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洞庭一角




                  1

  中國文化中极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坏。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复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親,俱著聲名。

  例子太多了。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岳陽樓,心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罷,要他寫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怀,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直到今天,大多數游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么一個樓的。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中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通巫峽,南极瀟湘”于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進得樓內,巨幅木刻中堂,即是這篇文章,書法厚重暢麗,洒以綠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借之現代用語,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這里,中國文學的力量倒顯得特別強大。

  范仲淹确實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游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憂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气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游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2

  但是,洞庭湖沒有這般小。

  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了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狹隘的文人學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歎,但他所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統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憂耶樂耶,也是丹墀金鑾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這里,儒家的天下意識,比之于中國文化本來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這么想著怩,范仲淹身后就閃出了呂洞賓。岳陽樓旁側,躲著一座三醉亭,說是這位呂仙人老來這儿,弄弄鶴,喝喝酒,可惜人們都不認識他,他便寫下一首詩在岳陽樓上: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里青蛇膽气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他是唐人,題詩當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跡掩蓋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呂詩放在一起讀,直是有點“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頑潑,執著与曠達,悲壯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對著這么大個洞庭湖,難道就許范仲淹的朗聲悲抒,就不許呂洞賓的仙風道骨?中國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呂洞賓的青蛇、酒气、縱笑,把一個洞庭湖攪得神神乎乎。至少,想著他,后人就會跳出范仲淹,去捉摸這個奇怪的湖。一個游人寫下一幅著名的長聯,現也鐫于樓中: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史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淚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极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气,岳州城東道岩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他就把一個洞庭湖的复雜性、神秘性、難解性,寫出來了。眼界宏闊,意象紛雜,簡直有現代派的意韻。

  3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我登船前去君山島。

  這天奇熱。也許洞庭湖的夏天就是這樣熱。沒有風,連波光都是灼人燙眼的。記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這個“蒸”字,我只當俗字解。

  丹納認為气候對文化有決定性的影響,我以前很是不信。但到盛暑和嚴冬,又傾向于信。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淨,可讓他想想天下;秋風蕭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絲悲壯。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約略推知,這是秋天的辭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來呢?衣冠盡卸,赤膊裸裎,揮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會連影子也沒有。范仲淹設想過陰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設想。洞庭湖气候變化的幅度大著呢,它是一個脾性強悍的活体,僅僅一种裁斷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廣之,中國也是這樣。一個深不見底的海,頂著變幻莫測的天象。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几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丰富的生命節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的霸座進發。其實,誰都是涉小的。無數涉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气象。

  終于到了君山。這個小島,樹木蔥籠,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遺跡之多,令人咋舌。它顯然沒有經過后人的精心設計,突出哪一個主体遺跡。只覺得它們南轅北轍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鄰。是歷史,是空間,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風,把它們堆涌到了一起。

  擋門是一個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遺留。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惱火,于是擺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流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偉,決心要讓洞庭湖也成為一個馴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還是一派開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堯的女儿娥皇、女英墳墓,飄忽瑰艷的神話,端出遠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資格,安坐在這里。兩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飛動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淚,本該讓后代儒生非禮勿視,但她們依憑著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們心旌繚亂,不知定奪。

  島上有古廟廢基。据記載。佛教興盛時,這里曾鱗次櫛比,擁擠著寺廟無數。繚繞的香煙和陣陣鐘磬聲,占領過這個小島的晨晨暮暮。呂洞賓既然几次來過,道教的事業也曾非常蓬勃。面對著秦始皇的封山石,這些都顯得有點邪乎。但邪乎得那么久,那么隆重,對山石也只能靜默。

  島的一側有一棵大樹,上嵌古鐘一口。信史鑒鑒,這是宋代義軍楊么的遺物。楊么為了對抗宋廷,踞守此島,宋廷即派岳飛征剿。每當岳軍的船只隱隱出現,楊么的部隊就在這里鳴鐘為號,准備戰斗。岳飛是一位名垂史冊的英雄,他的抗金業績,發出過民族精神的最強音。但在這里,岳飛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這口鐘,時時鳴著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墳前徘徊,現在又對著這口鐘久久凝望。我想,兩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現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應該有一個龍宮了。井有台階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龍宮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會相信我們腳底下有一個熱鬧世界。那個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戀情,也有歡愛。一口井,只想把兩個世界連結起來。人們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飛船正從另外一些出口去尋找另外一些世界。

  ……

  雜亂無章的君山,靜靜地展現著中國文化的無限。

  君山島上只住著一些茶農,很少閒雜人等。夜像,游人們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島闃寂無聲。洞庭湖的夜潮輕輕拍打著它,它側身入睡,怀抱著一大堆秘密。

  4

  回到上海之后,這篇洞庭湖的游記,遲遲不能寫出。

  突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洞庭湖的新聞,如遇故人。新聞記述了一椿真實的奇事:一位湖北的農民捉住一只烏龜,或許是出于一种慈悲心怀,在烏龜背上刻名裝環,然后帶到岳陽,放入洞庭湖中。沒有想到,此后連續八年,烏龜竟年年定時爬回家來。每一次,都“將頭高高豎起來,長時間地望著主人,似乎在靜靜聆听主人的教誨,又似乎在向主人訴說自己一年來風風雨雨的經歷”。

  至少現代科學還不能解釋,這個動物何以能爬這么長的水路和旱路,准确找到一間普通的農舍,而且把年份和日期搞得那樣清楚。難道它真是龍宮的族員?

  洞庭湖,再一次在我眼前罩上了神秘的濃霧。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進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种簡單的軌跡,一种沉悶的重复。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話,想柳毅到過的龍宮。應該理會古人對神奇事端作出的想像,說不定,這种想像蘊含著更深層的真實。洞庭湖的种种測量數据,在我的書架中隨手可以尋得。我是不愿去查的。,只愿在心中保留著一個奇奇怪怪的洞庭湖。

  我到過的湖可謂多矣。每一個,都會有洞庭湖一般的奧秘,都隱匿著無數似真似幻的傳說。

  我還只是在說湖。還有海、還有森林、還有高山和峽谷……那里會有多少蘊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國度,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錄自“洞庭一角”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