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啟無叫我為這書作跋,于我倒是有意思的事情,對于啟無卻未必。夫明清諸大家的文字很會自己說話的,何用后生小子來岔嘴;其不可一也。對景挂畫雖好,班門弄斧則糟;其不可二也。當這年頭儿來編印此項文件,已經有點近乎自暴自棄,何況去找壓根儿未嘗“浮起”的人來做序跋,這簡直有意自己做反宣傳;其大不可三也。所以我替啟無再思再想,真真一無所取。然而我非啟無,沒法叫他不來找,做不做在我,找不找在他。再說他既經說到找到,反正推托不了的,不如老實說我不曾想到推托,干脆,而且做跋比做序還容易,据說如此。我謝謝啟無給我這一個好机會。 序跋之類照例總直接或間接地解釋那作品,我尋閱這書的目次卻覺得無此必須。這都是直直落落,一無主張,二無理論,三不宣傳的文字,只要喜歡看,一看至多兩看總明白了。若不喜歡,看煞也不明白,解釋也不會再明白,反而愈說愈胡涂哩。以下的話只為著和這書有緣法的人作一种印證而已,說服誰,不曾想。 這些作家作品之間,似乎找不到什么公共之點,若說是趣味吧,阿毛阿狗也都有趣味的。一定要去找,那么他們都在老老實實地說自己的話,可算惟一的特色。所感不同,所說不同,說法亦不必盡同,可是就這一點看,他們都是“忠實同志”哩。 夫小品者旁行斜出文字之別名也,舉世同病自古如此,別提此刻了。“你想旁行斜出的都說著自己的話,那么正道的再說點什么好呢?”“不知道嗎?笨啊,說人家的話喲!”這儿所謂人家事實上只是要人,人而不要,咱們的正統文豪決不屑于代他們立言的,或者是圣賢,或者是皇帝,或者是祖師,是這個,是那個,是X,是Y……什么都是,總不是自己。 就說文体上舉些例罷,最初的“楚辭”是屈宋說自己的話,漢以后的“楚辭”是打著屈宋的腔調來說話,魏晉以前的駢文,有時還說說自己的話的,以后的四立文呢,都是官樣文章了。韓柳倡為古文,本來想打倒四六文的濫調的,結果造出“桐城謬种”來,和“選學妖孽”配對。最好的例是八股,專為圣賢立言,一點不許瞎說,其實《論語》多半記載孔子的私房話。可笑千年來的文章道統,不過博得几种窠臼而已。既要替人家立言,就不得不為人家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不幸所謂圣賢皇帝開山祖師之流,他們的意思并不容易猜,就算您是文豪也許不成;即使猜著了,有時也未便仔細揣摹。活靈活現自己做起圣人皇帝祖師來,總也不大好吧。那就自然而然的會落到一個圈套里,這叫做窠臼,或者叫濫調,恕我又有一比,真正的老頭子,娘們,土豪劣紳總是各式各奇的,至于戲台上的胡子,衫子,大花臉,二花臉,顛來倒去只這几种版本而已。這是簡化,——是否醇化粹化,卻說不上來。 既如此,小品文倒霉,豈不是活該。在很古很古的年頭早已触犯了天地君親師這五位大人,現在更加多了,恐怕正有得來呢。正統的种子,那里會斷呢。說得漂亮點,豈不可以說倒霉也是僥幸,可以少吃點冷豬肉;若說正經話,小品文的不幸,無异是中國文壇上的一种不幸,這似乎有點發夸大狂,且大有爭奪正統的嫌疑,然而沒有故意回避的必要。因為事實總是如此的:把表現自我的作家作物壓下去,使它們成為旁岔伏流,同時卻把謹遵功令的抬起來,有了它們,身前則身名俱泰,身后則垂范后人,天下才智之士何去何從,還有問題嗎!中國文壇上的黯淡空气,多半是從這里來的。看到集部里頭,差不多總是一堆垃圾,讀之昏昏欲睡,便是一例。 不但命運欠亨而已,小品文的本身也受著這些不幸的支配。這些文家多半沒什么自覺的。他們一方面做一种文章給自己頑,一方在做另一种文章去應世,已經是矛盾了。再說一句不大恭敬的話,他們恐仍不免有大小高下偏正之見,所謂大的高的正的,自然還是那些使人昏睡的家伙,這簡直有點可笑了。 古人是否有些矛盾和可笑,暫且不問,我們一定受到相當的損失。沒有确實自信的見解和定力的,也不容易有勇猛精進的气魄,即使無意中旁行斜出,走了不多遠就此打住了。這果然一半為時代所限,不容易有比較觀照的机會,然而自信不堅,壁壘不穩也是一個大毛病。他們自命為正道,以我們為旁斜是可以的,而我們自居于旁于斜則不可;即退了一步,我們自命為旁斜也未始不可,而因此就不敢勇猛精進地走,怕走得离正軋太遠了,要摔交,跌斷脊梁骨,則斷斷乎不可。所以稱呼這些短簡為小品文雖不算錯,如有人就此聯想到偏正高下這些觀念來卻決不算不錯。我們雖不于爭那道統,可是當仁不讓的決心,絕對不可沒有的。——莫須有先生對我蓋言之矣。 准此論之,啟無選集明清諸家之作以便廣布,至少是在那邊開步走,所以即使賠錢貼工夫,以至于挨罵都是值得的。在初編此書時他來問我,我說可以一集二集三集的連續下去,現在也還是這個意思,就當作跋尾看罷。 一九三○年九月十三日,北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