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第六病室》賞析


  《第六病室》這部嚴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說無疑是作家一生所寫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國像監獄一般陰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
  彌漫著污濁空气的第六病室,与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种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惊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触,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极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气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气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么軟弱無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里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宁靜,并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种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种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于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契訶夫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于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体道路。由于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一樣,這部小說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复雜緊張的情節,以一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一對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卻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主題思想。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具体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一個縮影。作品一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坏的台階,完全是一种悲慘陰沉的气氛。病室里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一切构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小說有意讓人物活動在病室這個有限的空間里,暗示第六病室就是俄羅斯大監獄的縮影,而這里的“病人”則代表著全体受苦受難的俄羅斯下層人民。因此,小說具有极大的藝術概括力。
  小說以拉京与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并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并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正是通過這一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种“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一方面不滿于黑暗現實而向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复雜心態。
                         (汪一新)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