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延邊——塞外江南


  從圖門站到延吉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車行二小時。我有四、五年不回家鄉了,可是車行所見的"江南風光",使我錯疑已在故鄉。啊,多么美麗呀!綠油油的水田。拉犁的牛多么壯健!它們不像我們家鄉的水牛,可是和華北、西北慣見的黃牛,好像也不一樣。延邊耕田少用馬,多用牛。自治州五個縣,二十万□耕地共有牛約十三万頭(一九六二年計划增加到十六万頭),而馬呢,不過一万五千匹。
  車行兩小時,翻山越岭,但見兩山之間的平地都是水田。延邊現在有耕地二十万□,其中水田是五万□,也就是說,凡是可以改為水田的平川之地都已經改為水田了;以后的問題是引水上山,開辟梯田,這是延邊農業四化計划中的二化:水利化,梯田化。其余二化是机械化和電气化。在共產党領導之下,總路線光明照耀之下,延邊人民雄心勃勃地要在一九六二年基本上完成四化。到那時候,水田總數將為十四万四千□,占全州耕地總面積70%,糧食(主要是大米)的產量將為五十三万三千吨。今年計划是三十四万吨,全區民食需用二十七万吨,那就有余了。
  但是現在山坡上并不空閒,到處都是亞麻、黃煙和正開著小白花的豌豆。相隔几丈,有果木樹,其中大部分是著名的苹果梨。
  遠處高山是森林,占全州面積82%強。森林里有寶貴的藥材。首先是人參,還有黃耆、貝母。計划到一九六二年,要种植人參六十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二平方公尺,其他藥材三千□。森林里還有珍貴起毛的獸類,最著名的是貂,也在計划飼養,以廣繁殖。養鹿已經開始了。這是農副業之一种。此外的農副業還有養蜂、養魚、放養柞蚕。光是柞蚕,計划到一九六二年要放養一万把(柞蚕以"把"為計算單位,"把"者一把剪子一人一天所可能做到的工作量,每把約得茧二万余)。還有養蛤蟆,長久以來,這特种的蛤蟆馳名全國,蛤蟆油(即蛤蟆的內分泌腺,作塊狀)是珍貴的補品。
  山區的資源是异常丰富的。現在已知的地質材料豈不完全,然而,可以斷言,黃金和烏金(煤)几乎到處都有。延邊五個縣都產煤,而且質量很好。油母頁岩也几乎到處都有,含油量13.5%,取一小片用火柴引火,就會像蜡燭一樣點燃起來。新辦的煉油厂,今年生產五万吨,明年十万吨。此外,鉬、銻、鉛、鋅、云母、水晶,都有發現,可還沒探明白蘊藏有多少,新探得的一個大銅礦,据已知的蘊藏量,在國內是名列前茅,而且質量很好。
  這樣丰富的資源,從前是貨棄于地。延邊的工業是在解放以后開始建立的。車子駛近延吉市,你就看見延吉江的南面,吐著濃煙的許多高煙囪。這是第一個五年計划的成就。水泥、肥料、造紙、針織、農具制造、橡膠、煉油等等工厂,今后都將以飛躍的發展來加速延邊的工業化,計划在明年,地方工業品產值可以超過農業。大躍進后,七個國營和地方國營厂礦已經創造三百零八件新紀錄,其中三件是突破國際水平的。這標志了技術革命的浪潮在延邊已經開始高漲了。
  一九五六年秋季,延邊已經普及了初等教育。全區20%的青壯年已經脫离文盲狀態。第一個五年計划期間,初中畢業生共三万二千二百二十三名,高中畢業生气千一百十七名,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一千零十五名。延邊大學在這五年內的畢業生是一千零九十九名。把這几項的數目字和全區的人口(八十万多)總數一比較,就顯出延邊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農村中的初中畢業生人數之多,是延邊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東盛鄉(离延吉市三十里,翻過帽儿山就到了),有一個著名的黎明(金時龍)高級農業合作社,就是這個社在今年五一宣布了民辦農業大學的正式成立。這個業余的農業大學是全國同類的民辦大學的第一所。現有學生五十一人(其中女生九人),都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經過三年至八年的勞動鍛煉或基層工作鍛煉的青年農民和鄉干部。這第一批入學的學生都經過考試(政治、物理、化學、達爾文主義基礎知識),他們現在所學的功課都是根据當地當時和未來發展的生產需要而訂立的,共十一門。學生們每星期有兩個半天上課,每天晚間兩個小時的复習和討論,因此,完全實現了學習和勞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東盛鄉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就普及了小學教育,今年又普及了中等教育;全鄉三千多青年中只有四名半文盲,60%的青年農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躍進中,全鄉涌起了民辦教育的干勁,新建的初中、高中七所,業余高小三十六所,業余初中十五所,業余高中十二所。把這些數目字和全鄉人口(三千三百多戶,人口的數字我忘記了,假定五口一戶就是一万六千五百多口),一比較,就可以想見教育普及的情況。業余的農業大學現在只有五十一名學生,可是報名投考第二批的,已經有三、四百人。
  金時龍合作社是東盛鄉八個合作社中最大的一個,它擁有全鄉耕地的三分之一,人口的一半多,因此,現在已經出現了必須再合并(把其余的七個小社和金社合并)然后在人力和資金等調配方面有利于生產發展的形勢。据說這件事不久就可實現。那時候,這個最早成立、命名為"黎明"的高級合作社(金時龍是勞模,全國人大代表,黎明社的創辦人,現社長),大概在全國又將考上第一;你想,土地九千多□,人口一万五、六千,有那樣多的學校,几乎沒有文盲,青年的60%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這不突出么?還不是全國第一么?
  我因為時間不夠,只在黎明社走馬看花而已,可是,給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你看,鐵工厂正為新式農具、為技術革命而躍進,磚瓦厂正為改建社員的住宅而准備材料,衛生所、婦幼保健站多么整洁而且設備完全,供銷合作社的書刊部分有四百多种的書籍。此外,還有群眾圖書室八個,田間讀報組七十四個,社員訂閱日報四、五种,三百多份,光是《紅旗》,就訂閱七十份(第三季度訂閱《紅旗》的,朝文版增至六十一份,漢文版增至二十七份),訂閱其他刊物共五百多份。社員對我說:解放前,在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下,他們連學習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都被剝奪,現在他們自己辦學校,辦業余大學,這真是天壤之別。這都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活生生的成績。
  這個社的文藝活動,單看下面的數字,也可以想見它的活躍。全社有八個俱樂部(每個生產隊一個),一個中心俱樂部,業余演員四百五十人。俱樂部分四組:創作,表演,体育,宣傳。去冬今春,水利建設緊張時,每晚都有千多人在野外工作,文藝隊也是每晚在工地表演。我在參觀這個社的時候,看出它的"畫廊報"十分精彩。"畫廊報"在延邊農村很普遍,每個合作社都有。這是貼在壁上的大幅宣傳畫,彩色,十几幅在一起,所以稱為"畫廊";這些畫經常更換,配合中心任務,所以是"報"。黎明社的畫廊報中有一幅大畫,標題是"叫高山低頭,令河水讓路",一個巨人一手按住一個山頭,另一手托開一個山頭,兩山之間河水滾滾而過,畫得生動有力。農民的業余畫家中,有不少天才。
  東盛鄉黎明社的業余農業大學完全實現了學習和勞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是上面已經說過的了;現在再來看正規的大、中、小學是怎樣的。据我所見,勞動已經成為延邊各級正規學校的正規課程了。
  例如延吉市第二中心小學,學生二千多,學生年齡七——十五歲,沒有超齡儿童。主要勞動是農業勞動和手工業勞動,有土地三十畝,有皮革制作(利用碎皮制手提袋,十分美觀)、制蠅拍、針織等等車間。三十畝土地,主要种植大豆、土豆、蓖麻、向日葵、冬瓜等等。勞動時間:三、四年級學生每周二小時,五、六年級學生每周四小時;一、二年級學生不參加上述各項勞動,但每周有一小時的街頭清洁勞動。高年級學生每周還有一次到農村活動——參觀和勞動。此外,還有各种各樣的社會服務勞動。這個學校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學會了園藝、畜產、木工、制糖果等几种生產技能。去冬今春,學生共揀糞八百二十五万公斤,栽樹八百二十一棵,种油料作物一千五百片,揀廢鐵三千四百六十公斤,玻璃三千九百四十四公斤,打草袋一千八百八十三只,打繩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二公斤。勞動改造了人。一個經常偷東西的五年級學生現在完全變了,勞動很積极,當了制蠅拍車間的主任,加入了少先隊。
  又如第二高中和第三高中,前者學生一千三百人,有實習土地八□,農場八十多□,還有鐵工厂(制造簡單農具);后者學生气百多,實習土地(校園)五□半,農場一百□荒地,已開墾四十□,實習工厂正在建立。過去,學生每周勞動兩小時,現在規定一周二十四節課四天完成,其余二天時間完全勞動。這兩個學校的學生勞動收入,都已經達到或者超過全校經費的二分之一。
  延邊大學是首先創議把學生參加勞動作為正式課程的。該校的農學院基本上就是半工半讀,農學院有農場二十多□,果木園二百多□。到田間教書,教員非有實際知識不可。教員种試驗田,勤雜工完全取消,牛羊豬都是學生、教員喂養。農學院已經達到自給自足。
  延大的師范學院(和農學院、醫學院不在一處)分八個系,學生气百多人。走近這個學院,立刻就看到學生們勞動的果實了;圍繞校舍的校園很大,到處都种了菜蔬和果樹。這是實習工場以外的勞動教育。
  學生家庭成分:中心小學80%的學生是干部子弟,20%是農民子弟;第二高中98%以上的學生是工農子弟。第三高中85%以上是工農子弟;延大學生95%是工農子弟。中心小學是在延吉市內的,所以學生多為干部子弟。從這里也反映出延邊的小學教育早已普及到農村了。
  延邊藝術學校是一九五七年新建的,現在(指今年三月)只有三十六名男女學生,分音樂、舞蹈、美術三個系(美術系只成立了几個月),我看了學生們的音樂舞蹈表演,印象很深。在民族的优秀歌舞傳統中生長起來的這些青年學生看來是有才能的,而且肯下功夫學習。舞蹈的主要課程是民族舞,也教國內兄弟民族的民間舞蹈和芭蕾舞基本訓練。朝鮮舞已經跳得相當熟練。芭蕾舞基本訓練呢,如果想到他們學的時間不過半年,也就覺得他們目前的水平是難能可貴的。吃虧的是体力差些。十几歲的五、六個女孩子表演了十多分鐘,都有點气喘了。
  這個青年的藝術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群眾文藝活動的骨干分子,舞蹈系的學生都要學編導。這個藝術學校下半年將招新生五十多名。
  教學之外,藝術學校還辦了兩种訓練班。一是文化館、俱樂部的文藝骨干參加的"群眾業余文藝訓練班",又一是"儿童業余文藝訓練班",參加者是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后者已經教出了可以上台表演的七、八歲的小藝術家(鋼琴和小提琴)。有一次盛大的晚會,業余表演者的節目就有儿童的,也有老大爺和老大娘的。
  延邊歌舞團有歌劇和民間歌舞兩個隊,共九十多人,水平都很高。民間歌舞的有些節目,我在別處尚未見過,例如《丈夫离去的那天》。這是一個古典舞,男女兩組,婀娜和剛健對稱,充滿了樂觀气氛。故事大意是:丈夫們要出征了,妻子們在溪邊取水送行,丈夫們表示了英勇殺敵的信心,妻子們在惜別而樂觀的情緒中遙望丈夫們大踏步走了去的遠影。我很喜歡這個舞。從內容到形式,這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歌劇團演出了大型歌劇《孔菊和潘姞》,看過這個戲的,特別是看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立歌劇院演出這個戲的人,一定會耽心延邊的這個几十人的歌劇隊(除了樂隊,民間歌舞隊和歌劇隊合計也不過六、七十人,而民間歌舞隊中有些演員還不能參加歌劇演出,因此實際人數是很少的),而且演出的舞台在寬、高、深三方面又都不合標准,如何能演好這個大型歌劇。可是他們演得很好。沒有什么秘訣,除了演員們的藝術造詣,還靠有克服困難的干勁和集体主義的精神。他們沒有專職的舞台工作人員,搭布景、擺道具,都是演員們大家動手;不少演員在演出時身兼數角,剛扮演過這個角色的,下場換了服裝又上來演另一個角色了。沒有后台,演員們擠在台下的一小塊地方化裝。我看了在那樣窄而淺的舞台上,搭出那樣富麗堂皇的布景,就不能不贊美舞台美術設計者的本領。總而言之,這個劇團,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
  我訪問過這個歌舞團的團部。園子很大,房子不多,滿園子种了蔬菜,這是團員們勞動的成果。他們還把園子里多年沒有得到培修的大批果木樹培修起來。不久的將來,這些果木樹就會報答他們的辛勤的勞動。他們是藝術家,同時又是農業勞動者,我猜想他們將來還會辦小工厂呢!
  因為地理位置偏了一點,不但外國來的歌舞、劇團很少到延邊演出,就是國內的歌舞、劇團的巡回演出,也不到那里。延邊歌舞團的團員們迫切希望看到別人的表演,以資觀摩,以廣見聞。我認為這种愿望是合理的。有關方面,應當考慮他們的這种愿望,設法給予部分的滿足。

  ------------------
  轉自書香門第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