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關于猶大的三种說法



作者:博爾赫斯

似乎已經墮落

《七根智慧之柱》(第103節)

——T·E·勞倫斯著

  公元2世紀,在小亞細亞或亞歷山大地區,當巴西里德斯宣布宇宙是一些畸形天使的膽大妄為或居心叵測的即興之作的時候,尼爾斯.盧內貝格已經以他那特有的智慧領導了諾斯替教派的一個秘密組織。但丁也許會將他葬身于火的墳墓。他的名字可能會出現在處于薩圖尼洛和卡波克拉特斯之間的小异教創始人的名單中。他那充斥著污言穢語的說教中的片言只語可能將永存于經外的《回答追隨者之書》之中,也許當某修道院的圖書館的一場大火吞噬掉最后一本《語段》時此書已經不复存在了。然而,上帝又把20世紀和盧德大學城賜予了他。1904年《耶穌和猶大》第一版在那里問世,1909年他的代表作《脆弱的意志》也在那里出版(對于后者,1912年埃米爾·舍林出了德文版,書名為《神秘的救世主》)。
  在評論這几本書之前,有必要再次指出,尼爾斯·盧內貝格這位全國福音教聯合會的成員是個虔誠的教徒,在巴黎、甚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文學沙龍中任何一位普通文人都能很好地說出盧內貝格的論文。在某一次文學聚會上提出這些論文無异于一种閒聊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對于盧內貝格來就,這些論文是用來破譯神學的一個難解之謎的關鍵,也是進行思考和分析,進行有關歷史和語言的辯論的材料,他因此而感到自豪、歡樂,有時也感到恐怖。這些論文既使他獲得了成就,卻又耗盡了他的精力。凡是翻閱了盧內貝格這本書的人都會認為書中只能看到他的結論。看不到他的論證和論据。有的人可能還會注意到他的結論毫無疑義地先于他的“論据”。誰會去尋找連自己都不相信或与自己無關的證据?
  第一版《基督和猶大》的這個書名簡洁明了,但這個書名的含義在數年后被尼爾斯·盧內貝格本人大大地擴充了:傳統上認為是猶大.伊斯卡略特干的所有的事(不只是一件事)都是虛假的(參見德·昆西1857年出版的書)。德.昆西在一個德國人之后推斷出猶大出賣耶穌是要逼耶穌宣布他自己是神,并點燃起反對羅馬統治的起義烈火。盧內貝格建議重新恢复形而上學的理論,他一開始便巧妙地指出了猶大的舉動是多余的,他(像羅伯特松一樣)認為,要認出每天都在猶太教堂里說教、并在數以千計的集會中創造奇跡的宗教大師并不需要讓一位使徒去背叛他,然而這樣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圣經》中出現這樣的錯誤已是不可容忍,將這一偶然事件作為大事情編進世界歷史就更不能容忍了。然而,猶大的背叛并不是偶然的,這是事先安排好的事件,它在耶穌舍身救世的過程中占有頗為神秘的位置。盧內貝格還繼續認為:當圣子成為肉身時,他由天庭來到人間,從永恒來到歷史,從具有永無止境的幸福的神變成体驗人間滄桑、生老病死痛苦的凡人。為使圣子作出這樣的犧牲,必須有一個人代表所有的人去做出相應的犧牲。猶大.伊斯卡略特就是這個人,猶大是使徒中唯一領悟到神的秘示和耶穌的可怕的旨意的人。圣子成為凡人,他的弟子猶大成為告密者(這是最無恥的罪行了),并受到永不熄滅之火的“款待”。下屬是上司的一面鏡子,凡間的情景和天堂相符,皮膚上的色斑常常被看作一幅星云圖,猶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耶穌的反映,那三十枚錢幣和那個吻便由此而來,這樣也就產生了自愿去死并遭到唾棄的事情。尼爾斯·盧內貝格就這樣解開了猶大的謎。
  所有教派的神學家都反駁他的看法。拉爾斯·佩特爾·恩斯特朗指責他不懂得或者是不愿懂得神人合一的道理。阿塞爾.博雷琉斯說他革新了那种由信徒提出的否認耶穌具有人性的基督幻影說的异教理論。盧德那位尖刻的主教則指責他的看法有悖路德福音第22
  章第3節的教誨。
  這种种責難使盧內貝格部分地改寫了那本屢遭非議的書,并修正了他的理論。他与對方爭論時避開了神學領域的問題,闡述了倫理道德方面的原理。他認為,耶穌擁有万能的主能夠賜予的一切本領,不需要通過一個凡人去拯救所有的人。他不同意那些認為我們對那位不可理解的叛徒一無所知的人的意見。他說,我們知道他是使徒中的一個,他是被選出來宣布天國的存在、給病人治病、給麻風病患者洗傷口、使死者死而复生、降魔驅邪的那些人中的一個(參見馬太福音第10
  章第7-8節,路加福音第9章第1節)。對一位被救世主如此看重的男子,我們理應從最好的方面去理解他的行為,將他的罪行歸咎于貪婪(正如有些人援引約翰福音第12章第6節所做的那樣)就是承認他是出自可恥的動机。尼爾斯·盧內貝格提出了猶大的与上面說的相反的動机,即出自夸大了的甚至是無限的禁欲主義。禁欲主義者為了至高無上的光榮的上帝宁愿詛咒自已,折磨自身的肉体,而猶大則從精神上這樣做了。他和其他的使徒一樣放棄了榮譽、幸福、宁靜和天國,卻沒有他們那樣的勇气放棄快樂。他以可怕的先知先覺事先籌划了他的罪過。大凡通奸的人往往都是些柔情脈脈忘乎所以的人,而犯殺人罪的人則需要膽量,詛咒、褻瀆神明則要借助撒旦的怒火。然而猶大選擇了不需上述任何一种品德參与的罪過:他利用耶穌對他的信任(參見約翰福音第l2章第6節)進行告密。他知道自己不配當好人便卑躬屈膝地這樣做了。巴勃羅寫道:夸口的當指著主夸口(見哥林多前書第1章第31節)。猶大自愿進入地獄。因為只要上帝幸福她便感到滿足。他想,幸福和仁慈一樣是神的屬性,人們是不應該篡奪的。
  在這件事之后,許多人發現在盧內貝格最初的那些頗有道理的論述中已包含了他那古怪的結論。人們還發現《脆弱的意志》一書是對《基督和猶大》的肆意歪曲或褻瀆。1907年底,盧內貝格便寫完并按閱了他的手稿。;寫好后几乎過了兩年都還未送交出版社付印,到了1909年10月這本書才出版,由丹麥希伯萊語學者埃利克·埃爾霍特寫的序,并取了個大逆不道的書名:他在世界上,世界由他創造,但世界卻不認識他(參見約翰福音第1章第10節)。該書的主要內容并不复雜,盡管結論是很嚇人的。尼爾斯·盧內貝格認為,上帝下凡,其目的是為了拯救全人類,應該認為他作出這种犧牲是無可指責的,并不會因某些細小的疏忽而被否定或有所減色。將他所遭受的苦難只局限于那天下午在十字架上的彌留乃是對他的褻瀆。既說他是凡人又說他不可能有罪過,這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人便不可能完美無缺。肯佩斯承認救世主也會感到疲勞、寒冷、困惑、饑餓和干渴,除此之外還必須承認他還會有罪過,還會迷惘墮落。地在干涸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他一無佳形二無美容;他遭到蔑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參見以賽亞書第53章第2-3節)這段优美的文字,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對他在死的時候會釘上十字架的預言。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例如對漢斯.拉森·馬爾圖森),這段話是對一般平民認為基督長得很漂亮的這种說法的批駁。對盧內貝格來說,這种及時的預言并非只是暫時性的,它也是對已是肉身圣子之整個不祥未來的一种永久性的預言。上帝不但完全地變成了凡人,而且變得卑鄙無恥。遭人責難,陷入深淵。為了拯救我們,他能隨便變成构成我們复雜歷史的眾多歷史人物之中任何一人,他能成為亞歷山大,或成為畢達哥拉斯,或魯利克,也能成為耶穌,但他選擇了最坏的命運:那就是猶大的命運。
  斯德哥爾摩和盧德出版的那些書中提出的以上看法是徒勞無益的,因為不信教的人早就認為這是乏味而煩瑣的神學游戲,而神學家對此則不屑一顧。然而,盧內貝格則從整個基督教的沉默中感到了一种近乎神奇的肯定。這沉默是上帝的旨意,上帝不愿在人世間泄露他那可怕的秘密。盧內貝格明白時机尚未來到,他感到古時對神的不恭的种种事例都涌現在他的腦海中,其中有在山上捂住臉不去看上帝的以利亞和摩西;有當他的雙眼看見將光榮洒滿人間的上帝時恐懼万分的以賽亞;有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雙目失明的薩烏爾;有看見了天堂后死去的猶太教教士西蒙.本.阿薩依;有看到三位一体時發了瘋的著名的魔法師胡安.德.維特博;還有那些對說出上帝的秘密的名字的褻瀆神明的人表示厭惡的米德拉辛人。如此說來,他本人不也犯下了褻瀆之罪嗎?這難道不是褻瀆神靈的不可赦免的罪過嗎?(參見馬太福音第12章第31)瓦勒里奧·索拉諾因傳播羅馬的隱名而死去,那么他因發現并傳播上帝的可怕的名字會受到什么樣的無比嚴厲的懲罰?
  尼爾斯·盧內貝格受失眠症和令人頭暈目眩的辯證法的折磨,變得像個醉漢,他在馬爾默的大街上游蕩,他大聲地呼喊著,渴望与救世主分享進地獄的“恩惠”。
  他于1912年3月1日因動脈瘤破裂死去。也許异教徒們會記起他,因為他對已經枯竭的圣子的概念增加了某种邪惡与不祥的內涵。
  選自《手工藝品》(1944)
  (此文原載于博爾赫斯小說集《巴比倫的抽簽游戲》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
  文學視界掃描校對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