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么事情?該到什么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1871年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你還被英王封為爵士。死后,記述他一生經歷的兩大卷書,原書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是湯姆斯·卡萊里所寫的。 42年之后的一個溫暖的春夜里,在開滿郁金香的校園中,威廉·奧斯勒爵士向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講演。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像這樣一個人,曾經在四所大學里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似乎應該有看“特殊的頭腦”,其實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說。他的腦筋其實是“普普通通”的。 那么,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他認為是由于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里。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在去耶魯演講的几個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站在駕駛倉里按了一個按鈕,在一陣机器運轉的響聲后,船的几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了——隔成几個防水的隔艙。奧斯勒博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你們每一個人的机制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遙遠得多。我想奉勸諸位:你們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确保安全。在駕駛倉中,你會發現那些大隔艙都各有用處。按下一個按鈕。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那些已經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組,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險了——你擁有所有的今天……切斷過去。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于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那么,把船前船后的船倉都隔斷吧。准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里” 奧斯勒博士是不是主張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做准備呢?不是,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接著說道,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奧斯勒爵士鼓勵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在每天開始的候,吟誦下面這句祝詞:“在這一天我們將得到今天的面包。” 記住,這句祝詞中僅僅要求今天的面包,并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吃的酸面包。也沒有說:“噢,天哪,麥田里最近很干枯,我們可能又遇到一次旱災。我們到秋天還能吃上面包嗎?——或者,万一我失業了——那時我又怎樣弄到面包呢?” 這句祝詞告訴我們只可要求今天的面包,而且我們可能吃到的面包也只有今天的面包。 很久以前。一個一文不名的哲學家,流浪到一處貧瘠的鄉村,那里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一群人在山頂上聚集在他的身邊。他說出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段話僅有30個字,卻經歷了几個世紀,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他把它當做一种多余的忠告,把它看做東方的神秘之物。始終不肯相信。他們說:“我一定得為明無憂慮、我得為我的家庭保險。我得把錢存起來以備將來年紀大的時候用。我一定得為將來計划和准備。 不錯,這一切當然都必須做。實際上,耶穌的那句話是300多年前翻譯的。現在憂慮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和當年詹姆斯王朝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300多年前,憂慮一詞通常還有焦急的意思。新譯《圣經》把耶穌的這句話譯得更務准确:“別為明天著急”。 不錯,一定要為明天著想,小心地考慮、計划和准備,可是不要擔憂。 戰時的軍事領袖必須為將來謀划,可是他們絕不能有絲毫的焦慮。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厄耐斯特·金恩說:“我把最好的裝備都提供給最优秀的人員,再交給他們一些看起來很卓越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又說:“如果一條船沉了,我無法把它撈起來。如果船一直下沉,我也無法擋住它。我把時間花在解決明天的問題上,要比為昨天的問題后悔好得多。況且,如果我老是為這些事操心,我將支撐不了多久。” 無論戰時還是平時,好主意和坏主意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好主意能考慮到前因后果,從而產生合乎邏輯而且具有建設性的計划;而坏主意則會導致一個人的緊張和精神崩潰。 最近,我很榮幸地拜訪了亞瑟·蘇茲柏格,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柏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號大戰的戰火蔓延歐洲時,他感到非常吃惊。對前途的憂慮使他徹夜難眠。他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拿著畫布和顏料,照看鏡子,想畫一張自畫像。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為了使自己不再擔心,他還是畫著。最后,他用一首贊美詩中的七個字做為他的座右銘,最終消除了憂慮,得到了平安。這七個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指引我,仁慈的燈光…… 讓你常在我腳旁, 我并不想看到遠方的風景, 只要一步就好了。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有個當兵的年輕人——在歐洲的某地——也同樣地學到了這一點。他叫泰德·本杰明,住在馬利蘭州的巴鐵摩爾城紐霍姆路5716號——他曾經憂慮得几乎完全喪失了斗志。 泰德·本杰明寫道:“1945年4月,我憂愁得患了一种被醫生稱之為結腸痙攣的疾病,這种病使人极其痛苦。我想假如戰爭不在那時結束的話,我整個人就會垮了。 “當時我整個人筋疲力盡。我在第94步兵師擔任士官職務,工作是搞一份作戰中傷亡和失蹤的情況記錄,還要幫助挖掘那些在激戰中陣亡后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們的遺物送還給他們的親友。我一直擔心自己會出事,怀疑自己能否熬過這段時間,怀疑自己能不能活著回去抱抱我那尚未見面的16個月的儿子。我既憂愁又疲憊不堪。瘦了34磅,還差點儿發瘋。我眼睜睜地看著雙手變得皮包骨頭,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地回家就害怕。我崩潰了,常常一個人哭得渾身發抖。有一段時間,也就是德軍最后大反攻開始不久,我常常哭泣,這甚至使我放棄了還能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 “最后,我住進了醫院,一位軍醫給了我一些忠告,整個改變了我的生活。在我做完一次全面身体檢查之后,他告訴我,我的問題純粹是精神上的,‘泰德,’他說:‘我希望你把生活想像成一個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顆沙粒,它們緩繁、均勻地通過中間那條細縫。除了沙傲漏斗,你我都無法讓兩顆以上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我們每個人都象這個漏斗,當一天開始的時候;有許多事情上要我們盡快完成。但我們只能一件—件地做;讓工作象沙粒一樣均勻地慢慢通過,否則我們就一定會損害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從值得紀念的那天起,也就是軍醫把這段話告訴我之后。我就一直奉行這种哲學。“一次只通過一顆沙粒……一次只做一件事。’這個忠告在戰時拯救了我,而對我目前在印刷公司的公共關系及廣告部中所做的工作也有莫大的幫助。我發現在意場上,也有類似戰場的問題,即一次要做完好几件事,但時間卻很有限。材料要補充,新的表格要處理,要安排新的資料,地址有變動,分公司開張或關閉。……但我不再慌亂不安。我一再重复默誦軍區的忠告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再沒有那种在戰場上几乎使我崩潰的困惑、混亂的感覺。” 目前的生活方式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醫院里半數以上的床位都留給了精神或神經上有問題的人。他們是被積累的昨天和令人擔心的明天加在一起的重擔壓垮的病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能牢記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或奧斯勒博士的這句話:“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里。”今天就都能無憂無慮地走在街上,過快樂而有益的生活了。 你和我、在眼前的一剎那,都站在兩個永恒的交會點上,即永遠逝去的往日和永無盡頭的未來的交點,我們不可能生活在兩個永恒之中,哪怕是一秒鐘也不行。那樣會毀掉我們的身心。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以生活在這一刻而感到滿足吧。羅勃·史蒂文生說:“不論擔子有多重,每個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來臨。不論工作有多苦,每個人都能完成一天的任務,都能很甜美地、很有耐心地、很可愛、很純洁地活到太陽下山,而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不錯,生活對我們所要求的也就是這些。可是。住在密西根州沙支那城法院街815號的杰爾德太太,在學到“只要生活到上床為止”這一點之前,卻感到极度的頹喪,甚至于几乎想自殺。她向我講述了這一段的生活:“1937年我丈夫死了,我覺得非常頹喪——而且几乎一文不名。我寫信給我過去的老板里奧羅西先生,他是堪薩斯城羅浮公司的老板,我請求他讓我回去做我過去的老工作。我從前是靠向學校推銷世界百科全書。兩年前我丈夫生病時,我把汽車賣了。為了重新工作,我勉強湊足錢,分期付款買了一部舊車,開始出去賣書。 “我原以為,重新工作或許可以幫助我從頹喪中解脫出來。可是,總是一個人駕車、一個人吃飯的生活几乎使我無法忍受。加上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銷不出去書,所以即使分期付款買車的數目不大,也很難付清。 “1938年春,我在密蘇里州維沙里市推銷書。那里的學校很窮,路又很不好走。我一個人又孤獨、又沮喪,以致于有一次我甚至想自殺。我感到成功沒有什么希望,生活沒有什么樂趣。每天早上我都很怕起床去面對生活。我什么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車錢,怕付不起房租,伯東西不夠吃,怕身体搞垮沒有錢看病。唯一使我沒有自殺的原因是,我擔心我的姐姐會因此而悲傷,況且她又沒有充裕的錢來付我的喪葬費用。 “后來,我讀到一篇文章,它使我從消沉中振作起來,鼓足勇气繼續生活。我永遠永遠地感激文章中的那一句令人振奮的話:‘對于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我用打字机把這句話打下來、貼在汽車的擋風玻璃窗上,使我開車的每時每刻都能看見它。我發現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難,我學會了忘記過去,不考慮未來。每天清晨我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 “我成功地克服了自己對孤寂和需求的恐懼。整個人都非常快活,事業也還算成功。并對生命充滿了熱誠和愛。我現在知道,不論在生活中會遇上什么問題,我都不會再害怕了;我現在知道,我不必懼怕未來。我現在知道。我每一次只要活一天——而‘對于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就是一個新的生命’。” 猜猜下面几行詩是誰寫的: 這個人很快樂,也只有他才能快樂。 團為他能把今天。稱之為自己的一天; 他在今天能感到安全,能夠說: ‘無論明天會多么糟糕,我已經過了今天。’ 這几句詩似乎很具有現代意味,但它們卻是古羅馬詩人何瑞斯在基督降生的39年前寫下的。 我認為人住最可怜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拖延著不去積极投入生活。我們向往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卻從不注意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我們怎么會變成這种傻子——這种可怜的傻子呢? “我們生命的小小歷程是多會奇特呀,”史蒂芬·里高克寫道:“小孩子常說:‘等我是個大孩子的時候,’可是又怎么樣呢?大孩子常說:‘等我長大成人以后。’等他長大成人以后,他又說,‘等我結婚以后,’可是結了婚又能怎么樣呢,他們的想法又變成了‘等我退休以后’。然而,退休之后,他回過頭看著他所經歷的一切,似乎象有一陣冷風吹過。不知怎么,他把所有的都錯過了,而一切又都一去不复返了。我們總是不能及早領悟: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和每時每刻中。” 底特律城已故的愛德華·伊文斯先生,在學會“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夫和每時每刻中”之前,几乎憂郁自殺。愛德華生長在貧苦家庭,最初靠賣報為生:后來在雜貨店做店員,家中七日靠他吃飯,他只得找新的工作,做了助理圖書管理員,盡管工資微薄,他也不敢辭職、八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開創自己的事業,竟然時來運轉,用借來的50元錢發展到一年淨賺兩万美元,可惜好景不長,他存錢的銀行倒閉了,他不但損失了全部財產。還負債16000美元。他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我吃不下,睡不著,”他說,“我開始生起奇怪的病來,病因純粹是憂郁過度,有一天我走路時昏倒在路邊從此只能臥床休息,結果全身都爛了,最后連躺著都痛苦不堪。這時醫生告訴我,我大約只能活兩個星期了。我大為震惊,只得寫好遺囑躺下等死。這樣一來,憂慮也就多余了。我放松下來,閉目休養了好几個星期。雖然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但卻很安穩,那些令人疲倦的憂慮漸漸消失了,胃口也漸漸好起來,体重也開始增加。 “又過了几星期,我能拄拐走路了。六星期后我又能回去工作了。過去我的年薪曾達兩万元,現在能找到每周30元的工作就很高興了。我的工作是推銷一种擋板,我不再后悔過去,也不害怕將來,而是將全部時間、精力、熱誠都放在推銷工作上。” 愛德華·伊文斯的事業發展迅速。沒几年,他已是伊文斯工業公司的董事長。從那以后,他的公司長期雄霸紐約股票市場。如果你去格陵蘭,很可能會降落在伊文斯机場,這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但是,他如果沒學會“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那絕不會有這樣的成功。 你大概還記得白雪公主的話:“這里的規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醬,昨天可以吃果醬。但今天不准吃果醬。”我們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為了明天的果醬和昨天的果醬發愁,卻不肯把今天的果醬厚厚地涂在現在吃的面包上。 就連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他說:“我的生活中,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從未發生。”我和你的生活也是這樣。 但丁說:“想一想吧,這一天永遠不會再來了。”生命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溜過。今天才是最值得我們珍視的唯一的時間。” 這也是勞費爾·湯瑪斯的想法。我最近在他的農場度過一個周末。他在他電台的牆上挂了個鏡框。里面是這樣的詩句: 這是耶和華所訂的日子, 我們在這天要高興歡喜。 約翰·羅金斯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今天”,我的書桌上沒有石頭,不過我的鏡子上倒貼著一首詩,每天早上刮胡子時都能看見。這也是奧斯勒博士常常放在他桌上的那首詩,作者是一個很有名的印度戲劇家:卡里達沙: 向黎明致敬 看著這一天! 因為它就是生命的源泉。 …… 昨天不過是一場夢, 明天只是一個幻影。 但生活在今大, 卻能使昨天是快樂的夢, 明天變成有希望的幻影。 好好看著這一天吧, 你要這樣向黎明致敬。 你如果不希望憂慮侵入你的生活,你就應該象奧斯勒博士說的那樣: 用鐵門把過去和未來隔斷, 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現在請你問一問自己以下的問題并答出答案: 一、我是否忘了生活在今天而只擔心未來,我是不是追求所謂“遙遠奇妙的玫瑰園”? 二、我是不是常為往事后悔,讓今天過得更難受? 三、我早晨起來的時候,是不是決定“抓住這24小時”? 四、如果“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是否能使我從生命中得到更多? 五、我什么時候應該開始這么做?下星期……明天……還是今天? 這套公式曾使一個帶著棕材航行的的垂死病人体重增加了40公斤。 你是否想得到一個迅速而有效的清除憂慮的辦法?也就是看上几頁書就能馬上付諸實踐的方法? 如果你回答“是的”,那么請允許我介紹威利·卡爾發明的這個辦法。卡瑞爾是個聰明的工程師,他開創了空調制造行業,現在這世界著名的卡瑞爾公司的負責人。我們在紐約的工程師俱樂部共進午餐時,他親口告訴了我這個辦法。 “年輕的時候,”卡瑞爾先生說:“我在紐約州水牛城的水牛鋼鐵旗司做事。有一次我要去密蘇里州水晶城的匹茲堡玻璃公司的下屬工厂安裝瓦斯清洗器。這是一种新型机器,我們經過一番精心調試,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机器總算可以運行了,但性能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指標。 “我對自己的失敗深感惊詫,仿佛挨了當頭一棒,竟然犯了肚子疼,好長時間沒法睡覺。 最后,我覺得憂慮并不能解決問題,便琢磨出一個辦法,結果非常有效,這個辦法我一用就是30年,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我坦然地分析我面對的最坏的結局,如果失敗的話,老板會損失二万美元,我很可能會丟掉差事,但沒人會把我關起來或槍斃掉。這是肯定的。 “第二步,我鼓勵自己接受這個最坏的結果。我告誡自己,我的歷史上會出現一個污點,但我還可能找到新的工作。至于我的老板,兩万美元還付得起,權作交了實驗費。 “接受了最坏的結果以后,我反而輕松下來了,感受到許多天來不曾有過的平靜。” “第三步。我就開始把自己的時間和精方投入到改善最坏結果的努力中去。 “我盡量想一些補救辦法,減少損失的數目,經過几次試驗,我發現如果再用五千元買些輔助設備,問題就可以解決。果然,這樣做了以后,公司不但沒損失那兩万美元,反而賺了一万五千元。” “如果我當時一直擔心下去的話,恐怕再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了。憂慮的最大坏處。就是會毀掉一個人的能力,憂慮使人思維混亂。著我們強迫自己接受最坏的結局時,我們就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 “這件事發生在很久以前,由于那种辦法十分有效,我多年來一直使用它。結果,我的生活里几乎很難再有煩惱了。” 為什么卡瑞爾的辦法這么有實用价值呢,從心理學上講,它能夠把我們從那個灰色云層中拉下來,使我們的雙腳穩穩地站在地面。假如我們腳下沒有結實的土地,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已經去世38年了,假如他還治著。今天听說了這個公式也一定會深為贊賞的,因為他曾說過:“能接受既成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林語堂在他那本深受歡迎的《生活的藝術》里也說過同樣的話。這位中國哲學家說:“心理上的平靜能頂住最坏的境遇,能讓你煥發新的活力。” 這話太對了。接受了最坏的結果后。我們就不會再損失什么了。這就意味著失去的一切都有希望回來了。 可是生活中還有成千上万的人為憤怒而毀了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坏的境況,不肯從災難中層可能地救出點儿東西。他們不但不重新构筑自己的大廈、反而成了憂郁症的犧牲者。 你是否愿意看看其他人對卡瑞爾公式的運用實例?下面這個例子是我班上的一名學生,目前他是紐約的油商。 “我被敲詐了!”他說。“我不相信會有這种事。簡直是電影里的鏡頭!事情是這樣的。我主管的石油公司里有些運油司机把應該給顧客的定量油偷偷克扣下來賣掉。一天,一個自稱是政府調查員的人來找我,向我要紅包。他說他掌握了我們運貨員舞弊的證据。他威脅說,如果我不答應的話,他就把證据轉交給地方檢查官。這對我才知道公司存在這种非法的買賣。 “當然這与我個人沒有什么關系,但我知道法律有規定,公司必須為自己職工的行為負責。而且,万一案子打到法院,上了報,這种坏名聲就會毀了我的生意。我為自己的生意驕傲——那是父親在24年前打下的基礎。 “當時我急得生了病,整整三天三夜吃不下睡不著。我一直在這件事里打轉轉。我是該付那筆錢——五千美金——還是該對那個人說,你想怎么干就怎么辦吧。我一直拿不定主意,每天都做惡夢。 “星期天晚上。我隨手拿起一本《怎樣不再憂慮》,這是我去听卡耐基公開講演時拿到的。我讀到威利·卡瑞爾的故事時看到這些一句話:‘面對最坏的情況。’于是我向自己提問:‘如果我不給錢,那些勒索者把證据交給地檢處的話,可能發生的最坏情況是什么呢?’ “答案是:‘毀了我的生意——僅此而已。我不會被抓起來,僅僅是我被這件事毀了。’ “于是,我對自己說:‘好了,生意即使毀了,但我在心理上可以承受這一點,接下去又會怎么樣呢?’ “嗯,生意毀掉之后,也許我得另找個工作。這也不難,我對石油行業很熟悉——几家大公司也許會雇用我……我開始感覺好過多了。三天三夜來的那种憂慮也開始逐漸消散。我的情緒基本穩定下來,當然也能開始思考了。 “我清醒地看到了下一步——改善不利的處境。我思考解決辦法的時候,一個嶄新的局畫展現在我的面前。如果我把整個情況告訴我的律師,他也許能找到一條我沒有想到的新路。我過去一直沒有想到這一點,這完全是因為我只是一直在擔心而沒有好好的思考。我立即打定主意——第二天一早就去見我的律師——接著我上了床。睡得安安穩穩。 “第二天早上。我的律師讓我去見地方檢察官,把整個情況全部告訴他。我照他的活做了,當我說出原委后,出乎意料地听到地方檢察官說,這种勒索已經連續几個月了,那個自稱是“政府官員”的人,其實是個警方的通輯犯。在我為無法決定是否該把五千元美元交給那個職業罪犯而擔心了三大三夜之后,听到他這番話,真是長長地松了口气。 “這次經歷給我上了終身難忘的一課。現在,每當我面臨會使我憂慮的難題時,‘威利·卡瑞爾的老公式’就會派上用場。” 住在麻省曼徹斯特市溫吉梅爾大街52號的艾爾·漢里1948年11月17H在波斯頓史蒂拉大飯店親口告訴我關于他自己的故事: “在20年代,我因常常發愁得了胃潰瘍。一天晚上,我的胃出血了,被送到芝加哥西比大學的醫學院附屬醫院,体重也從170磅降到了90磅。我的病非常嚴重,以致于醫生連頭都不許我抬。醫生們認為我的病是不可救藥了。我只能吃蘇打粉,每小時吃一匙半流質的東西。每天早晚護士都用一條橡皮管插進我的胃里,把里面的東西洗出來。 “這种情況持續了几個月……最后,我對自己說:‘你睡吧,漢里。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沒有什么其他的指望的話,不如充分利用利用你余下的生命。你一直想在你死之前周游世界,如果你還想這洋彼的諸,只有現在就去做了。 “當我告訴那几位醫生我要去周游世界的時候。他們大吃一惊。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警告說,他們從來設有所說過這种事。如果我去周游世界,我就只有葬在海里了。‘不,不會的’,我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親友,我要葬在雷斯卡州我們老家的墓園里,所以我打算隨身帶著棺材。’ “我買了一具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后和輪船公司商定,万一我死了,就把我的尸体放在冷凍倉中,直到回到我的老家。我踏上了旅程,心里默念著奧玲凱立的那首詩: 啊,在我們零落為泥之前, 豈能辜負這一生的娛歡? 物化為泥,永寐于黃泉之下, 沒酒、沒弦。沒歌伎、而且沒有明天。 我從洛杉磯登上亞當斯總統號向東方航行時,已經感覺好多了。漸漸地,我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胄了。不久之后。任何食物我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許多奇特的當地食品和調味品,這些都是別人說我吃了一定會送命的東西。几個星期過去了,我甚至可以抽長長的黑雪茄,喝几杯老酒。多年來我從未這樣享受過。我們在印度洋上碰到季節鳳,在太平洋上遇到台風,可我卻從這次冒險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 “我在船上玩游戲、唱歌、交新朋友,晚上聊到半夜。到了中國和印度之后,我發覺自己回去后要料理的私事,与在東方看到的貧困和饑餓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拋棄了所有無聊的憂慮,覺得非常舒服。回到美國后,我的体重增加了90磅,几乎完全忘記我曾患過胃潰瘍。一生中我從未感到這么舒服、健康。” 艾爾·漢里告訴我,他發覺自己在潛意識中運用了威利·卡瑞爾克服憂慮的辦法。 “首先,我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坏情況是什么?’答案是:死亡。 “第二、我讓自己准備好迎接死亡。我不得不這樣,因為我別無選擇,几個醫生都說我沒有希望見了。 “第三,我想方設法改善這种狀況。辦法是:‘盡量享受剩下的這一點點時間’……”他繼續說:“如果我上船后繼續憂慮下去,毫無疑問我會躺在棺材里結束這次旅行。可是,我完全放松,忘記所有的煩惱,而這种心理平衡,使我產生了新的活力,拯救了我的生命。” 所以,第二條規則是:如果你有憂慮,就應用威利·卡瑞爾的万靈公式,做下面三件事: 一、問你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坏情況是什么?” 二、如果你不得不如此,你就做好准備迎接它。 三、鎮定地想方設法改善最坏的情況。 我們可以用雙手去處理煩人的日常工作,但不要讓它們影響到肝、肺、血液里去。 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一個鄰居來按我的門鈴,讓我們全家去种牛痘,預防天花。他是整個紐約市中几千名志愿去按門鈴的人之一。許多被嚇坏了的人,排好几個小時的隊种牛痘。种牛痘站不僅設在所有的醫院,還設在消防隊、派出所和大的工厂里。大約有兩千名醫生和護士夜以繼日地忙碌著為大家种牛痘。怎么會這么熱鬧呢?原來紐約市有8個人得了天花——其中兩個人死了——800万的人口里死了兩個人。 我在紐約已經住了37年了,可是至今還沒有一個人來按我的門鈴,警告我預防精神上的憂郁症——這种病,在過去37年里,所造成的損害,比天花至少要大一万倍。 從來沒有人按門鈴告誡我,目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每十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將精神崩潰,主要原因就是憂慮和感情沖突。所以我現在寫這一章,就等于來按你的門鈴警告你。 得過諾貝爾醫學獎的亞力西斯·柯瑞爾博士說:“不知道如何消除憂慮的商人命不長。”其實,何止是商人,家庭主婦、獸醫和泥瓦匠也都是如此。 几年前,我度假時,和圣塔菲鐵路的醫務處長郭伯爾博士談到了憂慮對人的影響,他說:“找醫生看病的病人中,有百分之七十,只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自然就會好起來。不要誤會他們是自以為生了病,實際上,他們的病都像你有一顆蛀牙一樣确實,有時甚至還要嚴重一百倍。如神經性消化不良、某些胃潰瘍、心髒不舒服、失眠症、一些頭痛症、以及某些麻痹症等。這些病都是真病。”郭伯爾博士說:“我說這些話是有根据的,因為我自己就得過12年的胃潰瘍。恐懼使人憂慮,憂慮使人緊張、從而影響到人的胃部神經。使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而產生胃潰瘍。” 曾寫過《神經性胃病》一書的約瑟夫·孟坦博士也說過同樣的話。他指出,“胃潰瘍的產生,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你憂慮什么。” 梅育診所的法瑞蘇博士認為:“胃潰瘍通常根据人情緒緊張的程度而發作或消失的。”這种看法。在研究了梅育診所一万五千名胃病患者的紀錄之后得到證實。有五分之四的病人得胃病并非是生理因素,而是恐懼、憂慮、憎恨、极端的自私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無法适應。根据《生活》雜志的報導、胃潰瘍現居死亡原因名單的第十位。 梅育診所的哈羅·海彬博士在全美工業界醫師協會的年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說他研究了176位平均年齡在44.3歲的工商業負責人。大約有三分之一強的人由于生活過度緊張而引起心髒病或消化系統潰瘍或高血壓。想想看,在我們工商業的負責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患有心髒病、潰瘍和高血壓,而他們還不到45歲,成功的代价是多么高呀!就算他能贏得全世界。卻損失了自己的健康,對他個人來說,又有什么好處呢?即使他擁有全世界,每次也只能睡在一張床上,每天也只能吃三頓飯。就是一個挖水溝的人。也能做到這一點,而且還可能比一個有權力的公司負責人睡得更安穩,吃得更香。我情愿做一個在阿拉巴馬州租田耕种的農夫,也不愿意在不到四十五歲時,就為了要管理一個鐵路公司,或是一家香煙公司,而毀掉自己的健康。 說到香煙,一位世界最知名的香煙制造商,最近在加拿大森林中想輕松一下的時候,突然心髒病發作死了。他擁有几百万元的財產,卻61歲時就死了。他也許是犧牲了好几年的生命,換取所謂“事業上的成功”。在我看來,他的成功還不及我父親的一半。我爸爸是密蘇里州的農夫。一文不名。卻活到了89歲。 著名的梅育兄弟宣布,他們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患有神經病。可是,在強力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檢查他們的神經時,卻發現大部分都是非常健康的。他們“神經上的毛病”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么反常,而是因為情緒上的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了頹喪等等。柏拉圖說過:“醫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在于,他們只治療身体,不醫治精神。但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不可分開處置。” 醫藥科學界花了2300年的時間才明白這個道理,一門嶄新的醫學“心理生理醫學”開始發展,對精神和肉体同時治療。現在醫學已經消除了可怕的、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比如天花、霍亂等种种曾把數以百万計的人埋進墳墓的傳染病。可是醫學界還不能治療生理心理上那些不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是由于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症。這种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益加重,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又快得惊人。 醫生估計:現在還活著的美國人,每20個就有一個人在某段時期得過精神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應召的美國年輕人,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因為精神失常而不能服役。 什么是精神失常的原因。沒有人知道全部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极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的人多半不能适應現實于會而跟周圍的環境斷絕所有的關系,退縮到他自己的幻想世界,藉此解決他所有的憂慮。 愛德華·波多爾斯基博士《除憂去病》一書中有以下几章的題目。 憂慮對心髒的影響。 憂慮造成高血壓。 憂慮可能導致風濕症。 為了你的胃減少憂慮。 憂慮會使你感冒。 憂慮和甲狀腺。 憂慮的糖尿病患者。 另外一本談話憂慮的好書,是卡爾·明梅爾博士的《自找麻煩》。這本書不會告訴你避免憂慮的規則,可是卻能告訴你一些很可怕的事實,讓你看清楚人們是怎樣用憂慮、煩躁、憎恨、懊悔等情緒來傷害身心健康的。 憂慮甚至會使最堅強的人生病。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最后几天里,格蘭特將軍發現了這一點。故事是這樣的:格蘭特圍攻瑞其蒙達九個月之久,李將軍手下衣衫不整,饑餓不堪的部隊被打敗了。有一次,好几個兵團的人都開了小差,其余的人在他們的帳篷里祈禱——叫著、哭著,看到了种种幻象。眼看戰爭就要結終了,李將軍手下的人,放火燒了瑞其蒙的棉花和煙草倉庫,也燒了兵工厂。然后。在烈焰升騰的黑夜里棄城而逃。格蘭特乘胜追擊,從左右兩側和后方夾擊南部聯軍,騎兵從正面截擊。 由于劇烈頭痛而眼睛半瞎的格蘭特無法跟上隊伍。就停在一家農戶前。“我在那里過了一夜”,后來,格蘭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把我的雙腳泡在加了芥末的冷水里,還把芥末藥膏貼在我的兩個手腕和后頸上。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复原。” 第二天早上,他果然复原了。可是。使他复原的,不是芥末膏藥,而是一個帶回李將軍降書的騎兵。” “當那個軍官(帶著那封信)到我面前時”,格蘭特寫道:“我的頭還疼得很厲害,可是我看了那封信后,立刻就好了。” 顯然,格蘭特是因為憂慮、緊張和情緒上的不安才生病的。一旦在情緒上恢复了自信,想到胜利,病就馬上好了。 在羅斯福內閣中擔任財政部長的亨利·莫建索在他的日記里寫道:羅斯福為了提高小麥价格,一天之內購買了440万蒲式耳的小麥,這使他非常擔心。”在這件事沒有結果之前,我覺得頭暈眼花。回到家里,我在午飯后睡了兩小時。” 假如我想看著憂慮對人會有什么影響,那我不必到圖書館找文字記載,而只需坐在家里望望窗外,就會發現那座樓房里有個人已經因為憂慮患了糖尿病,另一間房子里有個人精神已經崩潰。 著名法國哲學家蒙田在被推選為家鄉的市長時曾對市民說:“我愿意用我的雙手來處理你們的事務,但不想把它們搞到我的肝和肺里。” 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的羅素·西基爾博士是世界著名的關節炎治療權威,他列舉了四种最容易得關節炎的情況: 一、婚姻破裂。 二、財務上遇到難關。 三、寂寞和憂慮。 四、長期的憤怒。 當然,這些不是關節炎的唯一成因,但它們是最常見的成因。我的一個朋友在經濟蕭條時遭到很大損失,煤气公司停止向他供應煤气,銀行沒收了他抵押的房產。他的夫人便患了關節炎,發病突然,多方治療仍不見效,直到他的經濟狀況好轉,她的病才算康复。 憂慮甚至會使你患齲齒。威廉·麥克高陵格博士在全美牙醫協會的一次演講中說;“由于焦慮、恐懼等產生的不快情緒,可能影響到人的鈣質平衡,使牙齒容易受蛀。”麥克高陵格博士談到他有位病人過去牙齒很好,后來他的妻子得了急病。使他開始擔心起來。就在他妻子住院的那三個星期中,他突然有了九顆蛀牙——都是由于焦慮引起的。 甲狀腺原來是應該使身体規律化的,一旦反常后,心跳就會加快,整個身体就會亢奮得像一個打開所有爐門的火爐,若不動手術或不加以治療的活,病人就很可能死掉,很可能“把他自己燒干”。前不久,我陪一位得這种病的朋友到費城找主治這种病38年的著名專家西伊士內·布南博士治病。他候診室的牆上,挂著一塊大木牌,上面寫著他給病人的忠告: 輕松和享受 最能使你輕松愉快的是: 健全的信仰、睡眠、音樂和歡笑。 對上帝要有信心——要學得能睡得安穩。—— 喜歡動听的音樂——幽默地看待生活—— 健康和歡樂就會屬于你。 他向我的朋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情緒上有什么問題使你產生這种情況?”他警告我的朋友,如果繼續憂慮下去,就可能染上其他的并發症或心髒病、胃潰瘍,或者糖尿病。這位名醫說:“所有這些疾病,都互相有親戚關系,甚至是近親——它們都是因憂慮而產生的。” 女明星曼儿奧白朗告訴我她絕對不會憂慮,因為憂慮會摧毀她在銀幕上的主要資金——美貌。她告訴我說:“我剛開始打進影壇時,既擔心又害怕。我剛從印度回來,在倫敦沒有一個熟人。我見過几個制片人,沒有一個肯起用我。我僅有的一點儿錢漸漸用光了,整整兩個星期,我只靠一點餅干和水充饑。我對自己說:“也許你是個傻子,你永遠也不可能闖進電影界。你役有經驗,沒演過戲。涂了一張漂亮的臉蛋,你還有些什么呢,” “我照了照鏡子。”突然發覺到憂慮對我容貌的影響。看見憂慮造成的皺紋,看見焦慮的表情,我對自己說:“你必須立即停止憂慮。你能奉獻的只有容貌,而憂慮會毀掉它的。” 沒有什么會比憂慮令女人老得更快,并能摧毀她的容貌的了。憂慮會使我們的表情難看,會使我們咬緊牙關。會使我們臉上出現皺紋,會使我們總顯得愁眉苦臉,會使我們頭發灰白,甚至脫落,憂慮會使你臉上出現雀斑、潰爛和粉劑。 心髒病是當今美國頭號劊子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有30几万人死在戰場上;可在同一時期內,心髒病卻殺死了200万平民——其中100万人的心髒病是因憂慮和生活過度緊張引起的。 死于心髒病的醫生比農民多20倍,因為醫生過的是緊張的生活。 威廉·詹姆斯說:“上帝可能原諒我們所犯的錯,可我們自己的神經系統卻不會原諒。” 這是一件令人吃惊而且難以置信的事實:每年死于自殺的人,比死于种种常見傳染病的還要多。” 為什么會如此呢?答案通常都是“因為憂慮”。 古時候,殘忍的將軍折磨俘虜時,常常把俘虜的手腳綁起來,放在一個不住地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面。水滴著……滴著……夜以繼日,最后,這些不停地滴落在頭上的水,變成似乎是槌子在敲擊的聲音,使那些俘虜神經失常。這种折磨的辦法,西班牙宗教法庭和納粹德國集中營都曾使用過。 憂慮就像不停地往下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水,通常會使人神經失常以至自殺。 我小時候听牧師形容地獄的烈火曾嚇得半死,可是他卻從來沒有提到,我們此時此地由憂慮帶來的生理痛苦的地獄烈火。比如說,如果你長期憂慮下去的話,你總有一天會得到最痛苦的病症。狹心症。 啊,要是發作起來,會使你痛得尖叫。与你的尖叫比起來,但丁的《地獄篇》听起來簡直是“儿童玩具園”了。到那時,你就會對自己說:“噢,上帝啊!要是我能好的話,我永遠也不會再為任何事憂慮了——永遠也不會了。” 你愛生命嗎?你想健康、長壽嗎?下面就是你能做到的方法。我引用亞力西斯·柯瑞爾博士的一句話:“在現代城市的混亂中,只有能保持內心平靜的人才不會變成神經病。” 你能否在現代城市的混亂中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呢?如果你是二個正常人,答案應該是:“可以的”、“絕對可以”。我們大多數人,實際上都比我們所認識的更堅強。我們有許多從來沒有發現的內在力量,正如梭羅在他的不朽名著《獄卒》中所說的:“我不知道有什么會比一個人能下定決心提高他的生活能力更令人振奮的了……如果一個人,能充滿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努力,下定決心過他所想過的生活,他就一定會得到意外的成功。” 我相信很多讀者都會有像歐嘉·佳薇的那种意志力和內在的力量。她住在愛達荷州,在最悲慘的情況下發現自己還能夠克服憂慮。“八年半前,醫生宣告我將不久于人士,會很慢、很痛苦地死于癌症。國內最有名的醫生梅育兄弟證實了這個診斷。我走投無路,死亡就要扑向我。我還年輕、我不想死。絕望之余,我給我的醫生打電話告訴他我內心的絕望。他有些不耐煩地攔住我說:‘歐嘉,你怎么了?難道你一點斗志也沒有了嗎?你要是一直這樣哭下去的話。毫無疑問,你一定會死的。不錯,你确實是碰上了最坏的情況。要面對現實,不要憂慮,然后再想點辦法’就在那一剎那,我發了一個誓,我的態度嚴肅得指甲都深深地掐進肉里,而且背上一陣發冷:‘我不會再憂慮了,我不會再哭泣了。如果還有什么需要我常常想起的,那就是我一定要贏,我一定要活下去!’ “在不能用鐳照射的情況下,每天只能用x光照射十分半鐘,連續照13天。但醫生每天為我照14分半鐘,連續照了49天。雖然我的骨頭在我削瘦的身体上猶如荒山邊上的岩石,雖然我的兩腳重得像鉛塊。我卻不憂慮。也沒哭過一次。我面帶微笑,不錯,我的确是勉強自己微笑。 “我不會傻到以為只要微笑就能治療癌症。可我确信,愉快的精神狀態將有助于抵抗身体的疾病。總之,我經歷了一次治愈癌症的奇跡。在過去過几年里,我從未像現在這會健康過,這都多虧了這句富于挑戰性和戰斗性的話:‘面對現實。不要憂慮,然后再想點辦法。” 在這一章結束的時候,我要再重复一次亞力西斯·柯瑞爾博士的那句話“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人,都會短命。” 我希望這本書的每一個讀者能把這句話記在心中。 柯瑞爾博士是否在說你呢? 很可能是的。 抗拒憂慮應該知道的几個基本規則 規則一:如果你想避免憂慮。就照威廉·奧斯勒博士的 話,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里,不要為未 來擔憂,只要好好過今天這一天。 規則二:下次你再碰上麻煩不論太小——而被逼在 一個角落的時候,試試威利·卡瑞爾的万靈公 式: (1)問你自己,“如果我不能解決我的困難。可能發 生的最坏情況是什么?” (2)自己先做好接受最坏情況的心理准備——如果必 要的活。 (3)鎮定地去改善最坏的情況——也就是你已經在精 神上決定可以接受的那种。 規則三:常常提醒自己,憂慮會使你付出自己的健康為 代价,“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人,都會短 命。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