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客語

作者:葉圣陶

  僥悻万分的竟然是晴朗的正午的离別。
  “一切都安适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開行的時刻了。”似乎很勇敢地說了出來,其實呢,處此境地,就不得不說這樣的話。但也是全不出于本心。梨与香蕉已經買來給我了,話是沒有什么可說了,夫役的扰攘,小艙的郁蒸,又不是什么足以賞心的,默默地擠在一起,徒然把無形的凄心的网織得更密罷了,何如早點儿就別了呢?
  不可自解的是卻要送到船欄邊,而且不止于此,還要走下扶梯送到岸上。自己不是快要起程的旅客么?竟然充起主人來。主人送了客,回頭踱進自己的屋子,看見自己的人。可是現在──現在的回頭呢?
  并不是懦怯,自然而然看著別的地方,答應“快寫信來”那些囑咐。于是被送的轉身舉步了,也不覺得什么,只仿佛,心里突然一空似的(老實說,摹寫不出了)。隨后想起應該上船,便跨上扶梯;同時用十個指頭梳滿頭散亂的頭發。
  倚著船欄,看岸上的人去得不遠,而且正回身向這里招手。自己的右手不待命令,也就飛揚跋扈地舞動于頭頂之上。忽地覺得這剎那間這個境界很美,頗堪体會。待再望岸上人,卻已沒有蹤跡,大概拐了彎赶電車去了。

  沒有經驗的想象往往是外行的,待到證實,不免自己好笑。起初以為一出吳淞口便是蒼茫無際的海天,山頭似的波浪打到船上來,散為裂帛与拋珠,所以只是靠著船欄等著。誰知出了口還是似盡又來的沙灘,還是一抹連綿的青山,水依然這么平,船依然這么穩。若說眼界,未必開闊了多少,卻覺空虛了好些;若說趣味,也不過与乘內河小汽輪一樣。于是失望地回到艙里,爬上上層自己的舖位,只好看書消遣。下層那位先生早已有時而猝發的的鼾聲了。
  實在沒有看多少頁書,不知怎么也朦朧起來了。只有用這朦朧二字最确切,因為并不是睡著,汽机的聲音和船身的微蕩,我都能夠覺知,但僅僅是覺知,再沒有一點思想一毫情緒。這朦朧仿佛劇烈的醉,過了今夜,又是明朝,只是不醒,除了必要坐起來几回,如吃些餅干牛肉香蕉之類,也就任其自然──連續地朦朧著。
  這不是搖籃里的生活么?嬰儿時的經驗固然無從回憶,但是這樣只有覺知而沒有思想沒有情緒,該有點儿相像吧。自然,所謂离思也暫時給假了。

  向來不曾親近江山的,到此卻覺得趣味丰富极了。書室的窗外,只隔一片草場,閒閒地流著閩江。彼岸的山綿延重疊,有時露出青翠的新妝,有時披上輕薄的霧帔,有時不知從什么地方來了好些云,卻与山通起家來,于是更見得那些山郁郁然有奇觀了。窗外這草場差不多是几十頭羊与十條牛的領土,看守羊群的人似乎不主張放任主義的,他的部民才吃了一頓,立即用竹竿驅策著,叫它們回去。時時听得仿佛有几個人在那里割草的聲音,便想到這十頭牛特別自由,還是在場中游散。天天喝的就是它們的奶,又白又濃又香,真是無上的恩惠。
  臥室的窗對著山麓,望去有裸露的黑石,有矮矮的松林,有泉水沖過的澗道。間或有一兩個人在山頂上樵采,形体藐小极了,看他們在那里運動著,便約略听得微茫的干草瑟瑟的聲響。這仿佛是古代的幽人的境界,在什么詩篇什么畫幅里邊遇見過的。暫時充當古代的幽人,當然有些新鮮的滋味。
  月亮還在山的那邊,仰望山谷,蒼蒼的,暗暗的,更見得深郁。一陣風起,總是銳利的一聲呼嘯一般,接著便是一派松濤。忽然憶起童年的情景來:那一回与同學們遠足天平山,就在高義園借宿,稻草襯著褥子,橫橫豎豎地躺在地上。半夜里醒來了,一點儿光都沒有,只听得洪流奔放似的聲音,這聲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來了;身体頗覺寒冷,因而把被頭裹得更緊些。從此再也不想睡,直到天明,只是細辨那喧而彌靜靜而彌旨的滋味。三十年來,所謂山居就只有這么一回。而現在又听到這聲音了,雖然沒有那夜那么宏大,但是往后的風信正多,且將常常更甚地听到呢。只不知童年的那种欣賞的心情能夠永永持續否……
  這里有秋虫,有很多的秋虫,沒有秋虫的地方究竟是該詛咒的例外。躺在床上听听,真是奇妙的合奏,有時很繁碎,有時很凝集,而總覺得恰合剛好,足以娛耳。中間有一种不知名的虫,它們的聲音響亮而曼長,像是弦樂,而且引起人家一种想象,仿佛見到一位樂人在那里徐按慢抽地演奏。
  松聲与虫聲漸漸地輕微又輕微,終于消失了……
  倉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夫,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禮拜堂里送出一聲鐘響,綠蔭下走過几個張著花紙傘的女郎。
  跟著紹虞夫婦前山后山地走,認識了兩相仿佛的荔枝樹与龍眼樹,也認識了長髯飄飄的生著气根的榕樹,眺望了我們所住的那座山,又看了胭脂似的西邊的暮云,于是坐在路旁的磚砌的矮欄上休息。漸漸地四圍昏暗了,遠處的山只像几筆极淡的墨痕染漬在灰色的紙上。鄉間的女人匆匆地歸去,走過我們身邊,很自然地向我們看一看。那种渾朴的意態,那种奇异的裝束(最足注目的是三支很長的銀發釵,像三把小劍,兩橫一豎地把發髻攏住,我想,兩個人并肩走時,橫插的劍鋒會划著旁人的頭皮),都使我想到古代的人。同時又想,什么現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糾紛,都渺茫得像此刻的遠山一樣,仿佛沉在夢幻里了。

  中秋夜沒有月,這倒很好,我本來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与平常沒有月亮的晚上一樣,關在書室里,就美孚燈光下做了一點功課,就去睡了。

  第二天的傍晚,滿天是云,江面黯然。西風震動窗欞,“吉格”作響。突然覺得寂寥起來,似乎無論怎樣都不好。但是又不能什么都不,總要在這樣那樣里占其一,這時候我占的是倚窗悵望。然而悵望又有什么意思呢?
  紹虞似乎有點儿揣度得出,他走來邀我到江邊去散步。水波被灘石所擋,激触有聲。還有廣遍而輕輕的風一般的音響平舖在江面上,潮水又退出去了。便隨口念舊時的詩句:
  潮聲應未改,客緒已頻更。七年以前,我送墨林去南通。出得城來,在江濱的客店里歇宿候船,卻成了獨客,荒涼的江濱晚景已夠叫人悵悵,又況是离別開始的一晚,真覺得百無一可了。聊學雅人口占一詩,藉以排遣。現在這兩句就是這一首詩里的。唉,又是潮聲,又是客緒!
  所謂客緒,正像冬天的濃云一般,風吹不散,只是越凝集越厚,散步的藥又有什么用處。回到屋里,天差不多黑了,我們暫時不點火,就在昏暗中坐下。我說:“介泉在北京常說,在暮色蒼茫之際,爐火微明,默然小坐,別有滋味。”紹虞接應了一聲就不響了。很奇怪,何以我和他的聲音都特別寂寞,仿佛在一個廣大的永寂的虛空中,僅僅蕩漾著這一些聲音,音波散了,便又回复它的永寂。
  想來介泉所說的滋味,一定帶著酸的。他說“別有”,誠然是“別有“,我能夠体會他的意思了。
  點燈以后,居然送來了切盼而難得的郵件,昨天有一艘輪船到這里了。看了第一封,又把心擠得緊一點。第千封是平伯的,他提起我前几天作的一篇雜記,說:“……此等事終于無可奈何,不呻吟固不可,作呻吟又覺陷于怯弱,總之,無一而可,這是實話。……”
  似乎覺得這确是怯弱,不要呻吟吧。
  但是還要去想,呻吟為了什么?戀戀于故鄉么?故鄉之足以戀戀的,差不多只有藕与蓴菜這些東西了,又何至于呻吟?戀戀于鵓鴿箱似的都市里的寓居么?既非鵓鴿,又何至于因為飛了而呻吟?老實地說,簡括地說,只因一种愿与最愛与同居的人同居的心情,忽然不得滿足罷了。除了与最愛与同居的人同居,人間的趣味在哪里?因為不得滿足而呻吟,正是至誠的話,有什么怯弱不怯弱?那么,又何必不要呻吟呢?
  呻吟的心本來如已著了火的燃料,濃煙郁結,正待發焰。平伯的信恰如一根火柴,就近一引,于是熾盛地燃燒起來了……

  1923年10月1日作,刊于《文學》91期,署名王均;1981年11月17日修改。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