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孩子們花了許多時間,努力建筑他們的紙板屋,那將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一間會所。 他們可以在那里舉行嚴肅的聚會,或只是縱聲大笑、玩耍和爆戲。他們費了不少心思,才想好了這間會所三條有意思的規矩: 1.沒有人表現了不起; 2.沒有人表現低微; 3.人人都表現适中。 小查德是個害羞、安靜的孩子。一日回到家中,他告訴母親他要為班上每個人預備情人節卡片。母親的心頓時沮喪下來。她想:但愿他不要那樣做,因為她看過孩子們走路回家的情景,小查德總是走在后面。那些孩子們勾肩搭背地彼此說笑和交談,而小查德總是被排斥在外。然而,最終她決定支持自己的儿子。于是她買了紙張、膠水和彩色筆,整整三個星期,小查德每個晚上都在制作情人節卡片。 情人節終于來到,小查德簡直是快樂忘形。他小心翼翼地把卡片疊起來,放進袋里,然后飛奔出門。母親決定烤制他最喜歡的餅干,等到他下課回家,把溫熱的餅子連同冰涼的牛奶一同拿出來。她知道他一定很失望……也許這樣可以減輕他一些難過的感覺。想到儿子不會收到許多情人節卡片,或許一張也沒有,她便感到傷心。 那天下午,她把餅干和牛奶放在桌上。當孩子們的聲音傳來,她從窗戶看出去,果然是他們來了,開心地邊走邊笑。像平日一樣,小查德走在后頭,但他比平時走快了些。她不出所料地看見他一進門便開始哭,她也注意到查德兩手空空。門打開后,她勉強忍住眼淚。 “媽給你准備了餅干和牛奶。” 他根本沒听過去,自顧自地往前行,臉11散發著光彩,反复地說:“一張也沒有……一張也沒有,”然后他加上一句,“我一張也沒有忘記預備!” 法蘭克博士(Dr.Victor E.Franki)曾在奧斯威辛和其他納粹監獄度過恐怖的三年,他記下了在集中營里對人性的觀察: 我們住過集中營的人,都會記得有些人怎樣走過營房,去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點食物分給他們。這樣的人不多,卻足以證明人的一切都可被剝奪,除了一樣,人類自由的最后一种——在任何環境中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自己的方式。 我們認識一對住在達拉斯的富有夫婦,他們常為如何教導他們的孩子們服務他人而煩惱。他們已習慣要什么有什么,接受他人的服務;至于服務他人,那簡直是中古時代甚至像火星那樣遙遠的事。做父親的開始明白這一點時已太晚,但沒什么,總比完全不開始好! 假期開始前一周,他告訴全家:“這次感恩節我們要做點不一樣的事。” 几個十几歲的孩子立刻坐直,因為通常在這种情形下,父親會告訴大家一些特別有趣的活動,例如:到巴拿馬群島去玩小艇拖曳的降落傘等。 這次卻不一樣。 “我們一起到救濟中心去,”他說,“去侍候窮人和流浪者吃感恩節晚餐。” “我們要做什么?” “得了,爸,你在開玩笑,是不是?告訴我們你在開玩笑。” 他沒有。 由于他的堅持,他們一起去了,但并不很高興。不知為什么他們的父親“變得很奇怪”,而父親也必須改變自己才能做到。到救濟中心服務他人!若是朋友們知道會怎樣想? 沒有預測當天發生的事,之后也無人能想到有哪一天會比那天更美好。他們在廚房忙來忙去,把火雞和調味料捧上餐桌,切南瓜派,添了無數杯咖啡。他們在小孩們子面前扮小丑,听老人家說許久以前和遙遠的感恩節故事。 父親看到自己孩子的舉動簡直開心极了(你覺得不可思議嗎?),他怎樣也想不到他們在數周以后提出的要求。 “爸……我們想回去救濟中心侍候圣誕節晚餐!” 他們去了。如同孩子們所盼望的。在那里遇見感恩節時認識的一些人。他們尤其記得一個有著特殊需要的家庭。當這家人在吃飯的行列中出現時,他們高興极了。從那時起,兩家人有過數次接触;原本嬌生慣養的孩子不只一次卷起袖管,侍候達拉斯最貧窮的家庭之一。 這家庭發生了既明顯又微妙的改變,孩子們不再以為凡事皆屆理所當然,父母親發覺他們變得更認真、更負責任。 是的,雖然晚了一點,但那總是一個開始。 從前有一位智慧的老人,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面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 這天,他的孫女儿在他身旁,陪他慢慢地共度光陰。 他倆坐在那里看著人們經過,一位身材很高看來像個游客的男人(他們認識鎮上每個人) 到處打听,想要找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走過來說:“這是個怎樣的城鎮?”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游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閒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离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里也差不多。” 過了個把小時,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這里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轉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儿坐的地方。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下來問哪里有洗手!司,老人指著一扇門,上面有根釘子懸著扭歪了的牌子。 父親也下了車,問老人說:“住在這市鎮不錯吧/’坐在椅子上的人回答:“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父親看著他說:‘与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愿幫助鄰居。無論去哪里,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离開。”老先生轉過來看著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里也差不多。” 然后那家人回到車上,說了謝謝,揮手再見,驅車离開。 等到那家人走遠,孩子女儿抬頭問祖父:“爺爺,為什么你告訴第一個人這里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里很好呢/’祖父慈祥地看著孫女儿美麗湛藍的雙眼說:“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 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乎你自己!” 凱瑟琳決定做一個實驗。對她來說,那真是一次嶄新的經驗。你知道嗎毗与我們大部分人有相同的問題,就是習慣批評別人。直到一天早上,她默想一段經文:“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羅馬書》14:13)她感覺主正在提醒她,今天不要批評別人。 她試著置之不理,這感覺卻一直在她心中。于是她嘗試把事情合理化:神不是給我們智慧去分析和評估事情嗎?…盡管結論不一定是正面的,但那感覺仍然在她心中与她辯論,直到她終于愿意嘗試——盡管只是一天——她將禁止自己批評別人。 整個早上,她一直在想今天結束時將會是如何。与丈夫和朋友共進午餐時,除了她自己比平日安靜以外,一切都跟平時一樣。她所以安靜,是因為不愿意把論斷加入談話。她并非決意不說話,只是不批評而已。這時她惊訝地發現,平日她的話語有多少批評和論斷的成分。 于是她一直安靜,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她自己的驕傲于是受到一點小小的挑戰。 直到下午,才發生一件特別的事,她的思想和創意如同水閘被打開的水一般涌現,那是好久好久都沒有發生過的情形。到當天結束時,她惊訝地發現停止批評所帶來的結果:寫信鼓勵朋友、為一位大學朋友禱告、請求孩子的寬恕,這些想法都很自然地出現,因為中間沒有批評的意念來攔阻。 凱瑟琳一天的實驗,后來成為終身的習慣。 施維里基督教會的青年們,在青年牧師戴夫·斯東的領導之下,凡事皆与附近施維里浸信會針鋒相對,尤其在打壘球的時候。另一方面,他們對基督教信仰也很認真,總是忠心耿耿地參加斯東牧師主領的夏令會。 一次,斯東牧師講到《約翰福音》第13章耶穌替門徒洗腳的那一段,為了把甘心作仆人的教訓深印在青年們心里,斯東牧師把他們分為若干小組,教他們出去實際做些服務他人的事。 “在接下來的兩小時內,我要你們到城里去扮演耶穌,”他說,“假如耶穌在此,他會怎么做?想想看他會如何幫助人。” 兩小時后,青年們再次在斯東牧師家的客廳聚集,報告方才所做的事。 一個小組用兩小時替一位老人整理園子。另一組買了些冰淇淋,分別送給教會里的几位寡婦。第三組到醫院去看望一位生病的教會會友,并送給他一張慰問卡。另一組到療養院去唱圣誕歌——是的,在八月中唱圣誕歌,一位老住戶說那是她記憶中最溫暖的圣誕。 到第五組起來報告他們的行動時,每個人都報以噓聲。這一組竟然去找他們的競爭對手,施維里浸信會,問有什么事需要效勞的,牧師教他們到一位老婦人家里替她整理園子。于是,他們花了兩小時除草、耙泥和修整樹篱。 臨走時,老婦人叫他們過去,當面表示感謝他們的辛勞。“要是沒有你們,我真不曉得該怎么辦。”她說,“你們這些施維里浸信會的孩子真是我的救星。” “施維里浸信會!”斯東牧師插嘴說,“我認為你們應該告訴她,你們都是施維里基督教會的成員。” “俄們沒有說,何必呢廣孩子們說,“我們認為那并不重要。” 堪薩斯州的希雅瓦達,一座名為霍普山的墓園中豎立著几個奇特的墓碑。那是一位白手起家、名叫戴維斯的農夫豎起來的。起初是他一個收入低微的工人,但憑著過人的意志力和勤儉的習慣,終于積聚起一筆可觀的財富。然而在這過程中,農夫并沒有結交太多朋友;他跟妻子的家人也不親近,因為他們原本就認為他配不上她。他被激怒了,遂決定不給姻親們留任何錢。 戴維斯的妻子逝世后,他為她豎起一塊精致的墓碑。他雇請一位雕刻家設計,其上有他們夫妻倆的情侶坐像。他對雕刻家的作品大為滿意,于是吩咐再造一個,這次是他自己跪在妻子墳前,放下花圈的樣子。由于第二個雕像更令他喜歡,他決定再訂制第三個,這次是他妻子跪著把花圈放在他未來墓地上的姿勢。他要求雕刻家在妻子背上加上一對小翅膀,那是因為她已去世,所以要使她看起來像個天使。雕像一個接一個,為了雕塑自己和妻子的墓碑,農夫最終花了不下50万美元。 城里每次有人建議他參与一些社區計划(例如建造醫院、公園、儿童游泳池、市政大樓),這位年老的守財奴都會滿不高興地皺起眉頭,咬牙切齒地嚷嚷:“這個城市為我做過什么? 我什么也沒有欠它!” 在把財富全數耗盡在石碑和自私的消遣之后,約翰·戴維斯活到92歲,帶著一副冷酷的面容在貧民院中逝世。他的雕像………說來奇怪……每一座都漸漸陷到堪薩斯州的泥土中,成為時間的犧牲品。這些帶著怨恨的紀念碑,代表著自我中心和冷漠的人生。天理循環,全部石碑最終必在若干年后消失。 噢,對了,只有很少的人參加戴維斯先生的葬禮,据說只有一個人對他的死表示難過,那人名叫荷瑞斯·英格蘭……就是那個賣墓碑的推銷員。 杰克·倫敦(Jack London)那本了不起的經典名著《白牙》(White Fang),說到一只半狼半狗的動物如何學會在曠野生存,后來更學會与人共處。其中有一段在我心中更留下深刻印象。 白牙喜歡吃雞肉,襲擊雞舍,曾有獵殺五十只母雞的記錄。它的主人維登·史葛——在它眼中高貴如神人,是它“全心全意愛戴的對象”——叱責它后又把它帶到養雞場去。當白牙看見它最喜歡的食物在它面前走來走去時,便順著本能的沖動,扑上前去攫住一只雞。但主人這時發出制止的聲音。他們在養雞場中站了好一會,每次白牙有所行動,主人便會開口制止它。如此,它領會了主人的意思——它學會不去碰那些雞。 維登·史葛的父親堅持說:“習慣吃雞肉的動物是無法改變的。”但維登挑戰他的說法,整個下午把白牙与雞關在一起。 “白牙被主人單獨關在養雞場內,便躺下來休息。曾有一次它起來到水槽里去喝水,它沉靜地不去管那些雞,就當它們根本不存在一樣。四點鐘時,它奮力一跳,上了雞舍的屋頂,然后落在外頭的地上,由那里從容地走回屋子。它學會了規矩。” 因著對主人的愛和順從,白牙克服了与生俱來的欲望。它或許不懂得為什么,但它選擇了服從主人的意思。 動物的故事往往能打動人心,啟發深奧的道理。白牙對主人那种單純的愛与忠誠,提醒我人生中總有許多“雞”,我必須決定,到底要服事誰? 曾有一位百万富翁的辦公室,設在第一國家銀行大廈的二樓。當他要上二樓時,他會乘坐電梯;下樓時,則利用樓梯。 他是個傲慢的人,過去曾經貧窮,后來白手起家;他是個自立更生的人,也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 他每月按時繳房租,但對于那些管理升降机、高吊在行人道上擦窗戶以及燒鍋爐的人,根本不屑一顧。在過圣誕節的時候,也不會給他們一只火雞,或一點小費。 大廈有一位打掃樓梯和大廳的窮婦人,他常常從她身邊經過,但直到最近才意識到她的存在。他的頭向來抬得很高,心里想的盡是怎樣賺更多錢。 有一天他從辦公室出來,要走下樓梯。 清洁女工正站在樓梯中央,她從最上面開始檢查樓梯是否干淨。在最上面的一級階梯有一處地方被水弄濕了,而且放著一大塊肥皂,百万富翁正巧踩在上面。 富翁踩在肥皂上面的那只腳向東方日出的地方滑過去,另一只腳則快速向日落的方向滑過去。后來他跌坐在樓梯的最上一級,卻沒有停止在那里,他開始往下滑,但滑下的方式卻非他所預料,每滑一級,樓梯使發出如同打鼓般的一聲問響。 清洁婦禮貌地站在~旁,任他往下滑。 最后他由底層站起來,自忖是否應當走回大廈辦公室,要求開除該名清洁女工;但他想到一旦把要求開除她的理由說出來,必會在這大廈的其他人中間傳為笑談。于是他沒有說話。 但從那天起,他開始注意那位清洁女工,帶著慎重的態度走過她身旁。 沒有人高貴或威嚴到可以忽略周道的人的地步。因為一位卑微的清洁女工和一塊普通的肥皂,就能令一位大人物的心思立即脫离他事業而產生煩惱。 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過神儿女中最卑微的一位,否則你也可能從驕傲之處往下墜,帶著疼痛与瘀傷离去;更因怀疑那清洁女工站在肥皂水中間露出笑容而感到難堪。或許,她當天會因為你跌倒的滑稽樣子而過得更愉快。 這是個缺少歡笑的時代,那令清洁女工臉上露出笑容的人有福了。 年輕人孤單地坐在巴土里,大部分時間都望著窗外。他大概二十來歲,相貌和善,他的頭發短而整齊,目光很少轉离車窗。這動作引起走道另一邊一位看來像祖母的老太太注意。 當巴士駛入市郊,老太太快步走到年輕人身旁,詢問是否可以坐在他旁邊。 閒聊過春季溫暖的天气之后,年輕人突然說:“我在監獄里呆了兩年,今天早上才被放出來,現在正在回家的路上。”他用有點激動的聲音告訴老婦人,自己是怎樣在一個貧窮而懂得自重的家庭生長,他的罪行如何使家人蒙羞及心碎等。兩年來,他一直沒有收到家人的消息。他明白家人實在太窮,不會有錢到遙遠的監獄看望他。而且未受過教育的雙親也不懂得怎樣寫信,既然沒有回音,他也就停止了寫信回家。 在被釋放前的三周,他抱著最后一次希望寫信回家,告訴家人他對使他們蒙羞是何等抱歉,并請求他們的寬恕。他也提到自己將被釋放,打算坐巴士回家,巴士將經過他從小長大、父母至今仍住著的家園前面。他在信中說,就算家人不原諒,他也能夠理解。 他替家人想出一個方便的辦法,就是在他車子經過的時候,在門前做個記號,假如父母親愿意原諒他并且歡迎他回家,可以在前院的苹果樹上系一條白絲帶,若是看不見這個記號,他將留在巴士上,從今以后在父母親的生命中消失。 當車子駛近他的家門,年輕人愈來愈焦慮,甚至不敢看窗戶外面,因為他几乎确定樹上不會有白絲帶。老婦人听完他的故事,只簡單地說:‘俄們換個位置好嗎,讓我來幫你看/’車子繼續開了几條街,她終于看到那棵樹。老婦人溫柔地碰碰年輕人的肩膀,抑制住自己的淚水,說:“看!澳,看,樹上挂滿了白絲帶。” 屠殺時,我們最像野獸。批評時,我們最像人。寬恕時,我們最像神。 馬修·亨利(Matthe、Henry)是一位著名的解經家。有一天地遭搶劫,當晚他在日記本上寫下: 讓我心存感激—— 首先,我從未被搶; 其次,他們雖然搶我的皮包,卻未搶走我的生命; 第三,他們縱然搶了皮包,里面卻沒有很多錢; 還有第四,是我被搶,不是我搶別人。 某神學院,一位教授以不尋常的辦法安排他的講道課程。他吩咐學生們,當天以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為證道題目,而且要他們一個一個從某教室走到另一間教室去宣讀他們的講章。 教授給一些學生十分鐘的走路時間,給另一些學生較少的時間,使他們必須赶路。每位學生必須走過一條走廊,并且經過一位顯然需要幫助的流浪者。那是教授刻意的安排。 結果令人惊愕,而且帶給學生們极其有益的教訓。停下來的好心人极少,尤其是那些必須赶時間的人,時間愈緊,愿意停步垂詢貧窮者的人愈少。當教授揭曉這項實驗,你可以想象對這批未來屬靈領袖的震撼。他們為了赶時間去傳講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信息,竟對作為故事中心人物的乞丐視若無睹。我們必須眼到手到,否則根本不能提供任何幫助。我想以下這首著名的短詩描述得甚為清楚—— 我餓了,于是作組織人道委員會來討論。 多謝。 我身陷囹圄,你靜靜走進教堂,為我禱告自由。 真令人感動。 我赤身露体,你便思考我該如何穿著。 那有什么意義? 我病了,你在神面前跑下,為自己的健康獻上感謝。 可是我需要你。 我無家可歸,你向我傳講神的愛如何蔭護我。 我希望你領我回家。 我孤單,你為我禱告而讓我孤單。 你為何不留下? 你看來那樣神圣,那樣与神親近; 但我依然饑餓、孤單、寒冷、疼痛,我們有何關系?(匿名) 我只听見聲音,卻看不見人。她在貯物柜的另一邊,剛剛結束晨泳進來。她的聲音如同清晨——明亮、愉悅、充滿生命,在早晨六點十五分的時候,足以抓住每個人的注意力。我听見了那肯定的語气:“狄露絲,真的謝謝你上周替我找到的書,我簡直愛不釋手,索爾仁尼琴是個偉大的作家。真高興你把他推荐給我。” “早安,相德,”她向另一位泳者打招呼,那如同鈴聲般的聲音靜下來一會儿,然后再傳出來,‘林看過如此燦爛的一天嗎?我今早過來時看到一對野云雀,活著真好,不是嗎/’那聲音真是愉悅得令人難以置信。 誰會對早晨這段時間如此感激呢?她的聲音如此高雅,或許是一位成天沒事做,坐在陽台上喝茶,讀索爾仁尼琴的富有婦人吧!我想,假如我也能在游泳之后,成天讀書,大概也會像她一樣開心。甚至只要能在北面樹林擁有~棟農舍,我也會很開心。我走到轉角,在淋浴間面對面看到那“年輕的聲音”,她正在收拾工具,五十來歲,身上穿著整齊的黃色制服,那是我從未見過的制服,身旁還放著拖把、掃帚、罩衫和水桶。她是管理游泳池的員工之一。 她朝著我微笑一下,撿起一個廉价市場的購物袋,快步往門口走去,邊走邊說著祝福的話: “祝你今天歡喜快樂。” 我開始游泳,泡溫水按摩,其間一直想著那身黃色制服。我的兩位同伴,其中一位用疲倦、難過的聲音訴說自己的悲慘命運,提到他那患了關節炎的膝蓋、心髒的動脈瘤、失眠的晚上和充滿疼痛的日子。 沒有一件事地感覺順眼。水太熱、渦流太弱,對他僵硬的雙膝起不了作用。醫生診斷來得太遲。他用那只戴著鑽戒的手抹去臉上的泡沫。他看來很守舊,但我怀疑或許他也是五十多歲。 那件黃色制服与鑲滿鑽石的戒指形成了強烈而無言的對比,再次向我印證了神的話;“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他的意思确系如此。今晨我看見了滿足与不滿足。我絕不要忘記。 主,讓我做你的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絕望之處播下的你的盼望,在憂愁之處播下你的歡愉,在幽暗之處播下你的光明。哦,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在舍去時,我們便有所得,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在死亡時我們便重生,進人永恒。 ------------------ 圖書在線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