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庫>外國文學
羅曼·羅蘭作品集
約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介紹: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羅曼·羅蘭出生于律師家庭,上大學期間曾与托爾斯泰通信,托爾斯泰“不以暴力抗惡”、“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博愛”等思想對他產生深刻影響;其民主主義、對資本主義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羅曼·羅蘭世界觀和創作中最突出的优點。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后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与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极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其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种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