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正當皇帝和大臣們強裝笑臉時,這場風浪的消息已傳到北京。巴羅和丁維提一直忙于机械裝備工作。9月10日的諭旨在那里產生了地震般的反響。 像往常一樣,他們來到金鑾殿,發現大門緊閉。掌管鑰匙的老太監和一些官員激動不安地聚集在院內,好像發生了什么災難一樣。誰也不理他們。最后,德天賜神父告訴了他們一個令人吃惊的消息:勳爵拒絕叩頭,朝廷已接受英國式的禮節。 北京禮部衙門的高級官員張皇失措,“無法預料在帝國歷史上這种史無前例的事件會導致什么后果。假若皇帝開始認真地思考這件事,他或許會把為他出主意的人送上刑事法庭,他會想到國家的歷史將把這件使他的朝代黯然失色的事告訴后代。在中國人看來,沒有任何東西能彌補對傳統習慣的破坏”。 不論是在北京或在熱河,英國人在飯桌上嘗到了苦頭:菜比過去少了。往日使親王和官員們著迷的机器安裝工作也不再吸引他們了。老太監也罵起那些“驕矜的英國人”——皇帝的詔書就是用的這個修飾語。 兩個世紀后,當我与中國的歷史學家和文獻檔案專家談起這件事時,盡管有著許多反面的證据,大部分人還不承認馬戛爾尼免行了叩頭禮;他們認為這樣違背他們國家自古以來的禮儀令人難以置信。沖擊波始終存在。 微笑外交在熱河重新恢复。特使拜會了首相,但這不過是像中國京劇里的一套變臉象征罷了,西方人根本不懂。 馬戛爾尼拜會和珅 9月11日,王大人、喬大人和徵瑞來接馬戛爾尼和斯當東,領他們去和珅家。和珅在一套簡朴的屋子里接見了他們。這次他十分客气,与3天前見斯當東時的冷漠態度大相徑庭。他有40來歲,相貌堂堂。他直率,活躍并善談。他右面坐著福長安,更年輕,“同樣令人感到很正直”。左面是兩位上了歲數的官員:禮部尚書和戶部尚書。 馬戛爾尼裝得像什么也沒有發生過那樣,表示很高興能“這樣快”就見到和珅;他希望盡早向皇帝遞交英王的信件。他注意不去利用取得的胜利。 他表示很高興听到皇帝身体很好。“西方最偉大的國王能獲悉有關東方最偉大君主的如此好的消息感到由衷高興。’”原來英國人未言明的平等原則這里被明确地提了出來,而不再用修辭的偽裝使它不要顯得太傲慢。 對和珅來說這种說法是無法接受的,但他不動聲色地讓特使說下去。他十分和藹地回答問題。“考慮到使團遠道而來,又攜帶了珍貴的禮品”,禮儀可略為靈活。馬戛爾尼將于星期六慶典時覲見皇帝。 和珅問了一些關于歐洲形勢的問題,馬戛爾尼告訴他英國与世界各國都和平相處。就在土耳其問題上与俄國有些糾紛。印度的形勢如何呢?一些富豪与几個歐洲大國勾結,頻頻叛亂反對英國。這些歐洲強國的野心不僅是控制印度王公們,而且也想左右中國皇帝的政府。 話里充滿了攻擊法國的弦外之音。法國革命者難道不會把“對暴君的仇恨”帶到中國嗎?馬戛爾尼在背著東印度公司教他的話。英國不是殖民主義者,都是那些該死的法國人与葡萄牙人(他避免點名字)迫使英國不得不把它那些很小的貨棧擴大成一個帝國。特使一再聲明英國熱愛和平,說:“英國國王是和平的朋友”。他這樣做并非毫無道理。因為中國人曾把英國人看成侵略成癖。當然他們以后會知道自己并沒有錯。 在告別時,和珅表示愿意再一次見到馬戛爾尼,但不在熱河,這里朝中事務占了他全部時間。特使把這句話信以為真。騙子也總會有上當的時候…… 小斯當東倒不那么天真。他陪著父親和特使。“閣老在行宮的僻靜處見了我們,他比那天要客气得多。他兩次請我們喝熱奶。”盡管有這兩碗熱奶,可孩子卻不像大人那樣天真地把這次會見看成是一件幸運的大事,而只是把它看成是一次毫無結果的事件。還是孩子對了。 喬大人和王大人都感到松了口气。當天下午又赶來增添一些歡快的气氛,殷勤地重复著和中堂私下對他們說的對馬戛爾尼表示好感的話。不一會儿,徵瑞又拿來了和珅讓他送的蜜餞。 篡改歷史 對這次毫無結果的事件,中方的說法被做了惊人的手腳,并以詔書的方式出現。 乾隆与和珅都曾思考過,最后認為發怒無濟于事,只會幫倒忙。要懲罰,就得承認有人犯罪。諭旨中原沒有說犯罪的事,這次卻要公布于眾。也就是所有官員都會知道:他們會感到懲罰适當嗎?天朝的統治者或許不懂歐洲人的邏輯,但他們了解自己的中國。馬戛爾尼正确地指出過“中國人正在從韃靼人壓迫下所處的政治麻木中覺醒過來。只要一有撞擊就會激起火花,并燃遍中國各地”。這次違背禮儀的事在明天或在15年之后就可能成為這种撞擊。所以最好對輿論改寫這件可惡的事情。要不惜代价做到讓每個中國人相信例行禮儀已被嚴格遵守。 無法取消前一天發出的諭旨。有更好的辦法:用它來編造這個出于好心的謊言。和珅用接二連三地改正的辦法來解決馬戛爾尼這問題。 9月11日的皇帝詔書便讓人以為夷人作了讓步: “昨因英咭利國使臣不請禮節,是以擬于万壽節后即令回京……今該使臣等經軍机大臣傳諭訓誡,頗知悔懼。本日正副使前來,先行謁見軍机大臣,禮節极為恭順。伊等航海遠來,因初到天朝,未諳体制,不得不稍加載抑。今既誠心效順,一遭天朝法度,自應仍加恩視。” 但在10日、11日兩天中,什么也沒有變。11日英國人沒有同意多跪一條腿;中國人則從10日就決定忍气吞聲。但他們10日的發火暴露了天朝秩序受到侮辱;乾隆与和珅或許覺出這樣發火暴露得太多。因此決定做得好像英國人已經讓步的樣子。皇帝的面子就可挽回。這叫反敗為胜。 和珅乘机把這所謂的態度變化歸功于己。是他讓夷人了解他們原先根本不懂的禮儀的。在這個因循守舊的國家里,和珅要說明他那不循規蹈矩的成功就要抓住一切机會顯示他的權威。天朝的等級缺席只是讓事情變得复雜起來。百官之首禁不住要得意地讓他的下屬丟一次臉(他們將讓他為此付出代价)。 像在中國歷來所作的那樣,可從此事件中吸取一個訓誡。和珅說本該“改造”夷人。這個詞在毛時代的中國用得十分普遍,但是早已有之。誰要偏离上面規定的路線就要得到糾正。違背正統觀念的案件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受到審理。不循規蹈矩的文人從來就是最好選擇隱居或什么也不要寫。若有足夠的悔改誠意,當權的就可能表示寬容。 但許多跡象表明,這份新的詔書純屬瞎編。不明真相的讀者可能推想貢使終于有了悔改表現,并遵守了天朝永恒的禮儀。但仔細研究后,發現詔書沒有這樣說。這謊言的編造用的是暗示忽略法。皇帝沒有明确指出哪些定制遭到違反,也沒有指出對方突然服從了什么東西。同樣地,盡管聲稱要恩視,但任何一條懲罰措施都未取消。驅逐日期絲毫未變。詔書最后要求住在北京的王公大臣不得私自會晤特使,而要把他關在住地。旅游項目的安排,也要等著看。大家會看到旅游還是被取消了。 假的真相 我們找了前后18個月里的所有文書,有的詳細到只談一些瑣事:皇帝關于對英國人持什么態度的指示,向皇帝報告英國人的行為。但沒有一份匯報談到這場令人難以置信的禮儀沖突。相反,9月11日的詔書很快就編入《清實錄》。它取代了覲見皇帝事件,對后者只是一筆帶過,因為要描寫覲見過程就要泄露真相,或者就要說謊說得更厲害。 實質問題是馬夏爾尼并沒有叩頭——這一點被掩蓋了,被扣住了。然后事實就被遺忘了,被篡改了的敘述就成了事實。這种巧妙的偽造卻帶來了長久的影響。1816年,阿美士德勳爵在官方的“真相”上出了問題:他的前任“在乾隆面前叩過頭”。但他拒絕這樣做,他就被赶走了。和珅采取的措施——集体洗腦或把記憶抹去后再重建——盡管結局不好,卻取得了成功。19世紀60年代火燒圓明園之后編的一本清詩選里收入了陳文述寫的這几句詩: 純皇在御癸丑春, 爾國入貢羅奇珍。 不貴异物不勤遠, 任爾化外為藩臣。 英吉利, 爾誠傾心皈依大皇帝, 表文宜合格, 使臣宜習禮。 接下來的兩天忙于開箱把貢品送往宮里,之所以沒有早做,因為那時什么都未确定,貢品計有:200匹呢料;2台大望遠鏡;2支气槍;2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聯銀;二對加長了像步槍的馬槍(可一次連射8發子彈);兩箱愛爾蘭特產波紋絹,每箱裝7匹;兩箱高級英國手制華貴地毯。 英國人對這些貢品會產生的效果毫不怀疑,盡管那些最貴重的禮品都留在了北京。他們沒猜到乾隆竟對此十分厭煩。錢德明神父告訴我們那些精明的耶穌會士早就把乾隆慣坏了:皇帝已有了一只“豪華”表,奇特的轉動噴泉鐘,一只能走步的机械獅子,人形自動木偶等。神父們就怕一句話,就是皇帝對他們說“好,既然你們能制造一個會走路的人,那末現在你們讓他說話吧!” 第二天全部時間用來為覲見皇帝作准備。斯當東召集全体成員轉達特使的最后指示。 全体人員必須在清晨3點到位。仆役們穿綠色鑲金帶的號衣,腳穿絲襪和鞋,不准穿靴子。接見時,士兵与仆役不必在門外等待特使,應立即回到住宅。“特使閣下嚴正要求絕對服從命令,因為有希望在几天之內取消限制使節團成員自由的障礙,任何一些違背命令的舉動都足以導致失去正在謀求的优待。”“好,既然你們能制造一個會走路的人,那末現在你們讓他說話吧!” 第二天全部時間用來為覲見皇帝作准備。斯當東召集全体成員轉達特使的最后指示。 全体人員必須在清晨3點到位。仆役們穿綠色鑲金帶的號衣,腳穿絲襪和鞋,不准穿靴子。接見時,士兵与仆役不必在門外等待特使,應立即回到住宅。“特使閣下嚴正要求絕對服從命令,因為有希望在几天之內取消限制使節團成員自由的障礙,任何一些違背命令的舉動都足以導致失去正在謀求的优待。”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