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附錄 譯本序


  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是英國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名利場》(Vanity Fair)是他的成名作品。車爾尼雪夫斯基稱贊他觀察細微,對人生和人類的心靈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畫人物非常精确,敘述故事非常動人。他認為當代歐洲作家里薩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1。《名利場》描寫的是什么呢?馬克思論英國的狄更斯、薩克雷等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時說:“他們用逼真而動人的文筆,揭露出政治和社會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論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還不如他們揭露的多。他們描寫了中等階級的每個階層:從鄙視一切商業的十足紳士气派的大股東、直到小本經紀的店掌柜以及律師手下的小書記”2。《名利場》這部小說正是一個恰當的例子。英國在十九世紀前期成了強大的工業國,擴大了殖民地,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時講究的是放任主義和自由競賽3,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社會分裂成貧富懸殊的兩個階層。新興資產階級靠金錢的勢力,漸漸挨近貴族的邊緣;無產階級越來越窮,困苦不堪。薩克雷說,看到窮人的生活,會對慈悲的上天發生怀疑4。他對他們有深切的同情5,而且覺得描寫礦工和工厂勞工的生活可以喚起普遍的注意,這是個偉大的、還沒有開墾的領域,可是他認為一定要在這個環境里生長的人才描寫得好。他希望工人隊伍里出個把像狄更斯那樣的天才,把他們的工作、娛樂、感情、興趣,以及個人和集体的生活細細描寫6。他自己限于出身和環境,沒有做這番嘗試7。《名利場》里附帶寫到大貴族,但是重心只在富商大賈、小貴族地主以及中小商人——馬克思所謂“中等階級的每個階層”。這是薩克雷所熟悉的階級。
  --------
  1《俄羅斯作家論文學著作》(PyccCDe EDcaFeED o EDFepaFypGoH FpyIJ)第二冊三三五——三三六頁。
  2見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UBber Kunst und Literatur),一九五三年柏林版二五四——二五五頁。
  3莫登(A.L.Morton)《人民的英國史》(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勞倫斯·惠沙特(Lawrence & Wishart)版三八○頁。
  4見《薩克雷全集》(The Works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紐約柯列(Collier)公司版(以下簡稱《全集》)第二十二冊一○八——一○九頁;又第二十一冊二四五——二四六頁。
  5薩克雷說,富人瞧不起窮人是罪惡——見戈登·瑞(Gordon N.Ray)編《薩克雷書信集》(以下簡稱《書信集》)哈佛大學版第二冊三六四頁;他認為無產階級的智慧一點也不輸于他們的統治者,而且他們占人口的大多數,為什么讓那樣有錢的腐朽的統治者壓在頭上(《全集》第十五冊四二五——四二八頁)。
  6見戈登·瑞編《薩克雷在〈晨報〉發表的文章匯輯》(Thackeray’s Contributions to the Morning Chronicle)一九五五年版七七——七八頁。
  7薩克雷看到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道鴻溝,彼此不相來往,有錢的人對窮人生活竟是一無所知(見《全集》第十五冊三九一——三九三頁;第二十二冊一○八頁)。他說只有狄更斯描寫過在人口里占大多數的窮人的生活(《全集》第二十二冊一○三頁)。

  薩克雷于一八一一年在印度出生,他父親是東印度公司的收稅員。他是個獨生子,四歲時父親去世,遺產有一万七千鎊。他六歲回英國上學,按部就班,進了几個為世家子弟開設的學校。這一套教育不大配他脾胃。在中學他對功課不感興趣,只愛讀課外書籍;劍橋大學著重算學,他卻愛涉獵算學家所瞧不起的文學和學院里所瞧不起的現代文學。他沒拿學位就到德國游學,回國后在倫敦學法律。可是他對法律又非常厭惡,挂名學法律,其實只是游蕩,把倫敦的各种生活倒摸得很熟。他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再三責備自己懶散奢侈;他說回顧過去,沒有一天不是虛度的1。
  一八三三年冬,薩克雷存款的銀行倒閉,他的財產几乎一掃而光,只剩了每年一百鎊的收入2。這是對他的當頭一棒,使他從懶散中振奮起來,也替他解除了社會地位所給予的拘束。像他出身于那种家庭,受過那种教育的人在當時社會上該走一定的道路,否則有失身份体面。他的職業不外律師、法官、醫生、教士、軍官;至于文人和藝術家,那是上流社會所瞧不起的3。薩克雷這時已經不學法律,正不知該走哪一條路。他破產后失掉了剝削生活的保障,可是從此跳出了腐蝕他的有錢有閒的生活,也打脫了局限他才具的紳士架子。所以他當時給母親的信上說:“我應該感謝上天使我貧窮,因為我有錢時遠不會像現在這般快樂”4。他几年后又勸母親勿為他擔憂,勞碌辛苦對他有好處,一個人吃了現成飯,會變得心神懶散、頭腦糊涂的5。他從小喜歡繪畫,決計到巴黎去學畫。可是他不善畫正經的油畫,只擅長夸張滑稽的素描6,這种畫沒有多少銷路,一年以后,他覺得學畫沒有希望,就半途而廢。他做了《立憲報》(Constitution-al)的通信記者。一八三六年他和一個愛爾蘭陸軍上校的孤女依莎貝拉·蕭結婚。她性情和順,很像這部小說里的愛米麗亞。《立憲報》不久停刊,薩克雷回國靠寫稿謀生。他處境雖然貧困,家庭生活卻很愉快,不幸結婚后第四年依莎貝拉產后精神失常,醫療無效,從此瘋瘋癲癲到死。這是薩克雷生平的傷心事。
  --------
  1《書信集》第一冊一五二頁。
  2同上書,五○八頁;又戈登·瑞著《薩克雷傳》第一部《憂患的鍛煉》(The Uses of Adversity)麥克格勞·希爾(McGraw-Hill)公司版一六二頁。
  3《憂患的鍛煉》一六三——一六四頁;又如《全集》第二十冊四八頁;第十四冊四三五頁。
  4《書信集》第一冊二七一頁。
  5同上書,三九一頁。
  6《憂患的鍛煉》一七二頁。

  薩克雷在報章雜志投稿很多,用了不少筆名。他出過几部書,都獲得好評1。但是他直到一八四七年《名利場》在《笨拙雜志》(Punch)發表,大家才公認他是個偉大的小說天才,把他稱為十九世紀的菲爾丁2。他的作品從此有了穩定的市場,生活漸趨富裕。他覺得妻女生活還無保障,一部連一部的寫
  --------
  1如《巴黎游記》(Paris Sketch Book)《愛爾蘭游記》(Irish Sketch Book)《巴利·林登的遭遇》(The Luck of Barry Lyndon),《勢利人臉譜》(The Book of Snobs)等。
  2《書信集》第二冊三一二頁。

  作,又到英國各地和美國去演講。一八五九年他做了《康希爾雜志》(Co-rnhill Magazine)的主編,這是他文名最高的時候。他早衰多病,一八六三年死在倫敦。他的小說除《名利場》以外,最有名的是《亨利·艾斯芒德的歷史》(Henry EsKmond)和《紐可謨一家》(The Newcomes);散文最有名的是《勢利人臉譜》(The Book of Snobs)和《轉彎抹角的隨筆》(The Roundabout Papers)。他的批評集有《英國幽默作家》(The English Humourists),詩集有《歌謠集》(Ballads)。他在詩歌方面也算得一個小名家,作品輕快活潑,富于風趣,而帶些惆悵的情調。他的畫也別具風格,《名利場》的插畫就是他自己的手筆,可惜刻版時走了神气1。
  --------
  1《書信集》第二冊三四五頁。
  那時候英國社會上對小說的看法很像中國舊日的看法,以為小說是供人消遣的“閒書”1。薩克雷因為自己干的是娛樂公眾的行業,常自比于逗人喜笑的小丑2。有一次他看見一個下戲以后的小丑又煩膩又憂悶的樣子,深有同感,因此每每把自己跟他相比3。他也辛辛苦苦地逗讀者喜笑,來謀自己的衣食;他看到社會上种种丑惡,也感到厭膩和憂悶。薩克雷正像他形容的小丑:“那個滑稽假面具所罩蓋的,即使不是一副愁苦之相,也總是一張嚴肅的臉”4。因為他雖然自比小丑,卻覺得自己在逗人笑樂之外另有責任:“在咧著大嘴嬉笑的時候,還得揭露真實。總不要忘記:玩笑雖好,真實更好,仁愛尤其好”5。他把自己這類幽默作家稱為“諷刺的道德家”,說他們擁有廣大的讀者,不僅娛樂讀者,還教誨讀者;他們應該把真實、公正和仁愛牢記在心,作為自己職業的目標;他以前准會嗤笑自己儼然以導師自居,現在覺得這行職業和教士的職業一樣嚴肅,希望自己能真實而又慈愛6。他在《名利場》里也說,不論作者穿的是小丑的服裝或是教士的服裝,他一定盡他所知來描摹真實7。他又在其他作品里和書信日記里一再申說這點意思8。我們因此可以看到薩克雷替自己規定的任務:
  描寫“真實”,宣揚“仁愛”。
  --------
  1凱絲琳·鐵洛生(Kathleen Tillotson)著《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N-ovels of the Eighteen-Forties)一九五四年牛津版一七——二○頁。
  2《全集》第一冊九三頁。
  3如《全集》第十五冊四一四——四一五頁,二五七——二五八頁;第四冊四三一頁;第十六冊一七三頁;第一冊二二六頁。
  4《全集》第四冊四三一頁。
  5《全集》第十五冊二四○頁。
  6《書信集》第二冊二八二頁。
  7《全集》第一冊九三頁。
  8薩克雷給朋友的信上說:“你稱贊我的人道主義,真能搔到痒處。我對這行逗笑的職業愈來愈感到嚴肅,漸漸把自己看成一种教士了。愿上帝給我們謙遜的心,能揭示真實”(見《書信集》第二冊二八三頁)。他又說:“我以藝術家的身份,盡力寫出真實,避免虛假”(見《書信集》第二冊三一六頁)。他在一八六三年的日記上說:“希望盡我所知,寫出真實……促進人与人間的和愛”——戈登·瑞著《薩克雷傳》第二部《智慧的年代》(The Age of Wisdom),麥克格勞·希爾公司版三九七頁。又如《全集》第三冊序文六頁,七頁;正文四五七頁;第十三冊八四頁;第十五冊二七一頁。

  《名利場》揭露的真實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薩克雷說,描寫真實就“必定要暴露許多不愉快的事實”1。他每說到真實,總說是“不愉快的”,可是還得据實描寫。他覺得這個社會上多的是那种沒有信仰、沒有希望、沒有仁愛的人;他們或是騙子,或是傻瓜,可是他們很吃得開;他說,千万別放過他們,小說家要逗人笑,就是為了譏刺他們、暴露他們2。所以這部小說把他們的丑惡毫不留情地一一揭發。這里面有滿身銅臭的大老板,投机發財而又破產的股票商,吸食殖民地膏血而長得肥肥胖胖的寄生虫;他們或是驕橫自滿,或是貪縱懶惰,都趨炎附勢,利之所在就翻臉無情,忘恩負義。至于小貴族地主,他們為了家產,一門骨肉寇仇似的勾心斗角、傾軋爭奪。敗落的世家子往往把富商家的褲褲子弟作為財源,從他們身上想花樣騙錢。小有資產的房東、店主等往往由侵蝕貴族或富商起家,而往往被他們剝削得傾家。資本主義社會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道義,沒有情分,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名利場》就是這樣一個唯勢是趨、唯利是圖的搶奪欺騙的世界3。
  --------
  1《全集》第一冊九三頁。
  2《全集》第一冊九四頁。
  3薩克雷在早一些的著作里就寫到當時社會上貴族沒落、平民上升,“為了謀生,人海間各行各業掀起了你死我活的斗爭”(見《全集》第十四冊二八三頁)。他覺得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是他在《勢利人臉譜》里寫的那种勢力社會,還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有一种人是吃人的,有一种人是被吃的。薩克雷把后者稱為“鴿子”,前者稱為“烏鴉”——參看《烏鴉上尉和鴿子先生》(見《全集》第十四冊);或竟稱為“吃人的妖魔”。統治階級和資本家“剝削窮人,欺凌弱者”,他們都是吃人的妖魔:商業上的廣告就是妖魔誘惑人的手段(參看《全集》第十六冊一四五,一五二,二八○,二八一頁;又第八冊四八八頁);又說,在這個社會上,欺騙好比打獵(參看《全集》第十六冊三二六頁);又說,社會好出賭場(參看《全集》第八冊三六六頁)。

  這樣的社會正像十七世紀英國作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在《天路歷程》(The PilgrimLs Progress)里描寫的“名利市場”。市場上出賣的是世俗所追求的名、利、權位和各种享樂,傻瓜和混蛋都在市場上欺騙爭奪。薩克雷挖空心思要為這部小說找個适當的題目,一天晚上偶爾想到班揚書里的名稱,快活得跳下床來,在屋里走了三個圈子,嘴里念著“名利場,名利場……”1,因為這個名詞正概括了他所描摹的社會。中國小說《鏡花緣》里寫無啟國附近也有個命意相仿的“名利場”2,正好借來作為這部小說的譯名。
  薩克雷不僅描寫“名利場”上种种丑惡的現象,還想指出這些現象的根源。他看到敗坏人類品性的根源是籠罩著整個社會的自私自利3。他說,這部小說里人人都愚昧自私,一心追慕榮利4。他把表面上看來很美好的行為也剖析一下,抉出隱藏在底里的自私心。他以為我們熱心關怀別人的時候,難保沒有私心;我們的愛也混雜著許多自私的成分5。老奧斯本愛他的儿子,可是他更愛的是自己,他要把自己那种鄙俗的心愿在儿子身上完償。愛米麗亞忠于戰死的丈夫,只肯和都賓做朋友;其實她要占有都賓的愛,而不肯把自己的愛情答報他。一般小說家在這种地方往往筆下留情,薩克雷卻不肯放過。他并非無情,但是他要描寫真實。有人說他一面挖掘人情的丑惡,一面又同情人的苦惱;可是他忍住眼淚,還做他冷靜的分析6。
  --------
  1《書信集》第一冊導言——一二六頁。
  2《鏡花緣》第十六回。
  3薩克雷認為自私自利的心是這個世界的推動力(《書信集》第二冊三五七頁)。他在下一部小說《潘丹尼斯》(Pendennis)里尤其著力闡明這點:人人都自私,推動一切的是自私心(《全集》第四冊二三二,三三六,三五二,三八一,四二五頁;又第九冊一一一頁)。
  4《書信集》第二冊四二三頁。
  5《全集》第一冊四四八頁。
  6參看拉斯·維格那斯(Las Vergnas)著《薩克雷——他的生平、思想和小說》(W.M.Thackeray:L’Homme,le Penseur,le Romancier),巴黎一九三二年版八四頁。

  薩克雷寫出了自私心的丑惡,更進一步,描寫一切個人打算的煩惱和苦痛,到頭來卻又毫無价值,只落得一場空。愛米麗亞一心想和她所崇拜的英雄結婚,可是她遂心如愿以后只覺得失望和后悔。都賓和他十八年來魂思夢想的愛米麗亞結婚了,可是他已經看破她是個淺狹而且愚昧的女人,覺得自己對她那般痴心很不值得。利蓓加為了金錢和地位費盡心机,可是她鑽營了一輩子也沒有趁愿;就算她趁了愿,她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薩克雷看了這一群可怜人煩憂苦惱得無謂,滿怀悲憫的慨歎說:“唉!浮名浮利,一切虛空!我們這些人里面誰是真正快樂的?誰是稱心如意的?就算當時隨了心愿,過后還不是照樣不滿意?”1這段話使我們聯想到《鏡花緣》里的話:“世上名利場中,原是一座迷魂陣。此人正在場中吐气揚眉,洋洋得意,哪個還把他們拗得過……一經把眼閉了,這才曉得從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机,不過做了一場春夢。人若識透此義,那爭名奪利之心固然一時不能打斷,倘諸事略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許多煩惱,少了無限風波。如此行去,不獨算得處世良方,亦是一生快活不盡的秘訣”2。薩克雷也識透“名利場”里的人是在“迷魂陣”里枉費心机,但是他絕不宣揚“退后一步,忍耐三分”,把這個作為“處世良方,快活秘訣”。薩克雷念念不忘的不僅是揭露“真實”,還要宣揚“仁愛”。
  --------
  1《全集》第二冊四二八頁。
  2《鏡花緣》十六回。

  讀者往往因為他著重描寫社會的陰暗面,便疏忽了他的正面教訓。他曾解釋為什么這部小說里專寫陰暗的一面。他說,因為覺得這個社會上很少光明;盡管大家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但事實确是如此1。不過他寫的陰暗之中也透露一些陽光,好比烏云邊緣上鑲的銀邊。都賓是個傻瓜2,可是他那點忘我的痴心使他像許多批評家所說的,帶了几分堂吉訶德的气息。羅登原是個混蛋,但是他對老婆痴心愛佩,完全忘掉了自己,他不复可鄙可恨,卻變成個可憫可怜的人物。他能跳出狹隘的自我,就減少些丑惡。愛米麗亞在苦痛失望中下個決心:從此只求別人的快樂,不為自己打算。她這樣下決心的時候就覺得快樂3。她能跳出狹隘的自我,就解除了煩惱。都賓是個無可無不可的脾气,他為個人打算毫無作為,可是為朋友就肯熱心奔走,辦事也能干了。薩克雷指出無私的友愛使膽小的變為勇敢,羞縮的能有自信,懶惰的變為勤快4。他說,他寫這個灰暗的故事是要揭出世人的痴愚,要大聲疾呼,喚得他們清醒5;同時他還企圖暗示一些好的東西,不過這些好的東西,他是不配宣揚的6。因為他覺得自己究竟不是教士,而是幽默作家,所以只用暗示的方式。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他所暗示的教訓:浮名浮利,一切虛空,只有舍己為人的行為,才是美好的,同時也解脫了煩惱,得到真正的快樂。薩克雷的說教即使沒有被忽視,也不過是說教而已。至于揭露真實,他是又細心、又無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始終沒有妥協。他熟悉資本主義社會,能把那個社會的丑態形容得淋漓盡致。有人竟把《名利場》看作“對當時社會的宣戰書”7。可是薩克雷在赤裸裸揭出社會丑相的同時,只勸我們忘掉自己、愛護別人。單憑這點好心,怎么能夠對付社會上的丑惡,薩克雷在這方面就不求解答。他确也鄙視貴族8,有時也從制度上來反對統治階級9。可是他沒有像他同時代的狄更斯那樣企圖改革的熱情十,而且以為小說家對政治是外行,不贊成小說里宣傳政治□。
  --------
  1《書信集》第二冊三五四頁。
  2薩克雷自己說的,見同上書,四二三頁。
  3《全集》第一冊三二二頁。
  4同上書,二六九頁。
  5《書信集》第二冊四二四頁。
  6同上書,三五四頁。
  7參見《憂患的鍛煉》四一八頁。
  8薩克雷把貴族階級稱為“下等人”(見《全集》第十五冊九四頁),處處把他們挖苦,如《全集》第十五冊五六一、一七五頁,第二十冊三二○——三三二頁;又如第十八冊《四位喬治》(The Four Georges)那部講演集里把四代皇帝形容得尊嚴掃地。
  9他反對帝王用“神權”來“胡亂的轄治”(參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五——二五六頁),又以為勢利是制度造成的(見《全集》第十五冊十七、五七頁)。
  十他以為貧窮和疾病死亡一般,都是自然界的缺陷,無法彌補(參看《書信集》第二冊三五六頁)。
  □參看《薩克雷在〈晨報〉發表的文章匯輯》七一——七四頁。他偶爾也很激進,如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參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一頁);他也曾參加過國會議員的競選(參看《智慧的年代》二六五——二七一頁),可是他對政治一貫的不甚關心,晚年尤趨向保守。

  《名利場》描摹真實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嘗試。薩克雷覺得時俗所欣賞的許多小說里,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不夠真實。所以他曾把當時風行的几部小說摹仿取笑1。《名利場》的寫法不同一般,他刻意求真實,在許多地方打破了寫小說的常規濫調。
  《名利場》里沒有“英雄”,這部小說的副題是《沒有英雄的小說》(A Novel Without a Hero),這也是最初的書名2。對于這個副題有兩种解釋。一說是“沒有主角的小說”,因為不以一個主角為中心3;這部小說在《笨拙》雜志上發表時,副題是“英國社會的速寫”,也表明了這一點。另一說是“沒有英雄的小說”;英雄是超群絕倫的人物,能改換社會環境,這部小說的角色都身受環境和時代宰制的普通人4。兩說并不矛盾,可以統一。薩克雷在《名利場》里不拿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做主角。他在開卷第一章就說,這部小說寫的是瑣碎庸俗的事,如果讀者只欽慕偉大的英雄事跡,奉勸他趁早別看這部書5。薩克雷以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屬于悲劇和詩歌的領域,小說應該實事求是的反映真實,盡力寫出真實的情感6。他寫的是沉浮在時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像破產的賽特笠,發財的奧斯本,戰死的喬治等;甚至像利蓓加,盡管她不肯向環境屈服,但又始終沒有克服她的環境。他們的悲苦的命運不是悲劇,只是人生的諷刺。
  --------
  1參看《名作家的小說》(Novels by Eminent Hands),——見《全集》第十九冊。
  2《書信集》第二冊二三三頁。
  3參看西昔爾(D.Cecil)《維多利亞時代早期的小說家》(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企鵝叢書》本六六頁。
  4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e)著《薩克雷評傳》一八九二年版九一頁;普拉茲(M.Praz)《英雄的消滅》牛津版二一三頁;凱絲琳·鐵洛生《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二二九頁;西昔爾《維多利亞時代早期的小說家》六六頁也提到這一點。
  5《全集》第一冊六——七頁。
  6《書信集》第二冊七七二頁。薩克雷反對小說里寫英雄,參看《全集》第十二冊七四、七六、一七七頁。最近有人憑主角左右環境的能力把作品分別种類,說:主角能任意操縱環境的是神話里的神道;主角超群絕倫,能制伏環境的是傳奇里的英雄;主角略比常人胜几籌、但受環境束縛的是史詩和悲劇的英雄;主角是我們一般的人,也不能左右環境,他就稱不得“英雄”,因此薩克雷只好把他的《名利場》稱為“沒有英雄的小說”;主角能力不如我們,那是諷刺作品里的人物——見傅賴(N.Frye)《批評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普林斯登(Princeton)版三三——三四頁。

  一般小說里總有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場》里不僅沒有英雄,連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點。薩克雷說都賓是傻瓜,愛米麗亞很自私。他說,他不准備寫完美的人或近乎完美的人,這部小說里除了都賓以外,個個人的面貌都很丑惡1。傳統小說里往往有個令人愜意的公道:好人有好報,惡人自食惡果。薩克雷以為這又不合事實,這個世界上何嘗有這等公道。榮辱成敗好比打彩票的中獎和不中獎,全是偶然,全靠運气2。溫和、善良、聰明的人往往窮困不得志,自私、愚笨、凶惡的人倒常常一帆風順3。這樣看來,成功得意有什么价值呢;4況且也只是過眼云煙,几年之后,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在歷史上難道還留下什么痕跡嗎5?因此他反對小說家把成功得意來酬報他的英雄6。《名利場》里的都賓和愛米麗亞等馴良的人在社會上并不得意,并不成功;丑惡的斯丹恩勳爵到死有錢有勢;利蓓加不擇手段,終于撈到一筆錢,冒充体面人物7。《名利場》上的名位利祿并不是按著每個人的才能品德來分配的。一般小說又往往把主角結婚作為故事的收場。薩克雷也不以為然。他批評這种寫法,好像人生的憂慮和苦惱到結婚就都結束了,這也不合真實,人生的憂患到結婚方才開始8。所以我們兩位女角都在故事前半部就結婚了。
  --------
  1《書信集》第二冊三○九頁。
  2同上書,四○二頁;《全集》第二冊二七二頁;又參看第十二冊六○頁,第十三冊一○五,一一二頁。
  3《全集》第二冊二七三頁,又參看第四冊四四八——四五○頁。
  4同上書,三二頁。
  5《全集》第十五冊三五一——三五二頁。
  6《全集》第十二冊一七七頁。
  7薩克雷給朋友的信上安排《名利場》結束時利蓓加怎樣下場。信尾說,利蓓加存款的銀行倒閉,把她的存款一卷而空。可是他沒有把這點寫到小說里去(參看《書信集》第二冊三七七頁)。
  8《全集》第一冊三二○頁。

  薩克雷避免了一般寫小說的常規,他寫《名利場》另有自己的手法。
  他描寫人物力求客觀,無論是他喜愛贊美的,或是憎惡笑罵的,總把他們的好處坏處面面寫到,決不因為自己的愛憎而把他們寫成單純的正面或反面人物。當時有人說他寫的人物不是妖魔,不是天使,是有呼吸的活人1。薩克雷稱贊菲爾丁能把真實的人性全部描寫出來:寫好的一面,也寫坏的一面2。他自己也總是“看到真相的正反兩面”3。譬如愛米麗亞是馴良和順的女人,是個賢妻良母。她是薩克雷喜愛的角色4。薩克雷寫到她所忍受的苦痛,對她非常同情5。可是他又毫不留情地寫她自私、沒有識見、沒有才能、沒有趣味等等6。利蓓加是薩克雷所唾罵的那种沒有信仰、沒有希望、沒有仁愛的人7。她志趣卑下,心地刻薄,一味自私自利,全不擇手段。可是她的才能机智討人喜歡;她對環境從不屈服,碰到困難從不懊喪,能有這种精神也不容易;她出身孤苦,不得不步步掙扎,這一點也使人同情。薩克雷把她這許多方面都寫出來。又如都賓是他贊揚的好人8,羅登是所謂“烏鴉”——他所痛恨的人,他也是把他們正反兩面都寫到。薩克雷的早年作品里很多單純的反面角色,遠不像《名利場》里的人物那么复雜多面9。
  --------
  1《書信集》第二冊三一二頁。
  2《全集》第二十二冊二六四頁。
  3《全集》第四冊三一八頁。
  4薩克雷對他最要好的女朋友說:“愛米麗亞的一部分是你,一部分是我母親,大部分是我那可怜的太太”(《書信集》第二冊三三五頁);后來又對她說:“我老在描寫的女人不是你,不是我母親,她是我那可怜的太太”。(《書信集》第二冊四四○頁);他又說,愛米麗亞不是他那位女友,但是如果沒有認識她,他不會想出愛米麗亞這個角色來(《書信集》第二冊三三五頁)。他的女友、母親、妻子三人的性格并不相似,不過都是賢妻良母型的女子。
  5《全集》第二冊二七二——二七四頁。
  6愛米麗亞的長處和短處和薩克雷的妻子都很相似——參看戈登·瑞著《薩克雷生平索隱》(The Buried Life)牛津版三一——三二頁。
  7《全集》第一冊九四頁。有說利蓓加是薩克雷仿著他朋友的私生女德瑞莎·瑞維絲(Theresa Reviss)寫的,《名利場》發表時她才十五歲。她后來身世和利蓓加很相似(參看《書信集》第一冊導言一五七——一六○頁)。
  8當時人都認出都賓是薩克雷按照他的好友約翰·愛侖(John Allen)寫的(參看《書信集》第一冊導言八一頁)。
  9譬如《全集》第十二冊《巴利·林登的遭遇》里的主角比第十三冊《凱絲琳》(Catherine)里的女主角复雜,薩克雷把這個混蛋的心理寫得很細微貼切;可是比了利蓓加,他只是單純的坏人。羅登是《全集》第十四冊《二爺通信》(Yellowplush Correspondence)里玖斯·埃斯(Deuce-ace)一流的“烏鴉”,可是他兼有《全集》第十三冊《戴尼斯·哈加蒂的老婆》(DeKnis Haggarty’s Wife)里的主角對老婆的那一片忠誠,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現在他一人身上。

  但是薩克雷寫人物還有不夠真實的地方。譬如利蓓加是他描寫得非常成功的人物,但是他似乎把她寫得太坏些。何必在故事末尾暗示她謀殺了喬斯呢。照薩克雷一路寫來,利蓓加心計很工巧,但不是個凶悍潑辣的婦人,所以她盡管不擇手段,不大可能使出凶辣的手段來謀財害命。薩克雷雖然只在暗示,沒有肯定她謀殺,可是在這一點上,薩克雷好像因為憎惡了利蓓加這种人,把她描寫得太坏,以至不合她的性格了1。
  薩克雷描寫人物往往深入他們的心理。他隨時留心觀察2,也常常分析自己3,所以能体會出小說里那些人物的心思情感。譬如他寫奧斯本和賽特笠翻面為仇,奧斯本正因為對不起賽特笠,所以恨他4,又如都賓越對愛米麗亞千依百順,她越不把他放在心上;都賓要和她決絕時,她卻惊惶起來5。薩克雷并不像后來的小說家那樣向讀者細細分析和解釋,他只描敘一些表現內心的具体動作。譬如利蓓加是個心腸冷酷的人,但也不是全無心腸。她看見羅登打了斯丹恩勳爵,一面索索發抖,卻覺得自己的丈夫是個強壯、勇敢的胜利者,不由自主的對他欽佩6。她和羅登仳离后潦倒窮困,想起他從前的好處,覺得難受。“她大概哭了,因為她比平常更加活潑,臉上還多搽了一層胭脂7。薩克雷把利蓓加對丈夫的感情寫得恰到好處。又如羅登在出征前留給利蓓加一篇遺物的細賬8,他在負責人拘留所寫給利蓓加求救的信9,把他對老婆的一片愚忠、對她的依賴和信任都逼真的表達出來。薩克雷在這种地方筆墨無多,卻把曲折复雜的心理描寫得很細膩。
  --------
  1參看圣茨伯利(G.Saintsbury)為牛津版《名利場》所撰序文十五——十六頁。
  2他說他隨時張大了眼睛,為他的小說收集材料;又說他常看到自己和別人一樣無聊(《書信集》第二冊三一○頁)。又說他在闊人中間來往,每天都有些收獲(《書信集》第二冊三三四頁)。
  3薩克雷說他常照的鏡子也許是裂縫的、不平正的,可是他照見了自己的懦弱、丑惡、貪縱、愚蠢种种毛病(《書信集》第二冊四二三——四二四頁)。
  4《全集》第一冊二一一——二一三頁。
  5《全集》第二冊四○四頁。
  6同上書,二二三頁。
  7同上書,三六四頁。
  8《全集》第一冊三六七頁。
  9《全集》第二冊二一七——二一八頁。

  薩克雷的人物總嵌在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里。他從社會的許多角度來看他虛构的人物,從這許多角度來描摹;又從人物的許多歷史階段來看他們,從各階段不同的環境來描摹。一般主角出場,往往干一兩件具有典型性的事來表現他的性格。我們的利蓓加一出場也干了一件惹人注意的事,她把校長先生視為至寶的大字典摔回學校了。這固然表現了她的反抗性,可是反抗性只是她性格的一個方面,她的性格還复雜得多。我們看她在愛米麗亞家追求喬斯,就很能委屈忍受。她在克勞萊家四面奉承,我們看到她心計既工、手段又巧,而且多才多能。她漸漸爬上高枝,稍微得意,便露出本相,把她從前諂媚的人踩踏兩下,我們又看到她的淺薄。她在困難中總是高高興興,我們看到她的堅硬、風趣和幽默。薩克雷從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歷史階段,用一樁樁細節刻畫出她性格的各方面,好像琢磨一顆金剛鑽,琢磨的面愈多,光彩愈燦爛。對于其他人物薩克雷也是從种种角度來描寫。譬如喬治·奧斯本在愛米麗亞心目中是一表堂堂的英雄;從利蓓加眼里我們就看到他的浮薄虛榮;在他和都賓的交往中我們看到他的自私;在他父親眼里他是個光耀門戶的好儿子;在羅登看來,他是個可欺的冤桶;律師目中他是個十足的褲褲。又如喬斯,我們也從他本人、他父母、利蓓加、游戲場眾游客等等角度來看他,從他壯年、暮年等不同的階段來看他。這樣一來,作者不僅寫出一個角色的許多方面,也寫出了環境如何改換人的性格。賽特笠夫婦得意時是一個樣儿,初失意時又是個樣儿,多年落魄之后又是一個樣儿。羅登早年是個驕縱的褲褲,漸漸變成一個馴順、呆鈍的發胖中年人。薩克雷又著意寫出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道德。好人未必成功得意;成功得意的人倒往往變成社會上所稱道的好人。一個人有了錢就講道德了1。所以利蓓加說,假如她一年有五千鎊的收入,她可以做個好女人2。在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里,薩克雷第一個指出環境和性格的相互關系,這是他發展現實主義的很大的貢獻。
  --------
  1參看《全集》第二十冊七四頁;第二十一冊十七頁;第二十二冊二七四頁。
  2《全集》第二冊八○頁。薩克雷不是說沒有錢就不能講道德,只說有錢人安享現成,不知道生活困苦可以陷入做不道德的事(《書信集》第二冊三五三——三五四頁)。所以他勸富裕的人別自以為道德高人一等,他們只是境遇好,沒受到誘惑罷了(《全集》第二冊二七三頁)。

  薩克雷把故事放在三十多年前,他寫的是過去十几年到三十几年的事。小說不寫古代、不寫現代,而寫過去二十年到六十年的事,在英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左右很普遍。但薩克雷獨能利用這一段時間的距离,使他對過去的年代仿佛居高臨遠似的看到一個全貌。他看事情總看到變遷發展,不停留在一個階段上。他從一個人的得失成敗看到他一生的全貌;從祖孫三代人物、前后二十年的變遷寫出一部分社會、一段時代的面貌,給予一個總評价。我們看著利蓓加從未見世面的姑娘變成几經滄桑的老奸巨猾;愛米麗亞從天真女孩子變為飽經憂患的中年婦人;痴心的都賓漸漸心灰;一心信賴老婆的羅登對老婆漸漸識破。成功的老奧斯本、失敗的老賽特笠,他們煩扰苦惱了一輩子,都無聲無息的死了。下代的小奧斯本和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一樣自私;下代的小羅登承襲了他父親沒有到手的爵位和產業;他們將繼續在《名利場》上活躍。我們可以引用薩克雷自己的話:“時間像蒼老的、冷靜的諷刺家,他那憂郁的微笑仿佛在說:‘人類啊,看看你們追求的東西多么無聊,你們追求那些東西的人也多么無聊’”1。薩克雷就像這位時間老人似的對小說里所描寫的那個社會、那個時代點頭歎息。
  --------
  1《全集》第十五冊三五二頁。
  薩克雷最稱賞菲爾丁《湯姆·瓊斯》(Tom Jones)的結构1,可是《名利場》里并不講究結构。他寫的不是一樁故事,也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幅社會的全景,不能要求像《湯姆·瓊斯》那樣的結构2。薩克雷說,他虛构的人物往往自由行動,不听他的安排,他只能隨著他們3。又說,他虛构的人物好像夢里的人,他們說的話簡直是自己從來沒想到的4。又說,他不知道自己的故事是哪儿來的;里面形容的人物他從沒看見過,他們的對話他從沒听見過5。薩克雷和狄更斯的小說都是分期在雜志上發表的,可是薩克雷不像狄更斯那樣預先把故事全盤仔細的計划6,薩克雷寫完這一期,再籌划下一期;他的故事先有部分,然后合成整個7。他只選定几個主要的角色,對他們的身世大概有個譜儿,就隨他們自由行動8。譬如《名利場》快要結束的時候,有人問薩克雷故事怎樣收場,他回信說:“我上星期碰到羅登夫人……”如此這般,隨筆謅了許多事,大致情況后來寫進小說里去9。
  --------
  1《全集》第二十二冊二六七——二六八頁。
  2有人說,薩克雷第一個打破小說當有結构的成規。他也不由小說的主角帶領讀者到社會的各階層去經歷,他以全知的作者身份,自己直接來描寫社會的各階層——見愛德溫·繆爾(Edwin Muir)《小說的結构》(The Stru-cture of the Novel),三八——三九頁。
  3《書信集》第三冊四三八頁;又《全集》第十六冊二六一頁。
  4《全集》十六冊二六一頁。這個比喻很能啟發人。薩克雷說,作家創造人物是把某甲的頭皮,某乙的腳跟皮拼湊而成(《全集》第十六冊二六二頁)。夢里的人物确是這般形成,但絕無拼湊的痕跡,個個是活人,都能自由行動,也不受我們有意識的管制。
  5《書信集》第三冊四六八頁。
  6參看波特(J.Butt)和凱絲琳·鐵洛生合作的《狄更斯怎樣創作》(Dickens at Work)第一章。
  7杰弗瑞·鐵洛生(Geoffrey Tillotson)《小說家薩克雷》(Thackeray the Novelist),劍橋版十四頁。
  8參看《憂患的鍛煉》四○七頁。
  9《書信集》第二冊三七五——三七七頁。

  又如他起初准備叫愛米麗亞由苦痛的熬煉、宗教的啟示,漸漸脫出狹小的自我,能夠虛怀愛人1。但是薩克雷改變了他當初的意圖2,愛米麗亞到小說后部還依然故我,并沒有听薩克雷的安排。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他不愿用自己的布局限制他虛构的人物自由活動,或干扰故事的自然發展。他敘事圍繞著利蓓加和愛米麗亞兩人的身世,兩條線索有時交錯,有時平行,互相陪襯對比。愛米麗亞苦難的時候利蓓加正得意,利蓓加倒霉的時候愛米麗亞在交運。這是大致的安排。不過逐期發表的每個部分里結构很嚴密妥帖,一樁樁故事都有統一性。譬加第一、二期寫利蓓加想嫁喬斯,枉費心計,第三、四期寫她籠絡羅登,和他私下結婚,不料畢脫從男爵會向她求婚,她一番苦心,只替自己堵塞了富貴的門路。薩克雷總把最精警的部分放在每期結尾,仿佛對讀者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例如喬治出征前和愛米麗亞重歸和好;喬治戰死疆場,愛米麗亞還在為他祈禱;羅登發現利蓓加對自己不忠實等等3。他敘述的一樁樁故事都很完整,富有戲劇性,充滿了對人生的諷刺。但是整部小說冗長散漫,有些沉悶的部分。
  --------
  1《全集》第一冊三二二頁,對照《書信集》第二冊三○九頁。
  2參看《薩克雷生平索隱》三五頁。
  3參看《憂患的鍛煉》四九九頁。

  薩克雷刻意描寫真實,卻難免當時社會的限制。維多利亞社會所不容正視的一切,他不能明寫,只好暗示。所以他歎恨不能像菲爾丁寫《湯姆·瓊斯》那樣真實1。他在這部小說里寫到男女私情,只隱隱約約,讓讀者會意2。譬如利蓓加和喬治的關系只說相約私奔,利蓓加和斯丹恩勳爵的關系只寫到斯丹恩吻利蓓加的手。如果把薩克雷和法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巴爾扎克、福樓拜等相比較,就可以看出他們在描寫真實的程度上、選擇細節的標准上有极大的區別。
  --------
  1《全集》第三冊導言六頁。
  2《全集》第二冊三五九頁。

  薩克雷和菲爾丁一樣,喜歡夾敘夾議,像希腊悲劇里的合唱隊,時時現身說法對人物和故事作一番批評。作家露面發議論會打斷故事,引起讀者嫌厭。不過這也看發議論的藝術如何。《名利場》這部小說是作者以說書先生的姿態向讀者敘述的;他以《名利場》里的個中人身份講他本人熟悉的事,口吻親切隨便,所以敘事里攙入議論也很自然。薩克雷在序文里說:“這場表演……四面點著作者自己的蜡燭”,他的議論就是台上點的蜡燭。他那批判的目光照明了台上的把戲,他的同情和悲憫籠罩著整個舞台。因此很有人為他的夾敘夾議作辯護1。但是薩克雷的議論有時流于平凡羅嗦,在他的小說里就仿佛“光滑的明鏡上著了些霉暗的斑點”2。還有一層,他穿插進去的議論有時和他正文里的描寫并不協調。他對愛米麗亞口口聲聲的贊美,就在批評她沒頭腦、虛榮、自私的時候,口吻間還含蘊著愛怜袒護。我們從他的自白里知道,愛米麗亞這個人物大部分代表他那位“可怜”的妻子依莎貝拉3,在愛米麗亞身上寄托著他的悲哀和怜憫;他在議論的時候抒寫這种情感原是极自然的事,但是他議論里的空言贊美和他故事里的具体刻畫不大融洽,弄得讀者摸不透他對愛米麗亞究竟是愛、是憎、是贊揚、是諷刺4。有的讀者以為作者這般贊美的人物准是他的理想人物,可是按他的描寫,這個人物只是個平庸脆弱的女人。是作者的理想不高呢?還是沒把理想体現成功呢?讀者對愛米麗亞的不滿就變為對作者的不滿了5。
  --------
  1參看《小說家薩克雷》七一——一一四頁;《英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二五一——二五六頁。
  2見奧列弗·艾爾登(Oliver Elton)《一八三○——一八八○年英國文學概觀》(A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第二冊二三一頁。
  3《書信集》第三冊四六八頁。
  4譬如凱絲琳·鐵洛生就以為薩克雷是在諷刺愛米麗亞這种類型的女角(見《英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二四六頁)。
  5參看《薩克雷生平索隱》三六頁。薩克雷的女友——薩克雷認為有“一部分”和愛米麗亞相似的那一位——也很不滿意愛米麗亞這個人物(見《書信集》第二冊三三五頁又三九五頁)。

  薩克雷善于敘事,寫來生動有趣,富于幽默。他的對話口角宛然,恰配身份。他文筆輕快,好像寫來全不費勁,其實卻經過細心琢磨。因此即使在小說不甚精警的部分,讀者也能很流利的閱讀下去。《名利場》很能引人入胜。但是讀畢這部小說,讀者往往覺得郁悶、失望。這恰是作者的意圖。他說:我要故事在結束時叫每個人都不滿意、不快活——我們對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應當這樣感覺1。他要我們正視真實的情況而感到不滿,這樣來啟人深思、促人改善。
  --------
  1《書信集》第二冊四二三頁。
  《名利場》在英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薩克雷用許許多多真實的細節,具体描摹出一個社會的橫切面和一個時代的片斷,在那時候只有法國的斯湯達和巴爾扎克用過這种筆法,英國小說史上他還是個草創者1。他為了描寫真實,在寫《名利場》時打破了許多寫小說的常規。這部小說,可以說在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的境地。
                           楊 絳
                         一九五九年  
  1參看《憂患的鍛煉》三九四——三九五頁。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轉載請保留,謝謝!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