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房屋


  房屋,就是家庭寄居的房屋,為讓孩子和男人居住其中,專為他們而設把他們維系在一起的地方,是收容他們東奔西闖的所在,消解他們外出冒險的气質,分散他們成年以后出走外逃的心性。探究這個极為困難的問題,就必須接触那种細膩到難以掌握的材料,也就是說女人的思想,被以房屋為表征所包圍的女人內心思想。這就是尋索出如何能把孩子和男人連結在一起的共同點這樣的一項煩難的工作。
  由女人創造出來供人安居其中的家屋,這就是所謂烏托邦的所在。女人對這樣的期求永遠是不會拒絕的,就是說,她用意所在即使不是為了她一家的幸福,她也還是要一再求索,她對這一事業的關注仿佛就環繞在求索之上,哪怕事業已經成為一般命題,她也決不肯放棄。女人總是說,對個別人的z福應該了解,但不能輕信。她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引導自己的孩子去追求生活的幸福境界。引導孩子關注生活,這本是女人、母親的愿望。作為母親,她知道對他人的幸福的關注較之只相信個人幸福對孩子來說危害較少。
  在諾弗勒,華常下午開始去廚房准備晚飯。那是在他們外出工作,或是到荷蘭水塘那里去散步,或者是在房間里睡覺,他們不在的時候,我去做事。這時,住房的底層和花園,就全部屬于我了。在生活中每逢這樣的時間,我才清晰看到我是多么愛他們,一心只希望他們好。他們走后出現的那种靜寂,我永遠不會忘記。進入這种靜寂,如同潛入海水之下。既是一种幸福,又是置身于設想未來那种十分清澈明淨的境界,這也是一种思想方式,也許可以說無思想的方式——相去不遠——也許這就進入寫作的境界了。
  不能操之過急,要細心注意,讓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同時我還要為午后不在家的人准備晚飯。我燒好濃湯,要是他們很餓,他們就會發現湯早已備好。要是濃湯沒有准備,就等于什么也沒有。要是有,但沒有准備好,也就等于什么也沒有,人也就無從談起了。各种食物經常是一早買來,准備在那里,至時只要蔬菜揀一揀去皮洗淨,放到濃湯里,一燒即可。這就好比寫文章,動筆寫起來就是了。別的也沒有什么。
  我想購置一處房屋已有很長時間。我從來不曾奢望我可能占有一處新房。在譜弗勒,房子是早在大革命前就有的兩處農村建房。它差不多已經存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這事我經常想到。1789年,1870年,它就已經在那里了。在朗布伊埃森林与凡爾賽森林相交的地方。1958年它才歸屬于我。我想到有些夜晚,不禁為之感到痛苦。我知道過去有一些女人曾經在這里住過。我發現這些房間在我之前在同樣“的暗影中,這些女人就住在里面。在我之前,在這四堵牆中間,已經有過九個世代的女人,還有許多人,周圍有爐火,孩子,仆人,養豬的婦人。整個房子都被人体、小孩、狗出入來去磨得光滑,門邊角上還布滿擦痕。
  一年一年過去,女人想得最多的就是這些事物,還有,孩子很小,要給他們舖床:怎樣讓他們不要受涼生病,她們都牢記在心。這一切几乎又永遠是做不到的,得不到什么結果的。
  有一些女人就做不到,她們居家無方,處事笨拙,把住房弄得不堪負荷,塞得滿滿的,她們不知道房屋要打開,向外敞開,她們什么都搞得不對頭,什么也做不成,使得住房也難以住下去,無法生活,孩子一到十五歲只想离家出走,就像我們從家里逃出來一樣。我們逃走,是因為只有這么一條路,就是母親早已料到的那种出外冒險。
  很多女人對這种混亂狀況不能妥善處理,所謂家庭糾紛成為居家一大問題也得不到解決。操持一家有難以相信的困難,女人是知道的,可是她們無法胜任。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都無濟于事。這些女人對這种混亂只能在家里從這一個房間轉移到另一個房間,換一個地方,把混亂隱藏到地下室去,或者掩藏在鎖上的房間里,或者投入箱籠櫥柜深藏密斂,在她們自己的住家中,像這樣,竟還弄出一些加鎖封閉的地方,這些地方鎖好之后再不打開,即使面對家人也不怕招來恥笑。她們當中大多用心良好。也很天真,以為混亂問題“以后”總會解決,哪里知道她們叫做“以后”的那個時間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出現。等那個以后真的到來,為時已晚,來不及了。所謂混亂,是指財產積累,采取財產分有的辦法解決起來也困難重重。我相信任何女人都為不能割舍、分有而感到痛苦。有一些人家,保持一處大房產,小孩呀,伯爵先生呀,村長呀,裙衫呀,玩具呀,居然保留了三百年。
  我固然有所割舍,我也為之十分惋惜。我們一向因為把一生某一段時間空空拋去而感到抱憾。但是若無所棄,不愿割舍,把時間保持下來,也只有加以歸整存入檔案活過一生。許多女人無緣無故把電燈和煤气發票保留達二十年時間,只是為了時間、用途、過去多少歲月保存下來,這樣的事是常見的,最后還是什么也沒有留下。
  這個問題我要再說一說。必須反复說一說。一個女人的工作,從起床到睡下,与戰爭中度過一天同樣艱辛勞苦,比一個男人的一個工作日還要艱苦,因為女人必須制訂她与別人、她家里的人、外界的慣例相應的作息時間。
  一天上半日五個小時,她要給孩子准備早餐,給他們梳洗、穿衣、清理室內,整理床位,自己也要梳洗,穿衣,外出購物,做飯,布置餐桌,二十分鐘內讓孩子吃好飯,還要吼叫,送孩子去上學,清洗餐具,洗滌衣物,以及其它等等,也許要到下午三點半,只有半個小時時間,才能看看報紙。
  一個家庭的好母親,當她打發她分割零碎不相連貫的時間,這時,對男人來說,卻是一片安謐無聲的連續時間。
  這种安謐無聲時間連續實際是作為生活而不是作為生活的一种表征被接受的。在這里,我們就深入到事情的深在方面了。
  可以說,這种安謐無聲的時間由來已久,一向如此,對于女人周圍的人來說,甚至變成雖有若無的。我意思是說,女人的辛勞工作對男人仿佛是天空上的雨云,或者是云中降下的雨。這种職能抵于完成正像每天的睡眠所完成的職能一樣。男人因此而感到滿意,他的家于是宣告一切順利。中世紀的男人是如此;大革命時期的男人是如此,一千九百八十六年的男人,也是如此。
  有一件事我忘記說了,就是:女人必須牢記,對儿子不能估計過高,正像對父親不能過高估計一樣。對于女人不妨也這樣看。女人死了,照樣一哭了事。這就意味著,她是無可替代的。
  過去的情況就是這樣。過去,不論我站在哪一方,不論處在世界歷史哪一個世紀,我所見到的女人無不是處在一种深受限制難以忍受的情況下踏在死亡的繩索上跳舞。
  現在,不論轉向我們這個時代的哪一個方面,我看到的處處都是擔任旅游業或銀行界各种中介性職務的小女明星,她們處在這种等級的拔尖地位,真是嬌艷無比,而且不知疲倦,一律是信息靈通,但她們同樣也是在架在死亡上的繩索上跳舞。
  所以,你看,我寫作并無目的。我覺得我寫就是因為非寫不可。我不是有所為而寫。我也不為女人寫。我寫女人是為了寫我,寫那個貫穿在多少世紀中的我自己。
  我讀過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還有米什萊的《女巫》1。
   
  1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女小說家、批評家。米什萊(1789-1974),法國歷史學家、作家。
   
  我根本就沒有書房。都散失了,連藏這樣的想法也只好放棄。都完了。上面說的那兩本書,那就好比我把我的身体和我的頭腦打開來,好像我是在19世紀的森林和手工制造場里閱讀關于我在中世紀生活的故事。那本伍爾夫的書,我從沒有看見有一個男人讀過。M.D.,我們是兩相分离了,就像她在她的小說里說過的那樣1。
   
  1M.D.即瑪格麗特·杜拉,感歎她与寫小說的M.D.已告分立,似乎成了兩個人。

   
  房屋的內部。物質的家宅。
  我的母親,就是我上的第一個學校。讓我們看看她是怎樣組織她的几處家宅的。她怎樣把它們打掃得一塵不染。是她教育我懂得什么叫清洁。1915年在印度支那,那個有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的出于本性,簡直成了迷信似的、病態的洁癖。
  這個女人,我的母親,她的心愿無非是讓我們,她的孩子在生活中任何時候,不論發生什么事,哪怕發生最最嚴重的事件,比如戰爭,都不要陷入措手不及的窘境。只要有一個住處,有我們的母親,我們就不會被拋棄,就不會陷于困境。戰爭,水災,旱災,孤立無援,這些事都可能發生,但是對我們來說,住房,母親,吃的喝的總是有的。我相信一直到她死,她都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准備果醬貯存。她還貯砂糖、干面條。這是出自根深蒂固的悲觀主義的悲觀估計,這种悲觀主義我也全盤繼承下來了。
  大堤那個插曲1,我母親被騙蒙受极大損失,并且被所有的人拋棄。她在孤立無援情況下把我們撫養成人。她給我們解釋說她受騙了。錢被盜走,并被拋棄,因為我們的父親已經死去,沒有人來保護她。有一件事她是确知的,那就是我們一家人都被拋棄了。
   
  1參見作者1950年發表的第三部小說《太平洋大堤》。
   
  操持好家務,我也有這种偏好,而且很深。我一生都保持有這樣的癖性,這种癖性至今還在。就是現在,大櫥里是不是存有吃的東西,為了維持生命,活下去,繼續活下去,我時時都必須知道必需之物是不是有准備。為了我所愛的人,為了我的孩子,我盡力設法把船裝足,以備生命之旅之所需。
  我現在還常常想到我母親在她任職的居民點住過的几處房子,從她的住處去最近一個白人居住區,到最近的醫生那里去,也要走七小時的路程。在她工作所在地,食物和藥品,很是齊備,藥粉,消毒藥皂,明礬,酸性劑,醋酸,奎宁,消毒劑,催吐用的吐根鹼,助消化藥,治肺气腫藥,治肝病藥,木炭,無所不有。我是說,我的母親是遠遠超出我的母親的,她簡直像是一個机构。本地人也來看她,讓她治病。家的范圍已經擴大了。确實是這樣。在我們一生中,我們很早就對這一切有了自覺意識,對這一點我們非常感激我的母親。這就是母親,這就是圍繞在母親四周的家屋,這也就是居住在那個房屋里的那個母親。她已經預見到時勢險惡,災難的年代必將到來,她因此把自己擴展開去超出于她自身之外。我的母親親身經歷過兩次戰爭,前后有九年生活在戰火之中。她還在等待第三次戰爭。我相信,直到她死,她一直都在等待這第三次戰爭來臨,就像等待下一個季節到來一樣。為此她注意看報,我想,她是試圖在字里行間看看戰爭是否迫近,我不記得她說過戰爭延緩這樣的話,一次也沒有。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的母親給我們表演過戰爭游戲。她拿起一條長棍當作步槍,扛在肩上,在我們面前開步走,唱著《軍刀和默茲》。最后她竟泣不成聲。我們安慰她。是啊,我母親是很愛男人的戰爭的。
  我相信,母親,几乎是在任何場合,在我們孩提時代所有的場合下,在童年期以后,在生活的一切場合,母親所代表的就是瘋狂。她始終比可能遇到的怪人、瘋人更為奇怪更加瘋狂,對我們,她的孩子來說,就是如此。很多人談到他們的母親,也常說:“我說,我相信,我的母親真是瘋了。瘋了。”人們在回憶的時候,也不禁為他們的母親大哭,這是很有趣的。
  在諾弗勒堡,我在鄉下的房子里,曾為家中必備的物品開出一個單子。差不多開出二十五种東西。那個單子一直保存在那里。因為那是親筆寫的。單子上列出的始終保持完備無缺。
  在特魯維爾這里,情況不同,這里是公寓房子。我在那邊設想的在這里不适用。但是在諾弗勒的儲備永遠都在。這就是那個單子:

  精鹽 蔥 漂白液
  胡椒 蒜 面包 洗滌劑(手用)
  糖 牛奶 干酪
  咖啡 奶油 酸牛奶
  葡萄酒 茶葉 金屬紗團
  馬鈴薯 面粉 衛生紙 咖啡過濾紙
  花色干面條 蛋 電燈泡 保險絲
  米 去皮蕃茄 洗衣肥皂
  油 粗鹽
  醋 雀巢咖啡

  這個單子一直都在,貼在牆上。上面已經都有了,沒有再增加其它物品。自從這個單子開出。已經二十年過去了。以后有五、六百种新產品創造出來,可是這個單子一項也沒有采納。
  住房分有外部秩序,內部秩序。外部秩序就是對家里可以看到的管理,內部秩序是屬于觀念方面、情感的承載和与孩子們貼近的那种永恒不變的感情。按照我母親所設想的居家生活,實際就是為我們布置好一處住家。我想不出她會為一個男人或一個情人布置房舍住處。這方面的舉措完全与男人不相關。男人可以建筑許多房屋,但不能創造一個家。從根本上看,男人對孩子是無所作為的。在物質方面,他們什么也做不來。他們只知帶小孩去看電影或外出散步游近。直到現在,我都認為是這樣。他們下班回來,洗得干干淨淨,面貌一新,准備上床睡覺,這時小孩才到他們身上讓他抱一抱。他覺得是很幸福的。男人与女人之間差异极大。
  附帶說一說,從根本上看,我認為女人的處境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即使有人幫助她們做家務,即使她比以前更富有經驗,有才智,更大膽,全部家務還是由女人承擔。即使她現在更加自信。即使她現在比以往動筆寫要多得多,女人仍然需要專注于男人,這并沒有變化。女人的基本愿望仍然是照料家庭,把家庭維護好。如果說她在社會地位方面有變化,那么她做這一切也是額外加上去的,即這种變化是額外多做而形成的。男人,他是否有什么變化呢?几乎沒有。也許少一些叫嚷。現在他變得更加寡言少語了。是這樣。看不到有什么可說的。所以他沉默,不說話。由此出現無聲無息的情況,而且顯得十分自然。因此他自己的聲音沉默下來不出聲了。
  女人就是家。她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可能是誰提出這樣的問題:男人緊守著家,是不是由女人來擔負他呢?我說是。因為在這樣的時刻,男人就歸屬于小孩方面去了,和小孩沒有什么不同。
  男人的需要像小孩的需要一樣。必須給以支援。對女人來說。這同樣也是一种賞心樂事。男人自以為是英雄,但始終和小孩子一樣。男人喜歡戰爭,打獵,釣魚,摩托,汽車,也像小孩一樣。當他睡去,那就更看得清楚了。所以女人才這樣喜愛男人,這一點用不著說假話。女人愛天真的、凶狠的男人,女人愛獵人,愛戰士,愛小孩。
  這种情況由來已久。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到廚房去給他拿東西吃,帶他們坐到桌前。吃了一盤,等著還要,我就去做,什么也不想,只覺心喜幸福。很多女人都是這么做的。就像這樣,像我一樣。當孩子不到十二歲,她們這樣做,孩子長大,她們繼續這樣做。比如意大利女人,在西西里,你可以看到八十歲的女人服侍六十歲的孩子。我親眼在西西里看到這樣的事,看到這樣的女人。
  一座房子,永遠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那就像是誰贈送給你一艘游艇、一條船一樣。管好一處房屋,不論是動產,不動產,反正為人所居,那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并非真正完善,在治家中錯失百出,為人輕佻,那就是在持家之中對一些損坏不立即進行修繕的女人。對于房屋住處的修理,我是一定要做到底的。我要一直深入到細節方面去,讀者可能不了解這是為什么。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說一說,有許多女人,總是等著有三個電插座損坏,吸塵器裂開,自來水龍頭漏水,才去叫管子工修理或者另外去買插座,她們這么辦,是不對的。一般來說,是女人沒有弄好才出現這种情況,是因為她們“沒有時間”,可是她們心里卻想丈夫應該注意這些事,由此推斷她們的不幸原因在丈夫身上。這些女人不明白,女人操持家務終其一生一向如此,所以男人在家中是什么也看不見的,他們自幼所看到的不過是他們的母親,那個女人。電插座坏了他們當然是看到的,你看他怎么說?他說:“咦,插座坏了,”說過就走開了。如果吸塵器損坏,他們是看不見的,這東西他們什么也看不出來。小孩也是一樣,什么也看不見。所以,對男人來說,女人的行為是看不透的。如果女人有什么事搞錯了,如果她忘記什么,或者,比如說,為了報复,電插座她有意不去買,那么,男人對之還是視若無睹。他們也許會對自己說,電插座她不去買,或吸塵器她不去修,自有其理由,要求她去做這做那在他未免欠妥。他當然怕突然与失望正面相對,把事情招到自己身上來,那就糟了。有人對你說:男人現在“也介入”了。情況如何現聲還不大清楚。男人試求“介入”一到這种物質生活的困境中去——這是肯定的,但我還不知道如何去思考這件事。我的一個男友,他在家做飯,搞家務。他的女人什么也不做。后來我的這個朋友帶孩子,做飯,擦洗地板,跑街購物,整理床褥,什么苦差事都干。此外,他還要工作掙錢,供養他的女人和几個小孩。他的女人怕吵怕亂,要是她喜歡她還想有几個情人。于是她在男人和孩子居住的房子不遠處搞下一處小房子。這种事他也接受,因為她是他的孩子的母親,他必須留住她。他什么都接受。他并不感到痛苦。怎么說呢?我么,我看到這樣一位身負如此重大責任的男人,總不免有一种輕微的厭惡的反應。
  有人對我說,男人大多從事繁重工作,在龐大的倉庫的工具架前可以看到他們。對這一類事,我不作答。因為繁重工作,那正是男人的体育活動。從辦公室出來,伐木,那是一項体育活動,不是工作。一個有中等体力、一般体魄的男人,如果有誰說這种事必須去做,他就會去做。洗盤子,他可以做,跑街采購,他可以做。他認為買了馬鈴薯回來,他也是英雄,他一向就有這种可怕的傾向。可是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人說我這是夸大其詞。人們時時都對我說:我過分夸大了。你認為是那么說的是不是?你說:理想化,說我把女人理想化了。也可能。是誰說的?反正把女人理想化,對女人并沒有什么不好。.
  你可以想一想你對我所說的事情你究竟想要它怎樣。因為我是在談女人的辛勞工作,所以我不得不采用一种不易理解的語言。主要是談一談女人,她的居家,女人四周的環境,她為得到福利而進行的操勞。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畢竟是有差別的,不相同的,母親的身份畢竟不是父親的身份。女人,處在為母的地位,是把她的肉体都給予她的孩子、几個孩子的,孩子在她身上,如同在小山崗上,在一座花園里,她們吃她,在她身上拍打,在她身上睡覺,她听任吞噬,她常常是怀著孩子睡上一睡。在父親那方面根本不存在類似情事。
  也許女人在她母性和夫妻關系的歷程中是自己分泌出自己的失望的。也許在她一生的歷程中,她的王國在日复一日的失望中喪失。也許她青春時代的憧憬,她的力量,她的愛心,在單純的合法性之中受到創傷由她流失淨盡。也許是這樣吧。也許女人原就是殉道者。也許女人只有在她的才干、公正、烹飪、道德的顯示中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現,所以她被人從窗口拋出去不要了。
  也有一些女人,她總要拋棄一些什么。我就拋棄很多。
  十五年中,書一出版,我的文稿我就拋棄不要。要追問是為什么,我認為那是為了把罪愆抹去,以便在我自己的眼睛看來罪惡可以減輕一些,讓我在我的環境中“好過一些”,為的是,作為一個女人,把寫作的不正經削弱一些,這种情況差不多有四十年之久了。做衣服剩余的料子,吃剩下的食物,我要保留,那种東西我不要。十年之中,我把我的手稿一把火燒掉。后來有一天有人對我說:“留下來可以給你的孩子,那時候人家就不知道了。”
  是在諾弗勒房子客廳的壁爐里燒的。付之一炬,那是最徹底的銷毀。難道我知道我一生中那么早我就成了一個作家?無疑是知道的。那几天過后,那樣的情景我都沒有忘記。那個地方又變得清清爽爽,洁淨如初。房屋內部窗明几淨,桌面上光洁可鑒,可供使用,留下的痕跡都揩得不見蹤影。
  過去,女人保留的東西很多,孩子的玩具,他們的作業,他們最早的作文,她們都保留下來。她們還把孩子幼年時的照片珍藏起來,那些照片已經發暗,漫漶看不清了,她們還是愛不釋手。她們還保留她們少女時穿的衣裙,結婚時穿的裙衫,橙花花束,但最重要的是那些照片。她們的孩子所不認識的一個世界的照片,只對她們具有价值。
  物質財富像潮水一樣涌入家庭,也許最早導源于巴黎經常泛濫的大傾銷、超傾銷、出空銷售,這已是歷時很久的慣例。那种無用之物,夏季滯銷秋季減价銷售,秋季賣不出去推到冬季出售,女人專買這一類東西,像吸毒上癮一樣,不是因為她們需要。而是因為東西便宜,這一類“瘋瘋癲癲事”一經進入女人家中往往就成了一种秘密約會。她們說:“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一回事……”就像她們講到某夜同一個不相識的男人在旅館過夜一樣。
  几個世紀以前,大多數女人都有兩三件短上衣,一件上裝,兩條村裙;冬天能穿的都穿在身上,夏天一塊方巾四個角結一結就是衣服。她們就攜帶這些東西外出接受雇用或者出去嫁人。現在女人穿用衣物比兩百年前非多上兩百五十倍不可。可是女人居家度日那种性質依然沒有變化。永遠是那种寫成文字早就描寫過的生存方式,讓她自己看也是這副模樣。總歸要扮演一個角色,按這個字眼最普通的含義說,這种角色有意無意也非她扮演不可:因此女人的生活,這种行動形態,就是几個世紀以來已經形成的那种深度的孤獨戲劇,女人在這出戲里出走,到外面去旅行。旅行,不是去打仗,也不是十字軍遠征,仍然還是留在房子里,在樹林里,在她的頭腦里面,頭腦也是經過一定信仰篩過的,信仰經常也是脆弱的、病態的。女人在這种狀態之下,升格成為很有本領的女巫,你就是這樣的女巫,我也是這樣的女巫,所以人們就用火把她活活燒死。有那么几個夏季,几個冬季,在某些世紀的某時刻,女人仿佛隨著時間的一同漂流,隨著聲、光飄逸來去,到叢林中去搜索獸物,追尋禽鳥的鳴叫。女人這一類失神飄忽男人全無所知。男人是不可能了解這類事情的。男人擔任公務,從事職業工作,有不可推卸的職責,他無法了解女人,完全不了解女人的自主權。自有歷史之初,男人就不再是自由的了。多少世紀以來,与女人接近的男人,是農奴;他們一向無知落后,惹人發笑,常常挨打,是無能的。他們在女人的環境中給女人逗趣取樂,可是女人庇護他們,救援他們使他們免于一死。在這些世紀中,在某些時間,有些孤獨的飛鳥就在日光將逝瞑色彌漫中聲聲呻吟。黑夜或遲或早終于降臨,這要看在什么季節,是哪些天,還要看天色,或者還要看看人們心中估計受到懲罰的輕重視情況而定。
  林中的茅屋想必是牢固的,足以抵御豺狼,抵制男人。比如說,這是在1350年。她是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不能再大,在這樣的年紀,她難得外出,在城市,有癘疫肆虐。她一直輾轉在饑餓之中。還有恐懼。孤獨隨著饑餓在不斷擴大,孤獨成了支配一切的力量。這既不是饑餓,也不是恐懼。米什萊不可能想象我們為什么竟是這樣瘦弱,發育不良。我們為留住一個小孩要生下十個孩子。我們的丈夫還遠遠离開我們。
  我們的絕望就像一座大森林,我們什么時候才厭棄它?還有暹羅?還有男人,在柴堆上燃起第一把火的男人?
  原諒我們經常談起這一切。
  我們就在這里。我們的歷史就是在這里形成的。不是在別的地方。我們沒有愛人,除非是睡眠中的愛人。我們沒有人的欲望。我們看到的只有動物的面貌,森林的形式和美。我們怕自己。我的肉体只感到冰冷。我們就是寒冷、恐懼、欲望做成的。過去人們用火燒我們。在科威特,在阿拉伯半島的平原人,還在殺我們。
  還有一些房屋,建筑十分精良,是經過完善思考,專家事先周密計划,沒有任何缺陷。我偶然听說房屋在使用中也有始料不及之處。餐廳是大的,因為在這里接待請來的客人,但是廚房狹小,愈來愈小了。人們通常都在廚房吃飯,所以很擠——一個人走出去,其他的人須起身讓路,可是這樣的廚房仍然不肯放棄。
  有人企圖讓人們不要在廚房吃飯,可是他們還是要聚在廚房里,在這里他們在晚上可以看到所有的人都來,很溫暖,母親一邊做飯一邊談話,和母親在一起。配膳室,還有制做存放棉制品的地方,都不存在了,這些地方本來是不可代替的,就像寬敞的廚房、庭院都不可缺少一樣。
  現在,你根本不可能請人給你住房設計圖樣,圖樣設計出來也很難看,有人告訴你說:“以前是好,現在有些專家就弄出這些東西來,究竟比你的要好。”
  看到人們注意力這樣發展,我真感到厭惡。一般說,現代房屋都缺少這一類房間,主要命題的附項,即廚房、臥室。我是說那些儲藏日常用品的房間。有人問:安置熨燙衣物、儲藏備用品、縫紉、存放胡桃、苹果、干酪、器械、工具、玩具等等這些地方怎么可以不要。
  同樣,現代房屋沒有給孩子、狗留下可以跑跑、玩游戲的前廊,那里還可以放雨傘、外衣、書包;不要忘記,前廊是小孩爬爬玩的地方,玩累了,又是躺下睡覺的地方,從那里可以把他們拖上床,他們長到四歲,他們可以自己走去,當他們對大人、大人的哲學、不論對什么感到厭煩,他們就可以到前廊去,他們對自己有所疑慮,他們無所求地恿悶聲哭泣,也可以在那里哭。
  住房一向不給孩子安排一個地方,一直是這樣,不論是在什么情況下,就是城堡也是這樣。小孩對房屋其實看也不看,但是他們了解,各個角角落落他們比他們的母親還知道得多,小孩總是翻來找去,總在尋找什么。房屋,小孩并不去看它,不去看就像不看自己包容于其中的肉体外壁一樣,他們不看,可是他們什么都清楚。當他們离家遠去的時候,他們就要注意看它了。
  我不要談水,住房的整洁。住房髒亂,那是非常可怕的,一定是那里的女人肮髒,男人肮髒,孩子肮髒。不是家庭不洁淨,就不可能住到那种房子里去。髒亂的住家,對我說,還意味著別的一些什么,即女人的某种危險處境,一种盲目性,她做了什么或沒有做什么,有目共睹,這一點她忘記了,即使她的不洁并不自知。餐具堆成堆,到處是油膩,平底鍋肮髒不堪。有些人等不干淨的餐具蛆虫滋生才去清洗,我見過這种人。
  有一些廚房看了叫你害怕。令人失望。最糟的就是小孩在污穢中生長。他們一生都會滯留在污穢中走不出來,嬰儿不洁,是最最污穢的。
  在殖民地,污穢肮髒是致命的,這种污穢招來老鼠,老鼠引發鼠疫。還有匹阿斯特——紙幣——導致麻風病蔓延。
  至于我,保持清洁已成了一种迷信。誰對我講到某人,我總要問這人是不是洁淨,就是現在我也要問,如同我問一個人是否明智、誠懇或正直。
  在《情人》中,為注意文本中有關洁淨的問題我下筆十分躊躇,這是為什么我也不知道。在孩提時代我們在殖民地一直是生活在水里的,在河里洗澡,早晚用雙耳瓮傾出清水沖浴,除非是上街,到處都是打赤腳,赤著雙腳用大桶水和仆役的孩子一起沖洗房間,那無异是仆役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偉大情誼的節日。逢到這些日子,我的母親歡喜得笑出聲來,我想到我的童年,就不能不想到水。我的故鄉是水鄉。是湖泊、流泉的國度,泉水是從山上流下來的,還有水田,還有平原上河川浸潤的泥土,下暴雨的時候我們在小河里躲避。雨下得又細又密,為害甚大。只要十分鐘,雨水就把花園淹沒。雨后發熱的土地散發出那种气味有誰說過。還有一些花卉。還有某處花園里有的一种茉莉。我是一個不會再回到故鄉去的人了。因為与一定自然環境、气候有關,對小孩來說,那就是既成事實。這是無疑的。人一經長大,那一切就成為身外之物,不必讓种种記憶永遠和自己同在,就讓它留在它所形成的地方吧。我本來就誕生在無所有之地。
  最近,人們大概准備把廚房的基地搗碎毀棄——在法國,在諾弗勒,就在這里——准備修建一處輔助市場。房屋在下沉。這本來就是一座老房子,靠近池塘,土地疏松潮濕,房屋是在一點點地沉陷,樓梯第一級已經變得很高了,走上去也吃力。磚石工也許挖了一個洞要找出下面部石的一部分,可是這里也在下沉,再挖下去,一直在下沉,很嚴重,究竟沉陷到哪里去呢?是怎么一回事?房屋基建在什么上面呢?人們停止不再向下挖了,也不去看它了。把挖出的洞封上,塞上水泥。人們在搞那种輔助市場。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