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七章


  忽必烈:我不知道怎能騰出時間游歷你講的那些國家。我覺得你一直沒有离開過這個園子。
  波羅:我所見的人物、我所做的事,在一個精神的空間里都是有意義的,那空間跟這里同樣安宁,有同樣半明半暗的光線,有同樣混和著樹葉沙沙聲的靜寂。在專心沉思的時候,盡管同時在繼續度過充滿綠色鱷魚的河流或者在點數有多少桶腌魚裝進船艙,我發現自己總在這園子里,在黃昏的這個時刻隨侍著汗王。
  忽必烈:我也不能肯定自己到底是在花園的斑岩噴泉之間散步、傾听泉水飛濺的聲音,還是渾身染著血汗的污跡在馬上領兵攻打你將來向我描述的土地,或者揮刀砍向攀牆攻城的敵人。
  波羅:也許這花園就在我們下垂的眼瞼的陰影里,而我們一直在忙于別的事情:你在戰場上揚起塵土,我在遠方的市場上為買賣胡椒討价還价。可是即使在吵鬧扰攘之中,我們一閉上眼睛就會回到這里來,身上披著絲質袍子,思考我們的見聞和生活、下結論、從遠處觀察。
  忽必烈:我們的對話,說不定是綽號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兩個叫化之間的對話;他們在撥弄一堆垃圾、生銹的鐵罐、布屑,廢紙,喝過几口劣酒,使他們在醉意中看到整個東方的寶藏在四周閃閃生光。
  波羅:整個世界所余的,也許就只有一片堆滿垃圾的荒地和可汗的空中花園。使它們分隔的只是我們的眼瞼,而我們不會知道何者在內、何者在外。

  城市和眼睛之五

  涉過河流、跨過山路之后,摩里安娜城突然在你眼前出現,在陽光之下,它的雪花石城門是透明的,它的珊瑚柱承架著鑲蛇紋石的裝飾,它的房屋是玻璃造的,像水族箱一樣,有些長著銀鱗的跳舞女郎的影子在水母形的吊燈下游來游去。即使不是第一次出門旅行,你已經知道,像這樣的城市總有個對應面:你只要繞半個圈就可以看到摩里安娜隱藏的面孔——一大片銹蝕的金屬、麻袋布、嵌著鐵釘的木板、布滿煤質的管子、成堆的鐵罐、挂著褪色招牌的牆、破藤椅的框架、只适宜用于在爛屋梁上吊的繩子。
  從一面到另一面,城的各种形象似乎在不斷繁殖:而它其實沒有厚度,只有一個正面和一個反面,像兩面都有圖畫的一張紙,兩幅畫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望。

  城市和名字之四

  克拉莉斯,光榮的城市,有一段痛苦的歷史,它經過好几次的盛衰,始終以最初的克拉莉斯作為無可比擬的輝煌模式,拿城市今日的面貌去比較,只能在星光暗淡時引起更多的歎息。在几百年的衰敗過程里,城因為瘟疫而空了,歪倒的梁住和檐篷、地勢的變化,使昔日的巍峨不可复見,由于疏忽或無人照顧,居屋荒廢了堵塞了;然后,逃過災劫的人逐漸從地窖和洞穴里跑出來,耗子似的成群結隊,充滿搜索和咬嚙的饑渴,同時也像筑巢的鳥一樣收集和補綴。他們抓住一切可以到手的物件,搬去另外的地方作另外的用途:織錦窗帘變成了床單,大理石尸骨壇子給用來种了紫蘇;閨房的鐵窗花給拆下來用以烤貓肉,精工鑲嵌的木料用來生火。把克拉莉斯一切沒有用的零星雜物放在一起,就成為劫后余生的克拉莉斯,有茅舍、爛陰溝、免子籠。不過,克拉莉斯昔日的輝煌几乎還全部保存著;全都在那儿,雖然排列次序改變了,卻仍然像從前一樣符合居民的需要。
  貧窮的日子過去,隨后是比較快樂的時光;克拉莉斯從襤樓的蛹蛻變為華麗的蝴蝶。新的富足使城市泛溢新的資材、房屋、物質;新·的人從外地涌進來;每一件物、每一個人,都跟從前的克拉莉斯毫無關系。新的城市逐漸坦然承受了舊克拉莉斯的地位和名字,同時也逐漸認識到日益离它更遠而且像耗子和霉菌一樣破坏它。新城市雖然為新的財富驕傲,私底下卻覺得自己是個不配襯的外國人,是個篡位者。
  然后,保存下來的舊碎片又換了位置以适應新的需要。今天,它們在絲絨墊子上給保存在玻璃罩下面而且鎖在櫥窗里,不是因為它們還有什么用處,只為讓人憑藉它們再建造一座已經沒有人知道的城。
  克拉莉斯又經歷了更多的衰敗和复興。人口和風俗也改變了許多次,可是名字、地點和打不破的物件仍舊留下來。每個新的克拉莉斯都像活的動物一樣,各有自己的体臭和呼吸,它把碎掉的、死去的克拉莉斯的遺物當作珍寶,向人炫耀。誰也不知道那些希腊式柱頭什么時候裝飾過它的柱:只有一個柱頭讓人記起,因為它有好多年在一個雞場里給用來承住母雞生蛋的籃子,后來才跟別些展品一起搬到柱頭博物館去。這些歷史時期出現的先后次序已經失傳了;一般人相信,曾經有過第一個克拉莉斯,不過沒有證据。搬進神廟之前,柱頭也許本來是在雞場里的,大理石壇子也許本來是种紫蘇,后來才改盛骸骨的。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某些數目的物体在某個空間里給移來移去,有時被一些新的物体遮蓋,有時破舊了而得不到替換;規律是每次都要把它們調亂然后再拼湊起來。也許克拉莉斯一直都是一种華而不實的混亂,配搭惡劣而且過時。

  城市和亡靈之三

  世上沒有一個城市比得上歐莎匹亞那么傾向于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為了緩沖由生至死的突變,它的居民建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地下城,所有經過特別脫水處理的尸体,保留著一層黃色皮膚包住骸骨,都給帶到地下城去繼續進行生前的活動。關于活動的性質,首要的考慮是死者生時心境最舒泰的時刻:大多數尸体坐在飯桌旁邊,或者在跳舞,或者在吹奏樂器。活人的歐莎匹亞所從事的行業和專業,在地下城也同樣經營著——最低限度,都是生者樂于經營而永不厭煩的行業:鐘表匠在環繞身邊的那些不再走動的鐘表里,把干枯的耳朵湊近走了音的老祖父擺鐘;演員睜開空洞的眼讀劇本,而理發匠握著干刷子在他的臉上涂肥皂;帶笑的女子骷髏在給小牝牛的尸体榨奶。
  其實,許多活人都希望死后能夠過另一种生活:公墓里擠滿了獵人、次女高音、銀行家、小提琴家、公爵夫人、女佣、將軍——那數目是活的城從來沒有達到的。
  送死者到地下城并且為他們安排位置,是戴罩帽的一個兄弟會的工作。除了他們,誰都不能進入亡靈的歐莎匹亞,有關地下城的一切資料都是從他們那里探听得來的。
  有些人說,死者之中也有同樣性質的兄弟會組織,而且都樂意幫忙別人。戴罩帽的兄弟,去世之后會在另一個歐莎匹亞從事同樣的工作;傳說他們之中有些人其實已經死去,可卻仍然繼續走上走下。反正,在活人的歐莎匹亞里,這個兄弟會握著大權。
  据說他們每次到下面的歐莎匹亞去的時候都發覺有些改變;亡靈在自己的城里也進行改革;不多,可是都經過嚴肅的思考,而且并不隨便胡來。有人說,亡靈的歐莎匹亞在一年之內變得面目全非了。為著赶上潮流,活著的人會根据戴罩帽兄弟所講的情形追隨亡靈進行變革。這樣,活人的歐莎匹亞已經開始模仿地下城。
  据說,這不是剛發生的事:地面的歐莎匹亞,其實是已去世的人依照地下城的形象建造的。据說在這一對孿生城市之間,活的和死的已經分不開了。

  城市和天空之二

  琵爾希巴有一個代代相傳的信念:城的最高尚的美德和感情,都維系在半空中的另一個琵爾希巴里,假如地上的琵爾希巴追隨天上的城的榜樣,兩個城便會合而為一。根据一貫的傳說,那是一個純金制的寶城,有白銀鎖和金剛石門,一切都是精工鑲嵌的,因為使用最貴重的材料必須依賴最細致的技巧。琵爾希巴的居民誠心誠意相信傳說,他們尊敬一切可能跟天上城有關的東西:他們儲存貴金屬和稀有的石頭,他們鄙棄一切世俗的繁褥,他們養成了含蓄的儀態。
  這些居民還相信,地底另外有一個琵爾希巴包藏了所有卑賤丑惡的事物,他們經常著意消除跟地下城有關或者相似的一切。在他們的想像中,地下城的屋頂是打翻了的垃圾桶,到處散布著干酪皮、油膩的紙頭、魚鱗、污水、吃剩的面條、污穢的繃帶。他們甚至想像它是一种膠粘的、濃膩的黑色物質,就像陰溝里人類排出的便溺,從一個黑洞流向另一個黑洞,直落至最底,直至層層沉積物冒起泡泡,而一座糞城帶著扭歪的尖頂升起。
  琵希巴城里的這些想法,有對的也有錯的。城确實有兩個投影,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可是居民把它們的結构混淆了,蟄伏在琵爾希巴最底地層的一座是由最權威的建筑師設計的城,用最貴重的材料筑成,每一种器械裝置和机件都運作靈活,每一條管道和杠杆都裝飾著繸毛、花邊和流蘇。
  為了得到更高的完美,琵爾希巴不斷填塞自己的空殼,把這樣的狂熱看作美德;這城市并不知道,它只有离開了自身、放手、讓自己舒展,才是真正無拘無束的時刻。不過,琵爾希巴的上空也的确有一個天体在運行,發出城市全部財富——被舍棄的寶物——的光芒:一顆行星帶著飄蕩的馬鈴薯皮、破雨傘、舊襪子、糖果紙、用過的電車票、剪下的指甲屑、茧皮、雞蛋殼,這就是天上的城,掠過天空的長尾巴慧星,是琵爾希巴市民唯一的一种自由快樂的行為發射出來的,這是一個吝嗇、小器、貪婪的城,唯一的例外是在它大便的時候。

  相連的城市之一

  里奧妮亞城每天替自己換新裝:居民每天在新被單和新床單之間醒來,用剛解開包裝紙的肥皂洗臉,穿嶄新的衣服,從最新型的冰箱里拿出未開的罐頭,听最現代化廣播台最新的音樂。
  棄置路邊的是昨日的里奧妮亞,裹在洁淨的塑料袋子里等待垃圾車。除了一筒筒擠過的牙膏、坏電燈泡、報紙、瓶罐、包裝紙之外,還有鍋爐、百科詞典、鋼琴、瓷器餐具。要估量里奧妮亞有多么富饒,單單看它每日的生產、銷售和購買量是不夠的,還要同時看它每天為了騰出空間安置新制品而丟棄多少東西。于是,你開始揣測,里奧妮亞真正的樂趣是所謂享受新鮮事物呢,還是拋棄、清除、細淨經常出現的污穢,事實上,人們歡迎清道夫就像歡迎天使一樣,他們在充滿敬意的靜默中搬走昨日的遺跡,這似乎是足以激發宗教虔誠的一种儀式,不過也許因為人們丟棄東西之后就不愿再想它們。
  誰都沒有想過,他們的垃圾每天搬到什么地方去。運到城外,當然,可是城市年年在擴大,清道夫必須走遠一點。垃圾量增加了,垃圾堆也高了,在更寬的周界里層層堆起來。而且,里奧妮亞制造新物品的能力愈進步,垃圾的質量也愈高,經得起時間和自然現象考驗,不發霉,不燃燒。里奧妮亞周圍的垃圾變成不可摧毀的堡壘,像山岭一樣從四周聳起。
  結果是:里奧妮亞拋棄得愈多,積存的也愈多;它的過去的鱗片已經熔合成為一套脫不掉的胸甲。城市一邊每日更新,一邊把自己保留在唯一可以确定的形態里:昨天的廢物,堆在前天和更久遠的廢物之上。
  里奧妮亞的垃圾可能會一點一點侵入別人的世界,不過,在它最外圍的斜坡之外,別些城市的清道夫也推出堆積如山的垃圾。在里奧妮亞邊界之外,整個世界也許都布滿火山口,各自環繞著一個不斷爆發的城市。隔開敵對的陌生城市的,是受侵蝕的堡壘,靠著彼此混雜在一起的瓦礫互相支持。
  垃圾積得愈高,倒塌的危險愈大:只要一個鐵罐、一個舊車胎或者一只酒杯滾向里奧妮亞,就會引起一次大崩陷:不成對的鞋子、舊日歷、殘花;而城市不斷企圖擺脫的過去以及混雜著鄰近城市的過去,就會把它埋葬得干干淨淨。這樣的一次大災劫會把肮髒的山岭夷為平地,抹掉每日換新衣的一切痕跡。在附近的城里,他們已經准備好開路机,等著鏟平這片土地,向新領地擴展,把清道夫驅使得更遠。
  波羅:從這花園平台望下去,也許只看得見我們心里的湖……
  忽必烈:無論我們作為軍人和商人的艱苦任務把我們帶到什么地方,我們心里還維護著這片靜寂的陰處、這斷斷續續的對話、這永遠不變的夜晚。
  波羅:除非我們應當作相反的假設:在戰場和港口上搏斗的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兩人——自從盤古初開就靜止不動——在這竹篱笆里念及他們。
  忽必烈:除非勞動、吶喊、傷口、臭味都不存在,只有這叢杜鵑花。
  波羅:除非腳夫、石匠、清道夫、清洗雞肺的廚子、石旁的浣衣婦、一邊燒飯一邊喂嬰儿的母親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心念里想到他們。
  忽必烈:說實話,我從來不想這些人。
  波羅:那未,他們是不存在的。
  忽必烈:我看這种假設似乎并不符合我們目的。沒有這些人,我們就不可能躺在這吊床里蕩來蕩去。
  波羅:那么我們必須拒絕這种假設。就是說,另一种假設才是正确的:他們存在,我們不存在。
  忽必烈:我們已經證明,假如我們在這里,我們就不存在。
  波羅:而事實上,我們确實在這里。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