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三章 絕對的愛


  盡管人們心知肚明,可是往往還是憧憬著絕對的愛,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實際上是否一起去死并不重要,但為自己所愛的人敢于獻身卻是极其好的事情。能夠盡一生去愛一個人,其充實感是任何事物都無与倫比的。從某种意義上說,這么強烈的人生体驗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多得的。
  既然相愛,任何人都希望雙方能夠心無旁騖地深深相愛,不論在肉体上還是精神上都能夠達到充分的、水乳交融般的結合。這樣,被愛的雙方彼此眼中只有對方,全身心地只愛戀一個人,不允許有絲毫的放蕩行為,絕不惹花拈草。
  這种愛,我們稱之為“絕對的愛”。那么,如果一味地追求這种“絕對”,愛將會如何呢?
  真正情投意合的伴侶會隨著精神愛的加深,而不斷深化肉体愛;或者隨著肉体愛的加深不斷提煉精神愛。《失樂園》中的主人公久木与凜子之間的關系可謂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凜子通過久木初嘗了性的愉悅,并隨著性愛的深入加深了對久木的愛戀;久木也更加熱愛通過自己而得到了愉悅的凜子并被她強烈地吸引著。
  隨著相互間愛戀之情的加深,雙方會愛得死去活來,任何一方都想獨占對方。久木与凜子各自都擁有自己的家庭,因此,他們互相為獨占欲和嫉妒心所苦。偷偷幽會時的緊張感和被社會所不容的罪惡感更加激發且燃燒著他們的愛情之火。
  然而,就算你認為因愛已完全占有了對方,但是,人心不知何時就會變化的。實際上,如果你過去曾經愛過別人,那么你就不能否定愛的烈焰在某個時候會減弱、進而熄滅。
  久木和凜子之所以曾經都分別結過婚,是因為他們以前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原有的對方所吸引,并堅決認為能夠与對方共度此生的。但是,當雙方開始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在安穩的名義下便產生了惰性,新婚燕爾時的柔情蜜意毫不留情地消逝,看到的盡是對方在熱戀時從未顯現的令人厭惡的一面。這樣,一旦感情疏遠了,性愛也就索然寡味了。原本那么彼此相愛的雙方為何會發生如此變化呢?理由是兩個人都深切地感到那种愛是不真實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它會帶來不安和恐懼。在《失樂園》的后半部分有一段關于凜子去見久木妻子的描寫,下面讓我們引用其中的部分片斷作一說明:“与那一位分手嗎?”
  凜子似在自言自語,緊接著又說道:
  “事已至此,都是我不好。不過,見到尊夫人時,看著看著就覺得害怕……”“害怕?”
  “是歲月流逝得讓人害怕。十年或二十年之后,人的心是會變的。您當初結婚時恐怕也很愛您的夫人,希望与她組成一個美滿家庭的吧?可是,現在卻改變了。”
  而后,凜子繼續說道:
  “總而言之、也許您會厭倦我的。即使您不厭倦我,我說不定也要厭倦您的……”如果相信只要人活著,愛就會改變的話,那么,除了趁愛情激蕩之時与對方共赴黃泉便別無他法了。因為沒有比這更有效的珍藏絕對愛的方法。凜子和久木兩人隨著相互間愛的深入,同時也加劇了對死亡的企盼之情。
  他們倆周圍的環境也造就了企盼死亡的氛圍。久木与凜子相知之始正值久木被排擠出公司核心之時,加之,看多朋友生并去世.他對生命更感到虛無飄渺。而凜子卻在性愛高峰預感到了死亡。雖然眼下她才三十八歲,正值人生之巔峰,但是,仍作為女人今后她勢必要走下坡路,這种不祥之兆莫名其妙地籠罩著她。在這种情況下,伴隨著倆人愛戀的加深,雙方都將毀掉各自的家庭。結果,久木受到了社會道德的指責;凜子也被自己的生母斷絕了母女關系,兩個人都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由于不見容于社會道德,凜子更加強了對死亡的渴望。与此形成正比的是:他們雙雙陷入了廣無邊際的性的深淵,深深地耽溺于性愛世界。做愛之前幻想死亡,或許可以說這是唯有女性才能切身感受到達到峰巔狀態的陶醉感的、极其幸福的世界。對此,生活于現實中的清醒的女性也許會加以反駁:“不可能有那种极端幸福的世界!”
  然而就此向前是個需要体驗的世界,僅憑道理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總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老實地說筆者無意不負責任地亂發議論,不過,尤其是關于性交,根据有無真情實感,人們在看法上不可避免地存有重大差异。
  姑且不論這些,就久木而言,他是被凜子的摯愛以及對死亡的企盼所吸引才很快傾心于死亡的。最后兩個人終于以緊緊地束在一起的姿態殉情了。
  絕對的愛雖然存在,但是都极為短暫,而且并非永遠不變。如果希望永遠留住她,就只有在愛的頂峰死去。這就是《失樂園》表現出的另一個主題。創作這一作品的背景素材其實就是昭和十一年(1936年)發生的阿部定事件。
  在東京中野的一個小飯館當女招待的阿部定与該店老板吉藏發生了肉体關系。就吉藏而言,起初也許只是想放縱一下自己,可是,阿部定卻极其留戀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阿部定通過吉藏真正体驗到了性的愉悅。
  通過多次与阿部定發生關系,吉藏也漸漸耽溺于与阿部定的愛了。也就是說,阿部定与吉藏是罕見的性緣絕好的性伴侶。這樣一來,阿部定開始強烈地嫉妒起吉藏的妻子阿許,不堪忍受把吉藏還給她。阿部定一想到一旦吉藏回家就會与妻子做愛,便几欲達到瘋狂的地步。吉藏也沉湎于与阿部定做愛,兩個人只要有錢便住進酒店,盡情縱欲。
  越是与吉藏擁抱,阿部定就對他越發增添几分眷戀,因此在做愛達到最高潮時她會不由自主他說道:“為了不讓你与別人做愛,我要殺了你!”吉藏回答:“只要對你好,我死也情愿。”听他這樣作答,阿部定由衷地感到高興,心想不會有第二個男人會說出“為了你情愿被殺”之類的話語,這樣,她越發迷戀吉藏了。
  于是,兩人開始一邊交歡,一邊互相卡住對方的脖子,這樣又誘發了一种施虐狂式的快感,從而為兩人濃厚的性愛增添了新意。反复多次如此這般地做愛更增進了阿部定對吉藏的眷戀之情,她甚至想到要想讓這個可愛的人永遠屬于自己,只有殺了他然后自己也死去。
  有一天,吉藏因做愛做得太疲倦便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后來他突然睜開眼睛說道:“喂,怎么還在卡著我的脖子?
  勒緊了就不要松手,免得以后痛苦。”听他這么一說,阿部定心想:也許他自己也覺得活得太麻煩,想被殺死吧?“不,這絕不可能!”阿部定反复揣摩著吉藏的心理,最后為了永遠獨占他,她還是決定殺死吉藏。于是她一邊把繩子繞到吉藏脖子上去勒他,一邊又笑著說:“原諒我。”后來,她又用菜刀割下他的陰莖和睾丸,精心地用牛皮紙包起,又蒙了一層布包好放在怀里准備把它們好好地帶到來世。她被捕時,那件東西仍緊緊地貼在身上。
  在被問及為什么要割下被殺死的男人的陰莖時,阿部定回答說:“因為那是最可愛、最貴重的東西,如果不把它割下來的話,在為他擦拭身体時,他老婆肯定會摸的。”她還說:“手里拿著吉藏的陰莖,就覺得仍和他在一起,從而不會覺得寂寞”。
  案件剛公開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個獵奇案件,阿部定是個淫蕩的惡魔。但是,隨著審判的展開,人們開始同情她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正值“二·二六事件”爆發之際,軍國主義烏云籠罩著日本,人們處于黑暗、閉塞狀態之中,阿部定的這种純粹的對自我毀滅毫不畏懼、勇于摯愛的生存信條使人們產生了共鳴并找到了某种解救自身的途徑。律師竹內金太郎氏是這樣為她辯護的:“他們倆陰陽平衡,凹凸完全相符相融,這是千載難遇的結合。本案正是在這种稀有的命運驅使下由神的惡作劇誘發的。”有鑒于此,阿部定本應被判刑十年的,但僅被判了六年。而且,后來她只入獄五年就以模范犯人的身份獲釋了。
  回顧阿部定事件,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這樣一個事實:兩人深深相愛不能自制,去苦苦尋求絕對的、排他的關系,這樣做最終會導致破坏乃至死亡。事實上,一個人如果一味地追求絕對的愛,必然會給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引發与社會道德和倫理之間的摩擦,最終把自己逼上無以自拔的境地。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對愛如此執著且強烈者甚少,多數人會采取這樣或那樣的妥協方式生存下去。放棄欲火中燒的激情和性愛,安于眼前的安宁与平穩,從絕對愛的角度來看就是妥協,也可以說是墮落。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宁愿生活在“私通”中。
  在此,讓我們探究一下男人們關于絕對愛的心理。在內心深處他們對絕對愛都怀著憧憬和期待,但是,事實上他們又難以向它邁進。
  勿庸置疑,要想墮入那种愛,首先需要有對象。但是,即使有了對象,男人們還需要足夠的勇气和行動能力。在這點上,想必日本的男性都會因膽怯而打退堂鼓;而且一旦真地陷入那种深切的戀愛關系,他們反而感到厭煩。
  造成這种情況的原因首先可以枚舉的是:男人對自身的心理沒有足夠的自信。就算想真心愛她、想陷進去,但是又擔心什么時候自己或者對方會變心。出人意料的是:男人們大多膽小懦弱,常常因為瞻前顧后而裹足不前。換個角度來看,男人們由于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即使想真心愛某人,但也會見异思遷或者另行不軌的,這种事情在男人中間可謂司空見慣。因此,与其說不能把男人們現有的交往關系視為絕對、毋宁說他們不敢如此斷言。關于這一點并不是因為我是男性才這樣說,想必諸多女性也持有同樣的看法。
  毋庸贅言,所謂“絕對”,是以“無与倫比”為前提的概念。男人的愛往往是相對的。眼下最愛這個女人,但是,不久第二位,第三位會相繼出場的。不論她多么出色,男人總免不了偶爾心有旁騖,希望更有新人。如此看來,与其深愛唯一的一位出色女人和絕對愛還不如維持輕輕松松的關系。由于男人們了解自己的這种曖昧性,因此不具備貫徹絕對愛的自信,也許他們感到那种關系從某种意義上看大過于沉重了吧。
  与男人相反,如果女人真心愛上某位男子的話,就會不斷地加深對他的眷戀,堅信唯有他們之間的愛是絕對愛,并衷心祈愿他們的愛地久天長。由此可見,女人比男人對愛更加執著。當然,在女人之中也有表面上只眷戀一個男人,而內心還另有他人的人。不過,在此我們只考察內心里僅裝一個男人的女人。
  當然,男人們也覺得女性的這种專一很可愛,令人快活,但是,那一旦過了度就變得陰森可怖了。
  然而,女性中也有不少人對絕對愛的可持續性怀有疑慮。在《失樂園》中凜子与丈夫之間盡管沒有燃起可以与久木相匹敵的愛情烈焰,但是也曾有過相當美滿的時光。可是,她通過婚姻了解到是歲月和結婚使愛風化了。
  年輕的女性正因為沒有嘗試過婚姻的滋味,才對絕對的愛抱有過高期待的。
  她們熱戀時以為只有這樣才是絕對的愛,并相信自己“終生會維持這种愛”,為了永遠抓住絕對愛,她們渴望結婚。
  誠然,希望与自己所喜愛的人永遠相伴,共度終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這种欲念的目的是:為了不使對方變心,希望通過婚姻构筑起穩固的關系,令對方只注重自己,兩個人之間永遠保持著相同的愛的緊張感。也就是說大多數未婚女性認為結婚是完成絕對愛的一种形式,只有結婚絕對愛才算有了結果。
  然而如果過份指望結婚能夠成就絕對愛并達到永恒的話,那么也許會事与愿違。正如經常見諸于《婦女公論》的文章所言:結婚十年后的女性對丈夫已毫無激情可言,因此有不少人為維持這樣沒有意義的婚姻而煩惱著。發出這种哀歎的妻子們在結婚之初也許也曾認為:只有自己的愛是絕對的,結婚后愛情會更加牢固。至少她們相信自己對丈夫的愛不會褪色。
  但是,無論多么相愛的兩人之間也會有倦怠的時候。
  這樣說話,也許正處熱戀之中的情侶們會大不以為然,他們堅信自己的愛永遠不會降溫。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种強弱之差,倦怠感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降臨到所有的情侶之間。
  戀愛時,男方女方各据一方,因此盼望見面的欲望极其強烈。由于十分渴望見到對方的音容笑貌,所以心里總是充滿激情。除此之外,無論多么相親相愛,偶爾也會擔心對方是否會變心,怀疑對方不在身邊時會与他人約會。正因為有了這种精神上的緊迫感,他們才希望雙方始終廝守在一起。
  然而,一旦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加入到由國家法律保護的“婚姻”制度后,精神上的緊張感和盼望見面的迫切感便理所當然地煙消云散。如果把這种熱情奔放情感的消失稱作:“倦當的話,那么可以說它是与婚姻制度与生俱來,并永遠相伴的,即它是一种宿命的存在。
  因此,如果無論如何也要回避倦怠感的降臨的話,那么,你最好不要容忍婚姻這种制度。進一步說的話,你最好舍棄結婚和共同生活這种常識。
  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女都只是竭力表現自己优秀的一面,但是,一旦結婚与對方開始過起共同生活,人們就要暴露出各自的“真面目”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所謂結婚,充其量不過是日常生活的回歸,在這种生活中人們不可能老是有緊張感而注重自己的形象。
  妻子會理所當然地讓丈夫看到自己那張未經化妝的臉,而丈夫也會毫不在意地向妻子暴露自己在戀愛時不會顯露的不修邊幅的樣子。這些本原性的東西越是暴露得多,雙方之間越會失去緊張感和掩飾心理。正因為這樣,雙方才互相感到輕松、安樂。在外面上班,整天要注重儀表,精神高度緊張,因此一回到家里,就想輕輕松松地休息一下,也許這就是男人們的本色。
  總之,戀愛是一种非日常性的現象,而結婚是彼此顯示真我的日常性本原現象。因此,倦怠并非悄然而至,也許所謂的安樂与倦怠正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吧。即,為了得到輕松、安逸感和腳踏實地感,在某种程度上就得放棄浪漫和刺激,与此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被稱之為安逸的惰性。
  已婚男女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地會感到倦怠,不過,之于男性,這种感覺要比女性強烈。
  在此讓我們探討一下造成這种事實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女人的筑巢本能強。
  多數男人即使結婚了也不喜歡受約束,強烈地希望能夠在外面自由地行動。与女性相比,他們筑巢的愿望比較淡保女人与男人截然不同,她們一旦決定結婚就會為自己將來能夠与戀人生活在一起感到歡喜,与此同時,她們就著手构筑家庭了。然而,男人在為自己能与所喜愛的女人共同生活感到高興的同時,有不少人又為這一輩子將只能跟一個女人生活在一起感到郁悶,或心生某种斷念。
  除此之外,一結婚,家務便成了女性的最重要的工作,她們的生活節奏也完全不同于從前,其中也包括妊娠、分娩等与生理有關的事情,變化如此之多,從某种意義上說,她們几乎無暇厭倦婚后的生活。孩子出生后,她們要忙于養育孩子;孩子一上學,她們又忙著教育。她們必須經常面對新事物,至少在孩子脫身之前,她們要忙得天旋地轉。
  相形之下,男人們不論婚前還是婚后,都只是上班下班,由于沒有經歷過分娩的苦痛,他們与孩子問總有些距离,所以孩子出生后,現實生活對他們而言也沒有太大變化。毋宁說對于婚后的男人,作為“工蜂”的作用更加被強調了,他們的精神負擔与日俱增,然而,現實生活卻非常單調,正因為如此,他們极其容易厭倦婚后生活。
  在女人常說的令人不舒服的話語中有這么一句“釣到魚不給食吃”,在某种程度上,這句話道破了男人的天机。戀愛時為了真正地取悅于對方,男人們對女人們极盡溫柔之能事,不惜費時費力以博芳心。
  然而,結婚后,她已成了自己的人,因此,不用做些諸如帶妻子去餐廳、送禮物、出門旅游之類的浪漫事了。
  經常能听到妻子的抱怨說:“結婚前他是那么溫柔”啦,“一結婚人就變了”等等。的确,婚后風云突變的男人比比皆是。
  在此,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男人在戀愛時對女人百般殷勤為的是讓她成為自己的人。如果沒有那种打算,男人是不會請女人吃大餐、出門兜風的。
  換言之,男人對女人溫柔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對性的期望,正是為了与女性發生肉体關系或准肉体關系,他們才對她們親切和藹的。因此,一旦他們弄明白無論請對方吃多少次飯,都不會獲准与之發生性關系時,他們就會迅速冷淡,以后再也不會請她們。
  男人一旦得不到對方或自認為不能博得對方垂青時,便會迅速降溫。他們的求愛方式及冷淡方式都与對方的性格和容貌能否具備作為性對象而加以追求的价值有關。
  就是這樣,狩獵本能強烈的男人對已進入家庭這一樊篱內的妻子失去興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用擔心會逃跑,想要時隨時可以要,對這种獵物失去眷戀之情,在某种程度上說,确實是無可奈何的。
  這樣一說,也許女性會認為是“歧視女人”而感到憤恨,然而,男人們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出諸如“上個夜班”啦,“侍候夫人”之類的話,從某些方面看不能說這不是真心話(輕視妻子)。
  從前我曾做過調查:四十多歲的男性編輯多長時間与夫人做一次愛。大部分人回答說:一個月一次或時間更長。其中甚至還有人說:近一年來沒有做過愛了。當然也許其中有人是羞于回答的。當問及不常与妻子做愛的理由時,得到的回答是:“做愛太累”、“用不著急,反正隨時都可以”……等等。
  戀愛時是那么渴望,可是現在卻都變成了懶漢。話雖這樣說,如果換上妻子之外的其他年輕女性,他們說不定會頻繁性交的。
  并不能說一切都該歸罪于結婚,日常化的瑣事會使男性的性欲減退也确是事實。
  如此看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多次重复性關系之后男人對妻子產生性倦怠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盡管如此,作丈夫的也并不打算离婚。因為夫妻之間還有別的,与性完全不同的生活內容在聯系著他們。
  僅就倦怠感而言,只要認可一夫一妻制,那么它在某种程度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這也無可厚非,所謂倦怠,其實質即是放心感,既有輕松溝通的愉悅,又不至于感情過分亢奮而導致不安,這正是家庭的优越之處。
  話雖這樣說,但是近來卻有許多妻子抱怨說“丈夫沒有激情”啦,“丈夫不把自己當女人”啦,等等。同時既要放心,又要激情,是不是有些貪婪了?
  如果無論如何也要二者得兼的話,那么不妨去看看美國家庭。
  美國的夫婦經常互訴愛慕之情,外出時也是兩人同行,在日本的太太們看來,那也許是值得艷羡的。但是,其背后卻隱藏著一旦感情降溫兩人會立即分手的危險。美國夫婦一起出去參加宴會時男方可以隨意看別的女人,女方也可以隨便瞅別的男人;不論對方是已婚還是未婚,丈夫會与其他女人搭話,妻子也會同其他男人閒聊。正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著這种競爭意識,因此,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充滿活力。但是,与此同時,這种情感交流也孕育著一旦愛情降溫雙方會盡早解除婚姻關系的危險。
  當然,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論男女,只要對對方不放松,就必須具備极大的精神力量。事實上,在美國因那种不安和緊張的侵扰而需要治療的人俯拾皆是。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為了維系婚姻關系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盡管如此,現在离婚率仍在激增,子女問題已成了复雜的社會問題。
  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說究竟是日本好還是美國好。但是,在日本至少与丈夫沒有了性關系,女性也不必急于斷言這就是倦怠期,從而采取否定的態度。
  當然,討厭這种沒有激情的生活方式的人會選擇离婚,去探索新的生存方式,這也是一种人生。當然每個人的前景与其人格魅力有關,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地評說何者為好,何者為坏。
  如前所述,精神和肉体像火焰一般燃燒的,即全身心地陷入倦怠和惰性的、心情舒暢且充滿活力的婚姻。這樣,盡管反复戀愛,但總覺得沒能找到心儀的人,于是她們繼續期待著更理解自己的人的到來。由于過于追求理想,這种女性老是下不了結婚的決心。而且,她們年齡越大越是追求完美的對象,完美的愛,結果,挑挑揀揀,眼光越來越高。
  總之,与男人相比,女人渴求絕對愛的愿望更為強烈。
  大多數戀愛中的女性都持有這种想法:即使不能永葆愛情,也要盡力長時間地挽留住絕對的愛。
  那么,為了獲得絕對的愛該如何是好呢?答案是:不要結婚!這似乎過于殘酷了。薩特(satne,JeanPaul)和波伏瓦(Beauvoir,SimOnecle)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嗎?還有,薩岡(Sagan,Francoise)在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們不也是那樣嗎?然而,在當今日本這片古老卻又缺少風雅的土地上,上述情況都被冠以亂倫之名而加以否定、割裂了。
  如此這般,多數女性還是奢求在婚姻中确保安定和絕對愛,希望二者兼而得之。也許她們希望通過結婚,既能經常与愛人廝守在一起又能培育出深厚的絕對愛情。換言之,她們認為成就絕對愛的唯一手段就是結婚。
  然而,絕對愛与婚姻并非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
  在此,讓我們再回顧一下絕對愛的定義:所謂絕對愛是指男女雙方之間那种互相燃盡各自的肉体和精神的,完全排他性的愛情方式。可見,它需要精神上的愛,同時也需要強烈的性愛。要想維持這种關系,事實上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激情和努力的。
  在家庭生活中,女人要想經常保持著美麗的儀表,又能投入式的愛情并不能保持到永遠。如果把它置于婚姻這一穩定的形式內,那么,它那愛的火焰就會熄滅。相反,懶惰和熟稔卻繼之而來。結婚原本就是平淡無奇的日常性的重复,對方的存在已變得如同水和空气一樣遠离所謂的至高的愛情,而在它的背后始終潛伏著危机。
  因此,結婚若干年后失去激情可以說是自然的。由此便判定結婚毫無意義的話就會否定婚姻本身。說得更簡單些,絕對愛會隨著歲月的流失而變成日常性的,即所謂的日常愛。
  凜子正是通過婚姻生活痛切地感到愛是飄忽不定的,所以她并不希望与久木再婚,為了貫徹絕對的愛情,她宁愿選擇了死亡。誠然,她是位既偏執又有些自我陶醉的女人,因此,傾向于求死的本能,但是,在現實中沒有誰會為了絕對的愛去選擇死亡吧?
  可是,大多數妻子看到丈夫對自己失去了激情,愛變得淡薄的時候,并不把它視為婚姻制度的必然歸宿,而是一味地認為是丈夫不好;或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當初太年輕,看錯了人;甚至确信如果對方不是現任丈夫而是其他男人的話,就是結婚了也能保持絕對愛的。這樣,她們開始期待著會有另一個人帶給她絕對的愛,因此,最終產生了搞婚外戀的愿望。這种情形并不少見。
  眼下,适齡期的觀念已經淡漠,總也不結婚就會不見容于社會,甚至自己也覺得羞恥的時代已一去不复還了。正因為如此,多次戀愛卻不結婚的女性并不罕見。在她們中間,有些女性并不希求絕對的愛,但是,她們希望獲得一种不會對男方抱有激情的确是件极其困難的事情。出去約會的時候,她們竭力打扮,嚴然一副美麗動人的形象,但是,結婚后生活一穩定下來,她們也許就會頭發蓬亂,服飾邋遢了。
  另外,她們也變得疏于照料對方,暴露出了戀愛時受壓抑的真面目來。這樣,男人當真還能以昔日心境讓她感受到激蕩的愛情嗎?
  這么說話,想必有些女性會反駁說:“難道能夠接受對方与生俱來的真實自我就不是絕對的愛嗎?如果對方絕對愛我的話,就應該包容我的缺點,寬容我的一切,認同我的一切。”這种看法是相當苛刻的,可以說是無理要求。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男人是那种如果不對女方抱有性幻想就難以維持性關系的生物。然而,那种性幻想是极其敏感的,任何些許小事都能使之破滅。
  下面是一位女士告訴我的真人真事:她曾經与A男交往過。兩個人在性愛方面都很出色。她也曾期望這种關系能夠持續下去。有一次兩個人上床時,A男突然掃興他說:“今天我好像不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后來她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屁股上沾著一塊廢紙屑!大概是她上衛生間時撕破了手紙,一不注意就把它給留在身上了。
  “打那以后,他就极力回避我,最后終于离我而去了。
  難道一個男人為那點小事就不能做愛了嗎?他的离去真的是因為我屁股上沾了手紙嗎?”
  可見她是怀著疑惑的心理來咨詢的,不過,我的答案只能是“Yes!”對此,想必男性都會有同感的。因為A男在瞬間對她失去了性幻想,心神清醒了。
  相形之下,如果是男人后面沾了一塊紙屑女人絕不會因此厭惡他,并与他分手的。也可以說這是男人与女人的最大區別。這樣說也許過于武斷,但是,實際情況是男人的性幻想的确會因些許小事一下子被攪醒的。
  由此看來,絕對愛的理想狀態是因性別而不同的。如果女人絕對地愛一個男人的話,那么她越是相信那就是絕對愛,就越能夠寬容他的一切。她對他的度量真可謂大莫過焉。換言之,女性對异性的愛中也許包含著母愛。無論是出于有意識亦或本能,也許正因為女性知道了這些,才希望完成由不安到結婚這一穩定的形式的。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進入婚姻范疇,絕對愛就必定淡保在同一屋檐下,在由法律保護的安定的環境中生活,保持愛的活力之難是可想而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打破男方性幻想的因素可謂無處不在。因此,就算在結婚之前兩個人之間有過可稱之為絕對愛的感情,但是在婚姻生活中丈夫對妻子的性幻想不斷破滅,他們之間最終只能變為同居關系了。
  花街柳巷,夜總會中的女人大多深諳男人們的這种特性。所以為了不破坏男人的性幻想,她們非常注意點點滴滴。下面是我從某酒吧的“媽媽”那里听來的“心得”:即便与過從甚密的男人一起出外旅行,她也絕不同居一室。晚上完事后一定回到自己的房間去。她是怕自己打呼嗜或睡相不雅破坏了對方的幻想,還有,她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睡眼惺松的樣子。她總是在次日早上打扮得漂漂亮亮之后重新出現在“他”的面前。可見她是多么注意維持兩個人之間的活力。
  寫到這里我的眼前浮現起充滿不悅之色的女性的面孔,她似乎不屑一顧地說道:“那女人只會向男人獻媚,討男人歡心!”的确,我能夠理解女人的這种怒气,事實情況也是如此。但是,我倒希望女人們即便在婚后也不要忘記前述那种偽裝自己的手段。從某种程度上說,男人越是看到女人歡喜就越不會另尋新歡。當然男人也不能只去要求女人,自己也不要忘記偽裝自己。
  活雖是這樣說,但是,共同居住在現今這种狹小的房間內,互相偽裝又談何容易?
  不過,男人也并不否定婚姻。他們認為婚姻与絕對愛有所不同,前者具有妥協性,但十分有意義,應該好好珍惜。
  但是,男人在婚姻生活中与妻子保持性關系,首先是希望生儿育女,建立家庭;其次才是對妻子抱有性幻想。當然大多場合,男人是因愛才去親近妻子的。但是,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愛的內容卻發生了變化,多數情況下,溫存變成了敷衍。最終他們把与妻子做愛看成了一种義務,這就是男性把結婚稱作“妥協的愛”的真正原因。
  話雖那樣說,但他們并不討厭妻子,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會适度地珍惜妻子的存在。孩子出生后,他們又會去培育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愛了。不過,這的确是一种以絕對的性愛為前提卻又不同于絕對愛的愛。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愛無關大局,但是,既然身為夫妻就需要性愛。如果沒有性愛,倒不如稱之為生活同伴或同住者了。
  總而言之,要想保持絕對愛,必須夫妻雙方共同努力。
  但是,在目前這种婚姻關系中,做到這點是非常困難的。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作為唯一的解決對策,也許采取平安時代貴族間一度時興的“幽會式”婚姻制較為理想。但是,考慮現今日本的住宅情況,這一點也是難以辦到的。
  因此,所謂絕對的愛最終不過是瞬間即逝的幻影,它難以与歲月相抗衡。
  然而,盡管人們對此心知肚明,可是往往還是憧憬著絕對的愛,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實際上是否一起去死并不重要,但為自己所愛的人敢于獻身卻是极其好的事情。能夠盡一生去愛一個人,其充實感是任何事物都無与倫比的。
  從某种意義上說,這么強烈的人生体驗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多得的。
  獻身精神是隨時間飄移的,但是,能夠在某個瞬間點燃生命的火花的人与不能做到這點的人相比何者更幸福,何者的人生更加絢麗多彩呢?恐怕這是個不問自明的問題。
  ------------------
  書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