂只剩十多家,貨是出得少了,你以為存貨總可出清了罷?然而不然。上海現在還有許多陳絲堆在棧里,銀行家放出的押款還是結不清楚!" “那么多絲厂,一共有多少資本呢?” “這倒不大明白。約莫有二百五十万罷。絲厂的規模全不很大,每家的資本多則五万,少則一万五千也有的。本來一年十二個月它們實足開車的日子不過八個月,從前景气的時候也是如此。它們的流動資本也不多。春天收茧子要錢,大都是向銀行里去借,銷去了絲再還;碰到絲銷不好,自然周轉不來了。何況日本絲又在歐美市場上跌价競爭!真真沒有辦法!" 二老爺說著就又歎一口气。暫時他們都沒有話。這時汽車慢了些了,因為前面有兩架很大的運貨汽車擋住了路。運貨汽車上全是大包的美棉,堆得很高,車子軋軋地老是跑不快。 “爸爸,開紗厂想來要大資本罷?"繼美忽然有感似的問著。"上海的工業里頭,是不是紗厂方面投資的數目最大?"二老爺點了點頭,卻不作聲。繼美又問道:“那么,第二位是什么呢?” “第二位么?你是說資本罷?那個,那個,据說是香煙厂了。上海全市有四十八九個煙草公司,中國人辦的居最大多數,總資本是四千一百万光景。紡織工業算是第一位,總資本也不過一万九千万罷了。并且這几年來,各項工業全不景气,獨有卷煙工業卻還能賺錢;有一家煙草公司股票漲上了三倍。全市四十八個煙草公司中間倒有一大半是近三四年里新開的!交易所里熱鬧,香煙生意好,這真不是有臉的事!" “那么,机器工業的情形如何?"繼美又問;他記得先生說過,机器工業發達才是工業興隆。 “這個,說來糟得很。据說只有二百九十多家,共計資本二百四十四万。可見中國人開厂全向外洋買机器。倒是印刷工業,听說共有資本一千一百多万呢!這也不算奇怪。香煙的盒子以及許多貨品的紙包,都需要花花綠綠的印刷,還有你看近來上海出的雜志大大小小不知道有多少!還有化學工業方面,倒也有九百多万資本,這也是應該的。不是中國人的化妝品近來多得很,連鄉下的毛頭小姑娘也离不了雪花膏和生發水么?這跟香煙生意好一樣是叫人歎气的事!" 二老爺說著當真又歎了口气。這時期車在慢慢停下來了,但是二老爺發了牢騷就不肯住嘴,他又說道:“香煙厂雖然中國人辦的多,可是原料又要仰仗外洋;照民國十九年的海關報告看來,那一年上海進口的外國煙葉共值二百六十二万海關兩呢!所謂國貨香煙還不是一半外貨么?" 這當儿,汽車咕的一聲就停住了。汽車夫回過臉來說,前面路破,車子開不進。好在只有二三十步就是二老爺他們要去的那個里了。于是下了車,付過車錢,父子兩個慢慢走去。二老爺還不住的皺著眉毛歎息。繼美跟著,也不作聲,忽然二老爺轉過臉來又對繼美說: “全上海各工厂的資本總數大約有三万二千万元,其中華商所辦工厂資本只有一万万多,日商工厂的資本卻有一万五千万舊本人在上海的經濟勢力超過了中國人一半呢!" “哦,哦,可是,爸爸,上海的工業區域就只在這里楊樹浦一帶么?"繼美說著就搶前了一步。 “不然!滬東是楊樹浦、引翔港一帶;滬西的小沙渡、曹家渡一帶也有大工厂,許多日本紗厂就在那邊。此外,閘北的潭子灣、顧家灣一帶,從前很有些中國人自辦的各种各樣的小厂,不過'一二八'以后,炮火打掉的打掉,停閉的停閉,現在寥寥得很了。南頭在高昌廟、日暉港一帶,浦東的陸家嘴、爛泥渡一帶,吳淞的蘊藻濱一帶,也都是工厂區域。——但是,近來許多煙囪都不出煙,上海的工業真是不堪設想!" “爸爸,到了,到了!爸爸!過頭了!" 二老爺說得起勁,竟錯過了那里門;幸而繼美眼快發見,這才不過多走了几間門面。 原來二老爺同繼美要"看"的房子是在公共租界极東頭華租交界處的一條馬路上。那個"里"的外貌倒很"上等"似的,里邊走路倒也寬闊,只是垃圾箱旁邊太那個了,——垃圾從箱里滿出來,侵占到走路上。好在二老爺原不是"看"垃圾箱,并不在意。他看到那一排房子是三層樓;造料也像還結實,心里先就有了三分歡喜。 三十六號是找到了。拍拍地打著門環,里邊就有人問"做什么?”听說是來"看房子"的,里邊就不作聲了,過一會儿,方才回答道:“請走后門去問二房東罷!"二老爺這才知道這里住的不是一家,于是繞到后門。開門的是一個江北娘姨,接著主人也從樓上下來了。雙方在樓梯邊敘了寒暄,就請上樓了。那屋主人先指著外邊反鎖的亭子間說道:“這里,跟下面的灶間一樣大,里面新粉過。人出去了,不能進去看,真不巧!" 二老爺含糊點著頭,心里想道:“好!又一家!那么是三家分住了!"然而使他吃惊的,是三層樓又是兩家分住著。繼美從沒見過這樣"疊羅漢式"的住法,睜大了眼只是發怔。他這時候才發見樓梯頭和屋角里到處全是雜物,小孩子的搖籃呀,尿布呀,混成一個"极樂世界",他簡直不敢伸腳,恐怕一伸腳就會碰倒了什么似的。二老爺卻還要看看晒台。不看猶可,一看只覺得這一間屋子的晒台好像兩個長子中間的矮子:左右鄰全是在晒台上搭成了"閣",閣上再做成晒台。 “寸金地皮,這里大家全是這樣挖算的呢!"房主人看見二老爺眉頭一皺,就笑著說明。 “對呀!可是倘或有什么火燭不小心,那豈不危險得很么!"二老爺應著。 再下樓的時候,房主人又指樓梯旁一個"假二層"說:“這里是娘姨困的。府上要是人不多,——大小十二三位罷,那么,自己住了樓下和二層,第三層還是可以出租。" “承教,承教!"二老爺一邊客气,一邊就走后門。“要不要,回頭我請舍親周先生來關照罷。"在后門口又這么說一句,二老爺就帶著繼美走了。這時候,他才看見這里內几乎每家門上貼有小小的"余屋分租"的紅字紙。最妙的是那兩家自造第四層的左右芳鄰還在"招租"灶披呢。 “真正是鴿子籠!"繼美松了口气似的說,跟著他老子走出了里門。 “其實也怪不得他們!不過人多房子破,火燭難免不能小心,要是一個失火,總有几個人逃不出性命!"二老爺一邊說,一邊就搖著頭。"這樣情形,也是近年來的事。一方面工部局想增加房地捐,把地价提高,另一方面銀行界把吸收來的存款大購地產,荒地上都造了新式的小洋房,舊房子也陸續翻造;通行的是三層樓,房間多。可是租价也大了。房客除了想盡方法分租出去,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呢?人家只看見上海住房陡然增多,而且天天有翻造,而且新造的總是三層樓,以為這是上海市面一天一天在好,哪里知道骨子里是大大不然呀!" “听說上海還有什么平民區,那又是怎么個樣子呢?”繼美問著,心里以為要是比剛才所見那屋子還得多住几家,那就只好每一層多搭出一個擱樓來罷。可是二老爺卻回答道: “平民區就是草棚!還有住在船里的。可是這船并不在水里,卻在地上,就是把破船倒翻過來,當作一個屋!上海有二十二万工人,恐怕有一半人數是住的那樣的草棚和船屋。住鴿子籠式市房的,大多數還是脫不了長衫的中等人家。前些時看見《字林西報》說,上海的外國人,一夫一婦的小家庭,每月收入六百兩,還不夠開支。哼!中國人怎樣呢?据說一夫一婦在上海,租一個亭子間,每月也得六七十元的開支。做衣服還不在內呀!" “為什么要那許多?"繼美也覺得意外了,他知道他家在家鄉時,老祖父以下也有五六個人,也不過每月開銷七八十元罷了,而且過得很舒服。 “哎!听听是難以相信,算算卻又再也省不了;一夫一婦開支六七十元,其實也不能算是浪費,只有中等人的生活罷了。可是住的就只能是亭子間,几家人家分住。在上海,鴿子籠生活竟是平常得很!" 二老爺說著就帶繼美轉了一個灣,“那邊就是電車站了,我們坐電車回去罷。" 又是晚上了。繼美他們住的那旅館又開始嘈雜起來。隔壁房間里新來了一伙客人,一進房就劈劈拍拍打起麻將來;艷裝的年青女子,——看樣子都有點"野气"的,不住地在房門外的走道中跑來跑去。忽然有一張紙片從門縫中塞了進來,繼美拾起一看,卻原來是什么女相士的廣告,上面還印著那女相士的照片。這時房間里只有繼美一個。老祖父由繼成夫婦陪著到什么夢春閣听"說書"去了,兩位太太剛出去買東西,兩位老爺有應酬,珍小姐還沒回來。 繼美是被派定了在這里看守"大營"的。他一會儿到窗前去望望"二十二層大廈"的電燈,一會儿又開了"無線電";最后他翻著网籃里的書,忽然翻到了一本《新中華》雜志的附刊,《上海之將來》。 “哦,上海之將來?"繼美自言自語地說,就一頁一頁看下去。正覺得這"上海之將來"并不是他理想中的"定貨"時,忽然房門上擦的一聲響,珍小姐跳了進來。 “怎么只有你一個?他們都到哪里去了?”珍小姐一邊脫大衣,順手丟在沙發上,一邊沒頭蒼蠅似的嚷著亂著:“呀!二哥!你今天不同我一道去,真真可惜!我又看見六十年前的上海了!六十年前!哈哈,你瞪大了眼睛活像條金魚!告訴你,六十年前的上海!有兩個上海!" “呀呀,裝得像,可是誰也不信你呵!"繼美冷冷地說,又低去頭看那《上海之將來》。 “騙你就不是人!听我說!"珍小姐劈手將那本書奪了去,往桌子上一擲,“我不是到閘北去么?嘖嘖,‘一二八'日本人燒掉的房子還沒造起來。可是,我又到什么——噯,要說它偏偏忘記了!哎哎,哦!'市中心區'。對了,‘市中心'去過了。二哥,那原是一大片田地、小村落,可如今開了馬路,造了房子,市政府的新房子很漂亮的,——你看,這不是跟老祖父講的六十年前的上海差不多?不過那是租界,這是中國!那不是有兩個上海?這里,租界的上海,繁華到极點;那邊,中國的上海,開始想要造起來!" “你這樣沒頭沒腦的說,誰也听不懂的!"繼美還是冷冷地。 “還不明白?真怪了!嫂嫂家的大哥告訴我:就是中國人要在租界外邊新造起一個什么——哦,‘大上海'來,要把租界的熱鬧搬到那邊去呀!我們還坐了汽車逛那條'中山路',新開的,真長真闊,就可惜路旁邊還只有田地,露天毛坑,哈哈哈,昨晚上老祖父說的露天毛坑!……" “謝謝你罷!听得我頭昏了!你一五一十清清楚楚講,好不好?" “唷唷!听得你頭昏么?"珍小姐撅起嘴巴,就旋一個轉身,往床上躺著,不作聲了。 “看呀看呀!你倒生气,賣關子!神仙才听得懂!"繼美表明了不是不要听。 “不講了!"珍小姐跳了起來。但是她怎么肯不講呢?她是什么都留不過夜的。她很神气地在房里踱了兩步,歪著頭,先“哦哦"了几聲,正想再提到那"市中心",忽然房門外一片腳步聲,老祖父同繼成夫婦回來了,于是話頭只好暫時擱起。 老祖父好像倦了,略談了几句,就到里間的床上去歪著歇息。珍小姐趁這空儿,就抓住了繼成問道:“喂,大哥,你說是不是有個'市中心區'?二哥盡說我其他呢!" “不是說你騙我呀!你講得那么沒頭沒腦,怎么怨得人家不滿意。"繼美也自己辯護。 “今天上午我同珍妹逛過'市中心'呢!不是說謊的!"繼成夫人也笑著說。 “誰說她說謊呀!我是要問怎么上海忽然跳出個市中心來?"繼美有點著急了。 “哦,這個么?也計划了兩三年了。”繼成坐了,燃起一枝香煙。"這是一個大計划。民國十六年,把上海租界以外的中國界計共三十市鄉,定為上海特別市,后來又改稱上海市,市行政區域是:北濱長江口,和寶山縣接界,西与嘉定、青浦、松江接界,東南与南匯接界,東与川沙接界,南北約百余里,東西約七十里,面積約二千七百方里。所謂三十市鄉就是本來屬于上海縣的上海、閘北、洋涇、蒲淞、引翔、塘橋、法華、楊思、漕涇、陸行、高行,共十一個;寶山縣屬的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茹、高橋,共六個;——這十七個,現在已由上海市政府接收了;另外還有上海縣屬的曹行等八鄉,松江縣屬的莘庄和七寶,南匯縣屬的周浦,寶山縣屬的楊行和大場,一共十三個,則暫緩接收。至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也包含在上海市行政區域內,不過稱為'特別區'。……" “看他好像上講堂了!"繼成夫人格格地笑著,“講了半天,還沒說到市中心呀!" “不要忙呀,慢慢來。"繼成也笑了,一看香煙熄了,就再燃著。“大約是民國十八年七月里罷,上海市政會議議決,划定閘殷路以南,翔殷路以北,淞滬路以東,預定路線以西,約七千余畝的地,為上海市市中心區域,并設立上海市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主持設施的計划。你們要曉得,現在上海市所管的十七個市鄉中間,只有閘北和南市和舊上海城區是比較熱鬧的,其他的許多市鄉還不是鄉下地方么,正跟六十年前租界一樣,所以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的目的是先要建立一個中心區域,作為未來的大上海的基礎。這委員會雖說是市中心區域的建設委員會,然而它的目光不能不顧到全市將來的發展。它定了分區計划。第一是商業區,划定了市中心區域和租界南市一帶。照這划分,楊樹浦一定也歸入商業區了。……”“怎么?楊樹浦一帶現在不是工厂很多么?"繼美插嘴說;他是頂會運用他的最新的所見所聞的。"那么,將來叫那些工厂搬場么?" “那是將來的事,我不知道。"繼成回答。“不過楊樹浦一帶划為商業區,市中心委員會自有它的理由。它以為楊樹浦一帶現在雖是工厂很多的地方,但這地段介于新舊商業地段的中間,如果保留現狀,殊多妨礙,所以划入商業區。第二便是工業區了。那是划定在吳淞江兩岸,這是照現狀因利乘便;不過規定此處只能以用電力的較小工業為限,為的恐怕煙煤气侵害了住宅區域。至于滬南高昌廟附近浦江以北,鐵路以南,本來就有兵工厂、造船厂等大規模的工業,不得不仍破舊。將來的工業區則選定了商港區以西,沿蘊藻濱及計划中之鐵路一帶。" “所謂商港區,"繼成燃著了第二枝香煙,繼續說,“就是蘊藻濱入浦一帶。第一步計划預定的范圍是東沿黃浦江,南界鵝舸浦,西界中山北路,北界蘊藻濱。將來倘嫌不夠,可以在蘊藻濱以北,吳淞鎮一帶,再行擴充。這新商港的計划,因為現在沿黃浦的各碼頭已經不夠用了,多數海船不得不停在吳淞口。照委員會的計划,這商港區域內要開挖大船塢七個,建造倉庫、碼頭,敷設鐵路,并開馬路同市中心區域的馬路相接。除了已經划為商業、工業、商港等區以外,均划為住宅區。所以中山路兩旁將來便有許多的住宅要出現。" 繼成說完了,珍小姐先就贊歎道:“要是成功了,豈不洋洋大觀。" “哦,原來如此!怪道說是要把租界的熱鬧搬場!只是把租界收回了,豈不更好?"繼美側著頭,并不對誰說似的自言自語著。 “可不是!然而收回租界不知何年何月,市中心區域的計划,据說就因為租界橫梗在中間,對于大上海的發展非常不便,所以才想出來的。"繼成說著把香煙尾巴丟在痰盂里,拍拍衣服,站了起來,似乎又要出門了。珍小姐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跳叫著道: “有了,有了!市面是靠人做起來的,是不是?你看近來逃難到上海的人有多少?要是全住到市中心區域去,豈不是馬上就熱鬧了!大哥,房子難找,我們也住到那邊去罷。" “你倒說得好!可惜逃難到上海來的人只相信租界呀!"繼成一邊說,一邊就開了房門出去。 “單有人去住,工業商業都興不起來,也不成其為新上海的。況且單是人去住,也得先把交通弄方便!"繼美接口說。這時候,房里忽然咿咿唔唔響出了新式《毛毛雨》的曲調來,把繼美和珍小姐都嚇了一跳。原來是繼成夫人把無線電播音開起來了。 于是上海什么的談話,便隨著暫時擱起,可是房里三個人也沒當真听那《毛毛雨》,各人望著窗外光彩陸离的都市的夜景,在怔怔地出神。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