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空閒日月 盧貝隆一帶的人口,在一夜之間驟減。“第二個家”——有些是很漂亮的老房子——鎖好,門窗關牢,門柱用生銹的長鐵鏈栓緊。圣誕節以前,這些房子都不會有人住,誰都看得出來它們全是空城。空屋竊盜為什么成為沃克呂茲省的重要行業,也就很易了解了。就是裝備最差、動作最慢的偷儿,有了這么几個月的時間,完全不受打扰,也總能從容完成工作,有些盜賊极富創意,竟把整個廚房拆除搬走。羅馬式的古舊屋瓦、有收藏价值的前門、巨大的橄欖樹,都有人偷。倒像是哪個小偷正在裝修房子,以鑒賞家的眼光多方搜尋,看到什么合用的東西便取去。也許就是他,拿走了我們的信箱。 當地朋友,一個接一個,從夏季隱居處現身出來,再度与我們相見。他們遭受太多訪客的騷扰,此刻惊魂未定,訴說的故事大同小异。衛生浴室設備和錢是兩大主題,令人惊訝的是各家訪客連使用的詞語都雷同,他們用迷惑的、抱歉的或是憤怒的語气,說出這些八月常用句: “你說什么?他們不接受信用卡?人人都用信用卡的呀” “你家的伏特加酒喝光了。” “浴室里有一股怪味。” “可不可以請你會帳?我只有五百法郎的大鈔。” “沒關系,我一回到巴黎,就寄一份新的來賠你。” “我不曉得你的馬桶這么容易坏。” “我打到洛杉礬去的電話費一共多少,別忘了告訴我” “看你這樣為我們做牛做馬,我真抱歉。”。 “你沒威士忌了。” 听多了有關水管堵塞、牛飲白蘭地、酒杯打碎在游泳池里、促吝小气以及吃喝無度的故事后,攪得自己在八月里還算是得到仁慈的對待。我們的房子受到嚴重破坏,但听起來朋友的房子創傷也不輕。而至少,當曼尼古西肆行敲擊時,我們不必提供他們食宿。 九月初,在很多方面給人春天的感覺。白晝干燥而熱,夜晚則涼爽。空气不再如八月的悶濕,轉為清新怡人。山谷居民蘇醒過來,著手一年間的主要事業,每天早晨巡視葡萄園,查看一行一行懸在枝頭,飽滿多汁的葡萄。 福斯坦也不例外。站在葡萄園里,他捧著串串.葡萄,舉頭望天,咂著舌頭,思索天气將如何變化。我問他,何時該采收葡萄。 “應該等它們再熟一點,”他說:“但是九月的天气靠不住。” 每個月,我都听到他對天气發表類似的悲觀評論。全世界的農夫都是用這种認命而哀愁的語气,告訴你向土地討生活是多么艱苦。風總是不調、雨總是不順,陽光。野草、病虫害、政府,總有什么東西坏了他們的大事。他們從悲觀中得到自虐的快樂。 “一年里,也許頭11個月都万事如意,”福斯坦說:“然后,啪——暴風雨一來,葡萄就再也榨不出汁了。”只剩下葡萄渣——他的語气如此輕蔑,我可以想象他宁可讓風雨打坏的葡萄挂在枝上爛掉,也不愿浪費時間去采收那些連普通酒也釀不成的東西。 仿佛他的生命還不夠悲慘似的,大自然又為他增添了更多困扰;我們土地上的葡萄必須分兩次采收, 500棵做水果吃的所謂“桌上葡萄”先熟先采收,其余釀酒用的葡萄晚熟晚采收。這很麻煩,可是葡萄价錢好;只得耐心著點。但這也就讓農夫有兩次受災和失望的机會,而照福斯坦的說法,災難無疑是會降臨的。我走開去,留他在那儿怨天尤人。 曖气設備 福斯坦帶來的悲愁气氛,不久被曼尼古西的大好消息沖淡。曼尼古西像分配口糧似的,每天給我們一些好消息。今夭的新聞是暖气設備就要完工,他似乎可以預期點燃鍋爐的日子一天天迫近。他已經三次提醒我訂購油料,又堅持要親自監督灌油,怕的是生手坏事。 “不小心的話,”他向送油來的人解釋:“一小滴油星子就能塞住燃燒器,阻礙電极。我想你一邊灌油,我一邊濾清,比較妥當。” 送油工用他油髒污黑的手,气憤地撥開曼尼古西指點過來的手指尖。“我的油經過三重過濾,不可能出問題。”他作勢要親吻自己的指尖,之后覺得還是不要的好。“我們等著瞧。”他怀疑地看著那尚未塞入油桶的油嘴,油工拿一塊髒布,夸張地擦拭著它。曼尼古西在灌油典禮上發表了一場內容詳盡的科技演說,論述燃燒器和鍋爐的內部結构与功能,油工不怎么感興趣地听著,只是适時地咕嚕一聲“呃,是嗎?”油裝完了,曼尼古西轉向我說:“今天下午我們第一次試車。” 想到一种可怕的狀況,他憂慮起來:“你們不會出去嗎?你和夫人都在家?”讓他失去听眾那是极不厚道的做法。我們答應,兩點鐘准時到達。 我們聚集在原為驢舍,現經曼尼古西改作暖气中樞的地方。鍋爐、燃燒器和水箱依次排列,由銅制總開關和漆上不同顏色的管子連接——紅的代表熱水,藍色是冷水,我這么推論。管子從鍋爐伸出,到天花板上消失不見。亮晃晃,襯著灰色石牆很不調和的水閥、標度盤、開關,正等著主人開始使用。這玩意儿看來复雜极了。我貿然把這意思說了出來。 曼尼古西認為這是對他的人身攻擊,花了10分鐘示范操作有多簡單:轉動開關、啟閉水閥、撫弄儀表,搞得我暈頭轉向。“好啦”他最后一次示范開關動作之后說,“現在你了解這机器了.我們開始試車。徒儿!小心!” 這怪獸般的机器,一陣嘎答哼吱之后醒過來。“燒起火來!”曼尼古西在鍋爐四周飛舞,作第五次調整。空气仿佛遭到重擊,接著是一聲大壓抑的怨吼。“是在燃燒! ”他發出猶如航天飛机發射的聲音。“5分鐘之內,每一個放熱器都會暖起來。來吧!” 他巡視全屋,堅持要我們触摸每一個放熱器。“看!今年冬天你們穿襯衫就可以過了。”但此刻我們可是汗流浹背。外面是攝氏27℃的高溫,室內暖气全開的溫度更讓人受不了。我請求關掉暖气,以免大家都被烤干。 “啊,不行。要讓它開24小時,我們才知道接頭密不密,有沒有漏縫。什么都別碰,等我明天再來檢查。每個開關都開到最大,這一點最重要。” 他走了,任由我們嗅聞著滿室烘熟了的灰塵和鐵管气味,像花草在烈日下枯萎。 鄉間槍聲 九月的一個周末,鄉間忽然槍聲四起,像是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預作演習。原來,鐵定的狩獵季節展開了。每一個熱血的法國男人都拿起槍、帶著狗,殺气騰騰地入山試身手。 這事早有預兆。 跡象先從郵箱傳來:維松村(Vaison一la一Romaine)的一家槍具店散發嚇人的聲明,說該店愿以“季前价格”,提供應有盡有的軍火,有六七十种槍械可供選擇。 想到或許可以擁有一支電子瞄准的精良獵槍,挑起了我未曾蘇醒的狩獵本能,但任何危險物品交在我手上,我妻總有充分的理由提心吊膽。她指出,我如果打算射穿自己的腳,似乎大可不必使用電子瞄准器。 我倆都對法國人的嗜愛槍枝感到惊訝。我們曾兩度造訪外表看來溫柔和平的法國人家, 兩次都由主人引導參觀家藏武器。其中一位男士藏有5支口徑不等的來福槍, 另一位則有8支,上了油、拋了光,陳列在餐廳牆壁的框架上,像一件致命的藝術品。怎么會有人需要八支槍?他怎么知道出去打獵時該帶那一枝?或者他全都帶著,像高爾夫球杆一般,用長袋子裝著,遇見豹子或糜鹿時揀出那支點四四口徑的,遇見兔子時則挑出最細小的? 后來我們漸漸了解,對于槍枝的狂熱,不過是法國全國上下熱衷工具裝備的部分表現。他們极力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專家。法國人去騎自行車或打网球或滑雪,最忌諱別人以為他是新手,雖然他的确是。因此他裝備起來,作出職業高手的樣子,看起來和參加全國賽或奧運會的選手一樣。談到狩獵,裝備几乎可以無限添置,這些裝置又因為能增添勇武強悍之气而格外迷人。 我們應邀去亞維隆市場,觀賞狩獵裝備預展。各個攤位都堆得像山一樣高,像個軍火庫;子彈帶連著皮編來福槍套,綴有無數拉鏈口袋的獵裝,還有可洗的獵物袋——血跡可輕易清除,因此十分實用。有外籍雇佣兵空降剛果時穿的那种野戰靴,有刃寬九寸的嚇人獵刀,掌上型羅盤、鋁制輕巧水壺——裝酒的机會可能比裝水還多些。有環扣的寬腰帶,上附裝刺刀的套子,想來在子彈都已耗盡,眼前仍有獵物的情形下,這冰冷的鋼刀就要派上用場。步兵帽、野戰迷彩褲、救命口糧、折疊式野炊火爐。只除了那四條腿。鼻子如雷達,必不可少的同伴:獵犬。人在對抗森林里的不馴野獸時,可能需要的所有東西,這里都齊備了。 獵犬這种特別商品,不能在柜台上交易。听說,真正有心打獵的人,若沒有見過小犬的雙親,決不會貿然買下他。不過,照我們所見的几只獵犬看來,要找到小犬的父親恐怕相當困難。來源不明的雜种狗,大概有三种可以辨認的類別;淡褐色的大型長耳狗,身体長長的矮腳狗,以及那滿面皺紋与悲色的高瘦獵犬。 每個獵人都認為他的狗天賦异稟,隨時准備告訴你這狗的英勇威武事跡。從主人的贊美詞听來,這些狗似乎具有超能力,經過訓練之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且忠貞不渝。我們大感興趣,期待著在狩獵季節展開的那個周末,親眼看他們表演。也許我家小犬看了它們的榜樣,也能學著做點有用的事,別成天只曉得追蜥蜴、捉网球什么的。 在我們附近的山谷,狩獵大事于周日清晨七點剛過就開始了。槍聲從屋左屋右,以及屋后的山區傳來。槍林彈雨的聲音,讓人覺得任何移動的物体都有中彈的可能。我帶狗儿出去散步時,特地帶著所能找到的最大一條白手帕,准備在必要時當做白旗,豎起投降。為謹慎起見,我們采取了繞過屋后,通往村子的步徑。我想,領到獵槍執照的人,應該都會遠离這人來人往的小道,往林深草密的山腹中去尋獵物吧。 听不到鳥鳴。敏感的或有經驗的鳥,都在第一聲槍響之后,逃往比較安全的地方,例如北非或亞維依市中心去了。早年,獵人常把籠中鳥挂在樹上,引誘其他鳥靠近,然后一槍命中。現在法律不允許這么做了,獵人得靠他的森林知識,輕手輕腳地去打獵。 我沒見到什么森林知識丰富、躡手躡腳的人,但确實見到獵人、獵狗与槍彈,數量之多,足以打光法國南部所有的兔子与畫眉。他們并沒有往森林里去;事實上,他們就在小道附近,三五成群地聚在空地上,說笑、抽煙,暖飲水瓶里的酒,把香腸切成一片一片地吃。 至于真正的打獵——人与畫眉鳥的斗智之戰——沒有進行的跡象。一定是清晨的那場槍戰,耗光了他們的子彈。 狗脖子上的鈴鐺 他們的狗,倒急欲上工。在狗屋里圈了好几個月,突然可以行動自由,又嗅到森林的气息,他們興奮欲狂,鼻子靠近地面,來回嗅聞,拼命拉扯皮帶。 每條狗都系著項圈,上挂銅鈴擋。据說這小鈴擋有雙重作用;二來標示狗正在何處追逐獵物,獵人好先占据有利位置,准備來個迎頭痛擊;二來也免得在叢林中听到聲音籟籟悉悉,以為是兔子或野豬,開槍之后才知道打中的是自家的狗。當然,有責任感的獵人決不會沒看清是什么,就胡亂開槍——他們這樣告訴我。但我怀疑。喝了一早上的酒,叢林中如傳來沙沙之聲,難保不讓他們气血翻騰;而發出沙沙之聲的,很可能是人。事實上,可能就是我。我想著是不是也該戴個鈴擋,免遭誤傷。 快到中午時分,鈴擋的另一妙用顯露出來了;避免獵人一趟狩獵下來,因走丟了狗而大失体面。獵犬才不是我想象中忠誠的動物,他們追隨鼻子的指引亂跑,渾然不知時光飛逝。他們弄不懂午餐時間一到,狩獵就要中止。挂了鈴擋,并不表示一經召喚他就過來,不過至少獵人大致曉得狗在何方。 快中午了,一個個穿著迷彩裝的人士走向停在路邊的汽車。只有几個人有狗追隨,其他人則吹著口哨、喊著狗名,愈來愈不耐煩。樹林內,鈴擋叮咚;樹林外,惡聲四起,反應零落。狗主人的呼喚已轉為咆哮和詛咒。几分鐘后,獵人發動車子回家去,大都無狗相伴。 不多久,我和妻子進午餐時,有三只被棄的獵犬跑來,喝我們游泳池的水。我家兩頭母犬對他們那驟悍作風和异國風味大為傾慕。我們把他們圈在院子里,卻不知道該怎么狗歸原主。我們向福斯坦請教。 “不用管,”他說:“放他們去。那些獵人傍晚會再來,找不到狗的話,他們會留下一只座墊。” 這一招總是收效,福斯坦說。狗在樹林里走失,主人只須在最后見到他之處留下墊子之類,有狗屋气味的東西。狗儿遲早會來到与他气味相投的地方,等人來接他回去。 我們把三只獵犬放走,它們撒腿便跑,發出興奮的叫聲。那是一种奇特的、悲哀的叫聲,不是吠,也不是號,而是歎惋,像雙簧管奏出痛苦的悲鳴。福斯坦搖搖頭。“他們會流浪好几天。”他不打獵,視獵人和獵犬為入侵者,討厭他們在他珍貴的葡萄藤邊打轉嗅聞。 葡萄季節 福斯坦告訴我們,他認為上桌的葡萄已經可以采收了,只等安莉修好卡車就動手。安莉是這個家的机械手,每年九月,她就要想辦法讓那輛采收葡萄的老爺卡車多干些儿活。老爺車高壽已30歲了——可能還不止,福斯坦記不清——車頭駕鈍、車身佝僂,兩側已無車皮、輪胎扁平無紋。多年以前就該退休了。可是買一輛新車?便困難重重。送修?何必浪費錢?家里不是有現成的机械手老婆嗎?每年只派上它几星期用場,福斯坦會小心翼翼,開著它走鄉間小道,免得遇上那些多管閒事的小警察,囉嗦什么煞車失靈啦、保險過期啦等等的荒謬規定。 安莉的手段高明,老爺車一天清晨喘著气發動了。車上載滿裝葡萄用的木制淺箱,淺度恰可容串串葡萄舖上一層。淺箱成疊,沿葡萄藤置放,福斯坦、安莉和他們的女儿各持剪刀,開始采收。 這是既耗時間又辛苦的工作。因為作為水果吃的桌上葡萄,外觀与滋味几乎同等重要;采下的每一串都要仔細檢查,有傷痕的、起皺折的,都要掐掉。葡萄串長得低,有時低到碰触地面,有的又被葉子蓋住,采收的進度每小時僅几十公尺——蹲下、剪斷、站起、查核,掐掉坏的、包裝好的。烈日當頭直扑肩頸,土地也從腳下蒸騰出熱气,沒有樹蔭、沒有風,一天10小時的工作,除中午吃飯時間外,絕不休息。以后我看到水果盤里的葡萄,一定都會想到背痛与中暑。傍晚七點多,他們才進我屋來喝杯酒。他們疲憊不堪,渾身散發著熱气,但心滿意足。葡萄長得很好,可用三四天工夫采收完。 我向福斯坦說,他一定很高興這樣的天气。他把帽子往后一推,我便看到帽緣下的額頭上有一條線,清晰地將原本白皙的膚色与太陽晒黑的部分分開。 “天气太好了,”他說:“因此不會持久。”他仰頭把酒一飲而盡,思考著可能降臨的災難。接下來便是暴風雨、嚴霜、鬧蝗虫、森林火災,或遭原子彈攻擊。總之在第二批葡萄采收之前,一定會出狀況。就算都沒有,他也會因著醫生說他膽固醇太高,需要節食而自悲自怜。是啊,這真是個大問題。重申命運近來待他不仁不義,他又得可怜自己一番。 我們的美酒 家里有一間單獨的儲酒房間,有好一陣子我都不習慣。不是華麗的酒櫥,也不是樓梯下的厭狹凹沿,而是真正的地窖,埋藏在房子底下。四面牆壁是終年涼冷的石塊,地面則是碎石舖成,足夠存放三四百瓶酒。我喜歡把它擺滿。我們的朋友也有決心把它喝空,我于是有了借口,經常以親善大使的姿態,走訪各地葡萄園,搜購好酒,免得渴著了朋友。 我去過吉恭達和包姆村,也去過教皇城堡。這些名牌酒產地都不過一個村子大小,都是全心全意只种葡萄的小村。所到之處,都看到酒窖的廣告,好像相隔几十公尺就有一座酒窖。“請來品嘗我們的美酒!”我欣然接受邀請。在吉恭達的庫房、在包姆村的山上城堡,我都品嘗過。我發現“教皇城堡”有一种后勁足而易入口的酒,每公升30法郎,用塑膠桶裝,像車庫大拍賣一般毫不起眼。 在一個比較昂貴浮夸的酒房,我要求試飲燒酒。一支雕花玻璃小瓶拿出來,一滴酒點在我的手背上:是要我聞、還是要我吮?我不知道。 過了一會,我經過村庄,過目都是售酒的招牌,一路深入遍野葡萄的鄉間,直接向制酒人買酒。他們個個都親切友善,以自己的產品為榮。而且,至少對我而言,他們的推銷誘惑無可抗拒。 下午兩三點光景,我离開大路,順著狹窄的石子小徑,在葡萄藤間行駛。听說這條路通往一家酒窖,他們制造的隆河白酒,我常常喜歡在午餐時喝。只須買一兩箱,便可填滿酒窖中上次家中舉行狂歡酒會騰出的空位。 短暫停留一下,不用10分鐘,買了酒就回家。 小徑末端是一座寬大的房子, 成U字形。中間的院落里,一棵巨大的樹木蔭涼下。一只昏昏欲睡的狼狗對著我無精打采地吠叫,算是盡到它作為門鈴的功能。一個穿工作服的男人從拖拉机上走過來,手里捧著一堆油膩膩的火花塞。他招起前臂讓我握。我想買些白酒?好哇。他本人正忙著修理拖拉机,不過他叔叔會來招呼我。“愛德華!你能不能來招呼一下這位先生?” 木珠編成、懸在前門上的帘子掀開,愛德華叔叔走出來,在陽光下眯縫著眼。他穿著無袖汗衫、棉布工作褲,腳下是地毯拖鞋。他的腰圍十分可觀,足可与庭院樹木的身材相比擬,可是他的鼻子更是惊人。我從沒見過這樣的鼻子——寬大多肉,鼻頭艷紅帶紫,紫色的線條從鼻側越過臉頰。顯然,這個人鐘愛他所制造出來的每一桶酒。 獨自飲樂 他微笑時,臉頰上的線條像紫色的胡須。“你好。請進來品酒。”他領我穿過庭院,推開兩重門,進入一座沒有窗戶的長形房子。“他要我在門內等著,他去開燈。從陽光刺眼的外面進來,我在屋內什么也看不見,但我聞到一股發霉的、決不會弄錯的味道,是空气自己在品嘗那發酵的葡萄汁。 愛德華叔叔開了燈,關上門,不讓熱气滲入。只有一支燈泡,罩著扁平的錫燈罩。 燈下,一張長柜桌周圍擺了6張椅子。昏暗的屋角有階梯向下,通往地窖。沿牆搭著木架,一箱一箱的酒堆在架上,老式冰箱在碎冰槽邊,發出低微的嗡嗡聲。 愛德華叔叔在擦拭玻璃杯, —一舉向燈光察看后,才放在桌上。7支杯子整齊排列,又往它們身后擺放名种酒瓶,每安置一瓶酒,都附上贊語:“這白酒,先生是知道的,很好喝的新酒。這玫瑰紅,可不像蔚藍海岸的玫瑰紅淡而無味。13”的酒精含量,恰到好處。這是淡紅酒,喝上一整瓶,可以照常下場打网球。這一瓶,恰相反,是冬天喝的。酒力10年不退。還有……” 我希望要兩箱那种白酒,但他不理。他認為,先生不辭辛苦而來,豈能不多嘗几种酒再走?來吧,愛德華叔叔說,他要与我一同品嘗各种不同年份的美酒。他在我肩膀上重重一拍,讓我坐下。 真是有趣。他告訴我哪一种酒是產自哪一片葡萄園,為什么某些坡地產淡酒,某些卻產濃酒。每嘗一口酒,他都連帶說明可搭配什么食物,一邊說一邊咂舌翻眼,形容其無上美味。我們在想象中吃了鰲蝦、吃了酸鮭魚,又吃了香燒雞、烤羊排蘸蒜泥醬、牛肉嫩橄欖、紅燜豬肉撒松露末。酒的滋味是一种比一种好,也一种比一种貴。我正在接受品酒專家的款待,除了坐下細品之外,別無他法。 “還有一种酒你該嘗嘗,”愛德華叔叔說了:“雖然有些人覺得不合口味。”他挑出一瓶酒, 小心地倒了半杯。 深紅近黑的顏色。“很有特色的酒,”他說:“且慢,喝這酒需要配點東西。”他走開去,留我獨自品嘗,肚子里的酒開始發揮作用。 “好啦,”他把一只盤子放在我面前;兩小卷羊乳酪,撒著香菜、閃著橄欖油光。他又給我一把木柄小刀,看著我切開一片乳酪吃下去。气味濃厚的乳酪,塞滿了我的口腔,這酒的味道,此時飲來如甘露瓊漿。 愛德華叔叔幫我搬運酒箱上車。我真的買了這么多嗎?一定是的。我們在那陰暗酒窖的歡宴上待了近兩個小時;人在這么長的時間里,買下多少東西都有可能。我頂著微醉的頭走了,還帶走一份邀約;下個月,來參觀葡萄收獲節。 收獲季節 采收葡萄是一年的農事高潮。我們土地上的葡萄,在九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收摘。福斯坦本想再晚几天,但他仿佛得到有關天气的私人情報,讓他相信十月多雨。 采收水果葡萄時的三人小組,現在加上了勞爾堂兄和福斯坦的爹。老爹的任務是緩緩跟在采葡萄人的后面,拿手杖往葡萄藤里戳探,若找到漏采的葡萄串,便大聲叫嚷。這84歲的老人聲音仍清楚宏亮,足可讓前面的人聞聲回頭。他不像別人穿著短褲背心,他穿著毛衣、厚棉外套,還戴著帽子,好像在過涼爽的十一月。看到我妻手持照相机出來,他摘下帽子,梳理梳理頭發,戴回帽子,擺了個姿勢,下半身隱藏在葡萄葉后。他和其他的鄰居一樣喜歡照相。 日复一日葡萄在吆喝聲中慢慢都采光了。滿載的板條箱堆放在卡車后面。現在,每天傍晚馬路上都奔馳著貨車和拖拉机,把堆積如山的紫色葡萄運往莫弱村的制酒合作社,在那里秤重、測量酒精濃度。 收成一切順利,并未如福斯坦預言的出差錯。為了慶賀,他邀請我們隨他一道送最后一批貨去合作社。“今晚我們會算出總量,”他說:“你就知道明年你有多少酒可喝了。” 卡車以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朝遠處夕陽落地的地方搖擺而去。我們尾隨在后。卡車在小路上行駛,路邊到處見掉下來的、壓扁的葡萄。好多車輛排隊等候卸貨,粗壯的紅臉漢子們坐在拖拉机上,輪到他們時,便把車開上平台,把條板箱推上滑坡道——這是葡萄入瓶之旅的第一段行程。 福斯坦卸完貨了,我們和他一起走進大樓,看我們的葡萄全進了一只不銹鋼大桶。“注意看指針,”他說:“會顯示酒精含量。”指針向上,一陣震動之后停留在12.32%上。 福斯坦前咕了几句。他原希望能達到12.5%的,如果多讓太陽晒几天,也許就成了。不過,超過十二度已算不錯。他帶我們去找計算每批貨物重量的人,抬頭看記錄板上的一列數字,從口袋里掏出一疊紙來對比。 他點點頭,完全正确。 “你不愁沒酒喝了。”他比了個普羅旺斯式的喝酒姿勢,拳頭握緊,大拇指指向嘴巴。“1200公升多一點。” 听來是大丰收,我們表示高興。“嗯,”他說:“至少沒下雨。”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