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中國人”這個稱呼,現在大家叫慣了,以為自從地球上有了中國這么一個地方,產生了這么一种人,就自然而然地叫下來了。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 在我記憶中,“中國”這個詞在西周就出現了,內涵卻一直在變化。秦漢以后,歷朝都不以“中國”為國名,但大体上又都以“中國”通稱。由于民族眾多,戰亂頻仍,經常出現對峙雙方都把自己說成“中國”,把對方說成夷狄的情形,如南北朝和宋金時期都是如此。 這還只是在內部進行著名號上的爭奪和調整,真正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概念,只能在國際關系中确定。如果說,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排列体現了時間上的縱向關系;那么,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排列則体現了國際間的橫向關系。中國古代,縱向關系遠遠強于橫向關系,因此很難有明晰的、整体意義上的“中國”概念。直到清代,邊界吃重,外交突現,“中國”才以一個主權國家的專稱出現在外交文書上。 同樣的道理,“中國人”這一概念在整体上的明晰化,也應該是在与不同屬類的人的較大規模地遭遇之后。使之明晰化的光亮,可能來自于外國人看中國人的目光,也可能來自于中國人在了解外國人之后所作的比較和反思。据我披閱所及,明清時期歐洲來華的几批耶穌會傳教士的書簡,一七九三年英國馬戛爾尼訪華使團的記錄,是較早由西方人士探視中國人的書面材料,后來值得注意的便是一些西方人類學家研究中國人体質形貌特征的科學論文了。 我本人對“中國人”這個概念產生震動性的反應,是在翻閱一批美國早期漫畫的時候。這批漫畫由長期關注美國西部開發史的胡恒坤先生收藏,几年前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漫畫是十八、十九世紀美國報刊雜志不可缺少的一种報道形式,因此也就留下了中國人從在美洲立足謀生開始的种种經歷。畫家是美國人,因此對中國人的体型面貌和生活方式產生強烈的好奇,畫得既陌生又夸張。隨著美國排華濁浪的掀起,漫畫中的中國人形象越來越被嚴重丑化,丑化成异類,丑化成動物;不僅形象惡劣,而且行為舉止也被描寫得邪惡不堪。而這,恰恰正是當時許多美國白种人心目中的中國人。這种漫畫作為一种形象化的文化判斷,既是排華濁浪的結果,又反過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一邊翻著那些被畫得不忍卒睹卻又依稀相識的面容,一邊讀著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清季中美外交關系簡史》和《書中人語》等著作,不能不一再地遙想被唐德剛先生呼喚過的“我先僑的在天之靈”:你們究竟在哪些方面使西方人害怕了、討厭了?除了洋人的偏見,你們自己也有很多不檢點的地方吧?其中哪一些是根深蒂固的,難以改進?你們究竟又在哪些方面与遙遠的祖先和今天的我們一脈相承?是啊,我們,我們的血液里有多少是穩定的遺傳,今后還會遺傳多久? 這就躲不開“中國人”這個隱潛著不少歷史感情的概念了。歷史感情又与現實思考聯結著,因為在世紀之交,文明与文明之間的共存和對峙就在眼前,而任何一种文明的基礎,都是群体人格。那么,中國人,极其老邁而又受盡欺侮的中國人,你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你有沒有可能再變得年輕?從漫畫走進油畫或其他什么畫? 在十九世紀与二十世紀之交,這個問題也被認真而痛切地思考過。但是那些思考往往不是情緒太激烈,就是學理太艱澀。更嚴重的是參与者太少,明明在討論中國人而絕大多數中國人卻并無知覺,致使思考從深刻淪為低效。這次世紀之交,至少應該讓更多普通的中國人一起投人有關自己的思考了吧?但愿如此。 ———讀《中國人》叢書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