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利茲·芬奇緩緩地沿著彎彎曲曲的伯納德特·蘇比勞斯大街走著,這條路她猜想應是盧爾德的主要街道之一。映入眼帘的景況使她惊詫不已。她一邊走,一邊努力回憶她曾經造訪過的那些兩邊布滿花街柳巷、酒吧、貨棧的街道,有几條立即浮上腦海。 這其中有紐約的四十二號大街,洛杉磯的好萊塢大道,還有几條是通向基督出生地的伯利恒的几條路。這些街道都夠齷齪的了,到處充斥著粗俗的市儈气息,廉价的商品喧囂,地道的丑行劣跡,而眼下盧爾德的這條街,与它們相比竟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回想起,她在巴黎准備起行前,曾記起法國天主教作家喬里斯·哈斯曼在目睹盧爾德后寫的一部作品。她從手兜中抽出她從中抄錄的一段話:“人們在此地所看見的一切是那樣的丑惡不堪,使人感到那樣的反常和不自然,它遠在人們所知的低級庸俗的水准之下。在盧爾德,丑行泛濫,同流合污比比皆是。對這种极端的卑劣風气,人們要想壓抑其厭惡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阿門,妙极,她如是想,心里昏昏然繼續沿路走下去。 利茲·芬奇故意早一天到達盧爾德,今天是8月13日,星期六,下午天气非常悶熱。明天將是被報界大肆宣傳得家喻戶曉的圣母瑪利亞重新顯靈的第一天,將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擁人這個小城鎮。一般她出差到一個不熟悉的城市采訪,她總是提前24小時到達,為的是進一步了解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事先作好准備,以便使采訪工作更為順利地進行。 從机場到盧爾德市區還有11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除了成片葡萄園和玉米地,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法國招貼廣告牌和少數帶有宗教意味的咖啡館,風景單調乏味。 她對盧爾德這座城市最初的感覺是索然無味的,街道狹窄彎曲,一直沿山通向一條小河,兩旁的商店、咖啡館以及旅館鱗次櫛比,數不胜數。她不得不提醒自己,這只不過是一個具有兩万居民的小鎮,然而卻要在402家旅館以及難以計數的簡易露天帳篷里,每年都要接待和容納五百万旅游者。 正尋思著,突然她發現她已來到了所預訂的旅館門前。旅館建筑正面的大理石上寫著:加利亞·倫德里斯飯店。飯店的正面突出到人群熙攘的人行道上。利茲跟隨著替她提著兩個旅行包的出租汽車司机,走過柱廊,從一個光線幽暗、兩旁是禮品商店的出口處,來到了寬敞明亮的接待大廳。她付給司机車費后,徑直向鑲嵌著大理石面的木質接待柜台走去,柜台里邊正坐著一位体態丰滿、金色頭發的年輕女接待員。 利茲登記后,并未隨行李員一同到房間去查看查看——因為她知道,在接下來的八天里,盧爾德將會迎接它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朝圣熱和旅游熱,無論是怎樣的旅館,都會應接不暇,人滿為患。 于是,利茲便決定沿出租車走過的路線到街上去溜達溜達,這時她听人說,要想鳥瞰盧爾德全貌,得在离開旅館的接待大廳后向左轉,走過長長的伯納德特·蘇比勞斯大街,然后再沿著達格羅特街一直走下去。那就是盧爾德的主要街道。 現在她已出來了10分鐘,已經堅持走到了小山上,鳥瞰盧爾德一片令人厭惡至极的景象。或許,對于那些到這儿來追尋盧爾德神秘的往昔、并怀有怜憫之心,仿佛回到家園的朝圣者來說,盧爾德的一切都顯得活力非凡,具有巨大的魅力,令人神往而怀戀。可是,對于像利茲·芬奇這樣一個用冷峻而挑剔的世俗眼光來審視盧爾德時,它确實讓人感到极其厭惡。 在极為狹窄的街道兩旁,旅館的大門、咖啡館、小餐廳以及禮品店一家接著一家,中間沒有間斷。從格羅特大飯店到盧維里賓館,排列著一些附有廣告牌的車庫。那些露天的咖啡館,在入口處的壁龕里都放著白色的圣母瑪利亞的雕像,將柳條椅放到了街邊上去,都打著同樣的招牌,比如珍妮咖啡館。羅·阿爾貝特咖啡館以及卡里弗爾咖啡館等等;上面用四、五國文字寫著諸如熱狗、烘餡餅、牛排、可口可樂、啤酒、法國式煎馬鈴薯、甜餅、冰琪淋等快餐名。那些小餐廳,一般都是設在飯店內,在餐廳外异常醒目的地方擺放著制作精美的菜單。 不過,令利茲·芬奇眼花緣亂的是那些似乎沒完沒了的禮品商店,緊緊地靠在人行道上,大門敞開著,玻璃櫥窗都面向街面,在光線較暗的內堂還陳放著更多的玻璃櫥窗。利茲在几家商店門前停了下來,瀏覽了里面的商品。几乎每一件商品都与盧爾德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有關——几乎所有尺寸的塑料瓶子,很多外形輪廓很像圣母瑪利亞的雕像,這是用來盛裝圣水的;做卡蜡燭罩的薄薄的方形卡紙;裝飾著伯納德特肖像的銅煎鍋;用電池照明的微小仿造山洞;難以數計的念珠和十字架;裝飾有“盧爾德”字樣的陶瓷盤子;各式各樣的錢夾、旅行包,全都是模仿伯納德特或圣母瑪利亞的外形;最糟糕的是,那些中間刻有圣母瑪利亞雕像的白糖片,被保證是用山洞的水做成的。 “其實,這是令人悚然的,是粗俗不堪的,”利茲·芬奇自言自語道,“而且不會有什么令人惊异的大事件能使其庸俗不堪變得好起來。” 利茲下定決心繼續往前走。從禮品商品到露天餐廳唯一令她感到舒心的是一家臨時的香水商店,一家專售天主教書籍的書店和一家蜡像博物館,里面再現了伯納德特以及耶穌的生平。 利茲沒走多遠,便對街道兩旁几乎千篇一律的景象感到了乏味,厭倦,最后自己不得不告慰自己,這一切并非是盧爾德這個神奇之地的精華部分,她應該去看一看使盧爾德聞名于世的那些最重要的地區。 她走進一家商店,迎面碰上一個時髦但乖戾的年輕人,看樣子是意大利人,利茲便上前向他打听如何去盧爾德新聞辦公室。 他開始沒有反應過來,但很快就用法語說:“您是問新聞發布局?”他指著利茲剛才走過來的方向,改用英語說道,“沿著這條靠山的街道轉回去便是格羅特大街,再往右拐,您就會看見一幢有許多玻璃窗的現代建筑,那就是新聞發布局,离大街不遠。” 利茲麻木地拖著緩慢的腳步返回街道盡頭。在她的左側,她看見一座大教堂的上部分聳立在一片濃密的樹林中。 利茲無心欣賞教堂,穿過越來越擁擠的人群,繼續往前走,令她惊奇的是,此刻她几乎看不見有殘疾病人在人群中。當然,也有几個,大都上了年紀,坐在小型的帶有頂篷的手推車里,前面有類似人力車般的長長的把手。這些手推車不是由護理人員推著,就是由較為靈活的殘疾病人自己駕駛著。人群中几乎全都是健康者,臉上都帶著好奇的神色,他們中不僅有法國人,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种族、膚色也各不一樣。大多數是朝圣者,也有少數的旅游者,其中還有運動員和年輕人,身著T恤衫和白色運動衣。利茲想,明天,在這個不同凡響的一周的第一天,這里還會有更多的殘疾人、病人云集而來。 在一位在街上指揮來往行人的身著藍色襯衣的盧爾德憲兵的幫助下,利茲才弄清楚怎樣才能到達她的目的地。 几乎用了15分鐘,利茲終于到了。這座裝有玻璃門的現代化建筑,位置低于路面。前面有鐵欄杆与街道保持一定距离。在一樓,坐在辦公桌后面的一位男人告訴利茲,新聞辦公室在二樓。利茲上了二樓,當走進接待室時,惊奇地發現這里面積很小,不足十個平方米,而且陳設也很簡單。只有一張簡朴的辦公桌,后面坐著一位老婦人。這老婦人很快就把利茲領進与接待室相通的兩間辦公室中的一問。在這里,她發現一個年輕點的女人,正坐在辦公桌后面,与兩位坐在便椅上的男人交談著。兩位看起來都是新聞記者,一位講法語,另一位則講德語。 利茲耐心地等候著。椅子空著后,她坐了下來。坐在辦公桌后面的那位女人,大約30多歲,高高的個子,瘦削的臉龐,深褐色的頭發,顯然是法國人,她用急切的目光盯著利茲。 “我是伊麗莎白·芬奇,美國API通訊社巴黎分社記者,”利茲一本正經地介紹自己說,“我被委派對盧爾德進行下周的采訪報道,我剛到這儿。” 那女人伸出手來。“我是米歇爾。德瑪里奧特,新聞發布局第一秘書,”她說,“歡迎,讓我看看你是否已被确認。” “你可以找到我的筆名利茲,或是利茲·芬奇。” 米歇爾翻著一扎登記表,食指在一張登記表停下。“噢,在這儿。是的,API通訊社記者利茲·芬奇,不錯,手續完全了。你住在卡里亞·倫德里飯店?” “對的。” 米歇爾站了起來,走到書架前,書架占据著她擁擠不堪的辦公室的一面牆。“我這就給你采訪身份證,還有一包有關盧爾德的背景材料,一張地圖,它可以幫助你到處看看。你以前到過這儿嗎?” “沒有,我是第一次到這儿來。我想在游人不太多的時候到處走走。想親眼看看伯納德特紀念碑,山洞,圣泉以及這儿的所有圣地。地圖對我也沒有多大用處,是否可以請一位導游?” 米歇爾從書架上拿下一個信封,把一些小冊子和地圖往里裝,她說:“事實上我們備有導游人員,新聞局從每天早晨十點鐘開始安排五、六次游覽,備有第一流的導游。明天早晨,我可以給你安排。” “不,我不愿隨旅游團組前往,去看那些人人都能看到的東西。我希望別等到明天上午,最好盡可能快地給我安排,就現在,在天還沒有黑下來以前。我希望單獨找一名導游,當然,我會照規定付款。” 裝好信封,米歇爾搖了搖頭。“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給你安排,我看不大可能。許多導游一般都至少提前一天确定。而且,他們都愿意陪同若干名游客。我想,因為這樣做他們可以賺更多的錢。” “噢,好吧,我愿意付出陪同几名游客應該付出的費用,盡管實際上只須帶領我一個人游覽。” 米歇爾聳聳肩。“在如此短的時間里給你安排,我仍耽心會有困難。我可以打電話到公司為你聯系,不過,我可不敢向你保證你會走運。”她開始返回辦公桌,可這時她在中途停了下來,側過頭來面對著利茲。“我剛剛想起了一個人,我的一位好朋友。在我看來,她是盧爾德最棒的導游。她告訴過我今天下午她帶領一個人數不少的旅游團——”這位新聞局辦公室秘書看了一眼手表。“——現在。她想今天早一點回家,以便准備下周更繁忙的導游工作。她住在城外,不遠,住在塔布,与她父母住在一起。也許,為了錢,她會陪你自己一個小時。當然,你得多付一點。即使如此,我也沒有十分把握。” “我得多付多少?”利茲問。 “我想,至少得一小時100法郎。” 微不足道的一點,利茲想。她愿意付比這更多的錢。“告訴她,我每小時付給她150法郎。” 米歇爾已不再猶豫,立即拿起電話話筒,開始撥號。一會儿,就傳來了對方的聲音。“加布里葉爾?”米歇爾說,“我是米歇爾·德瑪里奧特,新聞局的。我找吉塞爾——吉塞爾·杜普雷。她告訴我她今天最后一趟導游要早點回去……什么?她剛剛回去?太好了,請你讓她接電話好嗎?”米歇爾將話筒捂住。“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現在咱們瞧瞧。” 利茲向前走了几步。“請告訴她,每小時我付給她一百五十法郎,而且,今天最多占用她一個小時的時間。” 米歇爾點了點頭,又把嘴湊近了話筒。“吉塞爾嗎?你好啊?我是米歇爾……你說,你很累?噢,我們都一樣很累。不過,听我說,有件很特別的事。我這儿有一位有名的美國記者,從巴黎來,是位女士叫利茲·芬奇。她剛到盧爾德,不愿意參加新聞局安排的集体旅游,情愿一個人在導游的陪同下到城里觀光,親臨本地歷史遺址、山洞等地參觀。愿意付給你优厚的費用。”她頓了頓。“每小時150法郎。”又頓了片刻。“謝謝你,吉塞爾,我這就告訴她。” 米歇爾挂上電話,轉過身面對著利茲,“你很幸運,芬奇小姐。吉塞爾希望你在這儿等她一會儿,15分鐘內她就來。” “好极了。” “請多關照。趁在這里等她的時間,你可以熟悉一下我們新聞局專為明天開始的旅游朝圣熱,特別是為新聞記者所准備的服務性工作帳篷,就在外面。里面設有接待柜台、工作台,上面有電傳打字机,長途電話,還有各种必需品、飲料。只要有空位,你可以隨時使用你所需要的。” “多謝。明天我會來看看。眼下我想先集中精力辦好一件事,就是了解有關盧爾德和伯納德特的舊址及一些軼事趣聞。我希望你的那位朋友,那位導游——” “吉塞爾·杜普雷小姐。” “是的,我希望她能幫助我。” 這位新聞局的秘書頗為自信地露出了笑容。“我可以向你保證,芬奇小姐,她甚至會告訴你沒有想到的許多事。” 她們沿著伯納德特的足跡,徒步走上第一個小山坳時,看到了吉塞爾所稱呼的“小屋”——這是蘇比勞斯家族曾住過的地方,當時伯納德特14歲,家境相當貧寒,就在這一年,她在山洞里第一次看到圣母瑪利亞顯靈。 她們倆大步往前行走,利茲眼睛注視著這位年輕的導游,假裝認真听她講話,實際上在仔細琢磨她。20分鐘前,當她們在新聞局辦公室相互自我介紹時,利茲對她這位導游的第一印象很反感,因為剛一見面,吉塞爾的形象使她聯想到了她在API通訊社的勁敵瑪格麗特·拉馬什。吉塞爾·杜普雷漂亮、性感,再加上法國女性特有的气質使她獨具風采,這也正是瑪格麗特常常炫耀而且引以自豪的。這位導游的姿色和气質立即使利茲難堪和不安起來,使她再一次認識到她外表的缺陷:卷曲的紅頭發、鉤形鼻、薄薄的嘴唇,突出的下頦、松垂下落的乳房。肥碩的臀部、弓形腿。在女人世界里,利茲認為,吉塞爾又是一位使自己黯然失色的對手。 不過現在,自從見面,利茲一邊走著,一邊端詳著她。利茲發現她除了出眾的美貌外,同瑪格麗特毫無共同之處。瑪格麗特身材苗條修長,性格高傲。可大步走在她的旁邊的吉塞爾完全不同,她不是那种典型的法國女模特儿,更像是一個天真的法國頑童。吉塞爾嬌小玲瓏,也許只有五英尺三英寸,如絲般淺黃色的柔發向后梳成馬尾形,她的神態坦率、開朗而又嚴肅安詳,乖巧可愛的鼻子上架著一副白色框架的心形太陽鏡,透過它可以看到她那雙又大又深沉的綠灰色眼睛,再往下便是鮮潤的嘴唇,下唇更是丰滿紅潤。她身穿一件薄薄的白色罩衫,同膚色相近的乳罩無法隱藏她那對堅挺飽滿的乳房和突出的乳頭。她穿著一件白色的短裙,就像是一個有著健康的皮膚,喜好戶外運動的孩子般的少女。利茲推測,她大概也就是25歲左右。 吉塞爾一邊与她齊步走著,一邊不斷神色庄重地背誦著導游詞,想方設法引起利茲的興趣,時而加重語气時而停頓,盡管她只不過是在重复每次導游時早已准備好而且非常熟悉的那些詞。作為一個法國姑娘,居然能講一口地道的英語,尤其是她那美國英語,听起來令人覺得像置身于曼哈頓街頭。在路上,當她同她所認識的行人打招呼時,她不但講法語,有時還講漂亮的西班牙語和德語。在利茲看來,如此一位多姿多才的年輕姑娘,竟然身居像盧爾德這樣的偏僻小鎮,實在可惜。利茲開始對她的這位同伴產生了好感,決定進一步地了解她。 “噢,對了,你知道,”吉塞爾說,“伯納德特的父親,弗蘭可·蘇比勞斯,在生活中總是失意。他身体結實,沉默寡言,也許是一個喜歡酗酒,不喜歡交際的老實人。在35歲那年,他同一個溫柔端庄名叫路易斯的17歲的姑娘結婚。一年后,他們生下第一個孩子,便是伯納德特。他們經營著一家叫波尼約磨坊。弗蘭可替鄰居磨面以維持全家生計,不過他最終還是失去了磨坊。他花錢大手大腳,對經營一竅不通。于是他不得不白天去打工,后來,又開始花他投于另一家磨坊的錢,第二年連這家磨坊也丟掉了。在伯納德特之后出生的8個孩子,僅存活了4個——托勒特、讓-瑪麗亞。雷斯丁、伯納德-皮爾——此時全家的生活更加貧困,最后,一位親戚設法讓這一家人住進一個被廢棄不用的監獄小房間里,當時一位官員曾這樣描述過這間房子:‘簡陋不堪,污穢肮髒’。它僅有四平方米,潮濕、陰暗,散發著糞便的臭味。簡直太糟糕了,一會儿你就會親眼看到了。” “這就是伯納德特住的地方?”利茲問道,“她是怎樣生活的?” “我想,肯定不太好,”吉塞爾說,“她個子挺小,但很可愛,只有四英尺六英寸高,總是無憂無慮,也相當聰明,但是她沒上過學,不認識字,不會講法語,只會講當地叫做比戈丹的方言土語。她患有气喘病及營養不良症,為了補貼家用,她在她姨媽的酒吧里當過侍女。她也經常到附近的一條河,叫波河,去撿撿骨頭、流木、廢紅等去賣,以便去換取几個蘇。” 她們拐進了一條狹窄的街道,兩旁有許多古老而年久失修、牆上的灰泥都已剝落的建筑物。這時吉塞爾說,“到了,這就是貝蒂-福塞街,前面往左拐,15號就是那個監獄的房子。咱們進去看看。” 進大門時,利茲听吉塞爾說,蘇比勞斯一家六口居住的房間在后面,在一個長長的過道的末端。這時她們听到里面傳來的一陣輕輕的祈禱聲。她們穿過過道,走進后面的一個低矮的門廊。在這里,利茲看見一群英國朝圣者,大概有十几個人,圍成半圓形,低著頭,齊聲祈禱,“圣母瑪利亞,上帝与你同在……” 一會儿,他們就朝圣完畢,很快离去了,這時吉塞爾示意利茲進去。小屋里,除了兩把木板凳,以及壁爐里的几塊木頭外,沒有任何家具和裝飾品。一個大十字架,是棕色木制的,懸挂在壁爐的上方。 利茲搖了搖頭。“六口人?”她問道,“就住在這破地方?” “是的,”吉塞爾回答說,“不過,請記住,正是從這儿,1858年2月11日,伯納德特出去收集柴火——對了,從某种意義上講——這些柴火使盧爾德聞名全世界。”吉塞爾指著小屋。“唉,你有何想法?” 利茲仔細觀察著牆壁,上面的灰泥已經剝落了,露出了破爛的石頭。 “我想,”利茲說,“這城市的神父和教會居然干得這么糟糕,他們壓根儿就沒有把伯納德特住過的房子保存修繕好,是她給盧爾德帶來了繁榮,是她使盧爾德蜚聲海內外。我很不理解這种很明顯的失職和疏忽。” 很明顯,吉塞爾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也許是因為她經常看這個古跡,以致她都沒有意識到這里修繕保存的是多么地糟糕。她那可愛的眼睛向四周看了看。“也許是你對,芬奇小姐,”她咕噥著。 “好,咱們走吧,”利茲說。 她們返回到街上,吉塞爾帶著職業口吻說,“現在咱們先到蘭卡德磨坊,再去伯納德特的出生地波尼磨坊,然后再到霍士皮斯姊妹教堂以及勒維斯慈善會,伯納德特最后曾在這儿接受過一些教育——” 利茲擺了擺手。“不,”她說,“不,咱們暫時用不著到這些地方去。我是記者,那可沒有什么新聞。我想立即去品嘗正餐!” “正餐?” “就是山洞。我想去感受一下馬沙比爾山洞。” 她們繼續前行,几分鐘后她們站在了一幢石頭建筑面前,上面刻寫著一英尺高的法文大寫字体:圣伯納德特故居波尼磨坊。 “這是什么?”利茲問道,瞪著眼睛注視著一個小巷中的三層樓房。“這就是她父母住的地方?” “是的,伯納德特出生時他們就住在這儿。” “咱們順便瞧一瞧,”利茲說著就隨吉塞爾走了進去。 進了門廳后,利茲看見一個寬敞的過道和一個木制樓梯。從過道望過去利茲發現一個紀念品車問。吉塞爾赶忙解釋說:“在伯納德特時代,現在的這個車間是一間廚房和一間樓下臥室。我帶你上樓去看看伯納德特睡過的床。”她們剛剛登上樓梯,吉塞爾又補充說,“這些樓梯還是原來的老梯子。”利茲想,它們差不多是原來的老梯子,走在上面既不平穩還發出了似乎要斷裂的響聲。 她們二人來到臥室,臥室并不大,但并不顯得擁擠。“還不算太糟糕,”利茲說。 “是不太糟糕,”吉塞爾附和說。 “不過,這并不是你們這儿最糟糕的房子,”利茲說,“我曾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巴黎還看見過比這更糟糕的家庭住房。” “你不要太天真了,這是專門為游人重新修理和清掃過的。” 利茲觀察著房間的裝飾和家具。伯納德特的雙人床,上面舖著藍色格子花床單,被一個有裂縫的玻璃柜罩在里面。牆壁上污跡斑斑,上面挂著三個帶框的相片架,是伯納德特、她母親和她父親的三張照片,由于年代久遠,已經灰暗模糊了。在房間的那邊,放著一個老掉牙的時鐘和一張寫字台,上面擺放著几個廉价的圣母瑪利亞的坐像。為了防止游人触摸,它們被普通的金屬网罩著。 利茲哼了一下鼻子。“這都是些什么?只不過是一間房子,還是一間破房了。沒什么值得報道的,我想到值得報道的地方去看一看。” 她們又再次來到格羅特街上。走了一段,又停了下來。“瞧,那儿,”吉塞爾說,指著遠處河面上的一座橋,橋對面有一個灰色的鐵門。“那就是去山洞的入口,也叫做桑克圖亞區,總共有47英畝。我清楚地告訴你,咱們要去的山洞就在這門的最那頭。” 利茲向前望去,看見一片曠野,簡直像一個大足球場,只不過形狀是橢圓形。她快活地聳了聳肩。“就按你說的做。” 她們走下橋,向鐵門走去。進了鐵門,利茲感到這片空地像是一個集會游行的場所。 “我們剛剛進入圣米歇爾門,注后便是格羅特區所屬的范圍。”吉塞爾解釋說,“沿這塊空地走下去,在遠處有三個教堂,最上面的那個有兩個鐘樓和八角形塔尖的叫做圣靈怀胎宮,或者叫做上宮,它的下面是克里普宮,最下面是玫瑰宮。克里普宮以及它的小教堂最先建造,接著便是上宮。不過牧師們很快就意識到,僅僅有這兩座教堂還不足容納如潮水般涌來的朝圣者,設計者便在兩座教堂的下面修建了玫瑰宮和它附屬的15個小教堂,可以容納2000人靜坐祈禱。山洞就在上宮的右側,還有好一段距离,從這儿看不見。” 利茲·芬奇蹣跚地走向一把金屬板凳。“我得歇一歇腳。”她坐下后,寬慰地舒了一口气,脫下她那雙棕色的平底鞋,揮著手說:“這究竟是什么意思?你稱這一帶為圣區。這是什么意思?” 吉塞爾蹦蹦跳跳地走過來,坐在了她的旁邊,“噢,這個——不過,在你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之前,首先你得明白山洞在這一帶意味著什么,因為是山洞才使人們如此稱呼它。”她誠懇地看著利茲。“你知道為什么山洞如此重要嗎?” “這,當然明白,因為伯納德特聲稱是在這里多次看見過圣母瑪利亞,而且圣母瑪利亞還在此告訴了她一個秘密。不正是這樣嗎?” “是的,芬奇小姐,如果你打算對此寫一篇報道的話,為了全面地了解,你最好确切地了解這里發生的事。1858年,在2月11日和7月16日之間,圣母瑪利亞在伯納德特面前顯靈有18次。” “這,我知道,”利茲說,“我記得在巴黎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人這么說過,后來我還查閱研究過有關資料。” “噢,你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圣母顯靈的具体細節,因為這非常重要。” 利茲又歎了口气,感到熱气逼人。“如果你一定要講,我愿意听。不過不要把18次顯靈都講,在這鬼天气里,我忍受不了多久。” “噢,對,對,你并不需要知道每一個細節。僅讓我告訴你第一次顯靈的全部情況,然后,順便談談其他次顯靈的主要部分。當然,這對你來說,已經足夠了。” 利茲取出手帕,揩揩額頭上的汗珠。“細談第一次,”她說,“然后再談其他次的主要部分。行,我洗耳恭听。” 吉塞爾·杜普雷舒舒服服地坐下來,恢复了她導游的口吻。“1858年2月11日,星期四的早晨,天剛剛破曉,伯納德特,她的妹妹托勒特,還有她妹妹的一位同學珍尼,決定到盧爾德鎮外的波河岸邊去撿流木和骨頭,以此來補貼伯納德特家用。因為那天早晨很冷,而且伯納德特的身体又很差,她母親就要她戴上頭巾和穿上長襪——除了她平時穿的外衣和木鞋。你一定記得,當時伯納德特14歲,雖然沒有上學但聰慧机敏。這三個女孩經過薩維磨坊后,沿著運河來到波河岸邊。在運河和波河相交的地方,旁邊有一個大山洞,就是你知道的馬薩比耶勒山洞。其他兩位女孩下到冰涼的運河水中,催促伯納德特跟上她們,沿著河攔截流木。伯納德特打算脫去鞋襪,涉水過河。當她靠在一塊圓石上脫鞋時,令人惊异的事發生了,令全世界震惊的事發生了。”吉塞爾說到這儿戲劇性地停了下來。“這确實令人惊异。” “講下去。”利茲急切地催她說。 “下面我將引用伯納德特自己的話,”吉塞爾繼續說道,“我全背下來了,這是她以后談到這件事時說過的話。‘當我脫掉第一只長襪時,我就听見一种聲音,就像風一樣。我把眼睛轉向草地,看到樹木靜悄悄的,根本沒有一點動靜。我還留意到,雖然沒有特別注意,在山洞旁邊的樹葉和荊棘卻在動。 “‘我的一只腳剛放到水中,便听見在我前面有某种聲音。當時我嚇坏了,連忙站了起來,嚇得說不出話來。我抬起頭,看見在山洞口的高處,一大片樹葉和荊棘正在前后搖擺移動,可是我什么也沒有看見。 “‘几乎就在同時。從山洞飄出一片金色的云,緊接著出現了一個身穿白衣的漂亮少女,她非常非常漂亮,身材和我差不多,她微微向我點頭招呼,同時微微伸開手臂,正像在圖畫上或圣母像上所看到的那樣,在她的右手上還挂著一串念珠。 “‘我很害怕,向后退縮。我想喊我的兩位同伴,但是卻沒有勇气那樣做。 “‘我一次又一次地擦著眼睛,我想我一定是弄錯了。 “‘當我一抬起頭,就看見她對我微笑著,那笑容美极了,仿佛是在鼓勵我靠近她。不過,我還是很害怕。不過這种畏懼不像我平時感受到的那樣。顯然,我不能老是呆在那儿一直盯著她。一般情況下,恐懼時,最好赶快逃跑。 “‘這時我想到應該禱告,我把手伸進衣袋,取出我隨身攜帶的念珠。我跪下來,准備划十字,可我竟然無法將手放到額頭上。 “‘這時白衣少女走到一旁,面向著我。這一次,她的手上握著更大的念珠,她划了一個十字,仿佛是在作禱告。我的手在不停地顫抖。我試著重新舉起手想划十字,這次我如愿以償了——我也不再害怕了。 “‘我禱告著,白衣少女的手指轉動著念珠,但是沒有動嘴唇。我一邊禱告著,一邊緊緊地注視著她。 “‘她穿的白衣一直拖到腳前,只露出腳趾尖。在她的頸處白衣微合,頸上挂著一根白線。一塊白色面紗從頭一直拖到雙肩和手臂,几乎拖到腳底。 “‘她的每只腳上,有一朵黃色的玫瑰花。她的衣服的絲帶是藍色的,拖到雙膝下。念珠呈黃色,大念珠呈白色。 “‘她容光煥發,非常年輕,被光華所籠罩著。 “‘我禱告完時,她微笑著低下頭,回到了石崖的后面——与此同時,那片金色的云也隨她一同消失了。’這便是伯納德特第一次看見圣母顯靈的情況。這只是開始。” 吉塞爾陷入了沉默,利茲同樣默默無語。 最后,利茲開口。“你是說,每個人都相信圣母顯靈。” “起初,誰也不相信,”吉塞爾干脆地說,“事實上,伯納德特并不希望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可是她的妹妹把這件事告訴了她母親。她母親揍了她一頓,并斥責她胡說八道。從這以后,她在山洞數次与圣母相遇,這時教區神父佩拉瑪爾也嘲笑她,甚至一向和藹可親的警官雅可默也指責她撒謊。” “但是,她仍然常去山洞,又看見圣母顯靈十七、八次,是吧?” 吉塞爾認真地點了點頭。“總共是18次。你想听听其他精彩部分嗎?” “是的,我只是想听听精彩的部分。” “三天后,伯納德特又來到了山洞,神志突然進入了恍惚狀態,又一次看見了圣母瑪利亞。四天后,她第三次見到圣母,而且圣母對她講了話,要求伯納德特在兩周內定期到山洞來。圣母說:‘我答應你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過,要等到下一次。’ “伯納德特不顧阻撓和反對,根据圣母的指示,繼續到山洞進行祈禱。由于伯納德特對圣母的至誠至信,感動了大家,鎮里的老百姓也開始跟著她來到山洞觀看。” “伯納德特一直都能看見圣母瑪利亞嗎?”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