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目錄 |
它對現有經濟學形成沖擊 黃泰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經濟改革与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這本書的出版和傳播我認為將對我們在几個方面形成沖擊,第一,讓全民樹立投資、風險、利潤這樣一些市場經濟的觀念,而這將直接有益于推進我國的經濟轉軌;第二,對經濟學的沖擊。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學沿用這樣几個基本概念:政府,市場,企業,但缺少了一個最關鍵的環節:家庭經濟。其實家庭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一個重要的根源,但家庭理財的重要性沒有被充分重視過;第三,對教育的沖擊。學歷教育在亞洲國家有著突出的地位,這与重視素質教育的歐美國家形成明顯差距,學位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要,但由于現有學校教育的落后,許多素質教育包括理財沒有被放入教育体制的內容中去。 這本書積极倡導個人拓展收入渠道的觀念,這對消費不足、急需拉動內需的中國經濟現狀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案。現在在我國,工資收入仍然在個人收入中占很高的比例,几乎在90%以上,和國外僅50%的比例相差很大,由于工資收入的提高是緩慢和有限的,所以消費的增長幅度也受到相應的制約,學習多种個人理財方式,對拉動內需將會有很大幫助。 用傳統經濟學的眼光來將個人投資行為貶稱為“食利”階層不恰當,學習如何把資源達到最好配置,這是勞動,不是食利。 致富知識讓社會共享才會形成社會進步 章軻(國際財務人員培訓專家國家審計署合作處處長):這本書提出了三個問題:錢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人怎樣能獲得財富? 錢是什么?它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你的朋友?這取決于你的態度,錢應該是你可以利用的工具。人應該信奉完全的經濟自立,樹立建立自己的事業的觀念,同時与他人、社會和國家形成良性的循環關系。人怎樣才能獲得財富?需要財商教育。 這些問題讓我受到很大的震動。 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有一部分人富裕起來,但富裕的看法,常在一种簡單的貧富對立的視角被看待。這妨礙我們對致富的歷程做一种更深度的考察和理解,所有財富獲得的經驗和知識至今不能作為共同知識財富被社會共享,這是悲哀。“小河有水大河滿”,個人財富的持續積累不論對個人、對國家還是對穩定都是有利的,財富的敗落從國家成本上來看是一种嚴重的資源浪費。應該看到,當一個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財富就已經社會化了,像比爾·蓋茨所說:“我只是我財富的管理者,而不是占有者。”他會投資、雇員、解決人口就業、推動社會進步。 這本書提出財商的概念,我認為這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現代社會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可以這樣理解: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財商則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現在這個經濟社會里的生存能力。所謂財商,我認為就是一個人判斷金錢的敏銳性,對什么能形成財富的了解。 長期以來我們對錢的教育是回避的,金錢与“義”与“誠信”常被放在對立的位置上,這些年大量涌現的腐敗和人們在金錢面前表現出的心理失衡,和缺乏金錢教育不無關系,我們不了解金錢到底是什么,金錢到底是怎么運作的。從這個角度上講,有計划地對民眾進行金錢教育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的大問題。 國家已開始鼓勵民眾通過多种途徑為自己創造美好未來;這是我們討論一切問題的大前提,而且我認為,“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幸福”,將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文匯報》 |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