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作者簡介


  安德烈·保爾·吉約姆·紀德(1869—1951)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巴黎,是獨生子;父親在巴黎法律學院任教授;母親是富家閨秀,篤信天主教新教。紀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十一歲時喪父,由母親扶養并給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釀成了他的叛逆性格。從十五歲起,他對舅父的女儿瑪德萊娜產生了純洁的愛情;但是六年后,瑪德萊娜拒絕了他的求婚。創作于1890年,于次年發表的處女作《安德烈·瓦爾特的筆記》,就是他給自己家庭和瑪德萊娜的最后通牒,反映他這一時期的思想。1895年,他終于同表姐瑪德萊娜結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滿,他仍不改同性戀癖,致使他妻子抑郁成疾,于1938年死去。
  1891年,他由莫里斯·巴雷斯引見,認識了象征派大師馬拉美,并成為羅馬街“星期二晚會”的常客。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示出他受了象征派和尼采主義的影響,全面揚棄傳統文化与道德,擺脫家庭与社會的約束,宣揚獨立自由和享樂主義。不過,紀德的文學創作走的是一條探索的道路,因此,他的作品充滿矛盾而又互相矛盾,既宣揚了絕對的自由,同時又主張天下人都應當得到解放;既宣揚了狂熱的個人主義,同時又歌頒集体的獻身精神;即使他主張的享樂主義,也并不是庸俗的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旨在發現自我,探索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諦,足見他是勇于剖析自已的作家。
  1925年,他去剛果、乍得旅行,目睹了非洲人在殖民主義統治下的生活慘狀,回國后口誅筆伐,有力地鞭答了殖民制度。從此他的創作不再固守在美學与道德的象牙塔中,開始對社會問題發生興趣,越來越關注蘇聯,并參加共產主義運動。1936年他訪問了蘇聯,回國著文又否定了蘇聯的社會現實。
  紀德創作十分丰富,有的作品堪稱法國現代文學的丰碑。小說主要有:《帕呂德》(1895)、《人間食糧》(1897)、《背德者》(1902)。《浪子歸來》(1907)、《窄門》(1909)、《伊薩貝爾》(1911)、《梵蒂岡的地窖》(1914)、《田園交響曲》(1919)、《偽幣制造者》(1926)、《婦女學堂》(1929)、《新食糧》(1935)、《忒修斯》(1946)。回憶錄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1926)。游記主要有:《剛果游記》(1927)、《乍得歸來》(1928)、《蘇聯歸來》(1936)。戲劇主要有:《薩烏爾》(1903)、《康多爾王》(1905)、《俄狄甫斯》(1932)。此外還有許多文論、日記等。
  紀德的作品文筆清麗精湛,思想深邃細膩,語言溫婉和諧,具有古典美。他始終是法國人民最喜愛的現代作家。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