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新認識》半月刊擬出"魯迅研究"特輯,(此文和讀者見面時,該特輯或許已經出版,)預定了十二個題目:一、魯迅思想發展的体系,二、魯迅的世界觀与人生觀,三、魯迅与中國革命,四、魯迅与中國新興文學,五、魯迅的創作方法,六、魯迅雜文的研究,七、《阿Q正傳》与中國農民,八、魯迅与青年,九、魯迅与婦女,十、魯迅与新文字運動,十一、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功績,十二、魯迅与中國翻譯界。 以上十二題是《新認識》編者之一征農先生寫信告訴我的,那時尚是"擬予",以后或有變動,我不知道。對于此十二題,我毫無"疑議",雖然我覺得倘若照此"列舉法"研究起來,不僅有十二題可擬,就是二十題也擬得出。但問題不在題目之多少,而在我們究竟應該從哪几方面去研究,才能夠認識出魯迅价值的全面,而且從這認識能夠增加我們"精神的食糧"与戰斗的力量。 魯迅先生在文化上工作的范圍,异常之廣闊;他對于中國思想界之影響,异常地普遍而深入,(所以如果列舉研究,就是二十題也舉得出。)正唯譬如此,所以"研究魯迅"是目前緊要的工作,然而也是不容易的工作。這需要多數富有學養的人們長時期的努力。魯迅先生是戰斗了一生的,"研究魯迅"同時就是學習他的戰術。對于他,研究和學習不能分開;這是我所感到的第一點。 如果我們把他僅僅當作民族文化史上的"偉人"來研究,他在地下一定要說我們"太乏";我們必須認明:他是"民族解放斗爭的象征",他是“中國民族有前途的明顯的保證",他的工作是一把堅利無比的寶劍,他現在死了,這把寶劍留在戰場上,(不是送進博物館!)需要我們無數的后死者共同舉其它來,艱苦地學會使用它的方法。 在民族存亡關頭和戰爭緊張的現在,"魯迅研究"的意義就是繼承他的工作。學究式的研究決非我們的當前急務。就我所見到的說,屹立在我們面前,必須我們牢牢記住,時時追蹤的。—— 一是他的戰斗的精神。魯迅先生死后,"繼承他的戰斗的精神",已經是普遍的呼聲了,但是一句空話不夠,我們必須有具体的切實的認識。以我所見,這是"一口咬住就不放"。他好像是盤旋于高空的老鷹,他看明了舊社會的弱點就奮力搏擊。二次,三次,無數次,非到這弱點完全暴露,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他不罷休。他發現了敵人時,對准敵人的要害投戈一擊,敵人如果扑倒了,他一定還要看一看是不是詐死,要是詐死,他一定再加以致命的打擊;敵人如果敗逃了,他就追逐在遁逃的敵人的后面,非把他繳械是不放手的;敵人躲到洞里去了,他一定還要挖出他來消滅他的武力。放縱了敵人的危險,他是認識得最清楚的。中庸主義的紳士們嘩然叫著"窮寇勿追",魯迅堅決地回答到:“叭儿狗非打落水中又從而打之不可!"偽善者攢眉苦眼說他太傷恕道,他的回答是:“對于這班東西,我還欠尖刻!" 這种"一口咬住不放"的斗爭精神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然而我們不要忘記:魯迅又是主張有計划地進攻,主張韌戰的。他反對但憑血气之勇的"赤膊上陣"的戰術,他反對輕率躁進。他主張看清了地形,找好了掩護,然后沉著接戰。沉著接戰和"一口咬住了就不放"配合起來,然后胜則可以消滅敵人的武力,不胜亦得守住了自己的陣地。冒險輕進以至損傷了自己的實力,和放縱敵人,他是同樣地反對的。 魯迅的"一口咬住了就不放"的精神,不但表現在接戰及已戰之時,也表現在未戰之前。他在准備攻擊的時候,在研究和觀察的時候,也是"一口咬住了就不放"的。無論問題的大小,他都一口咬住了就不放地用全力來研究。研究得還沒有透徹,理解得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他不輕于發言;對于敵人的弱點和要害還沒有看得极准的時候,他不輕于一擊。他寫一條千把字的雜感所用的力气并不少于几千字的長文,他的一條短短的雜感里閃耀著他的丰富的學識,深湛的修養,和縝密的觀察。如果我們平時對學術對問題沒有這种"一口咬住了就不放"的下苦功的精神,而只知在斗爭時學他的“一口咬住了就不放",還是沒有用的;也許我們所咬住的不是敵人的要害,也許我們咬住了在韌戰的時候敵人的一個回手竟不是我們預先料到的,因而倉皇失措了。 二是他的戰斗的技術。大家都知道魯迅的戰斗技術的特點是諷刺和幽默。他的雜感往往使被攻刺的對象弄得啼笑皆非,而這巧妙的潑剌的使"人"啼笑皆非,就給与了讀者大家以愈讀愈雋永的回味,愈想愈明白的認識。有些諷刺和幽默的文章能夠刺激讀者,然而不耐咀嚼。有些是雖耐咀嚼,然而咀喻出來的東西所起的作用只是消极的。魯迅的諷刺和幽默卻是使人不得不然要一遍一遍地咀嚼,而且愈咀嚼他的積极的作用也愈強烈。他的小說固然如此,他的雜感尤啟發揮了這特點。這一新的形式(雜感),是他所發明,所創造,而且由他發展到最高階段。 然而我不主張勉強學他的諷刺和幽默。沒有他那樣的天才,沒有他那樣深厚的學養,勉強學他的獨特的諷刺和幽默的作風,難免要"畫虎不成"罷。我們可以學,而且應該學的,是他的戰斗技術的又一方面。 例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討論到一個极重要的革命行動的問題,而且是篇長的論文,但是通偏沒有一句枯燥的空洞的說教,通篇是那么踏實,那么雋永而且透徹,引誘著任何人(即使是本想讀讀消遣的人們)不得不讀下去,而且刺激起任何讀者的讀第二遍,第三遍,終至于心神感悟,明白認識了"對敵人寬縱就是對同志殘忍"的真理。 又如《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也是引誘著任何人不得不讀下去,而且刺激著任何讀者深深思索一番的。在這短文里,魯迅運用了白娘娘和法海和尚的傳說,(想想這傳說是多么普通!)來指出壓迫制度之不會天長地久,而壓迫者(法海和尚)的"躲到蟹殼"里不能出頭,倒是永遠的。魯迅的巧妙的藝術几乎是"催眠"了讀者似的,使他們不能不俯首于這真理之前。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對于我們中國人的籠統主義,十全主義,形式主義,痛下了針砭。然而這樣討論到思想問題的文章也是引誘著人們不得不讀下去而且要再三讀的。 可是,說明了某些問題的真實,揭示了舊社會的某些“毒瘡",僅不過是魯迅的雜感的价值的一面。另一面,而且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雜感不但使我們認識現實,而且使我們知道怎樣去分析現實。他的雜感是一面"鏡子”,同時又是一把"鑰匙";它幫助我們養成了自己去開啟現實的門戶的能力。 不擺出說教的面孔,不作空洞的理論,而是從具体的能夠引起普遍注意与興味的社會現象出發:這是魯迅的雜感所以有絕大"魔力"的原因,這是它們所以能和他的小說有同樣高的藝術价值的原因! 他的雜感教導我們一件最重要的事:反公式主義!他的雜感是醫治公式主義的良藥! 而這一面,正是我們不得不赶快學習的。公式主義的病菌現在已經彌漫于我們的文藝界,使得我們的作品變成枯燥,無力;前進的青年因為要"前進",還能耐心讀著,然而既是公式的地接受了,也只能公式的地運用,獨立的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就無從養成。至于"前進"以外的廣大讀者群眾呢,自然也有能耐心讀的,可是硬梆梆的公式反而叫他們害了思想上的消化不良症,結果恐怕非弄到他們不敢來領教為止。 在"研究魯迅","學習魯迅"的呼聲中,我們來一個徹底的肅清公式主義的運動罷! 十一月二十一日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